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管理视角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分析

2023-05-30李来帅

时代商家 2023年20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事业单位

摘要:伴随着当今时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便更彰显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而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之下,如何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内容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目标。站在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是各项职能的基础推动力量,所以对于其内部容易产生的各项风险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风险并提高风险的防范水平。而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就针对风险管理视角下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展开策略分析。

关键词:风险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前言:事业单位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机构,其主要目标不在盈利。近些年来我国事业单位稳定发展,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考核机制,同时愈加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益评价机制。而作为事业单位经营与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水平需要通过单位整体管理水准提高而加强。而风险管理工作的加强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所以,事业单位应当对其内部控制工作进行不断调整,如此便可解决一系列可能存在于财务管理当中的风险,使事业单位可以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助力。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概述

(一)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及事业单位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可能导致自身经济受损的因素,也就是最终结果与预期所想产生的偏差。而对于风险的衡量多数是以这个偏差的大小为基础依据。但在单位的运营与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所要关注到的不单是最后结果如何,还要关注到这项活动所带给单位的损失程度,所以风险管理就是基于此理念而形成的定义。风险管理的理念源自2004年,由COSO委员会提出,委员会认为风险管理贯穿于单位运营的各项活动当中,关系到活动的方方面面,由单位内部的所有工作人员共同管理,进而有效保证各类活动可以顺利且稳定的完成[1]。单位的管理层级应精准判断可能会对单位运营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尽最大能力将那些不利的影响转变为有利的影响,提高单位效益。当前风险管理的实施目标就是为了有效规避各个单位的內部风险,并为事业单位后期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概念是由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在1972年提出的,主要概念是立足于已经确定的环境之中,为了最大化保证资源的使用效益,且为了实现已经规划好的目标,通过各项规则的制定以及控制方式来达成。总而言之,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帮助企业和事业单位在发展中规避风险,并促使企业和事业单位根据其发展的最终战略调整其活动机制,进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内控工作的实施,往往需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与基层人员的共同构建,如此才能帮助单位实现其运营管理目标。简而言之,内部控制的制度就是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准与保障单位的效益而制定的制度,使单位中的各项活动与工作都可以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包含着信息交流、控制活动和评估、控制环境以及环境监管。

二、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目标一致性

站在现代化的发展角度来说,在事业单位内部构建起内控制度可以有效规避潜在风险。而早期内部控制机制的落实,主要目标是想要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性,由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和风险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目标角度而言)。因此,可以理解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一致目标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进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

(二)具有互补性

风险管理,有助于精准判断存在于单位当中的各类潜在风险,并及时制定好解决措施来防范和应对这些风险,实现事业单位稳定发展的目标。立足于此目标,内部控制是能够实现有效风险管控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内部控制的工作质量和风险管理对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这两者具有较强的“相互填充性”关系。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要性

若我国事业单位要想保障自身内部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就应当制定好科学且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而这也是实现事业单位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为了落实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事业单位应当在工作开展之前制定完善的流程,如此方可保障工作开展的秩序。与此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具有一定权利,所以在履行职责并使用这些权利的时候,应当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与规定,将内部控制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如此才能使内部控制工作从管理层进入到基层,并从基层层面落实好内部控制工作。其次,确保单位内部各项工作具有公平,公正的性质,想要确保事业单位内部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并充分发挥出资源的应有效果,就要通过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来分配资源,实现事业单位正向发展目标。最后,内部控制的落实也有助于提高单位内部资金的利用效益,还能避免随意使用资金而造成资金浪费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最大化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内部控制环境影响

内部控制工作的环境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效果而言,其影响较为“剧烈”。所以想要充分发挥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效用,就要注重环境的营造,建构起一个可以满足单位发展需求的内部控制环境。在事业单位当中,内部控制环境包含着人力资源相关政策,审计机构以及内部结构等等,但目前来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内控的力度不够,如果已经制定好了内控制度,但却因为内控的力度不足使事业单位的各环节工作人员并不能够充分认识到内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导致内控工作的相关内容和制度也不能够落实到工作人员头上。其次是内部的组织配设不够科学严谨。如果事业单位没有科学合理的配备内部机构,且没有制定合理的职责分配制度,那么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员工个人的能力作用,也就导致内部控制的工作无法得以有效落实,进而阻碍了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除此之外,如若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未能落实好自身的工作,没有做好引导基层员工的职责,那么就会产生一名员工担任多个职位的情况,不能够很好的落实各司其职的目标,也会出现事业单位的内部秩序混乱问题。最后,监管机制的制定不够合理,一直以来,事业单位常常会出现因内部控制不够精细化而导致控制工作呈现随意性的现象,这就会造成很多的决策活动没有得到落实,同时因为人员分配缺乏合理性,致使很多内部监管工作思想没有充分贯彻,很多的内部监管工作不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效用。例如,事业单位常常出现“职能重叠”的现象。“职能重叠”即为同一岗位的工作人员代替或分管内控部门工作人员工作职能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工作浮于表面,更可能会导致事业单位出现权权相加、内部腐败等情况。因此,事业单位在对其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营造之时,一定要注意此方面工作内容[2]。除此之外,因为监管机制制定不够合理,所以由此而引发的各类与之相关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实时处理与解决。

(二)受到管理制度影响

在事业单位的运营与发展过程当中,其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但一直存在着一些制度上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和完善。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缺乏一定完善性,可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缺少较为健全的财务管控制度。无论是哪行哪业,财务管理都是极为重要的工作环节,只有实现对财务的有效管理,才能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规避财务风险。在事业单位中,对于财务的管理也需要通过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来辅助。而目前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财务问题,就是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健全,担任财务管理的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要职责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这些都会影响着管理工作的质量,使财务管理工作不够严谨,过于随意。其次是预算管控力度较为薄弱。如果负责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员没有切实进行深入的内容考察和分析,并且没有针对实际预算管理机制的应用形式进行判断和思考,那么就会容易产生预算混乱的问题。但如果事业单位的内部预算工作不够可行,那么就会使得预算和预期的目标产生较大的差异,最终没有办法发挥出预算管理的效用。最后,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缺乏对管理制度的客观评价和考核,这也会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趋于停滞或出现运行问题。例如,许多内部控制管理员工在针对本单位的实际业务情况进行考核之时,往往只是凭借着价格来选购和评估产品,却忽略产品本身的真正价值与能够发挥出的效用。也有一些财务工作人员并没有依照财务的管理机制实施工作,对内部控制工作不够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尽快加以改进,那么就无法有效保障各项信息的准确程度,也可能会造成财产的流失。

五、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策略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强化风险管控意识

上述所说到,环境对于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落实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能提升单位内部对风险管控进行全面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事业单位若想提升其单位内部管控的工作效果,就应当从环境的优化来着手。首先,事业单位应当从上到下入手。事业单位应当号召单位领导对风险管控视角下的内部控制进行学习,并督促单位领导将其学习到的知识传递给基层员工,进而帮助基层员工了解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只有管理层了解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可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引导下级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照制度来进行工作,进一步优化内控环境,使内控的工作可以更加规范有序,最大程度规避风险。与此同时,引导基层的工作人员开展有秩序的内部控制活动,实现内控意识落实于每一名员工的目标。其次,也要注重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工作。如果说管理制度是可以保障单位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途径,那么文化建设则是保障单位内部精神层级达到高度的重要举措,促进事业单位稳定发展。与此同时,优秀的文化也可以大大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各环节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养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意识。

(二)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近些年来贪污腐败的事件频发,这都与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工作存在漏洞与不完善之处有关。所以事业单位应当注重完善监管制度,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保障能够充分发挥出管理机制的效用。同时,创设独立且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致力于加强审计工作力度,可以在保障内部控制举措有效运行的同时,避免事业单位内部出现资金损失的问题。事业单位不仅要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组织内部审计机构,也要重视单位组织建设的工作落实,同时明确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各项职责以及各项职责应尽的工作范围,从根本上强化监管有效性。除此之外,外部的审计监管组织也要充分发挥出国家审计机构的真实效用,强化单位对资金监管的力度,促进单位的廉政建设,有效防治腐败问题。同时保证各项信息的透明度,以此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伴随着当前时代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内部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提升内部控制的工作质量,还能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如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会得到相应提高。因此,事业单位应当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各个部门当中都构建起信息共享平台,指派相应的人员进行日常维护,保障信息的实时性与有效性,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三)建构财务信息系统,有效防控财务风险

財务风险管理其主要目标就是在运营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及时发现存在于其中的潜在问题,所以在开展内部控制的工作时,就需得针对财务来构建信息系统,规避财务风险。首先要巧妙利用当前时代发展下的先进信息技术,以此来满足财务系统的构建需求。其次,要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会计核算平台,利用先进的预算系统和先进的技术手法,提高核算的工作质量,有效精简工作流程,以此作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石。最后,要致力于提高负责财务工作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以及其综合素养,时常带领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加强工作人员工作的热情,提高整体工作质效。

(四)规范单位内部行为,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要提高单位内控工作质量,就要建立起奖惩机制,利用合适的奖励激励工作人员,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利用惩罚机制有效警醒员工,并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事业单位也要遵循着物以致用的理念,了解当前单位的发展状态,然后从单位的整体运行以及内部财务管理到人力资源等多方位思考,进而构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行为进一步规范。同时,事业单位也要着重了解《单位腐败风险的防控》,结合相关资料实现责任制的落实,并不断优化与完善内控机制,做到精准管控每一环节的工作。

结论:作为我国的公营性质的机构,事业单位想要获得长久的稳定发展,就要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同时也要了解到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力度加强,提高事业单位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落实各个职能。那么为了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当中的重要价值,就应当不断完善内控工作的机制,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风险管控意识,实现有效的监督管理与信息共享交流,促进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杰英.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预警等研究[J].财富时代,2022(01):87-88+91.

[2]付立平.关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1(14):181-182.

作者简介:李来帅 男 汉 山东临沂 1985.2 本科 中级 研究方向:内部控制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事业单位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