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区的三线建设与改革发展
2023-05-30牛建立
牛建立
焦枝铁路第一趟列车来到鲁山车站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开展三线国防工业建设。洛阳地区(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洛阳地区所辖的行政区划,包括现在的洛阳市所辖的偃师区、孟津区、新安县、宜阳县、洛宁县、伊川县、汝阳县、嵩县、栾川县和三门峡市所辖的陕州区、灵宝市、渑池县、卢氏县、义马市,还包括临汝县,即现在平顶山市所辖的汝州市)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和河南省先后在洛阳地区建设一批三线项目,对国防工业建设、改变洛阳地区的工业布局、发展地方经济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洛阳地区的三线企业贯彻国家“保军转民”的指导方针,进行企业调整和改革,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同时,发挥自身的技术、设备、人才优势,开发和生产民用产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决策三线建设和河南三线建设的布局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首先是来自美国的威胁。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一直敌视新中国,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又扩大在越南的侵略。美国在西太平洋构筑了三条“岛链”,在东南亚构筑了“月牙形”的半包围圈,妄图捆住中国的手脚,威胁中国的安全。其次是来自苏联的威胁。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不断制造事端,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苏军多次入侵中国,甚至进行核恐吓,在北方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再次是中印关系的恶化。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一直主张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中印两国边界问题,但印度政府在1959年以后不与中国政府合作,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并且派军队深入中国境内,不断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军民多人。1962年10月,中国被迫自卫反击,取得完全胜利。中国政府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做出重大让步,但印度坚持错误要求,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加强战备和三线建设。1964年5月,毛泽东明确指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1964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三线建设列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决心要在10年至15年时间内把三线建设起来。国家成立了西南、西北和中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全面组织和实施三线建设。
河南省地理位置优越。省内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地区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等山地,便于隐蔽;京广铁路、陇海铁路贯穿东西南北,交通便利;省内矿产资源丰富,洛阳重工业基地基本建成,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能力。这些有利条件使河南省西部地区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河南省的三线建设,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的今洛阳、三门峡、南阳、平顶山、鹤壁、焦作6市和安阳、新乡市的部分地区,共28个县市,占河南土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左右。
河南省非常重视三线建设,成立了國防工业领导小组,以省委第一书记为组长,领导三线建设。有三线建设任务的地区、县都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列出专项投资,大力支持和开展境内的三线建设。遵照国家确定的“分散,靠山,隐蔽”方针,河南省将保密性较强的武器、弹药工厂及战略储备库等,规划建在较为隐蔽的山区,服务性工厂则被要求建在半山区或交通便利的县城附近。
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对豫西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额达到109亿元,采用扩建、新建和迁建的方式,从豫西南的伏牛山到豫西北的太行山下,基本建成200余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交通、邮电、电力等项目,形成了军工、冶金、机械、煤炭、石油等工业生产能力,大大促进了全省,尤其是省内西部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改善了山区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经济基础。
洛阳地区三线建设的高潮
1965年5月,河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南局的要求,拟定了《关于河南省战略工作和后方建设规划初步方案》,对河南地域作了一、二、三线划分,划定豫西及豫西南山区为三线地区。洛阳地处豫西战略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国家大三线和河南省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经历了两次建设高潮。
第一次建设高潮
1965年至1966年上半年,洛阳地区的三线建设开始起步,一批工业项目开始立项、选址、兴建,并迅速形成了第一次建设高潮。
国家先后在洛阳地区安排了5个军工厂、5个交通项目、7个通信项目和3个战备储备库。此外,还建起了1座三线矿山。5个军工厂是:983厂、856厂、9654厂、9645厂、1902厂(1972年后改为9689厂)。5个军工厂计划投资总额为1900万元,实际投资2469.61万元。5个交通项目是:焦枝铁路洛阳段,代号4052;由洛阳经伊川、嵩县、栾川、卢氏至灵宝弧形公路,代号300;洛阳至木札岭公路;临汝至南阳公路;临汝汝河大桥。4项公路工程总投资2602万元,公路总长562.914公里;铁路总长155公里。7个通信项目是:汝阳经焦作至长治载波线路工程,代号301;汝阳至郑州载波线路工程,代号601;汝阳至许昌载波线路工程,代号602;汝阳有线中心站,代号603;汝阳至卢氏载波线路工程,代号701;汝阳经南阳至襄樊载波线路工程,代号702;汝阳无线中心台,代号703。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47.1万元,实际投资637.4万元。3个战备储备库是:906处,178处,275处。1966年,国家建设中南309队第6队,下设13个连队,在灵宝县设有转运站,属于大三线建设项目。1967年4月,在卢氏县建设三线云母矿山一座,命名为河南省官坡矿。
为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1965年3月,中共洛阳地委决定,在洛阳专署建立后方建设办公室。4月,又成立支援三线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有三线建设任务的汝阳县、宜阳县、洛宁县、灵宝县、渑池县、临汝县等县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并抽调精干力量负责日常工作。
1969年,周口民兵师修建焦枝铁路大桥
焦枝铁路是大三线建设项目,北起河南焦作,南至湖北枝城。后来,向南延长到广西柳州,全长1600多公里。焦枝铁路是作为第二条京广线而修建的。早在1964年,毛泽东就提出要修这条铁路,并几次指示“要加速三线建设,同帝国主义争时间,同修正主义争时间,把三线建设赶在战争前面,哪怕提前一个钟头也是好的”。
焦枝铁路洛阳区段是河南省的第二枢纽。1969年9月9日至10日,洛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和洛阳军分区召开修建焦枝铁路洛阳区段会议,成立了工程指挥部。10月20日,指挥部组织10.7万名民兵召开誓师大会。
11月1日开始施工,由工人、民兵、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会战大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高喊“备战、备荒,为毛主席分忧,让毛主席睡好觉”“要为毛主席争光,为国家争光”的战斗口号,展开了热火朝天的施工大会战。
他们将整个工程划分为几个战役,突出重点,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使这场气壮山河的人民战争一浪高过一浪地胜利向前发展:57天基本完成了1300多万路基土石方;45天建成了蟒川河大桥的15个墩台的主体工程,冒着八级大风在8小时内完成了架设桥梁任务;93天完成了508米的白降河特大曲线桥;5个半月打通了1700多米的龙门坚石隧道;4个半月建成千米印山隧道;创造了日铺轨9.3公里的最高纪录,于1970年6月15日建成通车试运营;历时7个半月,修建特大桥3座,大桥18座,中桥15座,隧道5座,建成北起孟津,中经洛阳市郊区、伊川、汝阳、临汝,南接南阳区段,全长155公里的一级战备铁路,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三个月试运期间,焦枝铁路共运送旅客130多万人次,运输物资23万吨,使5万余吨“五七”油田的大型设备和材料及时运抵工地,有力地支援了“五七”油田荆门炼油厂的建设以及沿线的工农业生产,迅速发挥了铁路运输能力。从此,洛阳作为陇海铁路和焦枝铁路的交会处,形成了东南西北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枢纽。
河南省前进化工厂(军工代号为国营9654厂)是国家大三线建设项目,位于洛阳地区宜阳县,1965年筹备,1966年开始建设。来自山东、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安徽、河北、黑龙江等地区投身三线事业的第一代建设者,进入偏僻的山沟,先生产后生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1971年,全厂进入试生产阶段,在抗美援越战争期间全力供应前线。前进化工厂在建厂初期,按照国家计委和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下达的建设规划和生产计划,年产雷管2700万枚,导火索4000万米,小黑粒炸药50吨。
河南省工农机械厂(军工代号为国营9645厂)是河南省小三线建设项目,位于洛阳地区宜阳县,1966年9月开始建設,1968年12月建成投产。河南省工农机械厂主导产品是硝铵炸药,原设计生产能力2000吨,后发展为年产6000吨的具有较高生产水平和应变能力的中型企业,产品销售至河南、山西、陕西、湖北、四川、辽宁等15个省的广大地区,在中原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中居于重要地位。
河南省黄河机械厂(军工代号为856厂)是小三线建设项目,位于洛阳地区宜阳县,1965年8月建厂,计划投资167.7万元,主要生产木柄手榴弹和59式反坦克地雷等军品。1965年底,手榴弹样品鉴定合格后,河南省国防工办批准该厂批量生产,年设计生产能力是100万枚木柄手榴弹。从1966年投入批量生产到1980年停产,黄河机械厂共生产手榴弹743.95万枚。1969年,根据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需要,上级要求该厂增加了59式反坦克地雷生产线。1973年,地雷生产线停产,五年时间共生产反坦克地雷24.05万枚。
在三线建设轰轰烈烈开展之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再指示,要求“必须坚持贯彻执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加快大小三线建设”,但是洛阳地区的三线建设仍然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工厂停产闹革命和派系斗争,致使一些工人离开工作岗位,生产秩序混乱,有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967年12月,各三线建设单位成立革命委员会,由军队干部主持工作,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加上大部分干部职工抵制“左”倾错误,三线企业在曲折中抓革命,促生产,促战备,不断发展。
第二次建设高潮
1969年3月,在党的九大开幕前夕,苏联军队多次侵入我国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中共中央对战争到来的可能性作了更为紧迫的估计。毛泽东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发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1970年2、3月间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突出强调要“以备战为纲”,集中力量建设战略后方。按照要求,1970年,战略后方的建设(重点是国防工业建设)进一步全面铺开,国家又在洛阳地区安排了一批三线建设项目,包括4个军工厂和2个战备储备库,形成第二次三线建设高潮。
4个军工厂是:158厂、744厂、632厂、4505厂(1973年后停建)。前3个厂均属于大三线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为3537万元。2个战备储备库是:573工程和4705工程。
1969年,小三线工厂的管理权收归中央。1969年至1972年,国家在这一时期对河南省的投资较多,占全国总投资的4.87%,在三线地区投资比例上仅次于四川的12.09%、湖北的7.38%、陕西的6.07%。其中,洛阳地区三线建设项目是投资重点。1973年7月,中央决定小三线军工厂仍归省、市、自治区领导。洛阳地区撤销地区革命委员会、军分区国防工业办公室,成立地区革委会国防工业办公室,领导和管理洛阳地区的国防工业企(事)业单位。
洛阳曙光机械厂(军工代号为5111厂)是隶属于第五机械工业部的国家大型军工二类企业,是大三线建设军工项目,同时也是专门从事7.62毫米枪弹生产的专业工厂。1969年10月,第五机械工业部选定洛阳原第二工程兵学校校址组建5111厂。1972年7月,生产线建成,10月投产。1976年冬,从沈阳321厂迁来一条年产56式7.62毫米涂漆弹3000万发的生产线,同时还迁来53式7.62毫米浮铜弹生产设备50余台。两条生产线分别于1978年8月和10月通过鉴定并批量生产,生产规模达到年产56式7.62毫米枪弹2亿~3亿发、56式通用底火4亿个和枪用设备100台。
洛阳航空电器厂(军工代号为158厂)是1970年由沈阳兴华电器厂(军工代号为117厂)分出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入洛阳市伊川县而创建的,隶属于第三机械工业部,为三线军工企业。至1973年底,全厂基础建设全部完工,建筑总面积27392平方米,建筑安装总投资321.8万元,设备安装近200台(套),设备及运输总投资439万元,加上其他工程费用投资122.5万元,建厂总投资达到883.3万元。1974年,该厂自行设计研制了XK74型圆形电连接器,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快速盲目插接、自由取卸等优点。1975年,该厂对单叶回转双曲面线簧结构电连接器进行攻关研制并取得成功,取代了XK74型电连接器的插孔结构,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拳头产品。随后,工厂陆续研制了9个型号的XC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具有接触电阻小、插拔力柔和、寿命长、高可靠、抗震动、耐冲击、失效率低等优点。
洛阳红原无线电厂(军工代号为632厂)位于渑池县,是国家定点生产大型军用散射通讯整机的专业化军工企业,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是大三线建设军工项目。该厂总投资1800万元,占地面积30.19万平方米,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散射通讯机40部、散射通讯车60部。1972年5月动工兴建,1974年工厂基本建成并开始试生产。
洛阳地区三线建设的改革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整个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我国对外关系,特别是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军费自1979年以后逐年降低。1980年后,国防工业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入了“保军转民,以主要力量搞民品生产”的转折时期。
洛阳地区三线企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关于国防工业改革精神,明确调整单一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民品生产,把国防工业纳入军民结合的轨道。从此,洛阳地区的军工企业加快了军转民的步伐。
三线建设时期家喻户晓的口号
在调整中,洛阳地区的军工企业在确保完成军品生产任务的前提下,打破行业、地区的界限,大力发展民品生产,从思想上实现了“五个转变”:在服务方向上,由单纯为国防建设服务转向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服务;在产品结构上,由单一的军品生产转向军民结合的多品种生产;在企业性质上,由单纯的科研生产型转向科研生产经营型;在生产布局上,由“大而全”“小而全”转向专业化、大协作、军民结合的经济联合体;在经营作风上,由官商、坐商转向放下架子、走出院子,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服务上门。
洛阳地区三线企业在管理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如领导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工资调整与工资制度改革、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等。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洛阳地区部分三线企业激发了活力,实现成功转型。如,河南省中新机械厂,1980年军转民,先后开发生产75型、250型摩托车配件,锁边机、脱粒机,三六牌气枪、土炮和三六牌单管猎枪等产品。1984年8月,正式归并洛阳轴承厂,成立洛阳轴承厂工装分厂,成为洛阳轴承厂跨市区管理的一个核心层生产企业。
河南省前进化工厂是国家大三线建设项目,河南省工农机械厂是河南省小三线建设项目。为使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1999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前进化工厂和工农机械厂合并改制成立国有独资公司——河南省前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民爆产品为主。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爆破器材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为齐全的生产企业之一。
洛阳航空电器厂认真贯彻军转民政策,及时把军品技术移植到民品生产上,先后研制生产了8个系列38个品种的民用产品,应用于邮电、航天、船舶、铁道、科学研究等6大领域的150多个单位。1985年,经国家经委、航空工业部和洛阳市人民政府批准,该厂在洛阳市区建立了线簧接插件民品生产线。该项目是国家第一批军转民技改项目,由线簧孔装配、产品总装配、产品试验、机械加工、塑压、压铸、冷挤等几部分组成,年产线簧接插件能力100万套(新增70万套)。1986年开始施工,1988年12月完成并投入使用。该生产线工艺布局合理,质量保证体系健全,产品性能稳定,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产线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洛阳地区三線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已具备相当规模,成为研发和生产的重要基地,基本形成了有一定规模、以军事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大后方。三线建设大大改善了洛阳的交通运输状况,带动了当地的资源开发,改变了洛阳地区的工业布局,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一些国家级、省级的科研机构迁入或选择在洛阳建立,如014中心(612研究所、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13研究所、黎明化工研究院等,进一步提升了洛阳在全省、全国的地位。总之,三线建设为振兴洛阳地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