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田间种植和管理技术
2023-05-30王俊
王俊
一、播种保苗
(一)种子处理
草木樨种子表面有一层蜡质角质层,坚硬,略扁,含有香草气味。硬籽种子质量占总质量的10%~60%,不加处理,种子的发芽率较低,在播种前用碾米机磨壳,或者将沙子与种子混在一起揉搓,把表面的蜡质角质层擦伤,播种后种子可以充分吸水,尽快发芽。在温度较低的初冬播种,种子不需处理,可在土中越冬,经冬冻春消可促进硬籽发芽。成熟的种子自然脱落,在土中2~3年还能发芽,适时采种是种子高产的关键。
(二)科学播种
草木樨属两年生植物,播种适期长,一年四季均可播种,南方春秋天、北方初春时节播种。播种期随利用期而定,一般从种到割鲜草需要3~4个月。对土壤要求不高,最适宜在肥沃的沙土地种植,喜欢向阳地方,pH>6.0的土壤,一般在荒坡、河堤、路边等播种较多。豫南地区一般在水稻收割之后及时播种,播种过晚,幼苗不能安全过冬,越冬期幼苗要长到10~20 cm。
(三)精细整地
草木樨种子较小,千粒质量2~2.5 g,但拱土能力较强,播种前要做好整地保墒。如果用撂荒地种植草木樨,先要翻地耙压,在干旱地区尤为重要。一般播种深度为2~2.5 cm,播种后浅覆土,轻质土可稍厚些,达3 cm。播种后用木板把土壤压实,使种子充分接触土壤,出苗快且齐,是苗全、苗齐的关键。
(四)选择适宜的播种量
播种量通常因土壤质量、播种方式、整地质量和利用方式等不同而有差别。一般每公顷的播种量分别为:撒播22~25 kg,条播12~19 kg,点播10 kg,留种地8~12 kg。在雨水充足的地方,可以适当减少播种量,每公顷可减少5 kg,旱地可适当增加播种量。豫南地区有些年份雨量多,温度高,可适当减少播种量。否则要增加播种量,可视年份气候条件而定。
(五)病虫害防治
草木樨的病虫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根腐病、蚜虫和象鼻虫等。防治锈病,在发病初期用石硫合剂和敌锈钠喷施1次,间隔7 d再喷施1次,效果较好。白粉病主要对叶片为害严重,可使叶片变黄直至死亡,发病初期用福美锌或福美砷喷施防治。根腐病是划锄时划伤根部、伤口感染引起的疾病,可以用五氯硝基拌种减轻发病率。蚜虫大多在夏季发生,特别是干旱高温的季节,可用乐果喷施防治。象鼻虫主要发生在4—5月,早晚活动最多,可用甲基对硫磷拌土进行防治。
二、施肥
草木樨和其他豆科作物一样具有固氮作用,每667 m2可产氮7.5 kg,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区可达15 kg。对磷反应敏感,需磷肥量较多,磷肥可以促进根系快速生长,增强抗旱能力,增加根瘤量,增强固氮能力,鲜草产量明显增加。草木樨可以从不溶解的矿物质中吸收磷、钾等物质,主根分布较广,可疏松底层土壤,降低底层土壤结实的负面影响,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构疏松了,耕性相应地提高了。如果施1 kg过磷酸钙,产的鲜草含氮量就增加1 kg氮,再加上根系所增加的氮量,“以磷增氮”的作用非常明顯。施磷肥时,应作种肥或基肥,每公顷施用过磷酸钙250 kg、磷矿粉500 kg。由于草木樨生育期长,吸磷能力强,故草木樨施迟效性磷肥的经济效果比较好。
三、田间管理
(一)除草
由于刚种下的草木樨根系较短,幼苗生长较慢,而周边杂草生长较快,杂草易争肥争光争水,造成草木樨生长更慢。当幼苗长到5~6 cm高时,可用毒草安杀死禾本科杂草,鲜草产量可增长65%;适时中耕,增加根系的发育能力,可提高鲜草产量20%,经济效益显著。每次收获鲜草之后,要及时补施底肥和磷肥并浇水,可提高鲜草产量。
(二)适时收获
1.作为牧草。牧草以营养物质最高时为宜,第1年生长缓慢,只能收割1次;第2年生长较快,在返青后40 d可以收割,再过40 d可进行第2次收割,可根据无霜期、积温等条件来综合确定。株高一般在50 cm,这时收割的营养物质最高,且根部营养积蓄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迅速再生。过早收割,蛋白质含量高,饲用价值高,但产量低,根部很少积蓄,部分出现死亡;过晚收割,饲草老化,利用价值较低,新枝较多,老嫩不齐,调剂困难。
2.制种。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地块,在制种前2~3个月增施磷肥,在开花结蕾期间,用0.02%硼酸喷施3次,促进花粉管伸长,减少落花。种子成熟度不一致时,老的荚果变黑易脱落,必须抓住时机适时收获。收获期不同,产籽量差异明显。当有1/3的荚果变褐色时开始收获,不能发芽的青籽所占比例较大;过晚收获,当全部荚果变褐色时,大部分种子脱落,产籽量最低;正常情况下当有2/3荚果变褐色开始收获,产籽量最高。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