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全域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研究

2023-05-30杨明月戴学锋

当代经济管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杨明月 戴学锋

[摘要]  共同富裕是“十四五”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促进共同富裕,农村是共同富裕的洼地,乡村振兴是推动全面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全域旅游,其实质是一种以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工具的治理模式,在深化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改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研究全域旅游促进共同富裕发展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全域旅游具有普惠性、融合性和社会性的内在特征,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三个维度,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宜居、促进富民增收、激活乡村文化为作用路径,助力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关键词]全域旅游;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旅游治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7;F32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3)03-0011-06

共同富裕已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命题。《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指出,“探索形成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切实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十四五”时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第一程”,“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绿色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指明了乡村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旅游,其实质是一种以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工具的治理模式[1],在促进城乡融合,引领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实践证明,全域旅游已成为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由此,在准确把握共同富裕发力点的前提下,厘清全域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支撑,使全域旅游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共同富裕

(一)理解共同富裕的两个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字面意义来看,共同富裕由“共同”和“富裕”两部分构成,“富裕”是指经济总量和财富增长。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和财富收入水平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共同”是指社会成员相对均等的分享发展成果,缩小分配差距。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在高发展水平上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理解共同富裕的第一个维度。

共同富裕以实现人民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人民群众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包括精神生活资源充裕程度和分配状况,包括获得感、幸福感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这是理解共同富裕的第二个维度。

(二)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农村是共同富裕的洼地[3]。由于我国建国后长期以来实行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发展的二元化发展格局,对农村地区采取一种计划调拨的发展模式,将农业、农村的大量资源通过行政配置的方式以极低的价格配给到工业、城市中,农业农村发展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呈扩大趋势[4],直接制约着城乡可持续发展。

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是要解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乡村振兴是根本着力点。要实现城乡均衡性增长,降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减少城乡居民人均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乡居民的精神和物质共同富裕,就要补乡村发展的短板,壮大乡村。

(三)乡村振兴的发展短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共同富裕也同样。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诸多短板。

1产业支柱短板

从产业资源来看,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土地制度改革滞后,缺乏市场化流转机制。农村宅基地等存量资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乡村存在发展空间大和发展难度大二者并存的问题;从现有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乡村产业粗放发展,低质低效。以农业产业为例,乡村作为国家粮食生产的来源地区,全国居民口粮的生产地区,为实现粮食安全,我国长期采取增产导向型政策[5],这带来两个问题,其一是依靠化学农业支撑产量增长,乡村土地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其二是农业生产及供需交易的结构性问题突出。缺乏优质优价的价格引导机制导致优质产品缺乏,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多元化的趋势不匹配;从产业结构来看,乡村产业存在结构单一的现象,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长期不足。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構无法形成产业间互助发展的合力,也难以吸引资本、人力等资源要素的进入。由此,乡村产业支柱短板使乡村缺乏自我持续造血能力,单靠外力扶持,无法满足农民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需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减压力较大,防止返贫任务较重,成为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阻碍。

2乡村文化建设短板

经济、文化和人口具有相关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文化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人口数量之上,由于城乡二元分割,城乡间资源呈现从乡村到城市单向流动的状态,加之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产生新的突破,青壮年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城市对乡村产生强力的虹吸效应,将人力、资本等创新活力要素吸入城市当中,失去产业和人口的乡村文化逐渐凋零,留下产业及精神空心化的乡村,现代文明体系下的乡村文化亟待复兴和重建。乡村文化建设短板具体表现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匮乏、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乡村文化生活形式单调、对乡村文化遗产和特色风貌的保护力度较弱,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亟待建立。

3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短板

从当前中国社会公共服务所处特殊阶段来看,我国经济社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社会公共服务往往依靠地方财力支持,因此在长期城乡二元分割状态的影响下,城乡财力差距较大,在公共服务方面则表现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显著。乡村公共服务短板具体表现为,一是乡村规划有待完善,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缺乏统筹,存在违背乡村发展规律、空间布局不合理、传统特色和乡村风貌保护不到位等现象。二是乡村交通运输体系、供水保障水平、清洁能源建设、物流体系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三是人居环境有待提升。农村公共厕所亟待合理规划布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等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四是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数字乡村亟待构建。

二、全域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一)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理念和模式。其中,改革创新是全域旅游的核心要义,也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必要条件[6]。

全域旅游,其实质是一种以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工具的治理模式,是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7]。全域旅游是以旅游業作为产业依托与产业带动的社会经济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在产业供给、促进产业间畅通、就业创造、扶持小微、打通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治理规范化、综合化、效益化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全域旅游旨在服务国家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在助力国家多项战略目标中,尤其在促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中,有着极高的契合度。以旅游业为试验田的改革创新,有助于形成乡村生产发展、村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乡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新风貌,助力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和治理格局。

(二)全域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特有性质

全域旅游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紧密相关,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具有综合性作用。旅游业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以旅游业作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工具、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1月,原国家旅游局公布第二批共238家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共同富裕旨在实现高水平、均衡性增长,全域旅游通过引领乡村振兴,提升农民就近就业、提高乡村人均收入水平、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升级、丰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实现降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减少城乡居民人均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乡居民的精神和物质共同富裕的目的。

因此,以旅游业为主要构成的乡村新业态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8],利用旅游产业的特有性质可以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全域旅游战略的推进下,旅游治理模式从专一化的行业治理向综合性的社会化治理转变[9]。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治理手段,旨在放大旅游业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领域的先天优势,服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发展阶段,需要正确把握并深化认识全域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特有性质,是做出适宜中国发展国情的政策设计和决策的重要前提。

1普惠性特征

中小企业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10]。旅游业由于其从业创业门槛相对较低、旅游业市场化发育程度相对较高,因此汇聚了大量的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成为旅游业的主要构成,这赋予了旅游业的普惠性特征。旅游业的普惠性决定了其是拉动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部门之一,在创造就业岗位、最大限度提供低门槛就业机会、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共品供给的均等化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全域旅游放大旅游业普惠性的先天优势,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提升乡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短板,促进共同富裕向均衡方向迈进。

2融合性特征

旅游业构成复杂,涉及面广,是“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11]。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能力强,较其他产业具有驱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关键优势。旅游业的构成、覆盖面、产业关联度和综合带动能力决定了旅游业具有融合性的先天禀赋特征。作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与生俱来具有与第一、第二产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融合的黏性作用,呈现出对多产业实现综合带动的特征。全域旅游放大旅游业融合特征的先天优势,促进旅游业从封闭的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带动旅游业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带动经济总量、质量双提升。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工具和抓手。

3社会性特征

我国旅游业早期发展以赚取外汇为主,而后逐渐转变到扩大国内消费、带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结构上来。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提出,对旅游业定位的变化,赋予旅游业承担的功能也日渐丰富。旅游业已超越经济功能,在满足民生需求、实现社会和谐、促进文化发展、平衡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国家形象、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化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从社会功能看,旅游业不仅在支持弱势群体等稳定民生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持续促进社会各阶层融合、稳定民生,尤其是通过产业机制优势帮助妇女、青年和其他易被边缘化的社会弱势群体融入到主流经济社会中,冲破盖茨比/皮凯蒂陷阱①(公平与分配),平抑社会两极分化趋势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建立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的重要工具②。旅游业对世界经济和就业的贡献,证明了旅游业是政府创造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工具和力量,旅游业不仅在经济中彰显了巨大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也创造了巨大贡献。全域旅游放大旅游业社会性的先天优势,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提升乡村经济短板的同时为社会底层民众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带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朝共同富裕迈进。

(三)全域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着力点

全域旅游是新时代促进居民消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要素流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推动共同富裕,要靠壮大乡村,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乡村振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全域旅游引导旅游业以其独特的渠道特征,倒逼农业供给质量提升,满足消费者需求,助力质量兴农;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全域旅游激发旅游业作为转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重要产业的功能,促进乡村实现绿色发展;在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方面,全域旅游引导旅游业作为文化的载体,活化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兴盛;在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方面,全域旅游引导旅游业以其融合的产业特质,可以作为乡村治理体系改革的试验田,促进乡村善治的实现;在脱贫扶困方面,旅游业是重要的富农产业,能够为社会弱势持续创造大量稳定的属地就业机会,助力脱贫、防止返贫。

三、全域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径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提低”,缓解相对贫困,提高底层人群的收入、财产积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12]。

(一)全域旅游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是乡村振兴、实现内生致富的可持续动力源泉。产业空心化以及产业衰落是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首要问题,而且是最关键的问题。因此,要在乡村地區搭建怎样的一整套产业体系,才能激活乡村产业活力,提升乡村产业的综合产业竞争力,才能使乡村致富具有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是乡村振兴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旅游业具有产业带动能力强、就业内生驱动力强,是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朝阳产业,具有层次丰富、类型多样、方式灵活、前景广阔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不断扩大,影响力大大提升。特别是在2015年全域旅游建设开启以来,旅游业发挥其综合性现代产业的独特优势,对相关产业贡献和带动能力大幅提升。旅游发展进入了全新时代,旅游业带动从最开始的由点到线,从旅游景点到旅游产业,发展到全域旅游时代,由线到面,从旅游产业自身增长到促进一地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第一层次

全域旅游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第一个层次,由点到线,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从原来的以旅游景点带动型,向旅游产业带动性转变。即在乡村经济振兴中,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对乡村全域旅游资源实施整合,以旅游为抓手和主线,通过特色化、旅游化、景观化改造提升,将乡村中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乡村景观、农房建筑、特色民俗文化、乡村生活等多样资源有机串联起来,将传统乡村资源改造提升为旅游产品,将乡村传统的餐饮、购物、交通、娱乐、商业等服务提升为旅游产业服务项目,变乡村为旅游景点,变乡村业态为旅游产业。

2第二层次

全域旅游带动乡村经济振兴的第二个层次,由线到面,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从旅游产业自身发展上升为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共同增长。在众多产业中,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系数较高,产业融合能力强,已发展成为“房地产式”的综合拉动型产业,从交通到基础设施,再到各种服务的全面提升。旅游产业作为消费渠道带动型和消费需求带动型行业,为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产业需求出口,即为乡村的特色农林牧副渔业等产品、特色旅游工业产品、农家乐、特色民俗、娱乐文化、交通运输等服务提供销售通道。扩大产业融合与拉动覆盖面,从原来单纯的第三产业拉动型,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型发展。以旅游业为抓手,发挥其产业乘数效应,与乡村其他产业融合,活化乡村资源,带动乡村各相关产业发展,丰富与优化乡村产业体系,提升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等资源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性和流通速度,从旅游产业自身发展上升为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共同增长。实现乡村资源综合利用,在增加现有资源经济附加值的基础之上,激发乡村内生经济动力,推动乡村经济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3第三层次

全域旅游带动乡村经济振兴的第三个层次,由局部到整体,从乡村、县域的小范围深化改革到大区域整体改革振兴。旅游业为社会改造、试点到区域的示范效能提供动力,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为促进深化改革从乡村、县域到大区域提供动力支持,扩大乡村产业改革示范效能,扩大人们的视野,影响人们对社会和国家全局的认知。

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统筹起来,通过完善乡村交通枢纽网,积极改善停车场、旅游标识、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革新乡村治理结构,使景区景点与村庄之间的交通网络相互融合。通过旧房改造、村内道路改造、新农田建设,一方面改善了住宿环境,推进乡村生活设施的完善;另一方面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业态集中、服务完善的商业街区,推动乡村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恢复往日集镇聚集的场景,并且配合数字经济的发展,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并且乡村不再是简单的旅游目的地,更是城乡居民舒适生活、安居乐业的目的地。

(二)全域旅游助推宜居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乡村生态宜居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生态环境,二是乡村公共服务整体提升。因此,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是助推乡村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内容,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且生产方式友好,公共服务充分,则显得尤为重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放生态生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13]。“两山理论”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全域旅游助推乡村生态宜居过程中贯彻的核心理念。发展绿色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基石。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与实现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目标紧密契合。全域旅游正是带动乡村实现生态宜居,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重要抓手。全域旅游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通过旅游业这种产业带动的方式,打造一个良性的经济-生态自循环机制,实现绿色发展。一方面,全域旅游促进了乡村的生态环境的复原,带动了整体乡村公共服务的提升,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环境优化;另一方面,乡村环境的优化反过来又作为旅游业的重要投入要素,促进旅游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形成旅游发展和乡村环境美化、生态宜居的良性循环。

全域旅游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带动乡村生产生活实现绿色转型,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全域旅游的发展,助力乡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乡村产业实现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供给,从而带动整个乡村生态环境的提升,打造美丽乡村、诗意田园。

全域旅游强调主客共享的公共服务建设,引领乡村整体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形成宜游、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环境,有助于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充分建设生态宜居新空间,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三)全域旅游助推富民增收

落后乡村扶贫助困是世界性的课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稳定发展、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旅游业作为完善的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在为乡村贫困人口增加低门槛增收渠道、增进贫困人口增收信心、助力乡村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城乡收入持续改善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实现乡村内生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选择[14]。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旅游业为核心带动下的综合性产业作为乡村扶贫助困的有效手段,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经济上的脱贫和精神上的扶志,实现贫困人口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脱贫”。在经济上,可以给贫困人口带来低就业门槛的岗位、低创业门槛的创业机会、以及额外取得资本性收益增收的产业机制保障,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迅速脱贫、降低返贫几率,充分享受全域旅游为乡村发展带来的深化改革红利;在精神上,全域旅游创造的家门口低门槛增收渠道,可以让贫困人口增加梦想的机会以及增添实现梦想的勇气,赋予贫困人口寻求改变的主动精神,从精神上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精神动力。

在乡村扶贫攻坚的手段中,有交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救济扶贫等多种形式,这些扶贫形式,往往见效慢,由于没有产业依托,不具有黏性,因而无法形成合力,存在脱贫不彻底甚至出现返贫的情况。与之不同的是,全域旅游扶贫效果更加显著,能够以经济手段提升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以全域旅游为抓手,通过三种组合增收模式,促进乡村贫困户实现持久脱贫。一是增加低门槛就业机会,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全域旅游通过“旅游+”创造出一批符合现代人消费需求的乡村特色新业态,如乡村度假游、乡村生态游、乡村游学游、乡村自驾游、乡村体验游、乡村观光游等,需求引领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吸引了大批社会资本和项目落地,为本地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村民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15]。二是增加低門槛创业机会,获得服务产品及商品产品等经营性收益。全域旅游帮助越来越多的乡村贫困户主动参与到旅游发展中,通过提供乡村民宿、农家乐、农家餐饮等服务获取收益或出售特色农产品来增加终端销售收益,获得农产品销售溢价。三是增加个人占有生产性资源的流动性,增加资本性收入。全域旅游带来的旅游消费型需求和投资型需求促进了乡村贫困户个人农村资产的增值,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提高了个人所占有的土地、房屋等生产性资源的流动效率,获得乡村资产的资本性收入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收入。

(四)全域旅游激活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物质的发展,更是文化、精神的提振。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乡村振兴要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自然风景、建筑风格是乡愁,乡村的乡风乡俗、家风家规亦是乡愁。传承和发扬好乡村文化,才能留住乡村的文化精神。

乡村振兴是文化和物质的融合。全域旅游通過产业发展模式,以乡村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业为载体,赋予乡村文化新的生命,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乡村产业基础。通过发展“文化下乡、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旅游文化载体,让本土乡村文化根深叶茂。

全域旅游在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的同时,也是推动形成新文明的有效通道,有助于建设生态宜居的新空间,有助于保持乡村的自然风貌和生产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随着越来越多居民参与旅游产业活动,也促进了居民知识、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注释]

① 盖茨比/皮凯蒂陷阱:是指公平与分配陷阱。前者盖茨比陷阱,来自于“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尔斯-克拉克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社会不公平程度越高,其“代际收入弹性”越高,代际流动性越低。后者皮凯蒂陷阱,来自于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观点,他认为现有资本主义制度永远无法解决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② 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Gloria Guevara Manzo的发言整理。

[参考文献]

[1]杨明月.全域旅游的溧阳高质量发展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1.

[2]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EB/OL].[2022-07-1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10/15/c_1127959365htm.

[3]夏杰长,刘诚.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作用路径与政策设计[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42(9):3-13.

[4]魏后凯.中国农村改革4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

[5]魏后凯.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转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7(5):2-17.

[6]戴学锋,廖斌.全域旅游: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

[7]戴学锋,杨明月.全域旅游带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J].旅游学刊,2022,37(2):6-8.

[8]张洪昌.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逻辑与制度创新[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9):60-66.

[9]谢天成,施祖麟.农村新业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1):41-46.

[10]夏杰长,刘培林,王娴,等.多措并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农村金融研究,2021(12):3-7.

[11]戴学锋,廖斌.全域旅游: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

[12]张金山.发挥旅游富民效应 大力推动共同富裕[N].中国旅游报,2022-01-06(3).

[13]杨明月,陈佳馨.生态旅游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逻辑与政策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9):86-90.

[14]张行发,徐虹,张妍.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以贵州省Y县为案例[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10):31-39.

[15]戴学锋,杨明月.全域旅游引领县域治理的实践探索——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6):91-99.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by Holistic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Yang Mingyue, Dai Xuefeng

(National Academy of Economic Strategy, CASS, Beijing 100006, China)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the countryside is a depression for common prosperit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focus for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common prosperity.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clearly points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way to govern a country starts with enriching the people. The essence of holistic tourism is a governance model with tourism as an important industrial tool.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epening reforms in rural development,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governance.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holistic tourism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n prosperity. Holistic tourism has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siveness, integration and sociality. From point to line, from line to surface, and from part to the whole, it aim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promote rural livability, promote peoples income, activate rural culture, and help people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n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Key words:holistic tourism; common prosper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tourism governance; touris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张丽阳)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