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2023-05-30蔡国材徐政郑霖豪

当代经济管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蔡国材 徐政 郑霖豪

[摘要]市场分割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具体表现在产品市场分割、要素市场分割和平台市场分割,其中行政性分权、官员考核和晋升激励制度、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等制度性因素是造成市场分割的最主要原因。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是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实现要素高效协同配置,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培育强大市场主体并激发市场活力,因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目前面临四重困境:关键生产要素限制威胁供应链稳定、内部需求扩大面临多重堵点、流通体系不畅阻碍国内经济循环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威胁市场秩序。鉴于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立破并举:建立统一完善的现代市场制度、统一完整的交易市场和统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破除供应链现代化的现实桎梏、内部需求扩大面临的多重堵点和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竞争。

[关键词]统一大市场;新发展格局;市场分割;制度障碍;立破并举

[中图分类号]  F1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3)03-0017-07

2020 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发展环境和现实条件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凭借低成本劳动力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出口导向型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支撑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年来,国际环境日趋严峻复杂,全球卫生公共危机对全球治理构成严重威胁,大国博弈和区域性战争加剧地缘政治的动荡,欧美国家频繁对我国进行贸易干涉和科技封锁,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系列周期性、结构性和制度性难题。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对我国发展道路的精准定位,也是“十四五”期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重要指引。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完整、层次丰富的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我国经济稳定性的重要来源和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显著优势。然而,市场分割、流通不畅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仍然是困扰国内市场从大到强的关键问题。2020年9月,中央

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2022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全国统一大市场指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强大市场。“统一”既包括市场基础规则和监管制度的统一,也包括要素市场、资源市场、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统一。“大”指的是建成的国内市场应具备规模庞大、结构完整和竞争力强的特征。我国目前已经拥有超大规模和整体市场的优势,如何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向“强”转变是“十四五”期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化解经济循环的堵点,推动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畅通流动以及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助力强大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支撑和有效保证。本文从国内市场分割的现存问题出发,分析市场分割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讨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要性和现存困境,由此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路径。

一、国内市场分割现象分析

(一)国内市场分割现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化程度和规模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供给规模庞大、层次丰富、体系完备的国内市场。然而在一系列制度性、技术性、自然性因素综合影响下,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市场分割和 “诸侯经济”等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分级管理和分权分税在提升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扩充财政收入积极性的同时,也导致地方政府倾向于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地方保护——通过制度性因素人为分割市场,以

保护当地重点产业的发展进而增加财政收入。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实现。国内市场分割的现象主要表現在产品市场的分割、要素市场的分割以及平台市场的分割。

1产品市场的分割

产品市场分割现象是市场分割的典型表现,也是现有文献对国内市场分割分析和测度的

集中点。产品市场分割指的是,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影响产品市场的公平竞争,例如出台区域政策条例限制进入本地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变相要求消费者购买本地产品,通过不正当行政性收费和技术检查削弱外地商品的竞争优势等。产品市场分割会影响生产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的提升,阻碍产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虽然短期内能够促进本地重点产业的发展,长期来看会损害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国内统一商品市场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根据吕冰洋等的测算,2001—2015年间各层面的市场分割程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目前我国产品市场分割的现象仍然存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市场一体化进程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中西部地区的产品市场分割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较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扩大的市场规模能够进一步推动产品市场的一体化。[1]

2要素市场分割

要素市场分割指的是受到政府干预或自然禀赋等因素的影响,资本、劳动等要素在区域内部或者区域间无法正常流动。我国要素市场分割的现象相较于商品市场分割更为严重。根据余东华等的测算,我国要素市场分割水平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但近年来出现逐步上升的“翘尾”倾向。[2]要素市场分割可以分为劳动力市场分割、资本市场分割和技术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为城镇居民劳动力市场、城镇外来务工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市场。此外,我国的劳动关系还受到行政体制和行政关系的影响,体制内外人才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高技术人才的流动受到限制。[3]随着金融实践的不断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的能力大幅提升,然而金融市场的分割仍然存在并且有扩大的趋势。我国金融市场的分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跨区域金融准入门槛高带来资本流动限制和高昂融资成本;二是信贷资源集中在国有企业等少数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三是非统一的证券市场影响资本的省级流动。[4]我国技术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产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分工合作相脱节,科技成果存在沟通共享壁垒,研究体系运转效率不高,造成不少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同时,技术成果也存在严重的部门分割和区域分割的现象,造成研究成果分散以及技术扩散速度缓慢,难以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科研激励机制,阻碍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5]

3平台市场分割

传统的市场分割通常指的是产品市场分割和要素市场分割,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平台成为重要的交易市场,其市场分割现象日益受关注。互联网平台打破了传统市场的地理和行政边界,在商品信息检索和买卖合意达成上具有巨大的效率优势,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提升市场效率。现实中,由于数字经济具有边际成本低的特性,以及数字平台公平竞争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尚不健全,互联网平台垄断和大数据“杀熟”的现象频发,线上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同时,数据成为数字时代重要的生产资源,关系到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优势,少数平台对用户数据的垄断将会进一步加剧平台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根据孙震等的测算,中国线上市场依然存在显著的价格离散现象,消费者并不会因为新平台的进入而改变自己对消费平台的选择,更多的线上平台参与竞争并未使得价格趋同,而是导致市场进一步分割。[6]

(二)国内市场分割的制度性因素

国内市场分割的现象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制度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和自然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包括因劳动者素质、技术水平的成熟度等,通过形成市场间技术水平差异造成市场分割。自然性因素包括两地受空间距离、气候和地理地貌特征等物理因素,以及方言多样性等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先天客观条件带来市场间交易成本攀升进而

造成自然分割。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技术性和自然性因素对市场分割的影响有所减弱,制度性因素是造成国内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也是建设统一国内大市场应该关注的关键问题。

1行政性分权

以下放财政权和税收权、投融资权和企业管辖权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性分权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模式,提升了地方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政府对市场分割的偏好。[7]在行政性分权的背景下,地方形成相对独立的一级主体,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调控职能。我国的税收体系包括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地方共享税,地方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税收减免等方式降低本地区实际税率,造成区域间的实际税率差异。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地方财政压力和债务负担的增大,地方政府通过税收竞争来优化本地区的投资吸引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但税收竞争也带来了市场分割。企业管辖权和投融资权的下放使地方政府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当地方国有企业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财源,为了增加区域财政收入,地方政府逐渐具有采取地方保护政策保护本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动机,减少本地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分割。[8]

2官员考核和晋升激励制度

官员是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决定了其日常治理中的行为选择和工作重点。上级组织部门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内容不仅在于综合能力,更与其所辖区域的经济发展成就直接相关,这也反映了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发展目标和宏观经济管理的侧重点。在官员结构呈现金字塔构造而晋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满足考核基本要求并谋求更大的晋升空间,官员承担了巨大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压力,其中GDP增长率是干部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和晋升依据。[9]晋升激励制度诱致地方官员出现冲动型投资与非合理的市场干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率的提升,长期来看会扭曲市场资源配置,降低经济发展质量。同时,官员出于政绩考虑而保护本地产业发展的行政命令也会阻碍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带来市场分割。

3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生产要素的流动除了受到自身发展变化以及市场规律的影响,制度因素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阻碍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在具备普遍性的同时又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受到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组织人事关系以及社会信任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分割为条块状零散网络而人才流动受到限制,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搜寻和匹配成本,扭曲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0]我国金融市场的调控具有“金融抑制”的特征,[11]资本市场管制、利率非市场化、金融市场准入限制等原因导致的资本市场分割现象,将会阻碍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导致资源错误配置、资本使用效率下降以及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的技术市场分割包括:区域和部门间的技术分割以及产学研三个阶段的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不健全,技术市场间相互封锁。技术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在于,完备的国家创新体制尚未形成,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成果保护机制亟待完善,科教体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12]技术市场的分割影响技术的渗透和外溢,不利于生产力进步要素的跨部门、跨区域流动,进而导致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的降低,阻碍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要性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

经济循环本质上是社会再生产的循环,根據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可以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和消费决定社会再生产的质量和方向,分配和交换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枢纽和媒介。物质资料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再生产构成了社会经济循环。国际经济循环和国内经济循环的稳定畅通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逆全球化思潮泛滥、新冠疫情冲击、政治环境的动荡等多重因素叠加,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国际经济循环动能减弱,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13]要实现国内经济循环各个环节的磨合促进和效率提升,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破解产品和要素流动中存在的障碍和壁垒,化解经济循环的堵点。同时,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打破地域间的分割、有效削弱市场壁垒,提高中国企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推进“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和构建开放新体制,从而优化经济外循环。[14]在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以及稳定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撑。

(二)国内市场由大到强的关键环节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构建强大国内市场”这一目标,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是“十四五”期间经济工作的重点方向。国内市场的“强大”是一个系统复合的概念。我国的国内市场具有规模庞大的优势,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工业生产总值测算,我国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30%,在500多种工业品中有2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形成,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国内市场大而不強的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已经成长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然而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低附加值环节,产业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市场分割现象,国内市场并不具备与其规模相匹配的规模效应,市场结构和市场功能存在优化和提升的空间。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推动市场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有机结合,以高质量的市场供给精准对接国际国内的需求;有助于形成一批充满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供给创新主体和流通组织主体,以市场主体的活力带动国内市场的创造力;有助于实现国内市场的有效竞争以及管理与秩序的一体化,破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15]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培育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完成国内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

(三)实现要素高效协同配置,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产品市场市场化程度较高,但要素市场的建设相对滞后,要素市场的扭曲阻碍了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高效协同配置难以实现,进而影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要素市场的扭曲具体表现为要素价格刚性、要素流动障碍和要素价格差别化等方面。[16]要素扭曲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要素市场发展的不完善,我国长期以来实施追赶战略,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在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市场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体制性障碍限制要素市场的发育;另一方面要素市场改革缓慢,市场规则建设和交易机制健全工作亟待推进。要素市场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保持了审慎态度,影响了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进程。[17]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扩大要素市场支配范围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动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主有序流动和高效公平配置,推动创新要素的跨区域自主流动和融合发展,发挥区域间的创新协同效应,驱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区域投资吸引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强化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信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事关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近年来我国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2021年停发,采用新的评价体系),我国的营商环境便利度升至全球第31位。营商环境建设在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同时仍然具有改进的空间。在放宽市场准入和进行“放管服”改革中仍存在各种隐性壁垒,投资约束条件和市场进入门槛限制了市场公平度和透明度的提升。[18]同时,由于地方政府掌握经济政策、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的主导权,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公平度、透明度、确定性存在地域、时点、领导团队等各方面差异,企业总体上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难免对扩大再生产持保守谨慎的态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要求在于构建统一规范的市场体制,运用法治保护产权和统一市场,进行平等交换和公平竞争,将市场体制和营商环境的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商事制度改革强化市场契约精神,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五)培育强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

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发展动力紧密相关,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在于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19]市场主体是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个人及其依附的各类组织,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都属于市场主体的范畴。截至2021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总数由2012年的近5 500万户增加到154亿户,增长速度迅速。①目前,我国存在市场公平竞争体制不健全、法治环境和政务环境有待改善、监管执法和法律保护亟需加强等阻碍市场主体发育的堵点,市场主体普遍规模小、实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比例高。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健全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使得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与合理退出,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促进各项资源适当充分的流动,通过市场决定机制实现优化配置,增强市场竞争的包容性和公平性,释放社会资本活力并激发社会投资热情,培育一批强大的市场主体,进而在整体上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20]

三、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存在的困境

(一)关键生产要素限制威胁供应链稳定

构建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保障,也是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高,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制约着我国经济循环中供给质量的提升。[21]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大宗原材料价格和航运费用飞速上涨,我国的石油、铜、铝资源较为匮乏,资源的高对外依存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且缺失的定价话语权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容易造成短期供给冲击。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长期推动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消散,用工成本上涨、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以及高技能劳动力的缺乏是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供给冲击。长期以来,我国的供应链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和核心生产环节受制于人,诸如半导体、传感器、航天发动机等高端零部件领域不得不依赖于进口。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和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进一步放大了我国在关键技术环节的劣势,产业安全和供应链稳定面临严重的威胁。安全可靠是供应链现代化和经济内循环的前提条件,产业链供应链具有网络化的特点,单点冲击将迅速扩散,对整个生产网络带来放大化的风险。[22]原材料、劳动力以及核心技术是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核心要素,是提高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二)内部需求扩大面临多重堵点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2012年,我国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到2021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5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然而内部需求扩大仍然面临多重堵点,具体表现为:①新冠疫情的反复袭扰对部分地区的消费造成严重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22年3月消费单月同比增速开始转负,反映出疫情散發对居民线下出行和消费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餐饮零售额同比增速回落至-164%。②较大的收入差距阻碍内部消费的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五等分分组数据,高低收入组的差距从2013年的1078倍缩小至2021年的1030倍,收入差距有所下降但仍然较大,限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内部需求的扩大。③债务结构的风险和隐患使得消费提升缺乏潜力。地方债务的迅速攀升和居民杠杆率的高企限制了政府购买和居民消费的提升。地方债务压力的增大将减少政府购买的支出,缩小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的规模。居民杠杆率的过快攀升不仅会抑制消费的恢复,还会威胁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流通体系不畅阻碍国内经济循环

流通体系搭建起供给与需求的桥梁,促进生产与消费两大部门的匹配与协调发展。根据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商品流通虽然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商品流通的速度影响资本再生产周转的速度,进一步影响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量。流通体系不畅会造成供给与需求的脱节,阻碍产业关联畅通和经济良性循环流转。我国流通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流通成本过高以及现代流通体系尚未构建完成。一方面,造成流通成本过高的原因有国内市场分割、流通环节过多、企业库存管理水平不高、流通基础设施薄弱等。[23]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67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46%,②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仍然滞后,流通体系中的制度系统和实体系统都存在可提升的空间。政策法规与行政管理体系等制度系统建设的滞后,使得流通系统的运转缺乏支撑和保障。我国幅员辽阔,国内、国际流通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的相对滞后和不均衡情况,无疑增加了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信息匹配成本、物流成本、时间成本,从而阻碍了社会循环的高效运行。

(四)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威胁市场秩序

良好的竞争秩序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应有之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将损害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市场行为的规范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行政垄断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配置资源,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执行保护条款并限制市场竞争,进而在市场中形成垄断,在制度和产业两个维度改变市场结构。为了提升本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政策等不正当竞争手段,通过提高市场准入壁垒或采取市场管制政策等方式,形成区域间的经济贸易壁垒,造成市场分割现象。[24]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领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特征明显,既存在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技术和潜力,又存在威胁市场秩序的可能性。

数字平台对用户、数据和流量展开激烈的争夺,数字经济成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重灾区。数字垄断、互联网企业不正当竞争与资本无序扩张叠加,严重损害了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威胁了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加大了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查处垄断案件176件,罚没金额23586亿元。①面对反垄断的严峻形势和新的发展要求,数字经济生态和市场竞争环境仍需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进一步改善。

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路径:立破并举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是对传统市场的扬弃,是对原有市场制度、交易市场、流通体系、供应链和监管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创新,需要破除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各种障碍和桎梏,在破立并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一)建立统一完善的现代市场制度

统一完善的现代市场制度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支撑。市场制度和市场规则的缺位会造成市场运行的低效,带来竞争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市场运行成本过高和市场秩序混乱。[25]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具体包括:①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参与负面清单外的投资领域。②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激励和约束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保护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③建设统一的市场公平竞争制度。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发挥市场优胜劣汰作用的关键,建设公平竞争制度的关键在于强化市场竞争政策。④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由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居民信用所构成的社会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转的依托,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合理有序的市场秩序。[26]

(二)建立统一完整的交易市场

加快推进建设统一完整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平台市场,特别是目前存在滞后问题的要素市场和平台市场,实现全国“一盘棋”的交易市场统筹配置。建立统一完整的交易市场,应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应完善劳动力供给制度,扩大劳动力市场化配置范围,建立区域融合、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减少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错配问题。②加快完善资本要素市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减少价格刚性、要素流动障碍和要素价格差别化等资本市场扭曲现象,降低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的作用。[27]③建立健全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依法规范技术要素市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地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换机制,保障创新要素在全国范围的自由流动。④建设统一的线上大市场,将线上市场的发育和电商平台的壮大纳入统一线上大市场的管理范畴,加强对平台市场的监管和治理,减少平台市场中存在的价格离散和分割市场的现象。

(三)建立统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构建统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能够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润滑市场经济活动和国民经济循环。基于传统流通体系存在的成本高、管理水平低、偏离时代发展等现存问题,统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思路在于:①补齐流通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通过改善交通等级、质量和功能,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的体系和布局,构建内通外达、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大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交通物流的基础作用,重点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的问题。②推进物流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物流管理、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领域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通过科技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现流通体系的高效智能互联互通。③推动流通治理体系的升级。提升对流通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及行业标准约束等方式,健全规范流通市场的法律法规和流通管理体制,改善现代流通业的政企关系和营商环境,打造高标准的现代流通体系。[28]

(四)破除供应链现代化的现实桎梏

现代供应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态,是实现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29]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口红利消散、关键技术掌握程度不足等供应链现代化现实桎梏,增强抵御核心生产要素受到突发性冲击的能力、提升供应链的韧劲成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部分。針对成本上涨带来短期供给冲击,直接的办法是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优化产业链供应链要素投入结构,通过单位要素产出价值的提升来抵消成本价格上涨的冲击。更加根本长久的解决方案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从生产要素大量供给的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发挥我国教育建设长期积累的人力资本存量优势,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关键技术存在短板是我国供应链现代化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对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所需的技术创新,我国应坚持自立自强的原则,提高关键技术环节的国产化比例,逐渐改变技术的追随者和标准的遵守者这一现状。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和核心技术领域,通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进一步增强中国产业发展基础能力。[30]通过破除供应链现代化的现实桎梏,构建附加值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安全稳定的现代化供应链。

(五)破除国内需求扩大的多重堵点

需求是生产目的,也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破解内部需求扩大的多重堵点:①提升微观主体总体收入水平是拉动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发挥财税制度调节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作用,降低中低收入者承担的实际税负,加快推进遗产税、房产税等重要直接税种征收,缩小贫富差距。在实现脱贫攻坚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②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结构,充分利用政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支出,主动创造高质量市场需求,发挥政府支出对产品供应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引领作用。③完善教育、医疗、养老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减少居民对潜在风险的后顾之忧,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④对于疫情造成的短期消费和投资需求萎缩,可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创新支持扶持中小微企业度过疫情造成的经营危机,采用消费券、购物券等手段加快消费的恢复速度,并鼓励服务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模式变革。

(六)破除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竞争

不正当竞争是更加安全、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必须破除的关键障碍。破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现象需要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共同发力。在立法方面,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市场监管等方面创制性立法,弥补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立法真空,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激励和保护科技创新。在执法方面,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常态化狠抓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典型行为并依法严惩,绝不给损害营商环境的市场主体留下生存领域和想象空间。在司法方面,加大对不正当竞争案件审理力度,出台关于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司法解释,研究制定数字经济环境下反垄断的裁判规则,让司法更好地与执法衔接。对于行政垄断和数字经济垄断两个重点领域,我国反垄断法第五章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进行了专章规定,有助于规范和破除行政性垄断。同时,加强数字垄断行为和数字平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提升对数字垄断的规制能力和监管效能,维护消费者权益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

[注释]

数据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https://wwwsamrgovcn/)。

②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licorgcn/)。[BFQ][ZK)]

[参考文献]

[1]吕冰洋,贺颖.迈向统一市场:基于城市数据对中国商品市场分割的测算与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4):13-25.

[2]余东华,张昆.要素市场分割、技术创新能力与制造业转型升级[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11):43-53.

[3]刘志彪,孔令池.从分割走向整合: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21(8):20-36.

[4]罗伟,吕越.金融市场分割、信贷失衡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基于效率和融资能力双重异质性视角的研究[J].经济研究,2015,50(10):49-63,133.

[5]谢富纪.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制度体系支撑[J].人民论坛,2021(14):20-23.

[6]孙震,刘健平,刘涛雄.跨平台竞争与平台市场分割——基于中国线上市场价格离散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1(6):118-136.

[7]吕冰洋,贺颖.分权、分税与市场分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3):54-66.

[8]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6):3-12.

[9]段迎君,傅帅雄.财政分权、晋升激励与农村脱贫[J].中国软科学,2020(2):73-81.

[10]周文,赵方,杨飞,等.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与中国城市化:理论与模拟[J].经济研究,2017,52(6):183-197.

[11]鄢萍,吴化斌,徐臻阳.金融抑制、国企改革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J].经济学(季刊),2021,21(6):1903-1924.

[12]倪嘉成,李华晶.市场分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制度逻辑视角[J].科学学研究,2021,39(9):1584-1592.

[1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2).

[14]吕越,盛斌,吕云龙.中国的市场分割会导致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下降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8(5):5-23.

[15]柳思维.关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统一市场体系的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34-39.

[16]谭洪波.中国要素市场扭曲存在工业偏向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5(12):96-105.

[17]张曙光,程炼.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要素价格扭曲与财富转移[J].世界经济,2010(10):3-24.

[18]郑国楠,刘诚.营商环境与资源配置效率[J].财经问题研究,2021(2):3-12.

[19]张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J].求是,2013(23):23-25.

[20]胡税根,冯锐,杨竞楠.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J].中国行政管理,2021(8):16-18.

[21]张树山,胡化广,孙磊,等.供应链数字化与供应链安全稳定——一项准自然实验[J].中国软科学,2021(12):21-30,40.

[2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张其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1(2):80-97.

[23]刘瑞,戴伟,李震.降低流通成本畅通国民经济循环[J].上海经济研究,2021(2):25-35.

[24]纪玉俊,张莉健.全球价值链、行政垄断与产业升级[J].产经评论,2018,9(6):21-33.

[25]洪银兴.经济转型阶段的市场秩序建设[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5-11.

[26]孙国峰.社会信用的制度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2(5):106-109.

[27]荣晨,盛朝迅,易宇,等.國内大循环的突出堵点和应对举措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1(1):5-18,78.

[28]肖亮,王家玮.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双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内在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2(1):5-18.

[29]宋华,杨雨东.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与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36(1):120-134.

[30]陈剑,刘运辉.数智化使能运营管理变革:从供应链到供应链生态系统[J].管理世界,2021,37(11):227-240,14.

Building a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The Basic Support

and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Cai  Guocai,  Xu  Zheng,  Zheng  Linhao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Market segmentation has long plague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manifested in product market segmentation, factor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platform market segmentation. Among them, institutional factors such as administrative decentralization, official evaluation system, official promotion incentive, and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of factor flow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market segment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unified big market is a support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is the key link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arket from large to strong, helps to achieve efficient and coordinated allocation of factors, provides a strong impetu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creates a stable, fair, transparent and predictable business environment, cultivates a strong market subject and stimulates market vitality, which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a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is faced with four dilemmas: the restriction of key factors of production threatens the stability of supply chain; internal demand expansion is faced with multiple blocking points; domestic economic circulation is impeded by the circulation system; and market order is threatened by monopoly and unfair competition. In view of thi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unified large market needs simultaneous efforts: establishing a unified and perfect modern market system, a unified and complete trading market and a unified and efficient modern circulation system; breaking the shackles of supply chain modernization, the blockages of expanding internal demands and the unfair competition that disrupt the market order.

Key words:unified large market;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market segmentation; institutional barriers; establishment and abolishment

(责任编辑:张积慧)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进制度型开放
双循环背景下海南自贸港的制度创新
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的机理与路径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