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家埠木版年画审美特征研究

2023-05-30吴位敏

收藏与投资 2023年3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意蕴色彩

摘要: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山东省潍坊市代表性民间艺术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线条、色彩、构图,形成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独一无二的审美特征。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分析杨家埠木版年画优秀作品,深入探究其题材意蕴美、色彩构图美。杨家埠木版年画朴实、浪漫的艺术风格是它独有的气质。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审美特征;色彩;意蕴

年画始于中国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并称中国三大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广泛流传于民间,其题材运用、制作工艺、色彩搭配、作品内涵都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研究和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保护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相关概述

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这部分概述内容,主要分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研究两部分。

(一)发展历程

杨家埠木版年画广泛流传在山东潍坊一带,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版画。杨家埠年画历史悠久,始于明朝末年,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明代洪武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已经具备基本的技法和技能。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后,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和永”四家画店,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作为商品进行售卖。截止到清代乾隆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商品已经得到高度发展,咸丰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再度发展,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光绪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流行于黄河下游一带并达到鼎盛期。

191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逐渐没落,因战乱而一度萧条。1949年,新中国成立,杨家埠木版年画枯木逢春,重新焕发了生机。195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印制780万张。 1979年,原潍县政府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专门针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1983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1987年冬,文化部订购杨家埠木版年画《八仙图》等数千册,赠予驻北京的20多个国家的大使馆,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年制作量高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陪伴着中国人走过数百年的岁月,承载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发展至今,杨家埠木版年画正在不断创新,不断与新时代融合,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二)发展现状

杨家埠木版年画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是对华夏文明的延续和传承。2020年,山东省第一家年画博物馆成立——中恒年画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博物馆展出的作品皆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其中还包含许多明清时期的木刻版原版作品,是全国收藏年画古版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艺术类博物馆。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国历史文脉的延续、坚定我国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且非凡的意义。

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进行创新。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杨家埠木版年画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机遇。人们越来越追求便捷的生活方式,而杨家埠木版年画复杂的制作工艺无疑成了一个短板。关于传承,目前更多是老一辈手艺人在支撑,年轻人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学习和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魅力。有专家认为,民间木版画的艺术工作者在发扬民间木版画艺术的基础上,还应当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去批判,进一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保持其固有精髓,还要在传统中加以发展和创新,给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民间木版画艺术才能进步和发展,民族的东西才有可能流传千古,才能成为世界的艺术。

二、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意蕴美

对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意蕴美分析研究,主要分为题材和意蕴两部分。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根据一定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而产生的,题材美是题材的意义和艺术家思想的结合体。意蕴是艺术家赋予艺术作品的,是艺术作品独有的、深刻的美学思想。

(一)丰富的题材美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题材的运用,艺术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在文学作品中,题材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个基本的要素。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于题材的选择五花八门,这也造成了中国绘画种类繁多。杨家埠木版年画属于中国画中的一种,在题材选择上比較贴合人们的现实生活。杨家埠木版年画按照题材内容共有以下5种分类:(1)以自然山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为题材的木版年画如《四季平安》《四季花鸟》《郑板桥墨竹图》等作品;(2)以含有吉祥意义的图形为创作题材而创作的木版年画更是数不胜数,如清代古版年画《寿比南山》《年年有余》等作品;(3)以神话传说、小说戏曲为题材而创作故事类木版年画,如《白蛇传》《西厢记》《封神榜》等大量优秀的手工艺作品;(4)以驱邪保平安、消灾除祸、祈福迎祥为题材创作的木版年画如:《大刀门神——关公、关胜》《虎鹿门神——赵公明、燃灯道人》等作品;(5)以时事新闻、娱乐为题材创作的木版年画主要表达讽刺幽默的思想观念,例如《火轮船》等优秀作品。虽然题材内容多种多样,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主题是紧密围绕吉祥的寓意来创作表达的,诸如万事如意、岁岁平安、恭喜发财、年年有余等,这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愿景,也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深厚的意蕴美

意蕴在汉语中指事物的内容或含义。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材料和意蕴共同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歌德曾讲过:“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1]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创作,任何艺术作品,在对其进行剖析和研究时,都要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三个方面去探析。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的产生都是由艺术家本身所决定的,而艺术意蕴则与之不同。艺术意蕴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深刻思想,这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中赋予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具有象征性和寓意、哲理和诗情,这种艺术作品中的意蕴,需要鉴赏者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认真地品味才可以领悟[2]。

中国传统艺术在古代深受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思想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精神。杨家埠木版年画历经百年,其作品中蕴含着非常深厚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意蕴。例如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品《年年有余》(图1),以潘洛夫斯基图像学的观念来阐释这幅年画作品,可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1)“自然的意义”,主要是通过眼睛看到的人物、对象,这是一种直观的表达。即画面中又白又胖的娃娃、娃娃手里抱着的大鲤鱼等,艺术形象刻画得十分传神,人物目不转睛地望着前方,姿态十分可爱。(2)“习俗的意义”,主要指具有象征意义的内容,不论是题材的象征意义还是图案的象征意义,即画面中“鱼”的艺术形象表达。“鱼”与“余”谐音,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美好文化的象征,寓意富贵吉祥,年年有余象征着生活富足,每年都会有多余的财富和粮食的剩余,是中国传统祈福的代表性语言之一。在绘画作品中,年年有余则被看作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符号之一。(3)“内在的意义”,是一种象征性的、形式化的价值,包含艺术作品身处的时代、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品《年年有余》是一幅清代民间的手工艺作品。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下,手工艺匠人通过制作木版年画表达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清朝寻常百姓对于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时代发展变化的见证者,都是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

理解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对于任何艺术作品中意蕴美的理解,来源于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创作者大多数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但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系列的创作理论和创作技巧,这是他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构图美

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构图美,主要分为色彩美和构图美两部分。色彩是造型艺术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对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构图是造型艺术传递作品思想的重要方式,本部分研究内容,主要选取部分优秀作品作为案例,分析其多变的色彩美、独特的构图美。

(一)多变的色彩美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丰富多彩的颜色直接影响着人们视觉感受。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其色彩运用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变化,作品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杨家埠木版年画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情况,画中独特的色彩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吉祥、万事美满以及趋吉避凶的审美心态,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天人合一”的真实写照。

民间手工艺人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分为硬色、软色、阴色以及阳色,其中大红、深蓝、深绿、黑等色彩叫作“硬色”,加粉的天蓝、粉绿、粉红、粉黄或淡灰等称作“软色”。在色彩搭配上,深蓝、深绿和大红等硬色彩不能靠得太近,须用“软色”加以调和,“软”“硬”相互搭配才会相得益彰,暖色调被称为“阳色”,冷色调则被称为“阴色”[3]。例如红、橙、黄使人感觉温暖,故称为暖色;绿、蓝、紫让人感觉寒冷,故称为冷色。色调指的是一幅画中色彩的总体倾向,也可以说在一幅画面中,占比最大的颜色倾向,给人们视觉上第一眼的效果。在任何绘画作品中,创作者都会讲究冷暖对比,年画绘制也毫不例外。手工艺人讲究阴阳搭配,在符合色彩审美的搭配原则上,体现了民间的质朴和喜庆。例如杨家埠明代古版年画:《门神——神荼、郁垒》(图2),这是中国最早的门神画,民间俗称大锤将门神。传说神荼、郁垒是大舜帝手下主管司法和狱典的两位大臣,也是大舜的两个义子,是中国司法制度的创立者。画面整体是偏蓝紫的冷色调,符合门神这一类题材的用色,冷静、理性,给人坚实、强硬的感觉。在画面中,黄色和红色为点缀色,均匀分布在画面中,整体给人以协调的美感,既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又营造了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突出了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杨家埠木版年画对于色彩的灵活运用、合理巧妙的搭配,是它独有的美学特色。门神年画寄托着劳动人民希望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愿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独特的构图美

构图主要存在于造型艺术中,它是指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对于艺术形象的合理安排,是造型艺术传递作品思想的重要方式。构图的名称,是来源于西方美术课程构图学,在我国国画画论中,构图被称为布局,或者叫作经营位置,即安排画面中的元素使其协调。艺术创作者有了题材,想要通过画面传达思想,从眼中之竹到心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进行合理构图。在绘画作品中,构图的形式分为很多种,但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垂直式、“S”形构图、三角形、中心式等。构图的基本原则是对称与均衡,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形成内在的稳定性。杨家埠木版年画注重整体的构图形式,追求对称美,例如清代古版年画《喜报三元》(图3)。该幅木版年画作品中的“三元”是指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所对应的名称,即解元、会员、状元。其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农民寄希望于科举考试,期望金榜题名,子孙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夙愿。在画面中,可以看到人物、花草以及服饰上的花纹图案和字体的设计都展现了极致的对称美。如杨家埠木版年画《十二生肖全图》(图4),画面元素较多,但布局整齐合理,有疏有密。杨家埠木版年画更追求装饰上的美感,不寻求空间上真实的透视效果,讲究平面的形象关系,强调画面元素搭配谐调,画面整体均匀、平衡。

四、总结

杨家埠木版年画历经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它的美是人们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集中体现了黄河中下游地區的审美特点。艺术作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审美标准、选择的题材和创作手法都产生了变化。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它的生命力绝不仅仅在于继承传统,而是不断接触新鲜事物,寻求新的机遇,不断创新,向今人展现新的、多彩的面孔。近年来,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开始强调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年画题材每年都会更换,新思想、新事物能够在年画中有所体现,这正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

吴位敏,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

参考文献

[1](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37.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张竹.探析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美[D].济南:山东大学,2013.

[4]王勇.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审美情趣和美感特征[J].潍坊学院学报 ,2003(3):94-96.

[5]赵娅迪.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特点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4):152-156.

[6]韩明.潍县年画《大灶王》图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意蕴色彩
神奇的色彩(上)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