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族歌剧角度探析《林徽因》中咏叹调《莲灯》的特点

2023-05-30杨柯雨

歌海 2023年2期
关键词:演唱分析林徽因歌剧

杨柯雨

[摘 要]歌剧《林徽因》中的咏叹调《莲灯》属于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核心唱段,真实地表达了人物林徽因的独立女性形象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对民族歌剧的特点、歌剧《林徽因》的创作特征进行简要的概述,通过对中国民族歌剧的特征分析进一步理解当代歌剧。从歌剧选段《莲灯》的歌词含义、曲式结构、旋律、伴奏形式等方面分析当代中国民族歌剧的风格与歌唱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更加准确地演唱与理解中国现代民族歌剧作品。

[关键词]歌剧《林徽因》;《莲灯》;演唱分析;当代歌剧

《林徽因》是2017年由田沁鑫导演、金培达作曲、中国歌舞剧院创作出品的歌剧作品,这部作品在音乐创作中吸收了以往中国民族歌剧的经验,参照西洋歌剧的创作形式和技法,在舞台设计方面,借鉴了很多话剧、音乐剧的构思,同时使用大胆的配器增强音乐氛围,运用多媒体技术来烘托舞台效果,体现了近些年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思路与发展方向。歌剧选段《莲灯》的歌词选自林徽因的同名诗作《莲灯》,是歌剧中的人物核心唱段,以林徽因的诗歌为歌词,准确地表达了她当时真正的内心想法,音乐更是巧妙地将诗词内容中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演唱者来说,歌曲有很强的戏剧冲突与艺术表现作用,在情感表达上也有更深层的含义。本文通过对作品《莲灯》的音乐特点与演唱的分析,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及蕴藏的含义,总结当代中国民族歌剧的一些风格特点,从而了解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一、民族歌剧《林徽因》

(一)中国民族歌剧

中国歌剧与中国民族歌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歌剧在国际上更多地被理解为中国传统歌剧也就是戏剧,中国民族歌剧指的是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特点并继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风格创作的歌剧。中国传统歌剧是在20世纪初产生的,受五四运动所推崇的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继承我国传统民族音乐风格,不断吸收借鉴西方的音乐创作形式,形成它独特的艺术风格。盛梅的《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提到,“中国民族歌剧是在中国传统戏曲基础上,在中国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融合西洋歌剧的音乐元素和表演元素发展起来的”。

歌剧在17世纪前后产生于欧洲,是融合音乐、诗歌、戏剧表演、服装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体裁,通常由序曲、间奏、合唱、重唱等结构组成,声乐部分包括咏叹调、宣叙调以及小咏叹调、咏叙调、浪漫曲与小夜曲等。中国民族歌剧参考西方歌剧的创作形式,在传统歌剧中加入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表演形式来展示歌剧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在音樂的创作上借用西方的作曲技法,伴奏参考西洋乐队的规模,增强了乐队的音响与表现效果。如歌剧《原野》,作曲家运用大量的西洋调式调性和无调性音乐来创作,突出了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形象特点。

中国传统歌剧(戏剧)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集音乐、文学、语言、舞蹈、武术、美术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中国民族歌剧自发展以来就与我国的传统戏剧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继承传统戏剧的线性旋律结构,更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在音乐的创作上吸收了传统音乐的结构与素材,例如歌剧《白毛女》,音乐的创作素材多选自陕西、河北、山西的地方性音乐,人物的唱段也以地方民歌作为基本旋律基调来展开创作,歌剧《小二黑结婚》,作曲家在音乐中以山西、河北、河南三地的梆子与北方的评剧作为素材,这些不同特色音乐的融入将歌剧音乐与民族传统戏剧融合起来,塑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象。

由上述可见,中国民族歌剧是继承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歌剧艺术形式发展而来的,它是将二者相结合、融会贯通的结果。

(二)当代民族歌剧《林徽因》

民族歌剧《林徽因》是在国家艺术资金的资助下,由中国歌舞剧院创作出品,于2017年5月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的作品。歌剧主要围绕历史人物林徽因一生中的重要节点来展开,以倒叙的形式进行叙述,展现了以林徽因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也展现她自信独立、从容豁达、勇于担起社会责任、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尚品质。这部歌剧将林徽因的个人命运、价值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十分具有戏剧张力。林徽因留过学,受过西方文化教育,所以整部歌剧在创作上,并没有完全根据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创作,更多的是营造一种西方的文化氛围,创作手法也更加多元化。作曲家金培达在歌剧中大量使用西洋调式调性进行创作,在交响乐中大胆配器,除了加入木管、铜管、打击乐等,还加入电钢琴、竖琴、木琴等色彩性乐器。例如,剧中林徽因的唱段《莲灯》使用西洋调式调性,乐曲中还使用大量的转调、离调来凸显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徐志摩的唱段《你去》选用电钢琴与弦乐进行伴奏,营造出自由、随意的现代氛围。歌剧在舞台设计上运用“话剧加唱”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最初出现在田汉和聂耳共同创作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中。歌剧《林徽因》正是借鉴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歌剧的表现形式,巧妙地将西方音乐题材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进行融合。

该剧不仅继承中国传统歌剧的创作方式、结合近代文学作品,同时运用话剧、现代的多媒体、舞蹈等形式来展现,并融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语汇,以多元化为理念,运用国外戏剧音乐手法,将歌剧进行多方面呈现。这样的创作手法也体现中国当代歌剧新的创作特点和理念。

二、《莲灯》的音乐分析

(一)歌词中西洋歌剧“台”的展现

《莲灯》这首咏叹调的创作将音乐和诗歌联系起来,将西洋歌剧咏叹调中“台”这一概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台”指歌剧中的台词,多与文学、诗歌相关。西方歌剧中的台词具有西方传统文学特色,注重塑造人物性格,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歌剧唱段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想法。

《莲灯》这首咏叹调的歌词选自林徽因本人的诗歌,创作时间为1932年。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考察中国各地区古建筑的时候,生活颠沛流离,但她毅然决然地投入祖国的建筑学事业中,努力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诗歌命名为《莲灯》,也就是以莲灯作为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开篇“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诗人用莲灯的意象表达出生命的状态:灿烂与幻灭,忧伤与骄傲。诗歌中“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它内心的秘奥”体现她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人虽在命运的波涛中漂浮,但也要有清醒的意识,展现出生命的价值,成功展示在国难当头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理想抱负的女性形象,更体现出诗作者努力实现人生理想、追求生命价值的内心情感。

(二)西洋曲式结构与民族句式的融合

在咏叹调《莲灯》的音乐创作上,作曲家将中国的民族旋律走向与西洋创作技法结合起来。该歌曲的结构为西方常用的“二段式”曲式结构,调式采用西洋大小调形式,但歌曲的乐段结构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合的特点,乐句使用民族传统的上下并列乐句句式。

歌曲《莲灯》为典型的单二部曲式,F大调转f小调再转回主调F大调。从引子部分(1—2小节)开始于F大调,随后进入第一部分(3—24小节),共分为两个乐段,八个乐句。两个乐段为重复乐段。乐句上形成上下并列的乐句句式。歌曲第一段的八个乐句,以四个乐句为一段,明显地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合的特点。歌曲在第25小节进入第二部分,这里采用西洋同主音大小调的作曲技法,转到f小调。歌曲在第36小节回到主调F大调,这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再现,又再次回到传统音乐起承转合的结构中。

歌词的结构与旋律的搭配也体现出民族特点,从歌词“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可以明显看出是十字句式,属于我国的传统句法结构,使歌曲在节奏、声调上的韵律与规律感很强,歌词与乐句间的融合非常的自然。

(三)歌曲的旋律与伴奏

《林徽因》这部歌剧在创作中综合多种音乐素材,除了运用现代的乐器配器进行伴奏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舞台呈现,更多的体现在音乐的旋律曲调上。该剧使用西方传统的歌剧形式进行叙事,开篇运用庞大、具有悲壮音调的序曲,以合唱、重唱、对唱等形式将音乐穿插连接起来,选用话剧中“对白”的方式推进剧情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歌剧在音乐创作手法中大胆引入通俗音调,尤其是在刻画人物的咏叹调中。在《莲灯》这首咏叹调中,通俗性旋律的运用明显地体现在音乐的伴奏中,它没有用歌剧中严谨、恢宏、盛大、富有张力的伴奏织体形式和繁琐的伴奏配器,而是选择用钢琴奏出柔和、轻盈的旋律线条来衬托歌曲主旋律,抒发人物的情感,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细致地刻画了林徽因的个人形象,具有类似于音乐剧那种流行音乐的风格特点。

歌曲《莲灯》为4/4拍单二部曲式。从整首歌曲的旋律线条上看,旋律线条呈波浪状,在伴奏的衬托下灵动、绵延、悠长,充满浪漫幻想色彩。音区跨度较大,在歌曲的第二部分,伴奏旋律出现较多的转调、离调處理手法,伴奏形式也转为严肃的柱式和弦伴奏,使歌曲的紧张感增强,旋律变得跌宕起伏。在歌曲线性旋律上,上行多以跨度较大的跳进为主,以二度音程铺垫为辅,下行则多用三、四度音程构成。歌曲旋律线条悠长且绵延不断,整体给人悠远、宽广的听觉效果。

歌曲的第一部分,从引子开始,伴奏织体以五度音程关系的柱式和弦和单音四十六音符构成,一直延续到第一部分结束,歌曲十六分音符的运用,仿佛描绘出莲灯中蜡烛的星星点点光,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歌曲第三小节,流动的线性歌唱旋律从弱拍进入,体现了主人公林徽因内心的平静、从容。伴奏织体衬托着歌唱旋律,缓缓推动着乐曲的发展。朦胧、灵动的画面与平静、从容的心境结合起来,更进一步体现了林徽因的细腻情感。第二乐段的前半部分与第一乐段相同,后半部分的结尾则用轻盈、婉转的高音结束,结合林徽因当时所处的环境,衬托出林徽因对于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不懈追求,也体现了林徽因大气、淡然的气概。

歌曲的第二部分为华彩段。歌曲转入同主音f小调,伴奏变为柱式和弦,音响效果与第一段相比,更具有厚重感。歌曲旋律使用三连音的节奏形式,三连音的出现推动歌曲的发展,给歌曲增添一定的戏剧张力,使歌曲在听觉上带有一定的冲击性,给人一种紧张的氛围感。

之后随着歌曲连续的四度、三度跳进,将歌曲推向高潮。第二乐段是第一部分的旋律再现。歌曲的第二部分展现林徽因受到挫折后,沉淀思考,重新燃起斗志追求理想的信念。

三、咏叹调《莲灯》的情感与演唱

歌曲《莲灯》是刻画林徽因人物形象的咏叹调,设计了许多舒展悠长的旋律,并且引入流行音调的音乐手法,使歌曲更具有通俗音乐的随意,在演唱时,需要歌唱者注意把握通俗音乐的流畅感和随意性。

从旋律上看,《莲灯》这首咏叹调旋律跨度比较大,中央C—小字三组d在演唱技巧上有很高的要求,对于歌曲的表现有一定的难度。歌曲的情感抒发也是演唱者要着重关注的。在西方的歌剧中,女性人物大多以人生跌宕起伏、极具张力的形象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茶花女》《蝴蝶夫人》等,但对于林徽因这种知识女性的形象,戏剧性张力更多的是体现在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也更符合东方人的性格特点。正如该歌剧的人物原唱陈小朵所理解的:“林徽因的一生跌宕起伏,但这种跌宕更多的是在她的内心,只有进入这个心理空间,她的抉择、坚持、骄傲,她的个性与内心的转变才得以体现。”

从旋律角度看,歌曲前四句的旋律贯穿整首歌曲的音乐主题。第一句从弱起开始,经过一个八度的大跳到正拍,随后旋律向下平稳进行。第二句的旋律走势相同,但结尾音落在同主音小调的降A。这里大小调的使用加强了歌曲色彩由明到暗的对比,表现出诗人林徽因在诗词中表达对人“生”与“死”的思考,更体现出林徽因诗词中古典、内敛的气质,在情感表达上需要更加沉稳、深刻。前两句需要演唱者运用吟诵的方式演唱,同时注意这两句都是弱拍进入,所以第一个字的字头需要轻声叹气地唱。整体需要平缓、连贯的气息支持来表现林徽因当时深刻、细腻的情感。后半句的旋律经过上行五度、下行四度、小二度的波浪进行后,跳到小字二组的c音上,随后下行落在中央C。从旋律走势上看,旋律先上行推动音乐的流动,随后下行落在主音,跳进后结尾落在属音上,伴奏则巧妙地使用属七和弦,既稳定了句式又推进展开后续的旋律。根据这两句旋律走向再结合歌词,可以感受到林徽因对自己人生追求的一种坚定。这两句除了运用吟诵式演唱,在歌词的“单”“辉煌”这几个字上,需要演唱者运用气息支持,加重这几个字的发音,表达出林徽因内心的坚定。

猜你喜欢

演唱分析林徽因歌剧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剧《江姐》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
声乐套曲《冬之旅》第十一首《春梦》歌曲演唱分析
歌剧费加罗婚礼《你再不要去做情郎》演唱分析
歌剧选段《木兰花》演唱探析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