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秦陵
2023-05-30缪晶宇
缪晶宇
“数字秦陵”是秦始皇陵博物院推出的一款微信小程序。它不仅具有导览讲解功能,而且创新地融入了秦文化的科普和文创内容,以及“你好,兵马俑”小游戏,充分展现千年秦陵与信息技术的魅力。笔者在准备“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教学手段和资源做了优选。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从直观的感性认知切入,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教学重点是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但秦兵马俑历史悠久,远离学生生活,多数学生了解甚少。
此外,秦兵马俑数量很大,它的表现形式对于学生而言也较为陌生。学生渴望借助信息技术,全方位地了解秦兵马俑。“数字秦陵”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将千里之外的秦兵马俑“搬进”课堂。在该程序和网络数字媒体资源及“教学助手”等工具的支撑下,学生获得比欣赏实物更丰富、更有趣的体验,真正玩转兵马俑。
一、智慧导览,走近兵马俑
课堂教学伊始,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吗?”对于兵马俑,学生多有耳闻,但目睹过的很少。教师利用“数字秦陵”参观功能中的导览模块,借助“教学助手”将画面投屏到多媒体设备上。学生在教室坐,景观从空中来。教师应用导览模块中的360°全景浏览功能,以内部视角进行高科技复现,让学生与秦陵博物馆亲密接触。兵马俑1号坑到3号坑的布局排列一览无余(如图1),经过多次放大后,单个兵马俑身上盔甲的纹路和鞋底上的细节纤毫毕现。学生恍若走进真实的秦陵博物馆,不禁感叹:宏伟、壮观、浩大。沉浸式教学让学生有直观真切的感受,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方式,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此外,教师借助高精度、高像素大图和增强现实(AR)技术呈现景观,让学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细节。学生好奇地发问:“为什么同一列兵俑各自的铠甲不一样?”“为什么不同坑里的兵马俑,他们的发型都不同?”学生获得了在现场观赏都不一定能实现的视觉体验,对这些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充满好奇,这为后面赏析兵马俑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智能识别,寻找兵马俑
学生使用“数字秦陵”中的360°全景浏览功能进行观摩,对兵马俑的外貌、动作、神态有了更深的印象。了解不同兵种的特征是赏析兵马俑的重要内容。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服装、发饰、动作判断兵马俑类型,对于每种兵马俑,选择代表性图片让学生欣赏。为了增强欣赏的生动直观性,教师让学生利用“数字秦陵”中的互助娱乐功能,扫描兵马俑图片识别兵马俑类型,并且以拟人动画的形式进行介绍,例如扫描军吏俑,便会出现一个军吏俑的动画人物告诉观众:“他是一位威武剽悍的大将军,目前位于3号坑。他对即将到来的这场战事胸有成竹。”学生仿佛在聆听一位真正的大将军诉说故事,代入感很强。
本节课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兵马俑写实的表现形式。一个个陶俑神态各异,有的伟岸雄壮、有的容貌清秀、有的凝神沉思,各有各的特点。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兵马俑的脸部特写和不同现代成年男性的脸部特写,意在让学生感受兵马俑千人千面的特点。教师在此环节引入“数字秦陵”中“谁是我”小游戏,辅以“教学助手”软件,用移动设备拍摄学生照片。随后,系统将比对出秦俑中面部和学生照片最为接近的一个,当学生看到与自己长得如此相像的兵马俑,一个个都兴奋起来,就像找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互动,感受到兵马俑外形的鮮活逼真和秦代工匠精湛的技艺,激发了兴趣。
三、3D动图,再现兵马俑
学生在对兵马俑的基本信息有了一定了解后,还需要了解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如图2)。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大致了解兵马俑制作步骤。秦代工匠选取骊山北麓的黄土作为泥料,制成泥坯,然后采用泥条盘筑、捏塑、模制等方法自下而上制作陶俑初胎。显然,这一复杂的过程仅用图片呈现不够直观,教师在课件中展示武士俑初胎制作示意3D动图,并播放“数字秦陵”小程序中讲解兵马俑制作方法的语音,让学生通过动图和语音讲解,生动直观地感受兵马俑的初胎是如何从无到有生成的。同样,兵马俑的细节雕刻过程、烧制和组合的过程也可以通过3D动图直观呈现。兵马俑的制作过程包含上色环节,从整体刷漆到各部位上色,3D动图的应用实现了不同颜色在兵马俑身上展现,让兵马俑如同真人一般“活了起来”,再现了工匠制作兵马俑的写实风格。
相较于短视频,教师应用3D动图进行演示,能够更加高效地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兵马俑的制作过程,将小程序中的语音讲解下载后同步播放,加深学生的印象。3D动图还有一个优点便是支持循环播放。学生对于兵马俑的制作比较陌生,教师在课件中使用动图呈现两三遍其制作过程,使讲解不再枯燥,也让学生对兵马俑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四、全景展示,升华兵马俑
为了让学生全方位感受秦始皇陵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和磅礴的气势,凭借图片和3D动图的呈现也很难达到直击心灵的震撼效果。这时,教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R)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学生通过“数字秦陵”小程序链接到兵马俑VR体验中心,观看关于“世界遗址”的VR写实影片《秦·兵马俑》。该影片从兵马俑切入,再现了大秦王朝取得的辉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艺术成就。在课堂前半部分,教师让学生赏析兵马俑的表现技法和制作工艺;后半部分,让学生观看VR影片,真切感受千军万马般的场景。
学生的观影角度是360°全景观赏,每个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野进入心中的大秦帝国,在VR技术的辅助下作为一名参与者深入其中,进入角色。在观影的时候,学生就是一位秦兵,跟随在秦始皇身边作战。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他们的情感被激活,感受大秦帝国的强盛。
与传统图片加文字的欣赏方式不同,VR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宏大气势。沉浸式欣赏让学生对文字描述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对兵马俑的艺术价值也有了多角度的理解。
五、融合创新,玩转兵马俑
教师融合微信小程序和数字化资源与“教学助手”是一次新的尝试。本节课,教师从学科教学出发,充分融合信息技术,将兵马俑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场景都生动形象地在课堂上再现。本次教学有三点创新。
一是转变定位,过程清晰。
教学中,教师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借助“数字秦陵”小程序和“教学助手”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发挥引导作用。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环节,即“360°全景瀏览兵马俑的整体概况和内部细节—智能识别小游戏感受兵马俑的造型特点—通过3D动图加语音讲解直观了解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借助VR影片沉浸式感受兵马俑的雄伟气势”,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多角度探寻兵马俑,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不再遥远。
二是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在于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改变氛围。“数字秦陵”让文物展示有了新手段,使数字化教学实现新高度,让学生课堂互动获得新体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灵动,达到了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动情、在多元互动中激情、在情境再现中移情,也让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三是融合技术,变革课堂。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融合,背后折射的是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与蜕变。教育不是把一杯水注满,而是把火种点燃,学习的重点在于内化,在于与知识的深度交流。“数字秦陵”具有360°全景浏览、智能识别、语音讲解、VR影院等功能,支持学生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欣赏与互动中既掌握兵马俑的相关知识,又培养了信息素养和能力。兵马俑只有一座,但它的数字化“分身”在互联网上触手可及。在“数字秦陵”的引领下伸手缩放、把玩这些珍贵的文物,获得的是比参观实物更丰富有趣的体验,它打破了课堂固有模式,也突破了空间局限,完成了一次课堂创新。
“数字秦陵”小程序和“教学助手”的融合应用,向大家展示了教学的另一种可能。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变革,教师需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变传统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以主题活动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自主体验,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从应用融合迈向创新融合,可以真正优化教学。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祝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