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幼儿测量活动的深度学习
2023-05-30陆玉洁
【摘要】本文将测量活动作为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幼儿测量兴趣、鼓励动手操作丰富幼儿测量经验、指引反复测量使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形成指向幼儿测量活动的深度学习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 测量活动 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4-0076-04
测量是幼儿的数学技能之一。学习测量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幼儿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测量来解决的。对幼儿而言,“测量”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儿童数学学习领域,核心经验就是儿童在这一年龄中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数学概念和能力,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宜性、前瞻性等特点。测量的方法有自然测量法和标准测量法。自然测量法是指利用身边常见的自然事物,如绳子、木棒、回形针、吸管、积木等自然材料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高矮、长短、粗细等,从而获得测量结果的一种方法。学前期幼儿主要运用自然测量法学习如何测量。幼儿开展测量活动,可以加深对物体量的认识、数的理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对测量活动产生兴趣,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基于幼儿测量活动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领域中的深度学习概念最早由瑞典哥德堡大学的马顿和赛尔乔提出,与浅层学习相对应。他们发现,当学习者缺乏深入的探究和思考,而主要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学习时,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是相对浅层的。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过程。
测量能够给予幼儿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测量活动具有的解决问题、实践反思、迁移应用等特征,与深度学习的主动探究、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等特点高度契合。因此,基于幼儿测量活动的深度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感知体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学习过程有深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投入的主动性学习。主动意味着幼儿是学习的主体,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诠释周围的物质世界。深度学习可以使幼儿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形成问题意识,主动进行探究和思考,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测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比较,这种比较借助了一种工具,是间接性的,而非通过目测直接进行。因为测量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所以比较的过程更抽象、更复杂,也更有逻辑性,这对幼儿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测量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数学兴趣点,利用兴趣点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测量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不是过分地强调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习得。例如,有的幼儿发现自己与同伴的身高发生了变化,对“测身高”“比身高”产生了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借助数学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设计测量情境,引导幼儿运用各种自然材料分别测量自己和同伴的身高,再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测量身高的,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身高。开展测量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在测量的过程中熟悉测量的过程、理解数学概念,将测量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实现测量过程的深度学习。
(二)学习方法有深度,提高幼儿的能力
学习方法的深度表现在复杂问题的解决。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只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更应关注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可以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测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不断地探索、分析和反思,找到正确的测量方法。例如,在测量活动中,一名幼儿将两块圆柱形积木首尾相连,用其测量凳子的高度,当用到第四块圆柱形积木时他犹豫了,因为第四块圆柱形积木的一部分高出了凳子表面。此时,这名幼儿开始思考:是用四块圆柱形积木进行测量,还是用三块圆柱形积木再加半块积木进行测量呢?最后他发现,利用圆柱形积木并不能准确地测量凳子的高度。在教师的引导下,这名幼儿开始寻找不同的测量材料如长棍子、绳子、尺子、回形针等,反复测量凳子的高度,终于发现测量工具越精密,越能够做到精准测量。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测量同一个物体,幼儿学会了如何解决复杂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数学思维,培养了专注、坚持、创造等学习品质。
(三)学习结果有深度,实现迁移与运用
学习结果的深度是指在理解测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应用,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学前阶段,教师如果没有掌握幼儿园数学领域核心经验的教育教学策略,或者不明确开展数学认知活动的目的,而只是根据教案开展数学活动,幼儿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就不知道如何解决。这样的学习结果是缺乏深度的。假如教师在测量活动中直接投放标准量尺,告诉幼儿测量的方法,让幼儿记录测量结果,就有可能出现测量活动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这不利于培养幼儿概括、归纳和反思的能力,幼儿的认知也将停留于表面,对问题的思考将缺乏深度。基于測量活动的深度学习,幼儿不仅要掌握测量的方法,还要内化知识,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幼儿开展测量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将测量与生活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测量的概念,在实践操作中感知测量的方法,把测量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幼儿测量活动深度学习的实施步骤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幼儿测量的动力
这里的真实情境,可以是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情境,也可以是为了教学需要人为创设的指向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拟真”情境。
以测量活动“标识牌有多高”为例。幼儿园菜园子里的青菜长势喜人,为避免出现随意采摘青菜的现象,教师决定制作一块标识牌。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来到菜园,提问幼儿:“制作多高的标识牌才合适呢?”幼儿一边观察菜园子一边讨论。幼儿小铭说:“最好是与我的眼睛位置一样高。”“对,这个高度弟弟妹妹们能够看得到,我们也可以看得到。”部分幼儿表示赞同。有的幼儿用手比画着高度,但是做多高的标识牌并不清楚。经过讨论,幼儿们决定以雯雯(班里个子最矮的女孩儿)的身高作为标识牌的标准高度。“那么,雯雯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雯雯的身高呢?”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幼儿轩轩说:“我们测量一下就知道了呀!”此刻,幼儿们开始思考如何测量雯雯的身高。
大班幼儿对测量的概念和技能的认知存在困难。开展测量活动之前,教师利用幼儿熟悉的菜园子,创设制作多高标识牌的情境,为幼儿学习测量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测量动机。
(二)动手操作,丰富测量经验
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有的幼儿反复使用同一种材料测量物体,经过多次测量,发现每一次测量结果都不一样;有的幼儿使用不同的材料测量物体,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测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使用自然材料测量物体的高矮、长短,从中获得测量体验,积累测量经验。
案例中,测量雯雯的身高是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幼儿进行分组,两人一组。测量活动开始,小龙、小博两人尝试将筷子和吸管拼接起来,将其与雯雯的身高进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地调整拼接材料的长度,当发现拼接材料长度过短时,就增加新的吸管或筷子,使其变长;当发现拼接材料过长时,他们就用剪刀剪掉一小段吸管。在测量过程中,小博固定测量材料的下方(起点),小龙拿着测量材料与雯雯的身高进行比较,直至测量材料的长度与雯雯的身高一致。接着,他们又用绳子测量雯雯的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调整绳子的高度,分工与第一种测量方法一样。完成测量任务后,他们将两种测量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两次测量结果不一样,于是用两种材料分别进行二次测量,并得出“用绳子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太准确”的结论,同时在绳子上做了标记。瑞琪、丹辰二人将筷子和吸管拼接起来测量雯雯的身高,测量方法和小龙、小博这一组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瑞琪将最高点置于雯雯的额头。在测量过程中,她们发现每一次测量结果都不一样,测量材料不是过长就是太短,因而需要不断地调整测量方法。
(三)积累测量经验,掌握测量方法
测量经验包括找到测量的基点和最高点,知道测量必须均等,掌握科学的测量方法,逐渐改变表征方式。
1.找到测量的基点和最高点
在开始测量之前,仔仔、轩轩这个小组先请雯雯贴着墙壁站直,仔仔将一根筷子横放在雯雯头顶的位置,筷子与墙壁垂直,用粉笔做好标记。他们将水彩笔首尾拼接,用其测量雯雯的身高,在高度距离雯雯头顶还有一小段距离时,水彩笔不够用了,于是使用积木代替水彩笔,但是此时测量材料长度超过了雯雯头顶的位置。最后,他们抛弃了水彩笔,用绳子进行测量。经过不断地调整,他们终于测量出了从地面到粉笔标记处的高度,即雯雯的身高。
小远、小景这个小组在玩具车上发现了能够连成串的图形扣,于是将图形扣串成扣子链。他们请雯雯贴墙站立,用粉笔标记雯雯头顶的位置。小远将扣子链的一端固定在雯雯的脚下,小景将扣子链拉直,发现扣子链的长度距离粉笔标记处还有一小段距离,于是他们增加了10颗图形扣。经过不断地调整,他们也测量出了从地面到粉笔标记线的距離。
与初次测量相比,幼儿逐渐对测量有了兴趣,学会了确定测量的基点和最高点,知道如何能够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确,使用的测量材料也越来越丰富,测量方法也越发多样化。
2.在广泛的测量中明确“比较”必须是“均等的”
幼儿测量物体要掌握测量的起始点、终点,知道如何移动、如何做标记,在反复测量中积累感性经验,明白计量单位的大小必须相等,且必须是不间断的或没有重叠的,也就是说,比较必须是“均等的”,从而逐渐获得测量的关键技能。
以运用不同的材料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为例。在测量桌子表面的长度时,睿汐将篮子里的雪花片逐一插拼起来,利用雪花片测量桌子表面的长度。与此同时,小龙拿着棍棒积木正在测量桌子表面的长度,在摆放到第四根棍棒积木时他停下来了,因为第四根棍棒积木有一部分露出了桌子表面。这时,教师提示小龙:“你用了几根棍棒积木?”小龙回答:“用了4根,不对,用了3根加半根。”此时,睿汐开始用雪花片测量桌子表面的长度,小龙见状,凑了过来,观察睿汐用雪花片测量桌子表面长度的做法,并且和睿汐一起计算总共用了多少块雪花片。小龙发现,在测量桌子表面的长度时,只需要用到几根棍棒积木,而用雪花片来测量时,需要的雪花片数量就比较多。其实,这就涉及比较是均等的。
以使用同一材料测量不同的物体为例。小雨和小源这个小组刚开始拿着一块长方体积木测量玩具柜的高度,后来发现两块积木搭起来也不够长,于是改用一根绸带进行测量,并且分别测量了不同的物体,如电视机的高度、门的高度,在绸带上分别做了记号。教师问他们:“在测量这些物品的高度时,你们有什么发现?”两名幼儿思考片刻,看着白纸上的表征记录回答道:“门的高度最高,电视机的高度和玩具柜的高度差不多。”
除了测量雯雯的身高,幼儿还将测量的目标转向了其他物体。从测量过程看,幼儿对测量技能的获得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要启发幼儿比较运用不同的材料测量同一物体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比较两个物体是否等量时应当使用同一材料进行测量,即计量单位必须是均等的、不间断的且不重叠交叉的。
3.掌握科学的测量方法
幼儿嘉嘉将圆柱形积木首尾相连,用其分别测量雯雯的身高、桌子的高度、玩具柜的高度。当她测量玩具柜的高度时,圆柱形积木搭到一半就倒塌了,于是又尝试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最后,嘉嘉用一根圆柱形积木,通过移动记录的方式进行测量,用勾线笔画出积木每一次移动的位置,最后得出测量结果:雯雯的身高用了9根圆柱形积木,玩具柜的高度用了8根圆柱形积木。欣怡和俊成这个小组将雪花片首尾相连,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最后统计雪花片的总数。在计算雪花片的数量时,欣怡数出了30块雪花片,俊成数出了31块雪花片。发现问题后,两人又进行验证,直至得出准确的雪花片数量。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对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了运用同一材料测量不同物体的方法。
4.逐渐改变测量结果量化表征方式
表征是判断儿童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测量活动的表征方式多种多样,如图画、记录、图表、语言、动作等。幼儿能够对同一个问题及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多种形式表征,这表明幼儿理解了这一概念及问题解决过程,具备多元表征的能力。在测量活动中,幼儿学会了记录测量材料和测量方法,在反复测量和对比中得出测量结果。例如,小龙和组员在测量过程中分别使用了吸管和短绳两种材料,最初的记录方式是画了8根吸管和1根短绳,用数字1和2分别表示第一种测量方法和第二种测量方法,在测量结果记录中,分别在“1”的后面打“×”,在“2”的后面打“√”,从结果表征可以看出,运用第二种材料进行测量的方法是成功的。这时,幼儿的测量经验不断丰富,他们不仅学会了运用图表的方式进行表征,而且能够快速地做出比较,运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录测量的结果,提出问题,提升表征能力。
三、幼儿测量活动中教师的支持策略
(一)避免直接传递和讲解知识,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在幼儿园数学认知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手段的选择十分重要。有的教师注重讲解知识,极少讓幼儿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索,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幼儿只能生硬地记住数学概念。在测量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实践探究,帮助幼儿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运用数学的概念和技能,从知识记忆走向知识内化,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动手操作可以使幼儿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以“有趣的测量”教学活动为例,其教学目标是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初步感受用不同的材料测量同一物体以及运用同一材料测量不同物体。在测量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积木、绳子、回形针、铅笔、筷子、吸管等自然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或者让幼儿自主寻找测量材料,测量同伴的身高、门板的宽度、柜子的高度等,记录测量结果,培养记录表征的能力。
(二)关注幼儿的动向,及时给予支持和回应
幼儿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却往往对事物缺乏准确客观的判断;他们善于观察,却不能分辨轻重缓急;他们乐于实践,却缺乏安全意识;他们喜欢探索,具有冒险精神,却难以做到长期坚持。在测量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倾听幼儿的想法,与幼儿多沟通、多交流,及时给予幼儿支持与回应。例如,在测量活动的反馈环节,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对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描述,给予幼儿尊重、理解和鼓励,增强幼儿的信心。当幼儿在测量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回顾测量的过程,如“你使用什么材料进行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请你尝试换一种材料进行测量”等。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倾听幼儿的想法,理解幼儿的感受,回应幼儿的诉求,有利于幼儿明确测量的方向,掌握测量的方法。
(三)引导幼儿学会概括和总结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到的,就让他们自己去想。”教师要联系真实生活情境设计测量活动,给予幼儿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幼儿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展数学思维。在测量过程中,幼儿对测量的方法、技巧难以掌握,尤其是测量的始端、终点、移动、标记等,教师要引导幼儿回顾测量过程,结合测量结果总结测量经验,让幼儿逐步掌握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明确测量中简单的数量关系。
综上所述,幼儿测量活动要基于幼儿生活实际,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发展逻辑思维,使幼儿学会将知识内化,学会迁移与应用,实现深度学习,深刻理解测量的概念,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提升记录表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张俊.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5]余燕.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幼儿问题解决能力[J].学前教育,2021(1):46-49.
注:本文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B类课题“将数学核心经验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实践研究”(2021B079)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陆玉洁(1981— ),广西田东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是学前教育。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