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曲”之韵 赏“艺”之美

2023-05-30陈梦巍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2期

陈梦巍

[摘 要]文章针对部分学生对高中教材中的“曲艺”不感兴趣、一些音乐教师对高中教材中的曲艺教授畏难的问题,以高中音乐教材中的“南弹北鼓”曲艺内容为例,从“搭建桥梁,拉近陌生曲种距离”“口传心授,示范方言曲艺唱腔”“学以致用,创新传承走出课堂”“与时俱进,曲艺发展任重道远”四个方面,对其成因及应对方法进行了专门探讨。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材;曲艺教学;南弹北鼓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6-0022-03

部分学生对高中教材中的“曲艺”不感兴趣,这是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一些音乐教师并未系统学习过曲艺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曲艺的了解较为粗浅,而曲艺的教授以“口传心授”为主,部分教师缺乏这样的经验,这就导致他们对教授教材中的曲艺内容有畏难情绪。有的人不知从何入手,只能泛泛而谈;有的人直接越过此内容,这就使得学生与曲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虽然曲艺在现在高中音乐教材中占比相对较小,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器乐、歌舞音乐、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理当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得到强化。这充分说明曲艺教学的重要性。为了提高曲艺教学的效率,笔者结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对高中音乐教材中的曲艺教学进行探讨。

一、搭建桥梁,拉近陌生曲種距离

虽然现行使用的三套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在选曲上略有不同,但都选用了苏州弹词与京韵大鼓两种曲艺表演形式,从这可以看出这两种曲艺种类在众多曲艺中的重要地位。苏州弹词和京韵大鼓素有“南弹北鼓”的美称,是南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曲种。苏州弹词主要盛行于长江三角洲一带,是中国南方曲艺表演的一朵奇葩。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地区,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中国北方说唱曲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曲艺艺术相应地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目前,众多曲艺种类除相声等少数曲种还能维持现状之外,其他部分曲种都面临着观众流失和后继无人的境况[1]。这两种曲艺地域性强,在音乐多元发展的当代社会,传统音乐受众多流行音乐的冲击,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就算是在“南弹北鼓”流行的地区,学生也未必了解这两种曲艺表演形式,更不要说其他地区的学生了。针对此现状,笔者在上课前对几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曲艺”概念的理解很模糊,大部分学生将“曲艺”和“戏曲”混为一谈。在明确了“曲艺”的概念后,学生说出了一些他们认识的曲种,比如小品、相声、二人转等,对于教材中所选取的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学生普遍反映从未听说过,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学习,他们有兴趣了解一下。也就是说,学生觉得曲艺离他们有些远,并不完全是因为不喜欢,而是没有机会了解。他们缺少一座带他们走向曲艺兴趣之门的桥梁。

针对学生觉得课本中所选取的曲种离他们遥远的问题,笔者觉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于是,笔者采取了一些做法。首先,在课前导入部分选用了采用双簧形式表演的综艺节目《曲苑杂坛》的主题歌,歌曲简短,朗朗上口。这种表现形式新颖有趣,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次,笔者将课程中介绍到的学生没见过的乐器——京韵大鼓带到了课堂上,在教授完京韵大鼓的鼓点后,让全班用笔代替鼓毽子,书本代替鼓面,一起练习“老七点”的鼓点,并请代表亲自上来敲打京韵大鼓体验“老七点”,做到人人参与体验。这样的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不再抵触,渐渐跟随教师走进教材。与此同时,笔者还在课程中结合PPT的一些动画效果,为课程添彩,在细节上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时刻抓住学生的眼球。

二、口传心授,示范方言曲艺唱腔

苏州弹词是用江浙一带的吴方言进行表演的。“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和普通话读音相差很大,而吴方言在苏州弹词演唱中的字音和平时生活中的音调又有所不同,不要说学生,就是对于没有接触过的教师来说,学习起来都是一个挑战。京韵大鼓是用北京话进行表演的。虽然北京话和普通话相差无几,但是京韵大鼓的唱腔讲究字正腔圆,字音归韵,这对普通话的要求很高。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要想在盛行这两种曲艺以外的地区学好“南弹北鼓”,语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笔者所在的厦门隶属“闽南语”系地区,大多数学生的方言都是闽南语,不会说“吴语”,演唱苏州弹词颇有难度;受方言的影响,部分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要想唱出京韵大鼓的韵味,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曲艺是语言的艺术,要学习了解,肯定要从语言入手。虽然不要求学生唱得非常地道,但是要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肯定要进行亲身实践。方言上的生疏给学生带来了陌生感,让他们在学习前觉得有难度,但也正因为这种陌生感,让部分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如何抓住方言的特点成为笔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

对于方言曲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范唱,则教学效果会比单纯地播放音频和视频要好。虽然音像资料中那些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让大部分教师望尘莫及,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占有“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所以就算教师的演唱不完美,也能在学生的心海激起千层浪,带给他们强烈的震撼[2]。曲艺是语言的艺术,说着唱是它的魅力所在。笔者首先从自身入手,在教授苏州弹词的时候,专门请教了苏州弹词的专业演员,从“念字”开始,一个字一个音地跟着示范朗读。笔者通过反复地聆听,再结合旋律进行演唱,也学得八分相似。京韵大鼓是用北京话进行演唱的,北京话近似于普通话,关键在于拿捏好字正腔圆的韵味。相比苏州弹词,京韵大鼓是更好学唱的。笔者带领学生从字头到字腹再到字尾进行“拼读”,体验京腔京韵,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京韵大鼓的唱腔特点。在课堂上,笔者分别选取了这两种曲艺作品的两个乐句进行教唱。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苏州弹词的唱词,笔者辅助标出了相近拼音的字音,再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让学生模仿笔者的语音语调;京韵大鼓则采用拼唱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字正腔圆的音韵。学生通过学唱都觉得很有意思,这让原本沉闷的主题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出乎笔者的意料。

三、学以致用,创新传承走出课堂

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是当代音乐发展创新的源泉,离开了传统民族音乐这片沃土,音乐发展创新就失去了土壤。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有认同感和自豪感,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更应当肩负起传承保护、继承创新和发扬光大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曲艺作为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笔者的课堂实践,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南弹北鼓”产生了兴趣。笔者所在的学校多年以来都在传承闽南特色曲艺文化“南音”和“答嘴鼓”。借鉴已有的经验,笔者开始思考:能否由这部分学生组建新的社团或通过他们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他们对经典曲艺唱段进行更为系统的学习,让曲艺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甚至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让课内的知识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使更多的人了解曲艺的艺术内涵。

基于“南弹北鼓”的地域特性,相对于苏州弹词的方言吴语来说,京韵大鼓更易在本校学生中推广,于是笔者创建了“京腔鼓韵”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初期,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京韵大鼓经典唱段《丑末寅初》,从每一句唱词的“拼读”到“拼唱”,尽量做到字正腔圆,并根据曲艺大家的表演视频,模仿学习京韵大鼓的鼓点,最后再将鼓点与唱段结合。通过社团活动,笔者发现了更多有潜力的学生,也让更多学生感受到了京韵大鼓的独特魅力。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生在经典原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结合他们喜欢的表演方式,将流行音乐的说唱元素加入曲艺唱段中,编写了原创的rap唱词,并通过音乐软件对伴奏进行重新编曲演绎。艺术表现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旨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和创作实践的兴趣,提高其艺术表现水平。通过编创,让传统音乐以一种新的方式为学生所喜爱,这何尝不是一种可行的传承方式。为了让更多的师生了解京韵大鼓,笔者将学生的作品搬上了校艺术节的舞台,与本地曲艺“南音”同台演出,一南一北的曲艺亮相校园,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而且发扬、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结合“京腔鼓韵”社团组建的成功经验,笔者希望可以在此基础上“引进来,走出去”,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资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聘请专业的艺术家进校授课,对“南音”社团中已有的三弦、琵琶等乐器加以改进,逐渐完善京韵大鼓的伴奏乐器,丰富京韵大鼓的表演,以期取得更为专业的艺术效果。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结合学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将曲艺文化带进敬老院,登上社区公益表演舞台,通过更为多元的渠道,将我国优秀的曲艺文化传递给更多的民众。

四、与时俱进,曲艺发展任重道远

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接触的音乐形式种类繁多,加上当代流行音乐的飞速发展,他们的审美已经发生了变化。教材中选用的作品都是传统的经典剧目,素材内容年代久远,对如今的中学生来说,传统的经典剧目不如流行音乐那样有吸引力。笔者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并没有排斥所有的曲艺表演形式,对于相声、小品一类的表演他们就很喜欢。这两种曲艺形式风趣幽默,而且经常更新表演内容,大多以当下的时事作为素材,或者将老素材用新的表演形式呈现,如结合当下的网络用语,或由当红的明星表演,自然会深受学生的喜欢。教材中选用的曲艺唱段均为经典的唱段作品,讲述的年代故事离学生比较遥远,但作为经典曲艺的唱段,不能因为“老旧”而被摒弃,经过时代变迁沉淀下来的作品更能代表时代的印记。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内涵,结合作品所表达的意境,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韵之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曲艺艺术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但是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有立足之地[3] 。我们可以在课上做一些拓展,结合学生喜欢的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比如,在教授苏州弹词时,笔者与学生分享了郁可唯和弹词大家高博文一起演唱的《知否知否》弹词改编版,细腻的弹词唱腔结合诗词,在两位歌者的演唱下显得更加温婉动听。学生发现,原来传统音乐还可以这样“洋气”。除此之外,笔者还分享了抖音上用苏州弹词改编的流行歌曲唱段,这些唱段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授京韵大鼓时,笔者分享了由德云社张云雷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歌曲融合说唱音乐元素,将传统与流行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学生听完大呼过瘾。作为美育工作者,我们应让学生了解,没有传统音乐的基奠,就没有当下多元发展的音乐文化,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与传扬的,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新时代,应该如何在傳承经典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

针对音乐教师缺乏相关曲艺知识的问题,音乐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利用假期参加专业的曲艺培训班,学习专业的曲艺表演知识,有机会也可以拜访老艺人向他们学习,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范唱及范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做一个有心人,用心收集生活中的素材。比如,笔者在教授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时,选用了自己去苏州游玩时在茶馆里拍摄的唱段录像,并加上了字幕。这样学生欣赏起来就不会因为难以理解而走神,也不会因为表演老套而不屑。之后再通过教唱,让学生亲身体验,最后再结合现代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版本,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原来也可以有很多表演的形式。在对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这两种曲种有较为深入研究的情况下,笔者通过课堂带领学生体验了曲艺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和“地域”之美,让学生通过学唱曲艺的唱段及对曲艺表演形式的了解,提升自身的素养,做到“以德树人,以美育人”。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曲艺又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事业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少年儿童的参与,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统的曲艺事业也不例外。事实证明,从小受到曲艺熏陶的少年儿童,长大之后更容易走上曲艺事业的道路[4]。针对教材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应结合自身和本校学生的特点,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打开学生学习曲艺的兴趣之门,帮助学生达到从“审美感知”到“艺术表现”再到“文化理解”的升华。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学生定会接受和传承我们的民族音乐,将我们的民族瑰宝发扬光大。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昭.用传统曲艺的老手法,走出时代道路的新步伐:论深圳曲艺的发展和应用[J].曲艺,2020(9):61-62.

[2]  赵洪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如何让戏曲艺术在中学生心海远航[J].新课程(下),2014(1):174.

[3]  曲丹萍.关于曲艺传承和保护的探析[J].魅力中国,2014(17):108.

[4]  崔文化.少年儿童也是曲艺事业的希望与未来[J].赤子(上中旬),2015(10):97.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