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艺术复制品的价值界定

2023-05-30邓明凤

收藏与投资 2023年3期
关键词:真品复制品主体

摘要:艺术复制品为人接受,背后有一定的形成因素。一方面,与艺术复制品所依附的艺术原作的复杂性有联系,尤其是它的唯一性、独创性和影响性,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影响。艺术复制品自身的价值作用以及主体的审美差异性,都作用于艺术复制品时,会影响人们对它的价值界定。总之,艺术复制品的价值界定主要受到双重因素影响。

关键词:艺术复制品;艺术原作;审美主体;价值

一、艺术复制品的接受度存在差异

复制品带有某原作的副本性质,但这只是其属性之一。艺术原作已经失传的艺术复制品的功能属性不只是副本这么简单,而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此次的视角主要集中于艺术复制品的价值为何出现巨大差异。同样都是复制品,它们被人接受的程度却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这是源于艺术复制品自身的缺陷,还是由于外力的干扰使得人们对于艺术复制品的价值认识出现了偏差?经过对比探讨发现,促使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去除艺术复制品自身的复杂性外,整体生存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审美主体是主导因素。受众在面对艺术复制品时会受到自身知识积累的影响,对于艺术复制品的看法不同,但缺少清楚的认知。对于艺术复制品的评价,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好,要么坏。

二、艺术原作对于艺术复制作品的复杂性

当下,社会离不开“高速”这样的字眼,事物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人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结构下,艺术复制品又凭借什么在物以稀为贵的环境下独占一角?答案是艺术复制品的独特性质占据优势,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它不具备艺术原作的唯一性,甚至需要依附于原作才能得以衍生,但它有被需求的点,例如它让自己具有了不可替代性。都说原创才是独一无二的,其实艺术复制品也同样具备这样的特点。除开使用机器采用精准数值进行机械复制,追求极高的相似度产生的大批量复制品外,部分复制品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一些不能用数值计算的类型。另一个无法忽视的原因是创作者赋予艺术品的情感,无论是原作还是复制品。原作主要展现的是创作主体自发想要去表达某种情感的欲望,复制品具有一种与原作要无限接近的创作冲动。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出发点,反而快进式地过度聚焦于最后产生的效果。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艺术复制品被笼在盘根错节的交互关系下,其创作容易被带入误区。在辨别复制品时需要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在认清楚艺术复制品特点的前提下,也要学会挖掘艺术复制品给鉴赏对象造成的幻象。

(一)艺术原作的唯一性造就了其他衍生品的生存温床

首先,最容易造成认知误区的就是对于复制成因了解不够透彻,对某一类型的局限认知限制了评判的高度。由于认识上的混淆,人们接受艺术复制品的阈值会产生波动。虽然由于主体的差异性,接受程度参差不齐是无法规避的客观因素,但排除掉一些过于负累的关系,使得艺术复制品的价值在大众面前更加清晰、立体,而不仅是原作的复制粘贴也相当重要。为此,对复制品进行剖析有助于加深对自身存在的认识。

艺术原作的特性刺激了市场需求。艺术原作的许多自身特性是艺术复制品无法与之媲美的,比如艺术真品的即时即地性、饱满的创作情感等。尤其典型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在《兰亭序》受到欢迎后想再摹写几幅送给他的家人及亲戚朋友,却再也写不出与原作相媲美的作品了。可见,即使是作者本人都可能没办法做到完全复制再现。

随着国家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我国人民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都大幅度提升,而艺术真品的这种保守性则无法满足这种需求。除此之外,不容忽视的还有艺术创作者心态的转变。一直以来,艺术创作者的生存问题一直没有办法得到明确解决,创作者逐渐随着市场在不断调整生存状态。复制技术发展起来后,创作方式从原始的手工描摹、各种材质结合的印刷技术,发展为机械复制,再到数码复制。艺术复制品不但没有消亡,反呈不断进化之势,拥有了自己的市场,将创作者与大众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真品的神秘面纱使得人们与它产生了距离,更甚者连看一眼真品都困难。艺术复制品则恰巧解决了人们的这种烦恼。大家都想一睹震惊世人的艺术品魅力。艺术品创造出来的部分价值,需要普及才有意义,复制技术补充了艺术原作的不足。同时,由一批爱好者组成的收藏圈子,在艺术真品日益稀缺的情况下,让艺术复制品得以孕育出来。原作只能是独一份,而喜好的人千千万,在供需比例失调的现状下,复制品就是一个平衡的支点。近期一幅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复制品将在拍卖行进行拍卖。如图1所示,虽然是复制品,但是依然能以高价格拍卖出去,让大家纷纷感慨“仿”的也值钱。可见目前好的艺术复制品也拥有很热的市场,反向推動着艺术复制品的技术不断革新,以更好地满足艺术爱好者、收藏家、大众欣赏者的精神需求,在生活中如家具装饰、博物馆展览等都存在艺术复制品需求的潜力。

(二)艺术作品自身的条件对艺术复制品接受值的影响

人类生存体系中有一种参照系,常被用来进行对比,从中寻找差异,同时主体的主动性与客体的被动性使得主观的第一印象也产生作用。不知在心理学上是否会有合理的解释,就如在恋爱中常会听到的拒绝对方心意的一句话:你很好,但是只能怪我们相遇的时间不对。出场的先后顺序会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奇异的情感思维。这往往会成为我们后续做决定的参考。

所以,在面对艺术复制品的时候,人们首先在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艺术原作的样貌,大脑会将其作为一个参照物与复制品进行比对。因此,艺术原作的存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艺术复制品的态度。同时,由于出世的时间不同,物件上历史的痕迹和时间的积淀更是无法弥补的差距。之前秦兵马俑的复制品就被运送到国外进行展览,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人们对待这批艺术复制品的看法出现了分歧。他们觉得不是原作,认为展出仿制品是一种对观众的欺骗行为。这种心理是出于对原作的极致敬畏与追求,进而一味地将复制品排除在外。这是否是因为秦兵马俑真品还留存于世的原因呢?同样都是复制品,现今传世的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却能被世人接受并传颂;同为复制品的《蒙娜丽莎》在圈内也很受欢迎。2021年三星堆出土了半张黄金面具,如图2所示。人们纷纷好奇,完整的面具会是什么样。一位手工小哥在看了网友们的各种想象后,决定用手工技艺做出一副完整的黄金面具,这样的作品也受到了一致好评。这种复制品受到欢迎有艺术原作自身的影响力和现实受众的心理原因。原身的存在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对艺术复制品有巨大的压迫性,当然在压制艺术复制品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相应的热度。所以,艺术原作的存在与失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们对于艺术复制品的接受度。此外,艺术复制品自身条件的好坏、质量的高低也影响了它被接受的程度。

三、作用于艺术复制品的内外成因

艺术复制品存在需求与被需求的关系,艺术复制品的存在和審美主体构成了平衡的桥梁。以往我们只关注艺术复制品的意义,不经意地忽视了复制品产生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主体的主观性和客体的客观性两方面来揭开艺术复制品价值界定背后的神秘面纱。人们通常容易陷入个人的唯心论或片面的唯物论,在哲学思想上,看事物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主要,又要看到次要。所以,主体的审美占据主要引导的地位,而艺术复制品的存在则因自身价值也同时产生作用。

(一)艺术复制品的内在价值

艺术复制品本身是有价值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如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最主要且日常的是它的使用和实用价值。如名家的绘画名作真品是不可能挂在平常百姓家的客厅做装饰的。除此之外,很多艺术作品是被收藏家收藏起来的,除去展览或辗转拍卖的,珍贵的艺术品原作就如同天上雁,是不会无故落在寻常百姓家的,更别说让普通大众接受真艺术品的熏陶了。这些大众的装饰需求对艺术复制品来说正是体现其价值的时刻,所以我们日常生活需要艺术复制品。

文化传承是艺术复制品经久不衰的生命源泉。它是人民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精神上注入了灵魂。原本艺术就是用来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复制品的产生,使得一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作品得以流传于世,让艺术的作用和力量一直传递下去,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成为艺术发展道路上一道与岁月抗衡的保护屏障。虽然艺术复制品依附于原作,但这些价值都使得它打破了仅作为副本的局限性。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艺术复制品何尝不是对艺术的拯救?

(二)主体的审美差异性

审美主体的标准如何,众说纷纭。若说以美的事物为标准,但艺术上的美却也出现了丑的形态。所以,艺术复制品是不是也在标准上?当它遭受质疑和排挤的时候,是否是因为主观的审美标准?这很难说,并且存在很大的随机性。毕竟个人喜恶并不是通过定理就能得出普遍规律的。所以,在思考艺术复制品接受度的时候,除客观原因外,主观的能动性才是一个最复杂的成因。客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主观的不确定性则太强,这也造成在对艺术复制品的价值进行界定的时候,人们对于接受与否产生了分歧。

四、总结

总的来说,艺术复制品是服务于社会群体的,大部分时候审美主体会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来进行划分和取舍。人类的生存方式是群居型的,社会在有秩序地运转,所以作为服务主体,我们可根据其作用于社会的价值来进行界定。总之,艺术复制品有利于人们增强对原作的认识。

作者简介

邓明凤,女,苗族,贵州盘县人,研究方向为油画。

参考文献

[1](英)理查德·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M].刘悦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等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3](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何国瑞.艺术生产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50周年纪念版[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真品复制品主体
真品和赝品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博物馆该不该使用复制品替代文物展出?(下)
玩收藏要培养对真品的“眼缘”和“感情”
千万千万别复制自己
城市不应是复制品
书画收藏,该如何对待高仿复制品与赝品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画错的恶龙
画错的捕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