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之道:人无弃人的大同世
2023-05-30邱磊
邱磊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江苏省陶研会理事,2019年《中国教育报》“年度十大推动阅读人物”之一,多家媒体专栏作者。出版有《“偷师”杜威》《杜威教育箴言》《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古诗词中的地理课》4部著作。现就职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史铁生先生有一本小说叫《务虚笔记》,有人不解书名中“务虚”二字,遂求证,他狡黠地说:“写小说的都不务实啊。”在普通人的眼中,世上之事,多是“务实的”。以班主任的立场来论,实打实的德育工作,又怎可能“务虚”呢?
“风物长宜放眼量。”若从更久远、更漫长的时空维度看,我们会发现,正如欧洲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所说,事实上,人生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务虚”的。幸福、健康、信仰、自由,如此种种,都无法被数字化或指标化、公式化地简单复制。今天,我们想分享的正是以“致虚极,守静笃”为代表的《道德经》。其提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等观点,对我们观察儿童,省思人生,多有助益。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围绕“道”这一哲学概念,老子阐述了世界万物的兴起、存在、发展,以及社会矛盾与解决方法等。其内容丰富,历来解读不一,哲学、政治、军事、养生等,均能一窥其奥。所谓的“务虚之道”,是其思想支柱。
为便于理解,我们先从“空虚”介绍。《道德经》形象地比喻:“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用现代文翻译,大致为: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指插轴)上,因为毂中间有空洞,才有了车子的作用。制陶器时,正是因为有中间空的地方,器皿才可以盛东西。建造房屋时,正是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地,也才有了房屋的作用。老子告诉世人,“空虚”并非指一无所有,恰恰相反,其中的无穷奥秘,令我们须臾都离不开它。从“空间”这一层讲,三维世界的我们无法不占據一定的空间。
但老子所谓的“空虚”并非单指空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其中的重要秘密在于,任何“有”,任何“实”,不管数量多么大,终究是暂时的、局部的、不完全的,只有“无”“虚”才能超越它们,成为全体、根源和真理。也就是从哲学意义上说,形而上的“务虚”带有终极关怀的味道,形而下的“务实”虽能解一时之困,但难计长远。
举例而言,学生时代那些“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知识,以及那些背得滚瓜烂熟的单词和公式、定理,或许都忘记了,但当年老师对自己的信任、鼓励,哪怕是一个温暖的眼神,都可能记10年、20年。
作家汪曾祺在回忆童蒙时代的求学经历时,写道:“教三、四年级语文的老师是周席儒。我记不得他教的课文了,但一直觉得他真是一个纯然儒者。他总是坐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教室之间的一间小屋的桌上批改学生的作文,‘判大字。他判字极认真,不只是在字上用红笔画圈,遇有笔画不正处,都用红笔矫正。有‘间架不平衡的字,则于字旁另书此字示范。我是认真看周先生判的字而有所领会的。我的毛笔字稍具功力,是周先生砸下的基础。周先生非常喜欢我。”周先生的无意插柳,也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他的人生。如此案例,不胜枚举。
同时,“务虚”还体现在从急功近利的“务实”中超脱,让“虚”本身更富意义,不但可以摆脱技术层面的低效重复,更能“为生命打底”。行走在校园中,各式“德育分数”如影随形:纪律、卫生、饮食、运动、就寝。数字化的治班指标,造就了保姆式、军事化的班级管理文化,每一个身处其间者,也不得不在线性计算中度过非线性的人生。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不言”,不正是一种“虚”的境界吗?“德育分数”可作为一种参考,而绝不可受之绑架。有时候不妨弱化,甚至忽略。中国画中有种技法叫“留白”,即画纸上故意空出一块,不着任何笔墨,却能和整个画面相得益彰,或者说其本身就是画作的一部分。这种以虚为实的“无为”令人赞叹。
对班级管理来说,最忌讳班主任事必躬亲。可以说,“代办”得越多,“看守”得越紧,“教训”得越勤,学生就越难成才。老子的建议是回归“务虚之道”:建立起一套治班制度,让学生充分“自有”“自足”“自化”。这套制度重于原则性、统领性、生成性的指导,而非事无巨细的“办事指南”。老子告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越是把规定渗透到年级、班级的每一个毛孔中,结果越糟糕。以历史的经验看,刘邦凭借军事力量进入咸阳城时,为了平定局面,以约法三章取代繁苛刑法,很快就获得了民心。治一城如此,治一校带一班亦然。
不过,德育的务虚之道相比旧有的权威式管理,其实并不轻松。比如,“执大象,天下往”告诉我们,需要敏锐地抓住班级问题的关键,一举破局,扭转乾坤;为实现自治,须让正确的人处于正确的位置上,这叫“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而一切管理的核心在于“简”,当治班过程繁琐,让人困顿与疲劳时,就该停下脚步,回味一下《道德经》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为了做到“简”,在教育中,当学生的不良倾向尚未形成习惯时,第一时间提醒尤为关键,若时间久了,根深蒂固,就积重难返了。为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班主任要时刻警觉,善于觉察班级异向,将不良苗头禁于未发之前,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也就是说,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其主要工作不是处理“现在时”的一地鸡毛,也不是在“过去时”中纠结徘徊,而是要以面对“将来时”的勇气和智慧,护爱与周全每一个人。
所以,“务虚”也好,“无为”也罢,本不是叫人躺平,而是把思考前置,将服务前移,消疑难于初发,断魅惑于肇起。网上有句流传甚广的话,叫“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可视作“务虚之道”的当代解读吧。
由是感慨,“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特别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很空虚似的,但是它的作用却永不穷尽。老子推崇的务虚之道,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务实”,但务的不是当下的“实”,而是在很遥远的未来、能够影响人一生的东西。这些东西,朦胧恍惚,在学生具有足够的理性之前,没有人能辨清。于是,《道德经》又给了我们一个温馨提醒:让孩子做些“无用功”吧,要相信无用之用,或是大用。譬如,比尔·盖茨自青少年时代开始,整天捣鼓计算机,甚至甘愿从大学退学,也要坚持到底。达尔文小时候整天观察蚂蚁窝,捉蝴蝶,研究臭虫,唯独不愿学习。历史上,成就了一番伟业的人,大多有这样“不着调”的故事。
但什么又是“着调”呢?所有人都“着”同一个“调”,就是治班之幸、教育之福了吗?显然,这有悖于事实。对于一个真正理解孩子、理解教育的人来说,他不但明白教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更明白对未来的下一个比尔·盖茨、下一个达尔文而言,今日校园的局限性在哪里。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要想避免或减轻这种局限性,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使自己的治班与治学谨从“务虚之道”,学会从多元、包容、共融的维度看待孩子,学会对不同的人保持合理期待,学会延迟满足,学会在奉行量化考核的工业逻辑里,悄悄地以“爬树课”“电影课”“钓鱼课”来抵消“务实”课堂的压抑。
老实说,将老子的务虚之道比之于教育,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虚”不是指庄子式的逍遥游,不是做甩手掌柜,而是作为规律性、溯源性和持久性的存在,为生生世世造福。回到德育来看,正是“大盈若冲”的“务虚之道”,使老子相信“人无弃人”:每一个人,一旦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都将是照亮世界、温暖人间的积极力量。
铺就一条通向大同世界的道路,是《道德经》的哲学理想,而对我们来说,也不啻于一种育人使命。为获取启示与智慧,为洗涤身心与净化灵魂,不妨多聆听那淳厚的教诲吧!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