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山: 古雅的文化山

2023-05-30孟宪威

华人时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焦山炮台碑刻

孟宪威

焦山是镇江著名的“三山”之一。位于市区东北,海拔70.7米。历史上,焦山屹立于长江中流,被誉为“中流砥柱”。后因长江主泓道北移,焦山的西、北、东三面渐为沙洲所围,焦山已位于金山湖畔,但仍四面环水。2016年,焦山东门建成,有桥梁与陆地相连。

焦山的古称较多。因其位于扬子江心,初时唯有樵夫出入,故名樵山。因可登高望远,遂更名谯山。山分东、西两峰,状如雄狮盘踞,故又名双峰山、狮子山、狮岩。南朝时,因其形若碧玉浮江,更名为浮玉山,和金山并称东浮玉、西浮玉。唐《润州图经》记载:焦山因“焦光所隐,故以为名”。其东西两峰之间别有一峰,称别峰或别山。焦山之余支东北又出为两小山,曾分峙江心,近焦山的一座称松寥山、松山、瘗鹤山等,较远的一座称夷山、寥山、小焦山、鹰山等。因古时此处为长江入海口,故称“海门”。

焦光,据记载为东汉末隐士,曾三次拒诏,不入朝廷做官,故焦山西麓有三诏洞,又名焦光洞。北宋祥符六年(1013年),宋真宗颁《赐汉故隐士焦光明应公敕》,说自己前一阵染病,“忽梦老人入殿,自谓‘东南隐者焦光,持丹奉献。梦觉即愈。询之近臣,曰:光乃汉末高隐,遨游天堑,洞隐樵山,甘贫乐道。”遂封焦光为明应公,在焦山建明应殿。后又名英济明应公祠、焦公祠、焦仙祠等,并多次重建。1991年建焦公纪念堂,2002年建成焦公亭。

焦山风景以古雅见长。有六朝柏、宋代古槐、宋元银杏、明代枫杨、清代桂花等古树名木,有海不扬波亭、东泠泉、御碑亭、观澜阁、百寿亭等古迹名胜。壮观亭取自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诗意,亭柱上有楹联:“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吸江楼、华严阁分别为观日出、赏月佳处。1953年,建立焦山公园;1994—2002年,先后建成鹤园、木樨园、枫杨广场、祖冲之科技成果浮雕等。北宋、民国、上世纪80年代,分别命名焦山十六景;上世纪90年代末,增至二十四景。

民谚云:“焦山山裹寺”,说的是焦山寺庙建筑掩映于满山苍翠之间,若隐若现,与“金山寺裹山”正相对照。焦山寺庙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时称普济庵;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又称普济院、普济寺;元代更名为焦山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更名为定慧寺。元大德二年(1298年),曾在西峰建塔。1999年,于东峰顶建成万佛塔。自宋以来,寺周围还有传徒的小庵或阁,全盛时有18家,直至抗战前夕尚存海云庵、海若庵、碧山庵、香林庵、松寥阁等13家,通称十三房,新中国成立后均并入定慧寺。1983年,国务院公布定慧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焦山的碑刻、诗词等较多,文化积累十分丰厚,故又称“书法山”“文化山”。焦山西麓岩壁上有摩崖石刻,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大字之祖”“书家冠冕”《瘗鹤铭》原址即于此。关于《瘗鹤铭》作者及书者,有王羲之、陶弘景等多说,尚无定论。《瘗鹤铭》约于唐代后期崩入江中,北宋初重被发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陈鹏年募工捞出五块残石;1962年移至碑林,共93字;1997年考古打捞,发现2字;2008年、2010年两次打捞出水残石1000多块,其中三石上4字被初步认定为《瘗鹤铭》残字。碑刻陈列始于北宋庆历年间所建宝墨亭,明代扩建为宝墨轩,1961年建立焦山碑林。1991年建立焦山碑刻博物馆,由摩崖石刻和碑刻陈列组成。焦山碑林于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南第一大碑林,現陈列碑刻400余方,并建有《瘗鹤铭》展厅。其他碑刻有:《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宋代米芾“城市山林”横额、明刻宋米芾临《兰亭禊帖》、清《澄鉴堂法帖》等。

焦山以其特有的风姿,吸引古往今来的贤士名流。李白、苏轼、唐寅、文徵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均作诗吟咏焦山。陆游《踏雪观瘗鹤铭》被赞为“最短、最精、最美”的散文。郑板桥曾于别峰庵内读书,并作《题焦山自然庵墨竹》诗等。阮元、王豫先后在海西庵建“焦山书藏”藏书楼,及辑成《江苏诗征》。民国十九年(1930年),全国律师协会的吴迈为废除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四处奔走时路过焦山留下题名石刻:“为废不平约,呼号遍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

焦山自古为军事要地。唐代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在焦山一带演练水师。宋代韩世忠率军驻守焦山阻击金兵。南宋末年,宋将张世杰率水师与元军决战于焦山江面及下游夹滩。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焦山始建炮台。两年后,英舰侵入长江,遭到焦山炮台及镇江守军的英勇抵抗。1937年12月,日军进攻镇江,意图登陆焦山时一度被炮台守军击退。1942年,中共长江工委移住焦山,组织开展抗日斗争。1982年,焦山炮台遗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焦山与南岸象山隔江对峙,“俗称为狮象把守京口”。两山本属于同一山体,后由于地壳变动,形成长江大断裂,遂使两山分开。象山原名石公山,因山形如双象,改名象山。山上原有送江亭;山中有普贤洞、峨眉洞;北坡有象潭飞瀑。象山亦长期为江防要塞,清雍正元年(1723年),在象山东码头建造小炮台,早于焦山炮台100多年。

焦山旧志,始见于明代史鲁序《京口三山志》云:“索得民间旧本,金山曰形胜志,焦山曰志。”清代卢见曾、刘名芳、王豫和清恒、吴云先后撰《焦山志》,陈任旸撰《焦山续志》。其中陈任旸在焦山办理红船救生40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成立江苏省通志编纂委员会,下设江苏省通志局于焦山。1999年,茗山法师主编的《焦山志》出版。

焦山古朴幽雅,山水天成,文化积淀深厚,可谓真正的文化之山。

(责编  周  明)

猜你喜欢

焦山炮台碑刻
焦山《瘗鹤铭》
陆游撰并楷书《焦山题名》摩崖石刻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广州大黄滘炮台考论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炮台,战争与和平
虎门长洲要塞佚名炮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