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婺源三雕的历史、现状与保护

2023-05-30范雄峰

收藏与投资 2023年3期
关键词:婺源学徒传统

摘要:婺源三雕是优秀的传统艺术,是民间文化的精华,它拥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婺源三雕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的问题,极度需要社会的关注与保护,了解婺源三雕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妥善的传承与保护的策略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婺源三雕;现状;问题;保护策略

一、婺源三雕的历史沿革

婺源三雕是江西婺源的一种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一般作为徽派建筑的装饰构件,由木雕、砖雕、石雕所组成。婺源三雕作为民间经典工艺,它具有装饰丰富、雕工精巧、层次分明的艺术特征。

婺源三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据《婺源县志》,婺源在唐开元置县时,在县衙门口两侧就雕刻有造型与纹饰相对简单、画面粗糙的石雕作品,这可能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的婺源雕刻作品,可惜没有保存下来。这一时期的石雕整体简洁、粗糙,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也没有形成规模,还不能代表婺源三雕的整体面貌,只能算是婺源三雕的雏形。经过宋元的发展,婺源三雕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期。明清以来,受商业文化的发展,徽州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徽州商人,这一群体的商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不仅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对徽州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婺源作为古徽州下辖区域,在明清时期也涌现了大批商人。婺源商人的成功为婺源三雕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这些商人群体在家乡大兴土木,建造了大量的宅第、宗祠、院落等建筑,受封建等级制度和商人群体自身地位低下的局限,他们的住宅在规模、形制等方面自然不能与封建官员相比,但是在住宅装饰的华丽、精巧、细腻程度等方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为了体现自己的富有,也为了光宗耀祖,选择对建筑细部反复雕饰,通过三雕装饰对住宅的大门、厅堂、窗户、房间以及雀替、斗拱、柱子、柱底等进行极其华丽、精巧的雕刻装饰。因此可以归纳为,明清时期受婺源商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婺源三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婺源三雕技艺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巨变,传统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环境虽然受战乱的影响较小,但社会的巨变、文化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手工艺发展必然受到冲击。婺源三雕这一依附于传统建筑和家具的工艺受到巨大的冲击而逐渐衰亡,但至少明清时期的三雕作品很多得以保留下来。但在20世纪60年代,受政治影响,婺源大量明清建筑和雕刻被破坏殆尽。在这一时期,众多传统建筑、牌坊被焚烧、推倒,大量精美的木雕、砖雕作品被捣毁,只有极少数古建筑得以幸免,这是婺源三雕的灾难时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开始重新重视传统的文化艺术,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艺术得以复兴,婺源传统建筑和三雕在婺源县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历经四个多月,包括婺源全县境内的上千个文物点以及婺源古建筑及建筑上的三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保护,尤其是一些重点文物得到了全方位的修复。1987年,被称为“婺源三雕艺术大全”的俞氏宗祠被江西省政府列入省重點文物保护单位,婺源三雕艺术重新得到社会的重视。

二、婺源三雕目前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情高涨,尤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新时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热的高涨使得大量传统建筑得到修缮。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婺源地方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修复了一批徽派古建筑。大量以前被毁坏的古建筑得到修缮和保护,逐渐消亡的三雕在社会需求增加和政府支持的环境下得以复苏,经过二十来年的发展,婺源三雕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工艺传承逐渐恢复,逐渐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三雕人才。2004年,婺源县成立了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协会吸引了一批专门从事雕刻工艺的民间艺人加入成为会员,这为婺源三雕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一时期,婺源县成立了婺源木雕工艺厂,并被纳入事业单位,保障了婺源三雕的良性发展。目前,经过快速发展,婺源县大大小小从事各种雕刻的企业有近百家,从业人员达到了近4 000人,这些从业人员大多从事旅游工艺品相关的制作,如装饰性的根雕、木雕、竹雕等,这些作品具有装饰性强、艺术性弱、商品性特征强等特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婺源政府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大量明清古建筑需要修缮,在修复这些古建筑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三雕人员对建筑中的雕刻构建进行修复,甚至还需要重新创作,使这些建筑中的明珠能够重新绽放耀眼的光芒。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随着国家“文化自信”战略的提出,国家和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投入了大量关注,国家不仅出台了相关保护和开发政策,更重要的是文化界、政府、高校、企业等相互协作,通过文化遗产进入高校以促进传播与保护,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传承人政策以促进传承与保护,通过政策与资金的投入以扩大规模、扩大产量、创新产业等,使得婺源三雕的工艺传承效率更高,也使“子承父业”“师傅传徒弟”这种一脉相承的传承方式得以改变,工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更强的活力。

目前,虽然婺源三雕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呈现一种积极的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很多明显的问题,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传承与保护的问题,二是产业与创新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婺源三雕界的艺人和一些三雕企业的调研了解到,自城镇化以来,婺源三雕的传承与保护遇到了非常大的危机,曾经严重缺乏继承人,虽然之后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社会各界也作了许多努力,传承人的培养变得较多元化,但仍然存在较明显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婺源三雕目前最主要的传承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婺源三雕现在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不同级别的传承人,这些传承人在政府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吸纳了一些学徒,这些学徒要通过传统的拜师仪式才能成为正式的学徒,学徒基本上都是吃住在师傅家里或工作作坊。这些学徒一般要在师傅那学习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学习基本的雕刻技艺之余,还会帮助师傅完成一些订单。如果技艺成熟,甚至还能独立完成订单。这些学习三雕技艺的学徒来源单一,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三雕各级传承人的亲戚朋友或同村人,这类学徒绝大多数与传承人关系密切,有很强的家族式传承性质;二是周边乡镇的青年人。总体来说,婺源三雕在传承与保护上最大的问题还是后继传承人的培养问题。导致传承人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石雕与砖雕本身的工艺特点,其工作环境往往尘土飞扬,不利于自身健康。第二,工作内容比较枯燥,学徒要常年耐得住单调乏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导致招收学徒较难,即使招收到了学徒,能够坚持下来的也极少。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婺源三雕的传承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此外,婺源三雕的产业化与创新也是其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婺源三雕之所以发展受限,除了后继乏人外,还与规模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有关。在婺源本地,有一些三雕传承人自发建立的小型、微型三雕企业。虽说是企业,本质还是工作作坊,还有极个别在政府和社会组织支持下形成的三雕研究所等机构。无论是作坊式的企业,还是研究所类的机构组织,都没有形成产业与规模。这些作坊虽然大多都由省、市级三雕传承人或者工艺美术大师主持,他们的作品整体水平也较高,但他们的个人作品主要用于参加官方组织与主办的展览,旨在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这必然影响婺源三雕的后续发展。除此之外,师徒式的传承还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培养的传承人普遍存在知识结构狭窄、文化层次不高、难把握时代审美要求、创新性低等问题。这必然影响婺源三雕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创新性问题,对于婺源三雕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传统的作坊式师徒传承方式其本质是一种以技术传承为主要内容的传承方式,主要以教授三雕技术为主,而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却少有涉及,或根本没有能力教授,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三雕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三、婺源三雕的保护措施

婺源三雕作为婺源优秀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体现,同时也凸显了古代人的精湛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所以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保护。对婺源三雕的保护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婺源传统建筑与建筑上的三雕作品进行保护、修缮;二是对婺源三雕工艺进行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保护与修缮传统建筑及建筑上的三雕作品就是对古代文物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精华的保护,对三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

對婺源传统建筑与建筑上的三雕作品进行保护、修缮,一方面需要政府将其纳入文物保护范畴,由国家和法律对其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宣传、关注,使其得到整个社会的热爱,让人们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才能让全社会都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对婺源三雕工艺进行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需要国家与政府、社会与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合作、努力,只有培养一批三雕艺术的传承者与保护者,形成系统、持续的传承机制,以唤起社会对婺源三雕艺术的关注与热爱,这样才能使其得到持续的保护。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对婺源三雕的保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会应该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可以与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把传统工艺引入课堂中,指定系统的教学方式,再通过产教融合,把传承人请到高校中,培育优秀人才,由企业与学校合作,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持续地、创新性地传承、保护、发展婺源三雕工艺,形成活态的传承方式。

基金项目

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课题“婺源‘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YS21227);2.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课题青年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在婺源三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项目编号:GJJ216109)。

作者简介

范雄峰,女,汉族,江西丰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参考文献

[1]王振忠.活着的记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录2[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2]陈志华,李秋香.中华遗产乡土建筑·婺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陈道龙,王飞凯.浅析婺源古建筑“三雕”兴盛的原因[J].美术大观,2007(5):59.

[4]周永民,张翎.婆源传统木雕图案艺术的美学特征[J].民族艺术,2010(2):91-93.

[5]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6]张金敏.徽州古建筑雕刻构建亟待保护[J].民间文化论坛,2004(5):87-90.

猜你喜欢

婺源学徒传统
婺源美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婺源工匠的情怀(婺源徽调戏歌)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