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研学一体化平台搭建与实践

2023-05-30林祺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研修研讨教研

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信息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当前,信息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席卷全球,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变革方向。客观上看,信息技术的变革也在不断推动教育的变革。时代巨变之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革新的力量撬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成为新教育人必须回应的话题。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传统的教研活动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为此,我们教研团队选择微信公众号作为研修活动平台,将“互联网+”理念融入日常研修模式的构建之中,逐步搭建起集教研学为一体的研修体系和对外交流通道,整合了项目研究、应用实践与成果推广等功能,在实践中取得了实效。

一、当前教研活动的薄弱之处

教研是教师对包括教学活动在内的所有教育实践的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在于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当前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多为实地教研,主要采用课例观摩、案例研讨、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活动中,专家、名师与参研者可以面对面进行思维碰撞,增加信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但也应该看到,实地教研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1.单向传输,互动困难。一场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少则十余人,多则成百上千人。虽有研讨环节,但受限于人数、时长,多数与会教师难以获得充分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通常只能坐在场下接受名师专家们传递出的理念。通常情况下,研讨活动规格越高,参与人数越多,信息之间的交互碰撞就越少,参与度就越低。

2.牵扯精力,意愿不强。当下,大多数教师在工作时间要承担趋于饱和的课务量和各种事务性工作,因此教研活动往往需要教师自行腾出时间参与。如果研讨的地点不在本校,还将涉及调课、增加路上的时间和花费等问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研活动的频次越高,研讨时间越长,日常工作受到的影响程度就越高。这势必造成教师参与研讨的意愿被削弱。

3.跟进不足,成效有限。多数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均将重心放在活动策划和现场呈现上,对于活动结束后的效果评估缺乏跟进。此外,参加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程度因人而异,客观上难以动态追踪,这也导致教研活动的效果难以有效量化。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模式正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研活动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其交互价值,以回应时代发展和教师需求。

二、微信公众号融入教研活动的价值分析

微信公众号是国人常用的社交集成平台。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可以结合教研活动的需要,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关注公众号的用户进行推送并支持转发。此外,组织者还可以灵活运用投票、评论、外链、数据统计等后台权限实现教研活动的多样化功能开发。与传统教研活动相比,微信公众号与教研活动深度融合的信息交互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交互性,沟通畅。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借助平台评论、留言、投票等功能实现活动组织方(主体)与参与者(读者)之间的实时沟通、多人讨论、观点留痕,变传统的单向获取信息为按需浏览、定制阅读、深度互动等多元化交互。

2.时空不限,自由化。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研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具有获取信息的即时性、移动性、碎片性等特点。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参与教研,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凭借关键词搜索、菜单选择等方式迅速定位文章,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3.受众庞大,黏度高。微信是目前国内使用率最高的社交软件之一,其用户群体覆盖各个年龄阶段,包括教师群体。因此,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研活动对教师群体而言上手快、阻碍小,可以与实地教研活动互相补充,有效提升教研活动的黏度。

三、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教研学体系搭建与使用

笔者所在的厦门市思明区林祺名师发展工作室汇聚了来自厦门市思明区12所小学的一批科学学科青年教学骨干教师。工作室研究项目为“小学科学趣味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为此将公众号平台命名为“趣味科学坊”,以“实时、交互、全纳、辐射”为原则进行层级架构。平台下设“团队研修”“成果分享”“科学实验”三大板块,兼顾教研活动、科研交流、學习应用,对应受众分别为教育同行和学生家长。同时,将平台体系与线下研讨活动深度捆绑,规避工作室研修容易陷入“只研不修”“曲高和寡”的窘境,力求实现项目研究、应用实践与成果推广的相互融通。

(一)智慧研训,实现内外整合互补

没有最好的教学法,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因此,团队在设置“团队研修”板块时,充分考虑研修资料的全纳性和互动性,以学期为索引设置工作室足迹盘点,全景呈现工作室历次实地研讨、网络教研活动的公众号推文记录。得益于公众号自带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多样化记录形式,和字号、字体、颜色等多种标记方式的灵活运用,团队可以从容展现每次活动中专家的指导意见、成员的研讨观点,甚至是研讨课的精彩片段。工作室以外的观看者则可以根据菜单进行主题阅览,通过评论留言、填写调查问卷参与线上互动,实现自助式的智慧研训。

如在2021年11月开展的模拟实验专题研讨中,团队成员詹老师执教“火山”一课。她准备了10 cm厚的大泡沫板,让小组学生上台合力挤压模拟板块运动。实验中,泡沫板断裂所模拟的岩层冲击力清晰可感,让全体与会者印象深刻。当期推文《寻觅趣味,我们一直在路上——模拟实验学习专题活动》即通过“图文+小视频”的方式再现了这一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工作室以外的阅读者,即使未参与现场研讨活动,也可以通过手机如身临其境,并通过评论留言等方式参与专题研讨互动,形成与线下研修的有效互补。

(二)破除限制,促成泛在学习新样态

当前,一种新的学习形式——泛在学习在国际上广受关注。泛在学习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方式。“趣味科学坊”公众号平台本质上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载体,可以破除教研活动耗时长、缺乏保障等弊病。教师一机在手,即可实现任意时空下的浏览学习。

例如,我们团队架构了“趣读书”“趣发表”模块,推送团队成员的读书心得、教学札记和文章,并在每一篇推文中选取关键词形成“合集”标签。这样,教师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自动关联阅读合集中的同类文章。这样的精准推送,既延伸了学习活动的广度,又提升了用户黏度。一篇具备精彩观点的读书笔记一经转发,更是可能形成指数级的阅读量扩散,实现常规研讨活动无法达成的传播效果。例如,“趣味科学坊”2022年春节期间发布的一篇读书心得《今天,看一本不一样的科学教材》,一经发布便获取数百阅读量,相当于厦门市科学教师的半数,不亚于一场教研活动的观看量。该文再经由学科教研员热情转发至省外科学教育群,受众更是直达全国同行,教师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跨地域交流,促成泛在学习的新样态。

(三)研学一体,实现研讨成果落地转化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其最终指向为学生学习服务。以往中小学教育科研常常陷入“研讨热,落地难”的尴尬境地,“科学实验”板块的建立正是打通壁垒,将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的实践场。

“木木实验室”“木木手作坊”子板块包含团队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教学实践与项目科研重新编制的学生实验。这些全新实验依托“趣味教育”模式,被工作室成员所在校运用于疫情期间的居家实验、课堂教学的拓展教学、科技社团的研究项目和科技节的竞赛项目,催生了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小学科学主要概念的拓展教学研究”、福建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科学趣味教育区域化实践研究”和厦门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多个立项课题,并被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向全市推广。從科研到应用,既得到了学科专家的认可,又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还为团队的进一步研究生成了有效反馈,实现了教研学一体的良性循环,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益。

四、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教研学一体化平台实施效果分析

自2020年2月“趣味科学坊”平台创立以来,笔者所在团队已发布124篇教研学相关推文,其中原创107篇,累计阅读量超8万次,关注用户近3000人。对一个区级学科工作室来说,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两年的实践情况来看,与传统的研讨活动相比,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研学一体化平台实施具有一些独到的效果。

1.打通教师研修、科研成果与日常教学三者的隔阂。教研学一体化平台的实践促使教师从教研活动中触摸到教研的大门,凭教研成果回归教学实践。教研学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实现团队研修的最大价值。

2.盘活教师的成长欲望和专业自信。教师“一机在手,点开即研”的操作模式促成了宽松、灵性的教研氛围。尝到甜头的团队成员不再视教研活动为负担,视教研工作为畏途,甚至常在重温研讨推文的过程中催生出新的探究生长点。

3.促成教师与家长、社会的教学合力。公众号关注者可以借平台菜单有的放矢,亲历工作室团队教研、研究全过程,同享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的感悟。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留言和数据统计,团队也能精准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同行与家长对平台板块、内容的关注程度和喜爱程度,以此作为项目研究的参考依据,助力工作室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教研学一体化平台的推广价值与教研团队的研讨水平、成果质量息息相关。只有优质的成果才能吸引更多教育界同行关注浏览和评论互动。为此,我们团队正加紧提升工作室业务水平,以推送更加优质的资源。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微信公众号派生功能进一步优化互动系统,深入挖掘其教研价值,将“趣味科学坊”打造成一个更具规模的小学科学教师研修交流平台。

当前,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平台走入教育领域并不鲜见。但如何用好微信公众号系统赋予的各项功能,开发出真正具备实用价值的教研学一体化平台,使之成为信息技术与传统教研活动的融合典范,助力教师研修团队专业化成长,仍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小学科学趣味教育区域化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ZX21-307)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2] 雷树福.教研活动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3] 姚玉红.基于云服务的大学英语课程泛在学习调查报告[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9):110-113.

[4] 李斌辉.职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1.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梧村小学科学教师,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厦门市思明区名师发展工作室主持人)

责任编辑:牟艳娜

猜你喜欢

研修研讨教研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