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四史”教育融入民办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2023-05-30王小伟高玲
王小伟 高玲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教育发展新态势,创新着教学改革的方法。特别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传播过程中,尤其是将“四史”教育融入进教学当中时,更加具有针对性、政治性、理论性、时代性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通过学、思、践、悟的过程,能有效引导学生明鉴史实,建立师生共同体创新教学模式,做到三全育人,加强学体研究和网络思政媒体教育,从而增进学生爱国情怀,行稳致远做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职工作,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四史”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路径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3-157-03
一、内容主调: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做到德育为先产生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教育部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高校也多次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进一步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高水平学校,育铸有思想有灵魂的时代新人。做到“三全”育人,开创新时代教育新局面,发展素质教育,细化工作标准,培养有思想、有情怀的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做到客观对待学生,主观引导学生,做好课程思政教化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研讨带动学生,发挥引导和主旋律作用,把课程教学与改革结合起来。让教师满怀信心上好课成为永恒追求的主方向,产生内生动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有理论根基的,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也就是说厚植于中华大地。优秀的理论也是来自于实践,教育的初心在于启蒙和培养,酝酿有思想、有觉悟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做贡献,杜绝仅仅是市场化和商业化人才竞争。“四史”主要指“党史、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内容。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历史又有着时代的烙印,“四史”内容经典而又丰富,曲折而又灿烂,历久而又弥新。至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当中,在新形势下,“四史”教育进课堂,能够更好地帮助新时代大学生理解“四史”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是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举措。凸显教师主导型特色,明确学生主体性互动,建构新型的时代教学模式,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主导作用。从而进行深层次挖掘,形成多元开拓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2.推动“四史”教育课程建构内驱力。在实践育人中强化“四史”教育。在活教材中进行实践学习,精心策划实践内容,凝练实践效果,增加思想类教育题材。达到课堂辅助作用,激发学生善于学习与进行长线研究的思维动向。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达到一种乐学、爱学、想学、会学、勤学的效果。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学研究亦是如此,教和学的过程是为了变。学生进行思考,辨识自己的同时是为了改变自己。因此,思政教育更做到与时俱进、追求创新与改变。这样就必须明确高素质人才培养思路,设定培养计划。把党的历史学习好、研究好、传承好。突出学生,突出重点,增长才干,自觉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提供精神支撑。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做到乐教乐学,达到积沙成塔的效果。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并用心做到指导与服务。从而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进步的内驱力。
二、课堂主体:坚持内涵式发展,做到“三全”育人
1.推进“三全”育人弧形发展。育人在于启蒙和培养,承载着对学生的精神的挈领、骨气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同时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宣传,励志把学生培养成“担当时代重任的新人”,坚持内涵式动态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地位,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极力倡导开展学术研究与教学相长的发展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教育模式改革,实事求是,注重教学风格与方式。做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
学生思想具有主观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学习引领是方向,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先,以做到长线或者合作式学习。锻炼学生主动作为,营造良好学思氛围,注重学生感悟历史思想和淬炼创新能力的精神,在“四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重点要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的性质与使命,针对符合新时代教学方法路径的创新研究做出新努力。应该从实践教学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路径向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组织长线或者团队理论研究路径转变。同时也要促进管理规范化、使得教学条件有所改善、加强教师实践培训。突出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做好教学定位划分,应依据学生专业方向、学生师生比例、学生专业性质、学校层次等级、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安排、课时分配学时等,进行弹性教学方法设计与创新研究。
思政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构建要合理化。思政教育应该放在学生成长的整个阶段,来进行引导与思考。课程建设要全过程、全环节、有切实可行的方案。根据新时代教育动态,将高校培养方案与学生的真切需要统一起来,不能只开设公共必修课,也要积极开展多样化选修课,凝练学科建设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成效。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教学技术,提升教师TPACK的培养和发展,加强TCK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发展。重点推动“课堂教学”有效弹性改革,打造“混合式”教学特色,灵性开展多样课堂考核方式,让高校思政课在活教材中展现人文与历史相辅相成的魅力。同时“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也要明确课程类别等性质,安排教学课时和研究时长,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性。
2.立足内涵式发展质量掌控。内涵式发展,教学质量提升,育才育人,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上民办高校还存在差距,譬如教师流动性大、学历、职称等不均衡,新进教师较多,为响应国家和教育部文件,应该将教师培养作为重要工作大力开展,扩展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让老师站上讲台的同时,信心百倍站稳讲台,成为新时代民办高校发展的研究课题。“三全”育人就是时代的思维创新,教师要更好地让学生感悟真理的伟力。“四史”中有着诸多思想深邃的经典感人事迹,譬如《共产党宣言》译本翻译者陈望道“真理的味道真甜”的故事,从寒冬到早春,从白昼到黑夜,坚持翻译,这种坚定信念的精神,正是传播着马克思主义真理思想的光辉。至此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亦是如此,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信仰的教师讲思政课,构建全面育人的新生态,实践教师、学生、社会发展动态融会贯通的课堂体系建设,立足哲学认识论视角,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使课程、文化、方法、活动、管理、实践、策划、成效真正协调起来,打开育人空间,革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传播“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与思想文化真育人的内涵。
三、教学主渠道:加强主阵地建设,推动师生共同体成长
1.加强教育主阵地建设。坚持“大教研”“小对标”,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意识。学生建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变革课堂模式,总结教学讲授方法,扩大教师课外知识的学习,精准把握思政课主流与主线,因材施教。吃透教学大纲,把握教学进度,特别是年轻教师站好主阵地,第一应该遵循“四问、五要、六好”,坚定行业信念,问自己能不能;站好主阵地,问学生要不要;学科历练,问同行可不可;精心备课,问教学督察行不行。创建课堂导入条件,拉动学生学习兴趣,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第二要有巧妙的构思,容易带动学生思考。第三要有充实的内容。要有问题意识,方法灵活,创造一些新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和积极性。第四要有恰当的案例。进行旁征博引,以理论解释自然界发展的规律。第五要做到教学相长。红色文化传承的过程,“四史”教育融入课堂,要思考柏斯卡尔说过的一句话“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上课还需重视要有好的心理、好的记忆、好的话语、好的课件展示、好的语言表达、好的激情。讲台是教师战斗一生的主阵地,中国的发展,教育是大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目标。
2.构建师生共同体教育模式。运用和谐教育思想,建构师生共同体教学模式。重在推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计划、观察、行动、评价,掌握共同体教学理念和行径思路,理解共同体在新时代视域下的发展、创新、推进、效果。进行多角度分析,全方位评估,和乐教学,和美教研,跟进措施,不断完善,立足教育部大政方针,大胆实施并精心研究。站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待教育教学问题,师生共同体创立,是对学生思维和行动的解放,心灵的培育和灵魂的引导,主客观相一致,解决了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教与学”的矛盾命题,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推动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行动,动脑动手,更好地解决学生自主、自由、积极、合作的学习问题。以学生作为主角,教师作为引领者和配角,践行好引导者和督促者的教育角色。
四、学体建设:思政元素渗入专业课良性发展
1.明确课程性质,铸魂育人。国家要繁荣,文化和教育是支撑之源,学体建设,要立足学校性质、学科门类、学生专业、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教育在于启蒙和塑造新人,而培养必须将育人和育才结合起来,以道德为前提,加强育人之基。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担当教育初心和使命的责任。学生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坚强的意志、民族正义等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思想道德与法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统称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公共必修课,但是每一门课背后的确都有着不一样的育人内涵与发展思路。更好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2.抓住学体问题,凝练思辨能力。立足马克思主义视角,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将“四史”教育与每个不同的专业课结合起来,铸魂育人,提高增效,成为新时代当下研究的新课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稳中求进、整体强化。在教学方式、教学队伍上、教学对象上下功夫,谋划新模式。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良性发展,实施以辩证法的思维贯穿其中,坚持思政课课堂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同步推进。在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能更好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练更多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该多做研究,多做理论,把爱国主义精神言传身教给每一位学生,结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淬炼优秀的思维品质成为教学的关键命题。
从辩证法角度分析,根据不同的学体元素,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模式、从感性与理性层面来讲,教育是一种情、怀、志的职业精神建构。从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方面来说,我们要立足当下。抓住新时代大环境下学生的性格与特征,更重要的是明确当下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关心、关爱、引导至关重要。针对文科专业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该坚持矛盾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时事政治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目标,推动教育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五、网络安全:网络思政优质资源启蒙教育
当前,网络正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利用好网络媒体平台至关重要,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贯彻“三全”育人的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過教育引导、教育宣传、实践探索、文化传承、制度引领等”让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内化学生的精神追求,将主客体相统一起来,加强思想引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时代观念和价值观念。
至此,教师还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立足学体,贴近生活,丰富情感,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网络互动教学研究,制作短视频、进行网文互动、创作漫画、制作手抄报等,让网络思政健康向上、引领学校文化氛围、传递校园主流价值与正能量媒体平台发展模式。譬如“四史教育”网络大讲堂,分析中国近代,现代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发展史,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思潮。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立正义视角、以正能量理念来熏陶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上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培养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学习“四史”感悟中国梦的魅力,用心奋进,汲取精神力量,磨砺坚定意志,担当时代重任,立足线上线下,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让网络思政育人全面化、全方位、新方式发展,构造育人新生态。
[基金项目: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视域下四史教育融入民办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XJY21202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20(15)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人民出版社,2020(04)
[3] 虞志坚.“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6)
[4] 邱再辉,周治华.新时代青年“四史”学习教育的价值、目标及实施路径[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1(01)
[5] 杨德山,韩宇编著.中共党史简明读本.北京:华文出版社,2021(02)
[6] 魏芳.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及路径[J].现代交际,2016(02)
[7] 陈伟龙.大学思政教育中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09)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300)
[作者简介:王小伟(1994—),男,甘肃天水人,汉族,西安交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玲(1994—),女,甘肃武威人,汉族,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公共课部心理学教研室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责编:芝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