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手工千层底布鞋制作工艺(上)
2023-05-30
传统手工千层底布鞋简称“千层底”,因其鞋底是用棉布裱成袼褙,多层重叠纳制而成的,故取其形象而得名。传统千层底布鞋是我国民间独创的手工艺品,又被称为“中国鞋”,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品之一。
我国千层底布鞋的最早遗迹见于距今3000年的周代武士跪像(山西省侯马市出土),跪像的鞋有一行行规整的线迹,与千层底鞋一致。至清代时期,千层底布鞋无论是从材料还是造型和技艺上都有了巨大进步。千层底布鞋记载着我国民族历史中地域民俗的变迁、民族文化审美的需求,以及伦理道德、时尚观念的变化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产品的大量出现,千层底布鞋曾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近年来,随着国风文化的逐渐兴起,千层底布鞋又重新回到了时尚的前沿,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一、袼褙制作
打袼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最为盛行的民间手工工艺。袼褙可用来做布鞋、戏服和龙套等。袼褙由旧布片裱糊而成,在不同地区叫法不一,如“浆层布”“夹纸”等,其制作过程被称为“打袼褙”。千层底布鞋的鞋底是用多层袼褙叠起纳制而成的,袼褙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千层底布鞋是否平整和耐穿。因此,制作平整度一致、硬实、厚度适中的袼褙成为千层底布鞋制作的第一步。
(一)袼褙材料准备
1.布料。袼褙一般需要两种布料。一种是比较新一些的大块布料,用在袼褙的表面;另一种则可以选择旧布料,用在袼褙的中间层,旧时人们大多采用家中用过的旧衣物,将其拆洗分类后摊平晾干即可制作,既经济实惠又环保低碳。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布料都以棉布为宜。
2.糨糊。打袼褙首先需要熬制糨糊。糨糊制作的过程为:将面粉(或米粉)和水以1∶4的比例放入锅中加热熬制,用勺子或饭铲等工具不停搅拌以避免煳锅。熬糨糊时水要适量,水太少,糨糊太稠,制作的袼褙发硬,纳鞋底时针的阻力增大,从而增加制作难度;水太多,糨糊太稀,黏度不够,影响布鞋质量。
3.木板。打袼褙需要一块表面平整的木板。木板的大小随意,旧时人们多以饭桌或旧衣柜的盖板、门板等代之。
(二)打袼褙
首先将木板清理干净,在整个板面上均匀地刷上一层薄薄的糨糊,然后拿一些较大、较新的布料(可以用整块,也可以拼凑起来)平整粘贴,压紧,作为袼褙底。第一层粘好后,再刷上糨糊粘第二层,用此法依次粘3~5层。最后取一张较新、较大的布料作为袼褙面,并在袼褙表面均匀地抹上一层糨糊,整个袼褙就制作完成了。袼褙制作完成后,要先在阴凉处稍稍晾干,再置于阳光下暴晒1~2天,经过这样处理的袼褙可保持平整,且不会发霉,制成的布鞋穿起来既挺括又富有韧性。
二、千层底布鞋的鞋底、鞋面纸样
传统民间千层底布鞋的鞋底、鞋面样式大多是制作者估算或根据流传下来的经验而设定的。鞋子的板型多样,根据用途的差异,可将鞋子划分为功能区和设计区。功能区决定了布鞋的舒适度,比如宽度、长度和围度等一般不作变动;设计区则可根据当下流行元素或季节更替,设计成不同款式,比如浅口鞋、深口鞋、系带鞋和松紧鞋等。
手工千层底布鞋的种类异常丰富,总体可分为夹鞋、棉鞋。棉鞋又可分为一皮脸、二皮脸等;按鞋口形状可分为尖口鞋、圆口鞋和方口鞋。按穿着者的年龄可分为成人鞋与儿童鞋,尤其是儿童鞋五花八门,款式更多。
三、千层底的制作
鞋底是千层底布鞋制作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千层底布鞋的特色所在。同时,千层底也是最考验布鞋工艺质量的环节,鞋底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这双鞋的使用寿命以及舒适程度。
(一)鞋底前处理工艺
1.开袼褙。根据鞋底板型,一般需要剪2~3层袼褙,厚度2厘米左右。把剪好的袼褙修剪成同样大小的鞋底再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千层底的雏形。
2.包缝鞋边。袼褙剪成的鞋样四周通常不太整齐,为使布鞋更加美观,需要包缝鞋边。具体做法是:取白布斜45°裁成宽2~3厘米的白布条,然后用糨糊将白布条粘在剪好的袼褙鞋样四周,使白布条紧紧包住袼褙的边,注意粘贴时一定要平整服帖。如此,將剪好的所有袼褙鞋样都进行包边。不同地区、不同手艺人包边的方法不尽相同。也可以几层袼褙鞋样叠在一起,裁剪一条更宽的斜裁布条套在其四周,然后用针在每两层袼褙鞋样的缝隙划一下,使斜布条塞进缝隙一部分,从外观看好像每层袼褙都被包边了,这样既省事又美观。(未完待续)
(摘编自《轻纺工业与技术》 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 吴改红 刘淑强 邮编:0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