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内在本质、系统结构与理论源流
2023-05-30金德楠
摘 要:唯物史观及其基础上的人民群众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世界观,也是社会主义运动走向胜利的理论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始终伴随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理论透视和实践创新,从认识论与价值论、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革命方略与治国方略三重维度诠释了人民群众观的内在本质,形成了由主体论、利益论、动力论和目的论构成的人民群众观的系统结构,并在理论源流上显现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列宁的“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理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群众观。
关键词:人民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3-0031-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内容体系、生成理路与传承机制研究”(20VSZ083)。
作者简介:金德楠(1987—),男,河北承德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道德建设理论。
共产党、工人阶级、人民群众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巩固其世界观、历史观和政治观的思想原则和价值内核。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观点在共产主义运动中不断发展,并在中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人民群众观。从历史层面看,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科学的人民群众观的指导下,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从现实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深层次上保障了党和国家有力解决阶层结构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价值观念多样化所引致的现代化“难题”。显然,全面贯彻党的人民群众观,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进而团结一切社会力量,构成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内在本质
透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系列观点,并以此归纳和提炼其本质要义,是理解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逻辑前提。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在本质上,既是一种认识论又是一种价值论,既是一种领导方法又是一种工作方法,既是一种革命方略又是一种治国方略。
(一)作为党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的“人民群众观”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和价值论。一方面,人民群众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种具体形态。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500。显然,人的实践对人的思想意识具有根本决定性作用,同样,党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理论认识也由其领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所决定。这种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为:党在教育、动员和组织群众的实践中形成某些认识,并将其提升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继而将这种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应用到群众运动中去指导群众运动;如此循环往复和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促进党不断形成正确的群众政策,构成了党的认识论的一种具体形态。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观建构出党的根本价值观念体系。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2]289。进言之,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始终是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始终是党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出发点,恰恰是这种为民族为人民的价值指向,在党的政治理论发展史上生发出包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政治原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在内的党的根本价值观念体系。
(二)作为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人民群众观”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在本质上是一种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就领导方法而言,群众工作是党的基础工作,根植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是党的人民群众观的实现形态。其表现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思想政治状况和具体利益诉求,通过实际具体的工作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由此可见,党与人民群众在根本上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而从党群关系角度人民群众观就合逻辑地成为一种领导方法,即党的群众路线。就工作方法而言,人民群众观还表现为党内一种主要的工作作风和组织原则,充分表明了党以谦虚谨慎和不骄不躁的工作态度对待人民群众及其所体现的民主作风和务实作风。进言之,人民群众观从理论上规范了党与群众的关系,由人民群众观衍生出的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组织路线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也构成了党的组织生活中形成的长期有效的工作方法。总之,人民群众观孕育了党的群众路线,形塑出党的主要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正如江澤民所言:“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3]
(三)作为党的革命方略与治国方略的“人民群众观”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方略与治国方略。人民群众是党所依靠的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主体,人民群众观从根本上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方略和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首先,人民群众观形塑出以党为领导力量和以无产阶级为依靠力量的政治参与格局。党的领导权问题是革命与治国的首要问题,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是决定群众运动和群众工作能否朝着党的任务和目标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此,党的人民群众观从原则上明确了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其次,人民群众观设定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阶级属性所限,人民群众的意见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别,毛泽东对此曾着重指出:“凡属人民群众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4]显然,在党执行群众意见的过程中尚存在领导群众和教育群众以纠正错误意见的问题,而这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最后,人民群众观从深层次上构成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特质就是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构主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从而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证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系统结构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人民群众主体论、人民群众利益论、人民群众动力论和人民群众目的论。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价值导向、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并以此形塑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系统结构。
(一)人民群众主体论及其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
人民群众主体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以考察从事社会生产的具体的现实的“人”为理论出发点,形成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的论断。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实践不断生产出人类社会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实现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以期达到解放生产的目的,恰如马克思在释义“劳动权”时所言,“劳动权就是支配资本的权力,支配资本的权力就是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也就是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5]。其次,人民群众是政治实践的主体。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人民群众作为政治革命和政治治理的决定力量,确保了人民主权思想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实现,从而在根本上避免了使任何权力机构“从社会的公仆变成社会的主人”[6]110。最后,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生产的主体,因为任何社会的文化生产都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254,由此揭示了精神文化生产的根本规律和主体因素。
(二)人民群众利益论及其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86质言之,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必然指向现实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思想体系必然指向人民群众利益。一般而言,“人民群众利益”是指“在阶级社会里,建立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利益的综合,并由各种现实利益具体利益所构成”[7]。它主要表现为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这五种具体形态,并合乎逻辑地内嵌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实践之中。一方面,坚持人民群众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和治国的价值指向。无产阶级政党既不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政党,也不同于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国家主义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革命和治国的价值指向,这在根本上保障了共产党人能够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和剥削阶级国家主义的虚假意识形态,进而捍卫人的解放利益并代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维护与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工作所坚持的根本原则。正如胡锦涛所言,“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8]。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价值导向,切实推进了人民群众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人民群众动力论及其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由源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和主体动力等多种因素构成。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发展动力具有内在一致性并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社会发展合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曾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9]具体而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标示着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人民群众又是阶级斗争的主体。质言之,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并且是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论断有大量的文献基础,譬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发展的动力”[2]1031;“我们党有这种伟大的力量,不但因为我们党的阶级性使然,而且因为有群众之奋斗,无产阶级及贫苦农民群众之奋斗作保证——这些群众是我们党的基础”[10];“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1]386;等等。显然,人民群众动力论有效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的内在结构。
(四)人民群眾目的论及其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群众目的”,一般是指人民群众作为行为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以遵行特定的价值观念展开社会实践的目的。显然,人民群众的实践目的对历史前进方向和人的解放程度具有总体性的决定作用。一方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只有使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摆脱自然、社会和自我精神的奴役和压迫,成为“真正自由的人”,才能使其在实质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言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全面性,根植于人与世界、社会与自我的观念关系和现实关系的全面性,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恰恰决定历史发展方向,构建出各种类别的“关系”,因而人民群众在创造全面性的观念关系和现实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着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追求。能否保持共产党的政策、人民群众的目的以及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之间的高度一致性,是决定党的宗旨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在新时代集中表现为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2]101。可见,人民群众目的论标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奋斗方向。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理论源流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生成的理论形态,根植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并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中“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所创立的“群众路线”理论,并在改革开放后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群众观,由此也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理论源流。
(一)群众史观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奠定了党的人民群众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群众史观,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直面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因此,他们透过国家、民族、等级等一切掩盖剥削现象的虚假观念,深入国家、民族、等级的内部去探讨剥削问题,从而打破了那些虚假观念对人类历史认知的遮蔽,形成了把劳动者阶级界定为人民群众基本内涵的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为根本理论命题的群众史观。在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86-287的著名论断,并由此诠释了群众与历史的内在关系。此后,在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工人阶级能够而且必须依靠自己解放自己的思想,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6]282。从而实现了群众史观向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的发展,构成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生成和发展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合法性基础。
(二)“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理论丰富了党的人民群众观的理论资源
列宁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的理论,确立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正如列宁所言,“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13]。在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实践中,伴随着“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理论的生成发展过程,列宁提出了“灌输论”,着重分析了阶级意识和阶级运动的关系,正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存在的思想意识问题。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所言,尽管工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但是工人群众不可能自发生成马克思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边“灌输”进去。显然,列宁提出的“灌输论”从属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理论,科学回答了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长期存在的“工人运动要不要在革命的理论指导之下”和“群众斗争要不要有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的问题,在理论渊源上成为中国共产党教育和动员人民群众的重要理论资源。
(三)“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党的人民群众观中国化的理论内核
在群众史观和列宁“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形成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展现为: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首次系统地、完整地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正如他所言:“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2]899进言之,这种“集中群众意见——依据群众意见来制定党的政策——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的科学逻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是作为党的领导方式和认识方式的群众路线。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根本路线,并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写入党章,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的最终成熟。自此,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根本组织路线,成为党用以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在中国本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群众观实现了党的人民群众观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崇高原则。首先,邓小平理论高度肯定人民群众对解放生产力的积极作用。邓小平曾指出,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在人,在于“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11]88,“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4]。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人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江泽民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15]再次,“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以人为本视作核心要义。胡锦涛指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6]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4可见,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党的人民群众观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0.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3.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高祖林.群众工作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17.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2.
[10]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11.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4.
[1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
[16]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6.
【责任编辑: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