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
2023-05-30赵进钊
摘要: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工艺品。清朝时,碗窑村的张好和潘金怀两位工匠创制了刻填和无釉磨光两道大工艺,确定了紫陶风格基础和根脉的工艺。当时,建水紫陶主要用于制作烟斗、气锅、茶壶等生活器具。晚清时期,文人开始参与建水紫陶的创作过程,他们制作紫陶时采用了断简残帖等装饰方法。紫陶经这种结合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的工序后,呈现了典雅秀丽、自然斑驳、浑朴古拙、别具一格的金石韵味,具有很高的文玩艺术性。自此,建水紫陶走上了文人化道路,并一直延续至今。
关键词:建水紫陶;紫陶装饰工艺;紫陶装饰技法
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區别于其他陶器的关键所在,就是以陶泥为载体,采用阴刻阳填的工艺手法,将中国的书法和国画从纸上搬到陶泥上,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书画的艺术性,这是它作为一种文化陶存在的本质特征。
书画装饰的艺术性,又决定了建水紫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由于书画者创作的个性差异和水平、题材的随机性,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会使建水紫陶作品的装饰画面变得不同。加之在陶泥上作画具有不确定性,紫陶会受不同批次制作的泥料成分、刻、填、烧制、打磨等工艺环节的影响,使紫陶成为不可复制的艺术品。
书画是灵魂,刻填是技巧,这一笔一墨,一刻一填,技与艺在陶坯上的完美结合,使建水紫陶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所以,抛开别的工艺,单从书画装饰上说,用看国画的眼光,来欣赏建水紫陶独特的美,是令人心动和神往的。
一、书画装饰
中国诗、书、画、印,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中华儿女人文精神的载体,一笔一画,一草一木,已经不是简单地再现自然界物象外形的方式,而是作者人文情愫的寄托和表达。建水紫陶以中国传统诗词、书法、印章、绘画为主要装饰内容,将字画移位到紫陶,可谓建水紫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种神来之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古老的建水陶艺点化为一种经典。以陶为纸,既保留了笔墨的气度及物象的神形,又兼顾陶坯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下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需有扎实的悬肘运笔功底。温正自然的书画线条,在那深邃的紫色里,传导出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给人以情逸神飞的空灵感受,引人进入艺术的殿堂,领略建水紫陶书画艺术的真谛。
自古以来,碗窑树的陶艺人都明白没有书画装饰,紫陶就索然无味。早年的建水陶人,虽为制匠,审美却甚高,不拘泥,亦不媚俗,极富文人情趣,他们以书画入陶,花鸟虫鱼、山水高士、金文残帖皆跃然陶上,文气钟毓。后来之人深谙此道,以书画饰陶一以贯之,匠人在精进制陶手艺之余,知文达理、兼收并蓄。
二、阴刻阳填
每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都一定是烦琐且需要耐心的,成品更是来之不易。 在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中,除了一些基本的制陶工艺类似其他陶类的以外,其最为独特的工艺是——“阴刻阳填”。
建水紫陶装饰形式为一次刻填的素色装饰和两次以上刻填的复色装饰,两种填泥的技术要求基本相同。一次刻填的素色装饰是指装饰方式可用白描方式表现,轮廓能够明显区分,一个对象个体刻填一种单色,或同一坯体可用多种单色色块的装饰方式。素色装饰只是简单的工艺过程,其特点是简约、素雅,容易制作,讲究用笔变化与构图寓平稳于奇险中,画面白描或黑白版画效果突出。同一坯体用多种单色色块的装饰也称“残帖”装饰,是建水紫陶独特的装饰方式。刻工将字画用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不同颜色的彩泥填敷,不同彩泥形成的字帖画卷正倚叠交,形成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的组合图案。“残帖”块面的安排就像是中国汉字的单字结构,讲究上下左右协调搭配和笔画的长短交叉呼应;又像是书画作品的谋篇布局,块面大小、色块搭配、色块之间的交叉连接,字画内容之间的关系等,都要合理安排。“残帖”装饰分一次性装饰和二次性装饰。“残帖”一次性装饰:先写画出所有的字画块面内容,然后分别用阴阳刻填的方式,一次性完成残帖的制作。步骤如下:(1)先画出所有的字画块面墨稿,以正中一块为主,不论周边块面大小、形状如何,都要将中间一块留出。这样做的结果是,不画边线,不填底色便多出一块块面。所有块面都可以自由组合成不同的残缺或书卷效果。(2)按墨稿刻出刻模。(3)用不同的色泥分别填敷进不同的刻模中。(4)完成“残帖”一次性装饰。“残帖”一次性装饰部分都是将墨线留出,过细的线条会在刻填过程中受损,影响书画的艺术效果。所以,对周边块面的装饰,都是尽可能地选择线条较粗、块面稍大的内容。同时,所有留出的墨线和中间那一块的底板都是陶坯本身的颜色,色调单一,表现力不够丰富。“残帖”二次性装饰是先刻填出残帖的块面,也就是先定型,再依次对块面进行书画创作。步骤如下:(1)画出所有块面的墨稿。(2)将所有墨块刻出刻模。(3)用不同色泥填敷出不同块面。(4)分别在不同块面上写画上不同的装饰内容。(5)按墨稿刻出字画刻模。(6)根据不同块面的色调和装饰内容填敷不同色泥。(7)“残帖”二次性装饰完成。“残帖”二次性装饰不受中间预留块面的限制,块面数量、形状随意性大。画面色彩变化丰富,但填泥面积较大,容易损坏。“残帖”装饰强化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使得经典和现代的简洁融合得浑然天成。“残帖”装饰效果出众,立体感、视觉冲击力强烈,是收藏佳品,因此很多紫陶爱好者偏爱用“残帖”装饰。
两次以上刻填的复色装饰是指装饰内容的浓淡和色调变化要分层次表现,画面物象要通过两次以上套色刻填才能完成的装饰方式。复色装饰有如套色版画的制作手法,可以通过多次刻填套色来满足装饰要求。不同的是,建水紫陶的填泥可以用油画的方式填制出色块的浓淡变化,同时,填泥在经过后期无意识的填压工序和不同烧成气氛高温焙烧,会呈现一些色调和图案的奇妙变化,幻化出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艺术效果。只要熟悉泥料性能,熟练掌握填泥的工艺技能,建水紫陶的复色装饰可以分别表现国画、套色版画、水彩、水粉、油画等不同画类的特殊效果。
复色装饰内容可以相互重叠,轮廓可以相互交叉,同一表现对象的相互关系和色调变化可以通过多次刻填表现出来。复色装饰是创作过程的延续,工序复杂,填制的艺术含量高。其刻填程序有如套色版画的制作方式,但在陶坯上填泥,可以将两种以上的色泥绞合在一起,用油画的作画方式一次填制便可以产生多层色阶,表现特殊的浓淡差异和非人为的肌理效果。复色装饰与在纸上作画的顺序不同。在纸上作画,一般是先勾描墨线,再渲染淡墨色彩衬托。在陶坯上作复色装饰,一般采取先淡后浓,先远景后近景,先渲染后勾线的顺序进行。刻填次数和刻填顺序要根据表现对象的造型要求和装饰效果来确定。
复色装饰表现力强,是建水紫陶近年来创新的装饰手法,丰富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语言,提升了建水紫陶的艺术品位。复色装饰既要求刻和填两道环节都必须有较好的美术基础打底,又要求制匠能够掌握各种填泥在烧制后可能出现的色彩变化,刻填难度大,工序复杂,容易对坯体造成损伤。
三、其他装饰技法
除了书法绘画和填刻这两种技法之外,建水紫陶装饰工艺中的表现技法还包括浮雕、镂空、根艺等。近年来,还有很多新的装饰手法被应用到紫陶的装饰中,其中以浮雕的数量居多。相对于建水传统刻填装饰,浮雕这种只刻不填的装饰手法是一种新的形式。浮雕工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钦州坭兴陶传统的陶刻技艺,二是江西景德镇的雕刻手法。这两种方法给建水紫陶带来了新的装饰形式。随后大量只刻不填的作品出现在紫陶市场上,大家约定俗成地把它们称为“建水紫陶浮雕作品”。
浮雕是雕刻的一种,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法,也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建水紫陶的常见雕刻方式分为三种:干坯浮雕、湿坯浮雕、堆雕,此外,也包括镂空工艺和根艺(仿生)。
(一)干坯浮雕
一般的建水紫陶浮雕装饰都是先在湿坯上装饰后再进行雕刻,干坯浮雕是在坯子烧制好之后运用玉雕的方式于素壶上把所需装饰内容雕刻上去,即使是黑色的坯体,被雕刻后也会呈现本色红色(白陶除外)。
(二)湿坯浮雕
湿坯浮雕会把坯体拉得相对厚一些,先在湿坯上勾勒所需雕刻的轮廓,再进行雕刻,深浅不一的空间使画面更突出,整体更有层次感。
(三)堆雕工艺
堆雕以泥料在湿坯上一点一点利用工具堆上,堆雕内容并无限制。堆雕出的图案与整个坯体融为一体,就像是从坯体长出来的一样,泥料用足,图案是凸显于坯体的,并把堆雕图案的细节,如纹理、形状等用工具一点一点刻绘出;完成堆雕工序后,还需要入窑烧制。图案与坯体经过高温结合在一起,不会轻易掉落,成品立体感十足。
(四)鏤空工艺
镂空是一种雕刻技术,可以用于在壶坯上雕刻穿透物体的花纹。镂刻是创作最关键的阶段,要求作者施刀的功力、线与面的处理以及各种造型手段的变化,都必须切实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灵活运用冲、画、切、刮等刀法和浮雕、透雕等表现方式。因为建水紫陶壶坯极易变形,所以镂雕不易,成品率极低。
(五)根艺(仿生)
建水紫陶根艺又称仿生,其成品大多是模仿梅花、树桩等形态,与堆雕类似。根艺树木逼真而立体,让人感觉似乎整个器物本就是树根天然形成,或是梅花就是长在这件器物上般生动,因而与堆雕区分开来。根艺加工也是在湿坯上进行,添加泥料做出树根或根茎等,再以刀具刻出树木的纹路,而花朵则是以彩泥点缀,呈现古拙自然之美。
四、结语
实用与美貌兼具的建水紫陶,既蕴含书卷气的沧桑,又带着人间烟火气。如果说,现代文明带我们去到了星辰大海,让我们认识了无限复杂的世界,那么陶艺则代表向内求索,是心灵的回归。匠人用指尖触摸泥土的温度,拉出最有美感的坯,全情倾注于一次次雕刻、打磨,最后归于万家灯火中的某一处,融洽地展现别具一格的美。
作者简介
赵进钊,1987年6月生,红河州建水县人,红河学院绘画专业毕业,工艺美术师,建水县紫陶协会会员,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云南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2007年开始学习陶艺制作,先后师从于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余丽芬,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谢恒学习紫陶绘画,浮雕镂空雕刻等现代陶艺装饰技法,并跟随广西钦州工艺美术大师伏小树学习以茶具为主的拉坯技术。制作的《禅月紫荷茶具套装》申请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号:4274089。作品曾刊登在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七届工美杯精品获奖作品集,第52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会刊。其作品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奖项。2019年作品《葫芦》被香港东方艺术博物馆分馆——仁天艺术馆作为一级藏品收藏,2019年11月《荷花壶》被金华市博物馆收藏。2010年作品《镂空浮雕双层壶》入选建水县孔子文化节“向逢春杯”精品展。2011年作品《残壁牡丹瓶》获云南省第二届现代陶艺作品展优秀奖。2012年8月作品《荷花残帖沐壶》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六届“工美杯”铜奖。
参考文献
[1]王品.书画艺术在建水紫陶装饰工艺中的应用探析[J].神州,2021(11):43-44.
[2]毛自斐.云南建水紫陶“残帖”装饰艺术发微[C].北京:2019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2019:53-54,122.
[3]聂磊明,梁爽.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J].红河学院学报,2015(1):19-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