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中的运用

2023-05-30吴为鹏史振卿

新教育·综合 2023年5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

吴为鹏 史振卿

【摘要】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和解释历史。借助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史料,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始末”为线索,对“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进行谋篇布局,从亲历者“何以来华”“来华见闻”“铩羽而归”三个完整的过程,观察清朝中国版图奠定和社会诸领域出现的新气象,进一步窥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背后所蕴含的危机。

【关键词】历史情境教学;历史解释;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将创设历史情境作为教学实践建议的重要一项:“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需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情境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态度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营造以学生为“主人翁”的主体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历史进行探究,进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为例,探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设计当中的运用。

一、设计思路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对本课的要求为: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以马戛尔尼来华始末为主线创设本课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能够重返“历史现场”学习与感悟本课的历史知识,引发学生对中英两国关于马戛尔尼来华始末的不同历史记载的历史认知“冲突”,由简单地阅读分析史料向辩证、客观地分析历史史料过渡,进一步揭示其不同历史记载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本课的设计思路主要由“何以来华”“来华见闻”以及“铩羽而归”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围绕马戛尔尼来华之缘由作为问题核心,通过展示中英双方关于马戛尔尼来华缘由不同的史料记载,“再现”历史情境,构建符合学生认知冲突的最近发展区,提供给学生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机会。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得出马戛尔尼访华缘由之实质是意图打开中国贸易市场,以满足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需求。同时也映射出大清统治者骄傲自满与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之心态。

第二部分则是充分挖掘历史细节,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大清帝国的盛世与危机。学生主动参与到马戛尔尼来华见闻的史料研习中,研读马戛尔尼日记记载下大清帝国的盛世之景。继而笔者设置日记叙事中的悬念,激发学生在历史情境下的历史情感。以大清帝国治下的中国社会真的如此之繁华吗?引起学生思维的“落差”,为笔者引出盛世之下所暗含的危机作铺垫。学生通过研习马戛尔尼日记中关于中国社会的另一方面记载,能够深刻感悟到盛世表象下所蕴含的严重的社会危机。

第三部分则以马戛尔尼访华受挫,返程途中对大清帝国之评价使学生辩证地认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紧扣教学主题,回归课标之要求。

结尾则以戴逸先生对近代中英外交关系的一段论述引发学生的同步共鸣,在情感共振中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国家的强盛离不开领导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所作出的努力,应当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入到世界当中,切勿故步自封,闭门造车。

二、设计主线

本课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不同史料,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当中,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地观察与思考分析,从而将对历史事件直观性、经验性的认识上升为本质性、经验性的认识。

1.何以来华

关于马戛尔尼因何来华的史实记载,清王朝与英国各执一词,根据《马戛尔尼谒见乾隆纪实》中关于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缘由的记载,以及《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中军机处档案关于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缘由的记载,创设历史认知冲突情境作为本课的导入部分,使学生走进马戛尔尼访华前夕的历史现场。

材料一:到远方各国从事贸易一向是受到历代英王的鼓励和支持的。但是英国方面则从未在中国获得任何服务的机会,使英国人的品质得到尊重、英国的贸易受到保护。

—《马戛尔尼谒见乾隆纪实》

材料二:乾隆五十七年十月二十日,奉上谕郭世勋等奏,据洋商蔡世文等禀有英吉利国夷人波朗亚免质臣等来广。禀称:“该国王因前年大皇帝八旬万寿未及叩祝,今遣使臣马戛尔尼进贡,由海道至天津赴京”等语,并译出原禀进呈。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笔者通过中英双方关于马戛尔尼访华缘由史实的不同记载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通过阅读第一、二则史料,了解到英吉利国王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訪华的真实缘由实际上是想提高英国商人在华经商的地位,扩大英国商人在中国的贸易市场,加强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此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紧接着呈现在华洋人蔡世文所翻译并由中国官员所转呈乾隆皇帝的关于马戛尔尼访华的奏折内容,通过对比发现,中国官员的奏折中认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由于未能及时为乾隆皇帝祝寿,与英王及马戛尔尼叙述的来华缘由大相径庭。笔者通过创设“何以来华”这一问题历史情境,引发学生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记载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通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判和理性分析,揭示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真实原因实则是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诱饵,本质上是希望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官员通过转述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目的是为想乾隆皇帝祝寿与进贡,反映出了清王朝由皇帝至整个官僚系统“天朝上国”的心态。

2.来华见闻

笔者通过引用在马戛爾尼、天文学家约翰·巴罗以及副使斯当东的日记中关于使团来华之时的所见所闻,营造“来华见闻”这一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跟随着使者们笔下的记载,感悟清王朝的鼎盛。

材料三:相继登基的四个皇帝,都具有卓越的智力、不寻常的精力和果断的毅力。至今避免了因比例失调产生的危险,不仅保存了王位,还将领土大加扩展。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材料四:中国的广大边界已在俄国地图上得到承认。中俄两国的疆土俱约占四百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地球面积的十一分之一,或者整个欧洲的三分之二。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纪实》

通过他者对天朝鼎盛局面的直接描述,在拉近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时空距离感的同时,有效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以上史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出大清王朝出现了鼎盛的局面具体表现为:康雍乾三位皇帝拥有乾纲独断的能力以及他们勤政爱民;中国的疆域面积扩大;人口众多;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然而,学生在感悟康乾盛世之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扩大疆域的举措,进一步知道清朝版图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并且认识到清朝疆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稳定与君主专制的加强密不可分,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归纳出奏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军机处的设立、大兴文字狱,感受到康乾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君主专制的强化。通过笔者生动的讲述使学生也能够走进“帝王之治”下的清帝国,透过百姓对官员的真实反映中体会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已僵化,百姓的生活长期笼罩在专制铁链的束缚之下,思想变得麻木不堪。大清帝国“盛世”的光环下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字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以及唯物史观中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的历史思维能力,落实历史情境教学下的立德树人任务。

笔者通过营造“天朝之晖”与“乾纲独断”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回到了清王朝的历史现场,接下来笔者通过营造“天朝落日”这一历史情境,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为例再次带领学生观察鼎盛之下所暗藏的危机。

材料五:普遍的回答是:“你们来这儿干吗?我们交换你们的是我们真正不需要的产品,而给你们的是你们国家不生产的珍贵茶叶,你们还不满意。”这就是跟欧洲人打交道的小官吏说的话。

上等阶层在家里好抽鸦片烟。尽管政府采取措施禁止输入,这种毒品仍大量走私到国内,但对老百姓来说,抽烟花费太大。海关官员免不了受贿。在接受走私者向他们贿赂的金钱后,他们往往成为禁品的收买者。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材料六:然而在歉收的岁月,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食物匮乏。天旱或洪涝不良气候造成的荒年在各省频频发生,二者的严重后果因政府的适当救济,或者靠国税收入的补助而得到缓解,因此政府难得有足够的谷物储备供百姓在大灾之年充饥。百姓除这类不稳定的供应外别无指望,需要接济的人口多,供应难得及时送达。百姓因此抢劫富有的邻居。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笔者通过“天朝落日”这一历史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走进天朝帝国统治下的现实生活。于“细微之处见真实”领悟清王朝底层官员尽受鸦片之荼毒,对外贸易态度的妄自尊大、傲慢的姿态,与统治者的“天朝上国”的心态如出一辙;军事实力较弱以及上层官员出现严重的吏治腐败;政府无法应对灾荒之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禁烟背景下,鸦片肆虐的上层社会,官员贪污受贿严重;大清帝国的这一颗熊熊燃烧的烈日已逐渐燃尽了它的光辉,滑向了“落日”的边缘。

3.铩羽而归

完整的情境易于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综合的认识与理解。在马戛尔尼使团领略了清王朝的盛与衰之后,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之旅也走到了尾声。紧扣“来华之因”,结合清王朝的鼎盛与危机,从马戛尔尼与乾隆皇帝的字里行间中,深入探讨马戛尔尼使团“铩羽而归”的历史背景。

材料七:尽管宫廷内气氛平静,一片祥和,但不能掩盖全国远非安宁融合的形势。遥远省份频繁的起义是百姓真实感情和愤怒的明确警示。中国人每当私下聚会时,鞑靼人的霸道和皇帝的偏心就成了共同话题,一般讨论的内容。各省都有不满分子组成的秘密会社,而政府虽严加防范,他们仍设法逃避监控,时时举行秘密集会,重温过去的荣耀和独立。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笔者创设的情境对话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乾隆帝在大清王朝内部危机日益凸显之际选择了闭关锁国,断然拒绝了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乾隆皇帝的断然拒绝让马戛尔尼失望地离开了中国,几个月前带着畅想来到了中国,经过了几个月对中国的了解,在返回大英帝国的航船上对大清帝国做出了如下评价:

材料八: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一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完了……虽然船不会立刻沉没,他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它将永远不能修复。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知识融入历史情境之中,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更容易被学习者吸收。”笔者通过上述史料营造了马戛尔尼归国途中“变心”的心理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清王朝所错失这一张融入世界发展趋势的门票似乎成为后来鸦片战争爆发的先声,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进行铺垫。

最后的总结提升阶段,笔者通过展示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关于中英关系的一段论述:如同“十八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恰恰因为康乾时期的盛世迷幻,使得“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的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并抛出学术界的一种观点:“乾隆皇帝对当时的西方世界有所了解,对法兰西帝国皇帝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仍心有余悸,因害怕类似事件在中国发生,乾隆皇帝对马戛尔尼带来的工业文明视而不见,闭上了天朝的眼睛。乾隆皇帝究竟是惧怕中国发生法国那样的大革命,还是因为对西方的一无所知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呢”,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深思,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史学素养。

重温200多年前的这一段历史对于今日之启示,一方面历史有其必然性,古老的中国在面临历史转折的时刻显示其内部结构的牢固顽强,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动上是对于外来挑战和实行变革毫无认识,缺乏准备,难以适应,不愿打开中国的大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种人物和势力的影响,各种偶然性对历史进程的作用,特别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乾隆帝在关键时刻的短见和失误历史规律。乾隆的政策正是封建小农社会的产物。但历史又是人创造的,人具有改造环境,影响历史进程的能力。英明的领导者善于体察时势,顺应潮流,判断利害得失。不可否认的是乾隆帝对内治理国家的成绩是成功的,大清王朝能够走向鼎盛离不开其励精图治。但是他的对外政策是失败的,他未觉察到盛世中隐伏的危机,而且对于西方世界的广阔性与先进性知之甚少,将中国这艘“巨轮”驶向了深渊之中。

综上所述,教师若要使碎片化、复杂的历史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首先应当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其次,通过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历史问题时,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要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最后,教师通过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依托这些鲜活的历史情境,教科书中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意义。基于历史情境展开教学,对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更好地運用情境教学法为中学历史教学所服务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2]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3]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历史情境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达成”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QJY20191070)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应与时代价值相结合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历史解释中的覆盖定律模型概述
“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小组辩论到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