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023-05-30许小英刘志武安淑娟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医科教学改革

许小英 刘志武 安淑娟

摘 要:现阶段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自动化技术、质谱技术及分子生物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对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从教材滞后、教师资源不足、教学模式陈旧、考核机制存在缺陷、缺乏科研创新教学理念、复合型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等方面,分析了新医科背景下现行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确定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重构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师队伍、打造多学科教学平台、深化考评机制等教学改革策略,为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新医科;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的新医科建设。新医科的出现引领检验医学向人工智能、大数据、转化医学等方向发展,势必给检验医学课程内涵式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作为检验医学核心课程之一,与医学微生物相比,该课程的教学更强调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侧重培养学生利用微生物基本理論,诊断和治疗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而,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微生物特性及鉴定等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临床适用性,缺乏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不能胜任临床实际工作。因此,在新医科背景下,如何促进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一、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教材滞后

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现用教材内容陈旧,已与临床实际工作严重脱节。该教材是为了应对2012年教育部对医学检验专业定位成医学技术类性质而编写。当时,国内大多数医院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停留在纯手工操作水平,生化反应技术成为鉴定细菌的主要技术。因此,教材在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部分详细讲述了细菌鉴定的生化反应技术,关键的细菌鉴定流程也是参照当时的工作流程编写,对于较前沿的细菌非培养检验技术和细菌检验自动化仅简单概述。

然而,近年随着质谱技术、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广泛应用,教材中的生化反应技术已在临床工作中被淘汰,传统的细菌鉴定流程已不适用于现阶段的临床工作,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细菌接种、质谱鉴定、全自动药敏分析仪、多种病原体的核酸检测技术以及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同时,新现和再现病原体的相关知识未能及时补充到教材中,如诺如病毒、寨卡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及印度毛霉菌等近年流行的病原菌未能及时更新。此外,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兴起,带来的生物信息学与传统临床微生物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内容亦尚未提及。因此,为培养将来能够胜任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需求的学生,现用教材急需修订。

(二)教师资源不足

新医科的教学模式要求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与药学、影像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而单一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思维,这成为制约培养复合型微生物检验人才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内容仍围绕微生物检验这一基础内容展开,教师队伍仅限于临床微生物检验专业的工作人员。受专业背景的限制,当前教学队伍缺乏创新性交叉学科视野,无法承担多学科的教学任务,难以实现复合型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此外,由于现行教师人才队伍考核机制侧重于临床和科研,繁重的临床工作、科研压力,使得教师无暇深入探究教学改革,投入教学的精力有限。因此,组建多学科背景的教学队伍,优化教师队伍考核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医科理念相差甚远。该课程仍采用以单纯讲授式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各种病原菌培养特性、平板生长特点、显微镜下形态等的认识仅停留在教师讲授的PPT认识中,课后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机械记忆枯燥无味的知识。同时,临床实际工作中,病原菌在不同标本、不同感染周期的特征千变万化,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很有限,学生所学知识很难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此外,微生物种类很多,对于地域性发病率较高的病原体的学习也仅在教材中,严重制约了全面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并未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引入教学中,所以很难践行新医科教学理念。

(四)终结性考核机制存在缺陷

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考核仍采用传统的期末终结性考核机制。期末集中考试易给学生带来压力,临时集中突击的复习方式也不利于学生日常学习和积累。同时,仅凭终结性期末考试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易造成偏差。这种考核机制只会催生学生的倦怠情绪,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是一门临床应用课程,终结性考核机制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临床实操能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临床学习的热情,这将对学生的职业抉择及未来规划产生不良影响。

(五)缺乏科研创新教学理念

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作为检验医学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促进该学科的发展。然而,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教材为核心,未能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新科技等创新理念传递给学生,帮助其开拓视野,激发创新灵感,这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六)复合型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在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的岗位职责已不仅限于病原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结果分析,复合型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的培养已成为趋势。临床多学科病例讨论的发展,对微生物检验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合格的微生物检验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检验技能,还要掌握药学、影像学的知识,才能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因此,培养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学生需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内容的渗透。

此外,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微生物检验学生,缺乏宏基因组测序关键技术的生物信息知识,短期内又无法掌握大数据分析技能,因此目前临床上该部分技术只能由仅具备计算机知识的非医学背景人员进行。由于他们往往缺乏临床微生物知识,分析的结果存在漏检高致病性病原菌的可能,这给临床早期预防、诊断、治疗带来了一定风险。因此,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微生物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简言之,复合型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新医科背景下推进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确定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新兴、智能、多学科融合的新医科背景下,培养能够运用临床微生物检验+工科、临床微生物检验+理科等交叉学科知识来解决临床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培养的学生要既懂临床微生物检验,会阅读影像学图片,能够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又具备生物信息学知识,能够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感染性指标合理分析宏基因组测序后的大数据,真正将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的诊断价值发挥到极致。此外,要增强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在交叉创新中产生新的突破、新的临床诊疗方法、新的研究手段。

(二)编写新教材,更新教学内容

要立足国家新医科建设要求,针对现用教材内容陈旧的现状,按照临床现行技术重新编写教材。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是在医学微生物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因此,不同于医学微生物按照不同菌属设置章节,可以采用不同系统感染性疾病来源的病原菌进行划分,这样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不同标本类型可能的病原谱及其临床意义,为学生将来的临床实际工作奠定基础。鉴于现阶段菌种鉴定方法的智能化,质谱仪和自动化药敏鉴定系统的广泛普及,可以刪除教材中的生化反应内容。同时,增加临床微生物前沿进展,如新发传染病的检测、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以及信息科学、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并纳入药理学知识、影像学知识等,为培养复合型临床微生物人才奠定基础。

(三)融合多种教学模式

在新医科背景下,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远程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一改传统讲授法教学模式,将各种病原菌教学数字化、信息化,让学生直观感受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鉴定技术。同时,引入远程教学,让学生“实地”学习地域性强的病原体,增加对病原体的全面认识。此外,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平台,培养学生建立各种病原体样本库,通过未知病原体与样本库的比对,开发病原菌快速鉴定新技术,实现教研互动的沉浸式模式。总之,通过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交叉学科内在属性的优势,以满足复合型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培养需求。

(四)组建多学科结构的教师团队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与思维,需要一支具有广阔学科视野和扎实交叉学科知识基础的师资队伍。为满足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交叉学科要求,需要重新整合教师队伍,建立以临床微生物检验学教师为主,配备临床药师、影像医师、生物信息学教师等多学科师资,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资源和思维方式,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同时,鉴于临床微生物检验新技术的快速兴起和广泛交叉渗透,教师团队应及时学习前沿知识,掌握AI及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将该课程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教学培训、课堂观摩、教学比赛、国内外研修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此外,鉴于临床工作和科研的压力,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可以设立脱产带教制度,将教学课时、教学改革成效、教学效果评价等列入教师考核标准中,提高教学考核在年终考核中的权重,并与职称评定挂钩,适当给予教学津贴补助,以此激励教师提升自身能力。

(五)建设多学科融合平台

培养复合型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需要搭建集临床微生物室、影像科、药剂科、信息学院于一体的多学科融合平台和开放创新平台,打通学科交叉的实践通道,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跨学科知识和临床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与见习相结合的方式,如课堂上学习完宏基因组测序后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再去信息学院进行案例的现场实际操作,这样可以在实践中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建设开放的多学科融合平台可以极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六)转变考核方式

在新医科背景下,依托各种智慧教学平台,可以促进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改革。教师可以通过钉钉布置课前临床病例及问题,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讲授内容,课堂中通过小组互相讨论掌握学习效果,课后布置习题巩固知识点,全程实时监测学习效果,并通过形成性评价,弱化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教师要注重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知识积累,及时根据学习薄弱点进行反复讲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让学生成为主角,通过分组汇报的形式展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弱化期末考试成绩,重视学习过程中及时考查的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七)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在新医科背景下,除了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还应注重课程思政建设。为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应注重做好“三结合”:一是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如针对感染性疾病如何合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项目,让患者尽早、以较低成本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二是课程内容与立德树人的结合,如面对HIV感染患者,怀着敬畏生命、恪守职责的信念,一视同仁地尽心进行各种检测;三是课堂内外知与行的结合,如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面对众多病原菌,对于未知病原菌要有求知欲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不能受个人知识所限轻易放过任何病原菌。此外,要将开拓创新的理念及时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梳理各个章节的内容,深入挖掘兼具临床微生物检验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中融入相应的医德价值观,使思政教育贯穿该课程的教学全过程。

三、结语

新医科背景下,随着智能医学的发展,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行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教材滞后、教师资源不足、教学模式陈旧、考核机制存在缺陷、缺乏科研创新教学理念等不足,严重制约了新医科背景下复合型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的培养。课题组以新医科理念为引领,探索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该课程与影像、药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体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教学模式,形成性评价手段,从而提升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珂,汪玲.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

[2]邵伟,陶芸,王维,等.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20).

[3]池勇.立体化教材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7).

[4]魏永涛,张淑梅.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培养方案实证研究[J].高教学刊.2019(1).

[5]邵丽军,李猛,李恒,等.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整合体系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21(10).

责编:初 心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18)

作者简介:许小英(1983— ),女,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主任检验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建设;刘志武(1983— ),男,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主任检验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建设;安淑娟(1987— ),女,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主任检验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建设。

猜你喜欢

新医科教学改革
融合信息技术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新医科”视角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思辨
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探索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本科专业人才录取选拔模式探究
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探索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