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3-05-30曾小红

传播与版权 2023年3期
关键词:智慧化转型升级高校图书馆

[摘要]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进行智慧化建设。智慧图书馆不仅是当前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文章阐述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分析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可以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空间改造以及人才更新四个方面进行路径探索,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进行智慧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升级

随着5G、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化城市建设和智慧化社会建设呈现新的发展图景。作为城市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成为重点。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快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推动实施智慧图书馆统一平台建设……国家图书馆也提出,要推动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并进一步提出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的构想。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明确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担当和使命,深入研究图书馆的转型发展,进行智慧化建设,为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不仅意味着在技术上的智慧化,而且是在理念、制度、空间以及人才方面的智慧化转型升级。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应与高校的教育实际和我国的教育发展要求相契合,将新技术、新理念、新举措融入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应彰显高校图书馆的长远发展规划,密切联系学生、教师以及科研人员,满足高校科研发展需要,助力高校多元化教育实践的开展,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智慧图书馆概念最早由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M.Aittola在2003年提出[1],其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不受时空限制,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与读者实现互联互通,便于读者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资料的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与读者的时空距离被无限缩小,知识传播渠道多样,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更高效,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也更有序,读者能够直接享有技术带来的智慧化服务[2]。一方面,智慧图书馆能够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知识的传播效率;另一方面,智慧图书馆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读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享有更多图书馆服务,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与延伸。

当前,信息技术的进步给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带了多种可能,促使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变。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理念、制度、空间以及人才方面的全方位转型改造和服务升级。一方面,智慧图书馆应立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激发发展潜能,从人文空间、数字空间以及互动空间等多个方面入手,创新图书馆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图书馆应将网络、元宇宙等虚拟空间等概念纳入建设,拓展自身服务覆盖范围,加强“互联网+图书馆”建设,实现更加全面和立体化的智慧图书馆、智慧空间和智慧知识传播[3]。

二、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大势所趋。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属性,又具备学校教育的属性功能,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智慧化建设,实现图书馆的转型改造和服务升级。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与当下数字高校建设息息相关,一方面,高校的科研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要强化数字科研信息和成果的互联互通,并提供科研创新场所,为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搭建智慧化信息交流平台;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实际要求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功能,助力高校师生与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产出,培育优秀人才。可见,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功能性的要求

在智慧城市等议题背景下,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空间的代表和重要象征,因此图书馆的数字化和智慧化的建设是发展必然。高校圖书馆作为图书馆系统的一部分,其智慧化建设也是大势所趋。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升级不仅要紧跟智慧化发展的步伐,还要适应高校的实际发展要求。从服务功能方面来说,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图书借阅、资料查找等最基本的图书馆服务职能,面向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知识基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国高校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水平。从服务管理方面来说,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定位与高校教育相匹配,其要为高校师生搭建阅读服务交流互动平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个性化知识服务。当前,随着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高校教育教学内容和知识服务体系发生变化,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机制、拓展资源内容、改造空间格局、更新人才服务,加强智慧化建设。

(二)教育科研发展的实际需要

当前,在国家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科研发展与校园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相关联,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服务部门,应为教育和科研提供基础资料和知识服务。高校要想实现“双一流”建设,打造有实力的师资队伍,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创造突出的科研成果,也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支撑,而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无疑能够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切实贴近国家教育发展需要和高校科研发展实际,从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知识阅读和服务需求出发,全面深化图书馆服务,由传统的以提供文献资料为主的基础资料服务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的全方位知识服务,即以高校学科要求为主要的资料储备,以文献、信息、数据等各类资源为目标,收集、提炼、整理、组织、保存和传播知识,建成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4]。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是满足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知识服务需求,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理念创新:读者思维的转变。高校图书馆應将自身的智慧化建设与高校的创新发展相结合,切实从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等读者需求出发,从理念上转变读者思维。二是制度创新:组织架构的立体化。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涉及自身组织架构的调整,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应与高校的发展实际同步。三是空间改造:三重空间的改造升级。空间是图书馆的最直观的展示元素,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要实现空间布局的多样化、个性化,实现读者与阅读空间的互动,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四是人才更新:人才的专业性和丰富性。高校图书馆要改变以往对人才队伍的要求,通过加强人才选拔和建设人才培训体系[5],打造一支专业性强、服务水平高的人才队伍,为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一)理念创新:读者思维的转变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范围进一步拓展,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其不仅将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建设相结合,而且通过更新思维逻辑,引进先进理念,从传统被动地提供基础资料的定位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角色,以互联网时代的读者思维,营造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智慧学习、智慧服务的空间。

同时,高校图书馆既是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获取科研成果的主要渠道,又是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应从理念上重新梳理,将加强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沟通交流、互联互通作为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并利用技术手段对图书馆的物理空间进行改造,营造万物互联、智能高效的智慧服务环境,激活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更好地促进知识成果的转化[6]。

第一,在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知识传播平台和社交平台,必须改变现有的思维逻辑,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转变读者思维,从单纯地提供资料服务转变为提供知识服务,创新升级服务体系,这也是高校图书馆转型升级和智慧化建设的关键和内在核心。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要基于读者思维跳脱出图书馆的场所概念,成为传播媒介,与新媒体等新兴技术相结合,满足读者需求,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和相关资料,实现自助式的文献搜索等高级服务。

第二,在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不仅要跳脱出知识提供商的单一角色,还要增强读者黏性。读者黏性在新媒体时代表现为读者在某一个平台停留的时间和对该平台投入的注意力等。从场所层面来说,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沟通交流平台,具备社交功能,其智慧化建设应着力增强自身的社交属性,更好地满足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社交需求,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高校图书馆的设施改造、空间规划以及服务创新等方面。

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只有积极地融入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结合新理念、新技术,转变读者思维,不断地创新服务方式,才能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实现高校的新发展。

(二)制度创新:组织架构的立体化

理念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制度和组织架构的革新是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制度和组织架构的革新是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关键。当前,高校图书馆原有的部门设置主要以图书馆的工作来进行具体划分,工作流程受制于传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图书馆服务质量不高,原有的制度和组织架构已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需要,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也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成为高校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早期的高校图书馆主要为读者提供纸质书籍和资料,内部机构设置单一,具体业务也主要围绕书籍和资料开展。在数字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巨大挑战,应创新组织架构。首先,高校图书馆应设立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职能部门,优化升级原有的机构设置,使组织结构更加完整,与数字时代的传播要求相匹配。其次,高校图书馆应调整内部组织,根据学校发展要求更新升级内部组织,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发展要求。最后,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与读者沟通交流的渠道,完善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凸显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彰显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及时性、精准化。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适应“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要求,率先重组图书馆相关内部机构,升级相关服务功能,突出读者需求,由原来的“三部一所”,即读者服务部、技术服务总部、行政管理总部和情报研究所,转变为“七大部制”,即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学科服务部、情报研究部、特藏服务部、信息技术部和综合办公室[7]。同时,该校图书馆还根据具体项目的需要,建立多个跨部门工作小组,打通各部门间的工作壁垒,积极统筹多方资源,协调联动,增强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此外,高校图书馆要聚焦学校发展要求,强化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探索开展制度化的创新和组织架构的协调重组的同时,建设智慧化的高校图书馆,主动融入数字时代,更好地传播知识。

(三)空间改造:三重空间的改造升级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可以从图书馆的内部空间入手,通过改造空间,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这也是高校图书馆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式之一。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围绕纸质书籍,空间布局主要以单纯的书架储存为主,以书籍的具体类目进行区域划分。在数字化时代,读者阅读习惯、信息获取渠道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空间功能过于单一,空间利用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满足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知识服务的需求,亟须改造升级。

在空间传播领域内,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能够发挥信息的传播作用。尤其是在公共文化空间,高校图书馆作为该空间的主体,能够形成场域辐射,传播高校的教育理念、科研成果等信息,实现重要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改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对空间进行重新划分,根据高校学科重点,动态地调整图书馆的空间功能性,重视读者体验区的细分和划定。例如,自习区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功能区之一,也是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利用率较高的区域,因此,高校图书馆的自习区与阅览区的划分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对固定的自习区,满足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自主学习需求,并考虑相关资源的配置。又例如,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具体需要划定讨论区,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发挥自身社交平台的作用,并根据数字技术发展,增设网络资源查阅区域,灵活组合图书馆的馆内空间,调动读者智能化享有图书馆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图书馆的综合利用率。其次,高校图书馆要运用人工智能设备,为读者提供多元的馆内服务,帮助读者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快速查阅馆内相关资料,并建立智能屏幕等智能化使用馆内设施的智能平台[8]。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实时监控馆内各平台运行情况,有利于图书馆流程和服务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借助人工智能可以让读者了解馆内各空间区域等具体情况,便于读者进行阅读安排。例如,读者可以利用互联网App等实时了解高校图书馆的馆内容纳人数与实际人数,避免考试等时间段图书馆使用的拥堵情形。同时,馆内运行的具体情况、馆内地图等信息的实时共享,也有利于读者实现在线选择座位等智能操作,既节约了高校图书馆的维护和运行成本,又有利于读者灵活使用馆内空间,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最后,在空间传播的范畴下,高校图书馆作为物理文化空间,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标志属性,建设集物理空间、互动空间以及虚拟空间于一体的立体化空间传播载体,并打造立体化的三重空间,使自身更好地履行知识空间、文化空间的重要使命。

(四)人才更新:人才的专业性和丰富性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智慧化建设与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人才的转型升级。人才是图书馆文化传播事业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丰富人才类型,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高校图书馆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要求,满足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新需求,最终建成智慧图书馆。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配置较为单一,且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对图书馆工作认识不正确、心态不稳定的情况,未跳脱出对图书馆工作的传统理解,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强,其知识体系亟待更新、工作态度亟待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与转型升级。当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与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传播紧密关联,这就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高要求。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提出,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9]。这既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要求人才实现转型升级。高校图书馆要重视自身人才的培养,通过系统培养,打造一支多层次、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稳定现有优质的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强化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吸纳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丰富人才层次,增强图书馆人才体系的丰富性,如大数据人才、人工智能人才以及多学科人才等。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才能从专业角度参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如善于调配资源,充分满足馆内读者的服务需求;能够组合配置馆内空间,创新知识传播方式;时刻关注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进度,满足数字高校建设的具体需要等,从而站在学科和行业前沿,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对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加强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

四、结语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国家教育发展和科研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传播和学科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数字高校、数字社会、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要义。这对高校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跟上数字化、智慧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图书馆的转型升级,着力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不仅是技术的智慧化,而且是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空间改造和人才更新方面展开实践探索的智慧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岳和平.5G技术驱动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场景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04):119-121.

[2]储节旺,李佳轩.全智慧图书馆:元宇宙成为实现途径[J].图书情报工作,2022(09):33-39.

[3]陈群.“互联网+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关系辨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06):56-62.

[4]单轸,陈雅.新技术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馆,2022(05):48-53.

[5]江山.智慧图书馆要素研究及建设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02):58-63.

[6]黄海晶,祝黎丽,刘威妍,等.智慧图书馆驱动下的高校圖书馆转型实践探析:以浙大城市学院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2(02):102-113.

[7]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EB/OL].[2022-09-25].http://www.lib.sjtu.edu.cn/f/content /detail.shtml?id=1827&lang=zh-cn.

[8]刘炜,赵冬梅.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概念、演变、评价与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22(01):122-130.

[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15-12-31)[2022-11-10].http://www.scal.edu.cn/gczn/sygc.

[作者简介]曾小红(1969—),女,江西永新人,井冈山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智慧化转型升级高校图书馆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经济转型升级阶段我国流通企业商业模式探索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