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歌谣之情歌的词律特征与文化风貌
2023-05-30胡小东
[摘 要]刘三姐歌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刘三姐歌谣主要包括创世古歌、叙事长歌、情歌、风俗仪式歌、谜语歌、时政歌等七类。其中的情歌主要有《单身歌》《拦路歌》《初交歌》《换信歌》《吩咐歌》《别离歌》《重逢歌》《苦情歌》《无缘歌》《愤慨歌》等,它们不仅在歌词意涵、修辞及格律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也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与观念上的文化风貌。其词律特征可以归纳为丰富情感的抒发、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多样句式与歌式的结构三方面,其文化风貌主要体现在习俗文化与观念文化方面。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情歌;词律特征;文化风貌
情歌,是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主要抒发青年男女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1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所以情歌的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诗歌总集《诗经》。它保留了不少描写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诗集的首篇《关雎》就是描写一个男子爱慕追求一个姑娘,最后达到结合目的的情歌。2情歌从古唱到今,绵延不绝,所以歌谣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情歌。
刘三姐歌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刘三姐歌谣,指的是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岭南珠江流域世居民族所创造且世代传唱的歌谣。而所谓狭义的刘三姐歌谣,则指的是流传于刘三姐歌谣文化核心区宜州一带由壮侗语民族以及汉族民众创造且世代传唱的歌谣。3狭义的刘三姐歌谣主要包括创世古歌、叙事长歌、情歌、风俗仪式歌、谜语歌、时政歌等七类,目前收集到且已公开出版的情歌主要有《单身歌》《拦路歌》《初交歌》《换信歌》《吩咐歌》《别离歌》《重逢歌》《苦情歌》《无缘歌》《愤慨歌》等。本文即是对这些种类情歌词律特征及文化风貌的初浅分析。
一、刘三姐歌谣之情歌的词律特征
刘三姐的歌,既是诗,也是歌,既可唱,也可读,是壮族情歌中的范本。1刘三姐歌谣情歌流传广泛,不同地区的情歌在内容和词律特征上都会有所不同。狭义的刘三姐歌谣情歌的词律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丰富情感的抒发
歌谣以抒发情感见长,情歌尤其如此。情歌虽然以抒发与爱情相关的情感为主,但无疑是歌谣中抒发情感最为丰富的歌种。刘三姐歌谣情歌抒发了连情男女双方或甜蜜、或炽烈、或伤心、或悔恨、或愤怒等深刻而细腻的丰富情感。如:
“你不唱我唱,不唱也要拦”,表达的是男女双方之间的邀约之情。
“能和妹谈笑,烦恼全忘光”“能和妹结对,甜过蔗和糖”,表达的是男女双方之间的“甜蜜之情”。
“四十岁往上,妹都还守等。过了五十五,也还等哥你”,表达的是女子的痴迷之情。
“活着就连情,死了方罢休”“我俩连千年,没有缘再说”,表达的是男子的痴狂之情。
“抬脚踩田埂,回去了呀哥哥。男女想别离,挥袖抹眼泪”,表达的是男女双方之间的不舍之情。
“吃饭刚拿碗到手,想到妹话哥泪流”“晚上睡觉常悔过,眼泪暗中流不停”,表达的是男方对女方的悔恨之情。
“新交莫移情,甜像十月梨。怎样也不分,像六月太阳”,表达的是男女双方之间的炽烈之情。
“离别心上人,泪往心里流”“讲到离别事,哥就抹眼泪”“哥走妹心乱如麻,十二肝肠断九支”,表达的是相恋之人的伤心之情。
“左思复右想,相思病缠身。想哥太入迷,心想嚼舌死”“哥想妹是真,吞水不下喉”“昼夜妹想哥,去大路跺脚”“哥想妹才难,家中走还跌。在家心不悦,出门叫不应”,表达的是男女双方各自的相思之情。
“妹妈太可气,死我不戴孝”,表达的是女方对母亲包办婚姻,导致自己不幸福的愤怒之情。
“不好就另嫁,不杀他杀鬼。留他也是难,哪样过这世”,表达的是对婚姻不满的女子的决绝之情。
(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赋”的运用
赋、比、兴是情歌塑造形象的重要修辞手法,刘三姐歌谣情歌也是如此。南宋朱熹说:“赋者,直陈其事。”虽是直陈其事,但运用得当,也可以同样收到“白描见心,直言见情,铺开来说见灵魂”的效果,塑造出生动的形象。2刘三姐歌谣情歌用赋极其频繁,也同样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把连情男女的情意表达得准确和深刻。如,“哥山中烧炭,汗湿三层衣。脸黑手又黑,妹莫夸我靓”。男方见女方夸自己靓,心中窃喜,却又想谦虚一番,便故意把自己说得邋里邋遢,却更表现了男方对自己外貌的自信与骄傲之情。因为,事实上,以稀松平常的东西来比喻某种感情,最易让人印象深刻和由衷感叹其妙。1又如,“恼那拦路人,恨那拦路人。天天来拦路,得几时回家”。言表之意是恼恨拦路人耽误了自己早点回家,言外之意却是在夸耀自己一则因长相好,才总是被人拦住,二则夸耀自己歌才好、眼光高。两个例子都没有一处使用比兴等手法,却把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2.“比”的运用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以人们司空见惯的具体事物作比喻,把想说的复杂事理或艰深思想明白、生动地表现出來。2“比”是刘三姐歌谣情歌中使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通过“比”的运用,男女连情的甜蜜、痴情、炽烈、悔恨等各种情感都得以准确而深刻的抒发。如,“新交莫移情,甜像十月梨。怎样也不分,像六月太阳”。初交就像热恋,像十月的梨一样甜,像六月的太阳那样炽烈。“树蔸不动树尾动,风言风语莫乱听。”对于结交私情,总不是很光彩的事情,难免会遭人非议,不是这个说就是那个说。就像一棵树一样,风来了,你想让它不动是不可能的,树蔸不动,树尾也可能会动。所以要想继续和妹连情,就不能受那些风言风语的影响。很好地表现了女方对连情立场的坚定。“结交如同三股绳,相亲相爱常来往。”绳子的结成通常都是用三股材料相互拧结而成,这样更结实紧凑。因此,只有“相亲相爱常来往”,两个人的连情才能更坚固,更长久。
3.“兴”的运用
“兴”即起兴,是先借用人们熟悉的草木鸟兽以及天象地理人事等现象来发端联想,暗示、隐寓或引出作者所要表现的事物,起到以景触情、烘托氛围、铺垫引路的功用。3刘三姐歌谣情歌多见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起兴。如葛根、竹壳草鞋、莓根、草莓、桐树梢、芭蕉树、莲藕、甘蔗尾、姜、蒜、蟋蟀、豆竹、笋、玉米、藤萝、芒草、桃树、梨树等,这些都是亚热带地区常见的风物。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歌谣是由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的集体创造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刘三姐歌谣情歌思想内容上浓郁的民族特色。
刘三姐歌谣情歌还常见使用一连串的地方风物来起兴。如,“本想不种姜,栽两蔸做种。本想不开口,情分属我们。本想不种蔗,栽两行做种。本想不种姜,栽两蔸做种。本想不种蒜,栽两蔸做种。本想不开口,情分属我们”。用一连串的姜、蒜、蔗等生活中常见的种植作物来喻指本来男方只是想与女方逗逗开心,开开玩笑罢了(即“本想不种姜,栽两蔸做种”),但不曾想被女方打动了心,难以忘记女方的一颦一笑,觉得必须认真考虑去和女方连情了。一连串的起兴,生动地刻画出了男方想与女方连情的急迫与决心。再如,“有心全意来连情,好像金银来配玉。……我俩连情别多想,好像棉布配绸缎。……就像板凳配桌子,我俩互相对面坐”。这里用一连串的事物做起兴来说服对方与自己的连情是多么的合适,以让对方打消顾虑。
一般而言,“兴”常与“比”连在一起使用,即所谓“比兴”。但在刘三姐歌谣情歌中则常见“起兴”与“赋”的联合使用。如,“鸟爱成双对,丁光群配群。姻缘属我俩,哥你莫灰心”。前两句是为“起兴”,后两句是为“赋”。丁光是一种白色小鸟,习惯群居,迁徙的时候常常以群为单位齐飞,发出噗噗的声响和嘁咻的叫声。这里既出现了人们熟悉的鸟类形象,又引用了丁光鸟的习性,以此作起兴来隐喻两人一定能够在一起,希望男方不要灰心,不要半途而废。生动地体现了女方对连情能成功的坚定信念。“三月种棉花,花谢结棉球。八月就得收,忧什么呀哥。”前三句都可视为“起兴”,第四句是为“赋”。这里同样是以人们常见的农作物棉花的生长规律作为起兴来暗示两个人的连情,只要常来常往,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用不着担忧,就像棉花的生长有一个过程一样,也急不得。用棉花的生长规律与过程来形容男女连情的发展过程,可谓形象又生动。
4.“夸张”的运用
除了“赋、比、兴”三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刘三姐歌谣情歌还常见夸张、排比、谐音双关等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夸张手法,刘勰曾指出:“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词可以喻其真。”1意思是,微妙的道理不容易说明白,即使用最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而具体的事物容易描写,用夸张的手法就能体现它的真相。如,“走上离别路,泪水满衣袖。三天晒不干,为你穿湿衣”。被泪水打湿的衣袖三天都晒不干,就像穿着一件湿的衣服,这自然是夸张的手法,深刻地刻画了离别给女方带来的无比伤心之情。因为这一别也许不是暂别,而可能是永别。所以,这种离别之痛就像“哥走妹心乱如麻,十二肝肠断九支”。
5.“排比”的运用
排比是指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及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刘三姐歌谣情歌中也有一些排比手法的运用,但其运用更多是集叙事、说理与抒情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性运用,从而使叙事更形象生动,说理更具说服力,抒情更深刻。如“心想不种田,又怕六月天。心想不种芋,肚饿还要吃。心想不种棉,衣烂无布补”。种田、种芋、种棉都是类似的叙事,都是劳动人民维系生存的劳动事项,如果都不去做,后果可想而知。把三者并排叙事,无疑可以把“不做事将导致严重后果”这一道理说得更透彻,也可以更深刻地抒发人物对不种田、不种芋、不种棉带来的恐慌之情。再如,“哥是叫化命,任玩到哪天。哥是鸡鸭命,看妹这一生。哥是猪狗命,看妹立家业”。叫化命、鸡鸭命、猪狗命的并排叙事,强化了表现人物命运不济的说服力,深刻抒发了人物对自身命运不济的万般无奈之情。
6.“双关语”的运用
谐音双关语也简称“双关语”,是指借用某一个字、词来表现另一个与之同音或近音的字、词的含意,达到“言在此而义在彼”的目的。双关语有两层含意,表层是文面所表述的意思,深层是谐音相关的字词所表现的意思,有“意在言外”“弦外有音”之特点。1谐音双关语在刘三姐歌谣情歌中也常有为之。如,“只怕船下滩,哥就没路走”。船下滩即谐音双关,即姑娘出嫁,壮语称“瑞泪”,船下滩称“栌泪”。这里暗喻女伴嫁到夫家,两人的情分就彻底断了,所以“哥就没路走”了。这是它的深层含义,它的表层含义则明白无误:在船作为唯一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当船下滩了,没有搭上船的情哥自然就无路可走了。可以说谐音双关的使用尽显其妙,把哥的痛苦心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既能让对方明白,却又不失风度。
(三)多样句式与歌式的结构
刘三姐歌谣情歌得以表现复杂、丰富的情感,与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分不开,也和它格律方面多样的句式与歌式结构有重要關系。不同的情歌类别,其各自所采用的具体句式或歌式结构也不尽相同,但大都没有形成勒脚歌式。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情形。
1.五言四行的单一句式结构
《换信歌》《别离歌》《重逢歌》《无缘歌》《愤慨歌》都是五言四行的男女对唱情歌。如《换信歌》中有男唱:“唱歌到如今,忘记换手巾。我们唱很久,要手巾留念。”而《单身歌》作为男子独唱情歌,虽然也是五言一行,但行数自由,没有明显的分节(首)标志。如:“哥像放浪牛,妹有栏就收。哥我忧愁多,收就多谢妹。妹有福气多,哥像篓装风。”
2.五言四行为主的交错句式结构
《拦路歌》也是男女对唱情歌,以五言四行为主,但间或交错三五言句式结构。如,“蝉呀蝉,叫晴或叫雨?你喊谁呀哥?喊人或叫妹”。
《吩咐歌》也是男女对唱情歌,以五言四行的句式结构为主,但五言七言交错的情况比较多见,且交错的形式多样。如,五五七七言结构:“交代第二句,节日勤来往。树蔸不动树尾动,风言风语莫乱听。”五五五七言结构:“交代第四句,想妹就来玩。有米别忙煮,修斋等待两三年。”五七七七结构:“交代第五句,上村下村都传开。对脸把话来讲清,继续交往得不得。”七七七五结构:“哥有大田在村底,总讲那田很抵钱。种得禾稻不得谷,越看心越凉。”五五五七结构:“想去赶五圩,赶九圩又远。五圩倒好去,又有雉鸡去那占。”五七五五结构:“在花婆山时,洗脚洗脸还共盆。后来分不匀,各在天一方。”还有少量的四行长短句结构:“妹的秤杆星齐全,时时上圩就卖布。妹的秤八两论做一斤,卖棉花这回知妹良心。”它们一般都交错在五言四行之间出现。《吩咐歌》通常都采用从“交代第一句……”到“交代第十句……”这样层层推进式的情感抒发方式,而且“每一句交代”所表达情感的强烈或丰富的程度往往都不一样,所以采用不同容量内容的句式结构也就很有必要。
3.五言八行、五言十二行、七言十二行的勒脚歌式结构
“勒脚”翻译成汉语是反复演唱的意思。勒脚歌是壮族独有的歌式,有五言、七言、五三五言、七三七言之分。如果论行数,则有八行勒脚歌、十二行勒脚歌、十八行勒脚歌、三十六行勒脚歌、七十二行勒脚歌等等之别。其中十二行勒脚歌式的具体结构特点如下1:
1------------------------
2------------------------ a
3------------------------
4------------------------ b
5------------------------
6------------------------
1------------------------
2------------------------ a
7------------------------
8------------------------
3------------------------
4------------------------ b
第一,开头一节四行歌,分成前半部(1、2行)和后半部(3、4行)两个部分,即a和b。
第二,头一节的前半部a构成第二节歌的勒脚复唱部分。
第三,头一节的后半部b构成第三节的勒脚复唱部分。
第四,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前半部(5、6行和7、8行),是对头一节所概括出来的主题、形象的深化和刻画。
《初交歌》包括男女对唱和男子的独唱两种形式,前者是五言四行的句式结构,后者是五言十二行和七言十二行的勒腳歌式。
五言十二行勒脚歌式:
闲着嘴苦涩,嚼葛根解闷。闲着嘴巴苦,唱两句解闷。
穿竹壳草鞋,石阶嘀嗒响。闲着嘴苦涩,嚼葛根解闷。
闲着嘴生锈,嚼葛根玩耍。闲着嘴巴苦,唱两句解闷。
七言十二行勒脚歌式:
没有姻缘别怄气,仍坐昆仑老地方。哥走先来妹跟后,月亮太阳仍结伴。
有心全意来连情,好像金银来配玉。没有姻缘别怄气,仍坐昆仑老地方。
我俩连情别多想,好像棉布配绸缎。哥走先来妹跟后,月亮太阳仍结伴。
《衷情歌》是男女对唱情歌,七言四行、五言四行交错的情况非常频繁。另外,还有五言八行的勒脚歌式。因为互诉衷肠,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一段四行可能不足以表达每一个时刻的感情,所以换成八行一段更合适。如,女:“妹赶柴草圩,哥赶县城街。听不见哥叫,手又伸不到。哥在青云边,妹在蓝云旁。听不见哥叫,手又伸不到。”男:“出外去做工,四方空荡荡。或有缘相会,就得讲两句。不想做工吃,爱做流浪人。或有缘相会,就得讲两句。”
《苦情歌》属男女对唱情歌,五言四行,有的会在前面附加一个由女方开始的五言十二行的自由体式引歌。如“哥讲哥心烦,妹讲妹气多。花婆生你我,哪头比得人。同是父母生,有贵贱之分。岭上草连片,有肥瘦之分。长草仍长草,长树仍长树。拿火点火把,怨恨不如人”。这个引歌一定程度体现了接下来男女双方将要倾诉的内容都是比较凄苦的。另外也间或插有五言八行勒脚歌式的,如,男:“交代你妹妹,由妹用心想。铜钱有两面,任妹选哪面。正面哥跟随,反面哥也愿。铜钱有两面,任妹选哪面。”女:“妹若讲不去,螺蛳要吃泥。不去妈又压,妹能讲哪样。早晚听妈吃,不让妹做主。不去妈又压,妹能讲哪样。”
二、刘三姐歌谣之情歌的文化风貌
优秀的民歌是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个性特征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是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民歌是生活的馈赠,也是族群群体认同的人文符号。1一部好的歌谣集,就是一部史书、一部词典,一个信息库。刘三姐歌谣情歌以其自身特有的形式和视角集录了壮族特有的历史人文和历史文化,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涵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蕴含着丰富多姿的文化风貌,其主要体现在习俗文化与观念文化两方面。
(一)习俗文化风貌
情歌所反映的主要思想内容是男女之间的情感,必然会体现大量与之相关的恋爱、婚姻等方面的习俗文化。但情感男女也是饮食男女,情感也必然会同时反映与之相关的日常生活、丧葬等方面的习俗文化。刘三姐歌谣情歌亦然,但其体现的习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壮族特色。
1.恋爱习俗文化
一般来说,每个民族或地区的男女青年都有自己独特的恋爱习俗文化。壮族地区男女青年独特的恋爱习俗文化在刘三姐歌谣情歌中也有一定的反映。如:
“连情不知回,身粘三妹符。”“三妹符”,传说是刘三姐传下来的一种符,属于一种灌木,人走近其前枝叶会自动摇摆不停。求爱之男女取下其枝叶,捻成粉末,悄悄撒到对方的身上任何部位,对方便不知不觉地痴迷上你。
“哥嘴巴讲爱,恐日久会丢。挨凉符进肚,哥就丢妹了。”“凉符”,是壮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当有姑娘被某个男人迷住了,但遭父母反对,父母就会请懂做法的人使用凉符让姑娘对该男人心灰意冷。
“我俩花婆庙处玩,洗脚洗脸共盆水。”花婆是旧时壮族传说中主管男女爱情、生儿育女的女神,因此,在刘三姐歌谣情歌中会经常出现花婆的“身影”。
2.婚姻习俗文化
每个民族或地区都有独特的恋爱习俗,也可能会有独特的婚姻习俗文化。刘三姐歌谣情歌则反映了壮族地区独特的婚姻习俗文化。如:
“听说开八字,心碎到如今。”开八字,壮族婚俗的一个程序,当男方看上女方决定订婚时,先派媒人到女方家取生辰八字,女方家便用红纸将女方的生辰八字誊写给媒人,整个程序叫开八字,简称叫“开”,嫁以后叫“开嫁”。
“妹嫁出家门,不给回头看。”壮族婚俗,姑娘出嫁时,要哭嫁,然后由长兄背着新娘出到村口,从出门开始新娘都不许回头看一眼。
“念哥就常走,想哥就常来。去夫家住定,钱买难相遇。”旧时壮族新媳妇要在娘家、夫家两头走一两年,生了小孩后才住定夫家。所以,当“住定夫家”后,女方出去连情的机会就很少了。
“劝妹别想哥,想妹夫妻俩。兴家又立业,不久改称呼。”壮族习俗,一般妇女结婚有小孩后,不直呼其名,而是以其小孩名称呼为某某妈。
3.丧葬习俗文化
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但不同民族或地区的丧葬习俗文化都会迥然各异。壮族地区独特的丧葬习俗文化在刘三姐歌谣情歌中也同样有所反映。如:
“恨我妈多多,死我不戴孝。去送葬转回,才假哭两回。”按壮族习俗,女儿在父母去世时,是哭得最伤心的人,尤其是在出葬和下葬时,可以说是哭得死去活来。但在回来的时候,就不许再哭,据说回来后再哭就不利于后人,所以送葬回来后一般都不哭。这里是因为母亲在婚姻问题上不尊重女儿的意愿,使得女儿伤心至极。
“人没有子孙,谁扛幡走前。”壮族葬俗,父母去世下葬时,孝男必须扛着白幡在前面引魂。这里说的是如果不结婚,死后没有孝子扛幡引魂。因此,中国人自古便尊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观念。
4.日常生活习俗文化
歌谣总是“缘事而发,因物而叹”,所以刘三姐歌谣情歌在抒情时摄入了广阔的壮族民间生活画面,记录了丰富的生活习俗历史。如:
“妹若讲当真,哥有心等待。随便大小圩,相伴过一生。”圩,旧时壮族农村集市的安排,一指三天一小圩,一指商家较多规模较大的集市为大圩,商家较少规模较小的为小圩。
“哥倒讲不要,妹想不过意。粉都没一点,妹怎样进家。”粉,指一种干米粉,旧时壮族農村走亲访友,常带干粉做礼物。
“竹壳簸尘土,难舍好妹妹。”壮家小孩玩过家家的一种游戏,用竹壳当簸箕,灰尘当米,玩簸米做饭,玩得情投意合,难舍难分。
“妹像三脚灶,摆在火炉边。人有福得用,没有哥的份。”三脚灶,是壮族农家在堂屋煮饭用的一种火灶,用生铁铸成,上边有一个铁圈用以承锅,下边有三只脚用以支撑,一般冬秋之际在堂屋生火煮吃才用。这里是用三脚灶暗喻女伴玩三角恋爱。
“不仅葛藤拦,还有笔如藤。”笔如藤又叫泥鳅藤,长在山沟潮湿的地方,叶子细长对开,丛生,有毒,根尤甚,可毒死鱼,壮人常挖其根采其藤,用斧头捣碎,撒到有泥鳅的田沟或水塘里,泥鳅很快被呛而自己窜出水面。
5.方言习俗文化
情歌主要以抒发男女情感见长,而方言习俗的使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情感抒发的鲜活与真挚的程度,凸显了民族或地区的风格特点,也使听者感到亲切。刘三姐歌谣情歌中就体现了丰富的壮族方言习俗文化。如:
“哥像放浪牛,妹有栏就收。”“浪”指未成婚的男青年,又叫“扶浪”“半郎”。因为还没有确定自己的另一半,在感情生活中相对自由,属于感情流浪汉,故称扶浪。壮族未婚男青年通常以自然屯为单位,组成自己的感情伙伴,结拜兄弟,按年龄为序,安排长幼,互称“老台”“老宜”“老三”等。他们常聚集在一起或练功习武,或歌唱游戏;逢年过节或结对赶圩,或觅友对歌。遇有姑娘来村或嫁女娶新,更是他们展示歌喉、以歌会友的良机。他们所唱的多半是欢扶浪。
“哥不嫌妹丑,怕得罪妹夫。”丑,在刘三姐歌谣中经常出现,有不好、长相丑的意思。一般而言,好与坏相对,美与丑相对。但壮族方言,经常用丑来代替坏,显得更恰切,外延更广一些。例如,“好是妹命定,丑是命中有”。如果这里用坏,与好相对,代表命运很糟糕。但用丑,就代表可能不是太好而言,所以丑了点,差了点。“好话与丑话,提到妹明白。”这里如用坏话,一般就指恶意中伤,诽谤造谣之类的话,但丑话可以包括前者,也可以包括只是不很中听罢了的意思。而这里,更应该是后者的意思。
其他还如,“老班造姻缘,结婚成夫妻”。老班,即老古班,指远古时代的先民。“哥妹都甜水,石烂都不丢。”甜水,指喜欢到极点。双方都非常满意,所以哪怕石头都风化了,他们也不会分手。“为连情丧命,给人当古把。”古把,意为话柄、故事。“不去妈又骂,妈哝爸又骂。”哝,埋怨、怪罪的意思。“骑就骑白马,人讲也不怕。不怕上三坳,不怕上十殿。”三坳,指很高的坳;十殿,指阎王殿。方言习俗,不胜枚举。
6.风物习俗文化
刘三姐歌谣情歌最基本的题材是劳动生活,但家庭生活也充满劳动气息,许多歌都表现了历史的劳动场景,体现了许多特有的风物文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风物,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样态,同时也是凝聚着人们生活经验与智慧的文化载体。如:
“鸟爱成双对,丁光群配群。姻缘属我俩,哥你莫灰心。”丁光,一种白色小鸟,习惯群居,迁徙的时候常常以群为单位齐飞,发出噗噗的声响和嘁咻的叫声。
“蝉叫天就晴,金居叫落雨。”金居,指金居鸟,以其叫唤声“金居谷”得名。在即将下雨的时候叫得特别欢快,又常爱赶在山间行人之前方上空不停鸣叫。
类似的还有很多,如:“燕藤好(扎)水车,竹篾好捆柴。”“山边藤连片,只有棉藤韧。”“山中有勋树,好做纱锭轴。”“沙姜长山后,结像鸡冠花。”“房后一棵桃,受旱桃不甜。”“泡桐长白毛,椿树叶子散。”“种地在岭上,泥松不用粪。”“稗与稻杂长,长势不相同。长谷妹就壅(肥),长稗妹就踩(掉)。”“哥像只白鸭,专吃田蜘蛛。”等等,不一而足。
7.农业习俗文化
旧时科学技术不发达,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人民长期生產经验的积累与参照。因此,劳动人民对于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农事活动往往烂熟于心。如,“到了六月六,造水车灌田”。“三月种棉花,花谢结棉球。八月就得收,忧什么呀哥。”
对于农作物在不同时间的实际长势或出现的异常情况也是了如指掌。如对前者的描述,“五月稻花开,禾穗渐钩头”;“六月棉花开,花开一行行”;“六月盼谷黄,哥想在心中”;“七月到处暑,家家收谷子”;“七月棉花开,花刚结棉球”;“八月麦花开,花开白如雪”;“十月油菜花,连情不怕冷”;等等。对后者的描述,如“雨也不常下,到处禾花旱”等。禾苗扬花时节最需要水分,却遭遇旱灾,叫“禾花旱”。
8.节气习俗文化
节气习俗文化在刘三姐歌谣情歌中也有大量体现。不同的节气会呈现不同的气候与自然现象。如,“到了正月正,鸭盼坝下水”;“到了二月二,树木发新芽”;“二月梨花开,地上一片白”;“进三月清明,红黄花都开”;“三月金樱花,开遍田垌间”;“四月发春水,春水满沟渠”;“到了九月九,像路边杨柳。重阳又来到,日子白白过”;“九月艾花开,花开串连串”;“到了十月十,天半晴半雨”;“十一月小寒,有家多温暖”;等等。
劳动人民会依照节气变换计划行事。如,“三月清明到,家家忙上坟”;“四月小满到,哥盼妹来玩”;“到了四月四,盼金居做窝。人家沤蓝靛,我们忙连情”;“到了十二月,人到处周游。别人办年货,妹来见哥哥”;等等。
节气也揭示了不同农作物、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如,“到了五月五,官府盼新茶”;“五月芒种到,花开一窜窜”;“到了六月六,造水车灌田”;等等。
9.谚语习俗文化
刘三姐歌谣情歌的许多歌句,不仅仅唱爱情,同时也以谚语的文字形式,在社会、人生、道德、劳动、家庭、为人、处世等方面,唱出了许多闪光而不朽的思想或哲理,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如,有感叹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的:“桃花落纷纷,青春难倒转”;“老人原本讲,人生难过百”;“立夏又过秋,日子不回头”;等等。
有告诫人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及人与人应该怎样和谐相处的:“不怕哪个讲得狠,牛筋配弓还会断。不怕哪个喊得狠,缆绳还断耙面前”;“哪坡没瘦牛,哪方没穷人”;“月亮就走月亮路,太阳就走太阳途”;“大树能共排,红花难共朵”;“天下人靠人,才能成世界。藤还须缠树,才攀到高处”;“鱼离不开水,马离不开槽”;等等。
有揭示男女连情能否成功与持久的法则的:“大锅粥难捞,富家女难求”;“哥好靓妹配,妹丑哪敢粘”;“白鹭飞田间,充不得天鹅”;“人砌墙围园,谁砌砖围桃”;“想骑马进京,脚就会踏镫。若有心结交,水自会等船”;“春水还没发,鱼怎能抢滩”;“水下滩连滩,倒转难上难”;“谈情莫计较,相处才长久”;等等。
(二)观念文化风貌
刘三姐歌谣情歌流传至今,不仅抒情,而且明理。歌中表现得最鲜明的有三种观念,一是壮族男女对连情的开放观念,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大胆开放;二是一旦连情成功,男女都有非常重视双方情感的重情观念,其中女性尤为明显;三是旧时恋爱与婚姻不自由的现实所带来的对恋爱和婚姻现状认命的宿命观念。
1.男女连情的开放观念
壮族男女之所以对连情之事普遍持开放的观念,一有“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思想因素,如,“不理连情事,有几次十八”;“生来不连情,枉费过一生”;“本不想玩乐,桃花开几次。本想不玩耍,情窦几度开。不谈情说爱,桃花开几度”;“现在就不玩,难过六十春”;“乖就玩这世,下辈难相遇。麦子有两春,人没有两世”;等等。二有旧时父母包办婚姻往往导致婚姻不幸福而让年轻人惧怕婚姻或追求“婚外情”的现实原因,如,“都别忙成家,同浪荡几年”;“实在要嫁人,也来会情哥”;“若结不成亲,我们玩到老”;“像山伯英台,到阴间还等。活着就来玩,管他成哪样”;“实在不成家,永远做情人”;“爸定爸的亲,我俩仍连情”;等等。
而对连情的大胆与开放,女性往往甚于男性。如,男:“心想吃桃子,又怕桃子苦。想跟妹连情,妹是否有心。”女:“各人住各地,今天才相见。得和哥连情,妹我有真心。”男方只是试探性的,但女方很快就答应了。而“哥别太忧心,有事妹担当。妹叫哥还应,失身妹也愿”,则更是体现了女方的大胆、开放。
2.男女双方的重情观念
对于连情,女性总是比男性更为痴情。如,“田地不想种,谷种不想撒。千样妹不想,想和哥连情”;“再坐十八冬,像树梢红花。实在不成家,永远做情人”;“再连十来春,没缘分再说”;“交代第四句,想妹就来玩。有米别忙煮,修斋等待两三年”;等等。其中最后一例是交代男方有了结婚的对象也别忙着结婚,先等个两三年再考虑结婚,因为还有个结交私情的女方在等着呢。
对于连情,女性也总是比男性立场更坚定,更重情义。如,“树蔸不动树尾动,风言风语莫乱听”;“交代第七句,别丢下妹我。雷劈也不分,风吹也不散”;“林中斑鸠绝,我们才离开。天上没有星,妹才丢哥哥。妹能和哥玩,刀砍也不散”;“哥你来连妹,放十二条心。堵上这一生,连情连到老”;等等。这些歌句所表达的内涵都无异于海誓山盟了。
3.婚恋现状的宿命观念
刘三姐歌谣情歌所体现的婚恋结果的宿命观念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男女方自叹命中注定配不上和对方连情。如,“为人投胎到世间,不要怄气不如人。也别怨恨父母亲,只怪这世没缘分”;“八字不强命中定,唱句山歌留世间”;“哥恨命太贱,配不上妹你”;“怨哥我命丑,怨哥我命苦。命运不如人,背(竹)筒做叫化”;“妹像苦瓜苦,听命来安排”;“谈情背虚名,命不配好妹”;等等。
二是男女方自叹命中注定因为自身条件不好而最终与对方成不了夫妻,只能连情。如,“花山下已定,命中不配妹”;“人說有福自然在,前世姻缘在后头”;“命不带福气,是别人姻缘”;“别怨天怨地,命不带姻缘”;“人家命多好,得兴家立业”;“只种不得收,命不好呀哥”;“连情不成家,恨哥命苦多”;“时运未曾到,妹福气未来。妹福气未到,往后妹好过”;“提到婚姻事,恨命不匹配”;“金山配银山,哥命不相配”;等等。
三是男女双方自叹命中注定会因为父母的干涉而不能和对方成为夫妻,只能连情。如,“别恨爸和妈,恨我们命苦”;“别人挑谷回,哥挑空箩筐。不怨爸和妈,怨哥命太苦”;“别怨恨父母,姻缘前世定。妹命中注定,与人结姻缘”;“父母帮定亲,嫁谁就跟谁。好是妹命定,丑是命中有”;等等。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刘三姐歌谣情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在词律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也蕴含了丰富的习俗与观念上的文化风貌。可以说,刘三姐歌谣情歌就是一部包含多姿多彩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民歌传播的途径或场域也发生了改变,增加了网络传播这一新的途径。网络传播具有高效性、共享性、可保存等特点,为传统山歌传承提供了新场域,也满足了一批喜爱山歌但不会唱山歌的群众的需求。1但网络传播,如微信群里的线上传唱形式等,其歌唱内容更多是与歌者当下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息息相关,相对比较浅白,可能不会像传统歌谣如刘三姐歌谣那样在词律及文化方面具有这么多彩的风格与丰富的内涵,尤其是民俗文化风貌的丰富性可能会不断弱化甚至缺失。民俗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往往直接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精神以及文化发展。2但现代生活的形式与审美价值观也同样会对刘三姐歌谣之情歌的民俗文化传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刘三姐歌谣之情歌的传统题材内容无疑更需要我们加强关注与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胡小东,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侗族大歌腔词关系研究”(21GZYB32)阶段性研究成果。
1吴超:《中国民歌》,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第75页。
2李景江、李文焕:《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基础》,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第196页。
3廖明君、韦丽忠主编《刘三姐歌谣·古歌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第9页。
1胡仲实:《壮族文学概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第114页。
1过伟:《柳州宜山情歌》,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6,第10页。
2叶官谋:《桂中地区三套壮欢情歌述论》,《歌海》2021年第1期。
34覃忠盛:《解读广西情歌的历史价值》,《河池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
1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下册),齐鲁书社,1982,第211页。
1覃忠盛:《解读广西情歌的历史价值》,《河池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黄勇刹:《壮族歌谣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第61页。
1农棹菲:《“非遗”视野下广西隆林偏苗民歌的歌唱习俗与传承传播》,《歌海》2021年第4期。
1韦玉妍:《新媒体时代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研究——以东兰县网络山歌为对象》,《歌海》2020年第3期。
2林慧思、覃展鹏:《区域文化视野下广西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传承机制研究》,《歌海》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