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明代职业画家蓝瑛的文人画之路

2023-05-30王雅璇

收藏与投资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人画山水画

摘要:明末清初的职业画家蓝瑛自幼具有极高的绘画天赋,23岁从家乡浙江钱塘前往松江求学。一生仿古,追求文人笔墨,在晚年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蓝瑛样式的没骨重彩山水,被后人称为“武林派”。文章将从时代契机、师承关系、画风演变和诗词题跋这四个方面,探究文人画如何贯穿职业画家出身的蓝瑛的一生。

关键词:蓝瑛;山水画;文人画

明朝末年,政治格局动荡,一位出生在普通画工家庭的青年在浙江钱塘一带崭露头角,这位青年便是蓝瑛。自幼他便展现了极高的绘画天赋和伟大的志向,蓝瑛早年学习过界画和南宋院体画,但很快转向松江一带,向孙克弘、董其昌等名家求学。他学习古人笔法,创作大量仿古画,集众家之长,在晚年形成了秀古的画风,并且开创了蓝瑛色彩样式。在董其昌大力宣扬南北宗论的时代背景下,浙派在清朝画坛上遭受贬抑,蓝瑛因为地域原因被不少画史画论归为“浙派殿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虽然蓝瑛是职业画家出身,但文人画却是他生命的主题。

一、时代契机

蓝瑛出生于明朝末年,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动荡不安,但是在经济方面,江苏和浙江一直都是经济富饶之地,杭州如明朝初期般,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交通网络发达,工商业的发展欣欣向荣,资本主义萌芽兴起。这个时期以苏州、杭州、南京以及扬州等运河要道地区为工商业发展中心。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之下,文化艺术也随之发展起来,这也为蓝瑛成为职业画家提供了经济基础。

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画坛正在经历着持续变革。明宣德年间,因为统治者的原因,以马夏风格为代表的南宋院体画在宫廷盛行,南宋都城建在临安,也就是浙江钱塘,宫廷画家戴进辞官还乡后四处交游作画,其追随者在当地形成了浙派,钱塘画家自然承袭了南宋院体画风。直到嘉靖年间吴派兴起,吴派画家追随元画的隐逸空灵,师法元四家和赵孟頫,文人画家又掌握了画坛的话语权,以至明后期浙派几乎销声匿迹。到了晚明,一方面各地画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繁荣发展,艺术市场的扩大,吴派后学将重心放在艺术市场,丢失了文人画的初心,逐渐没落。17世纪以后,与苏州抗衡的松江画坛,终于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松江地区画家开始居于当时画坛的领导地位[1]。

青年时的蓝瑛所处的时代正是松江画派兴起之时,此时,松江派领袖董其昌在画坛上已经赫赫有名,正是他带领松江派将文人画于正统画坛成功立足。在时代的浪潮推动之下,蓝瑛离开家乡求学,只身前往松江拜董其昌为师,这是蓝瑛一生中的转折点,是接触文人画、培养文人意蕴最关键的时期,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蓝瑛开始与文人画有了交集。

二、师承关系

说到蓝瑛与文人画连接的桥梁,董其昌和孙克弘是他画家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蓝瑛出生于浙江钱塘,所处地带师承南宋画院。雍正时期的《浙江通志》曾记载:“蓝瑛(旧浙江通志),字田叔,钱唐人,少颖异,八岁当从人厅宰蘸灰画地……其细描宫样,则界画衣褶,色色飞动,突过宋画苑诸人。”[2]《图绘宝鉴续纂》中记载道:“……至于宫妆仕女,乃少年之游艺,竹石梅兰,尤为冠绝,写意花鸟,俱余伎耳……”[3]由此可见,蓝瑛一开始接触的是宋代的界画和人物画,并不具备和文人画接触的条件,所以,他是到松江之后,才开始学习元画等文人画的。1606年秋,22岁的蓝瑛受到董其昌的推荐,投身于孙克弘的门下。孙克弘是华亭人,为嘉靖中至礼部尚书,后因官场上受到波及而免官归里。他为人好客,以接纳有一技之长的人闻名于时[4]。蓝瑛在孙克弘的门下居住,借此机会还认识了陈继儒等文人雅士。

因为当时松江派被视作吴门画派的分支,正处于独立成形的阶段,孙克弘其实是居住在松江的吴派画家,所以追根溯源,蓝瑛在孙克弘门下最初学习的是吴门画派的传统技法,吴派是他学习元画的桥梁[4]。在孙克弘家中居住期间,蓝瑛在孙克弘东郭草堂中画了一幅以朱竹墨石为题材的画作,后来与孙克弘、张忠、孙枝画的竹石合裱为《明五家朱竹墨石合璧卷》。这幅画坡面用墨色晕染,苔点苍秀,笔法上取法吴镇、沈周,画面厚重,竹子的处理上用朱砂画出,做到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珠,手中之竹”的艺术体验,与文人画传达的心性理念一致。这是蓝瑛现存最早的作品,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蓝瑛已经开始加入文人画家的艺术活动。

另一个与蓝瑛关联较深的画家便是董其昌。在蓝瑛少时,董其昌便已是名气斐然的书画家,董其昌在浙江某一次交游时,蓝瑛认识了他,对于初出茅庐、对画坛向往的少年蓝瑛来说,董其昌是一个饱腹诗书且地位很高的文人画家,而且当时是松江派首领。松江是很多画家学习交流的地方,令人向往。这也是蓝瑛想要去松江的原因之一。蓝瑛在松江的前几年一直在孙克弘的门下,孙克弘去世后,蓝瑛便追随董其昌。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蓝瑛与董其昌、陈濂、吴振合画山水《芦乡杂画卷》。此时年仅二十九岁的藍瑛能获得这样的机会,说明董其昌对蓝瑛十分赏识,愿意提携他。谢稚柳在鉴定过这幅《芦乡杂画卷》后,认为蓝瑛“骨体大似华亭派……,乃知其早年,亦在董其昌之藩篱中”,说明蓝瑛系统地学习了董其昌的敷色体山水[5],董其昌的没骨山水理念也影响了蓝瑛。“董其昌将色彩与文人画创作结合起来,用文人画的观念来突破唐宋以来对色彩的使用,完成了青绿山水文人化的理想构建。”[6]董其昌使没骨山水以一种全新的样式出现在明代画坛,蓝瑛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也展开了对没骨山水的尝试和探究,在晚年开创了另一种样式的没骨山水。

所以,孙克弘和董其昌是蓝瑛绘画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两位老师,是他们带领蓝瑛打开了文人画的世界。蓝瑛跟随他们结交有名望的画家、收藏家,绘画技巧和鉴赏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文人修养也愈加深厚。

三、画风演变

在蓝瑛的一生中,其画风经历过三个时期。早期是五十岁之前,中期是五十岁至六十岁,晚期是六十岁以后。本文将重点分析蓝瑛早期和晚期的画风特点。

蓝瑛早期仿宋元诸家,笔法较为稚拙。韩昴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记录蓝瑛“画从黄子久,入门而醒悟焉”。蓝瑛在最初学习山水时,学习的是黄公望的笔法,元四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也是黄公望。蓝瑛在早期曾创作过一幅《仿黄公望山水图》(图1),该画笔法湿润,画面清秀,笔墨之间黄公望之风可见一二。这幅画作完成后,董其昌的好友,81岁的陈继儒在画上题跋:“江山浑厚,草木华滋,此张伯雨题子久画。若见田叔先生此卷。略展尺许,便觉大痴翻身出世作怪。珍藏之,勿令穿厨(橱)飞去。”后期许多文人评价蓝瑛为黄公望再世,足可见初入画坛的蓝瑛受黄公望的影响之大。此外,在技法样式上,前文提到,蓝瑛早期在孙克弘门下,是通过吴派学习前人笔法的。他以中锋行笔,擅长披麻皴和解锁皴,前者师法董巨、米芾,后者师法王蒙。可以看出,蓝瑛出身浙派发源地,也接受过南宋院体画派的学习,但是他在董其昌、孙克弘身边,与文人绅士接触,自然极力想向文人圈子靠近。于是,他在人生的前五十年,从未停止过向宋元名家学习笔法,“分别宋元家数,某人皴染法脉,某人蹊径勾点,毫不差谬”[3]。

藍瑛晚期画风在六十岁之后成型。由于步入晚年,他在城曲茅堂过着舒适闲淡的生活,经过前五十年的大量创作学习与沉淀,此时画风完全成熟,从中锋用笔转向了侧锋用笔,以破笔点苔,融合南北派的笔墨,将北派、马夏风格与南宗黄公望的笔法相结合,画风洒脱飘逸,极具动感。如他的晚年作品《云壑藏渔图》(图2),山石取法南宋画家李唐,采用了小斧劈皴,以侧锋皴擦表现山石坚硬的质感,用笔粗犷;其次,树木的表现上用笔老辣,树叶表现丰富,有双钩夹页,也有勾勒松树再施以淡彩,画面中分散的几棵桃花是画面的点睛之笔,使画面多了一丝秀雅。整幅画中,雄奇险峻的山峰搭配苍劲挺拔的树枝,以及两处点景人物和房屋的点缀,无不体现出他晚年“秀古”的绘画风格[7]。

四、诗词题跋研究

蓝瑛不但在绘画方面有研究,诗词书法上他也表现了有别于一般职业画家的追求。清代晚期杭州人丁丙编纂的《武林坊巷志》第五卷“南良坊二”“土桥”条中记载蓝瑛:“蓝瑛,字玉华,钱塘人……少以制艺名家。”其中提到“制艺”,是八股文的意思,说明蓝瑛在八股文方面造诣很深,另外,《浙江通志》提到他“治经生家言”,说明他早年想要进行科举考试。蓝瑛在四十五岁之后画作数量开始飞速上涨,有人猜测他在四十五岁之后才放弃科举考试,专心成为职业画家[8]。无论如何,蓝瑛早期求学生涯中积累的文化底蕴和修养为他和文人士大夫交游提供了可能。

蓝瑛的诗文大多题跋于画作之上,他于1630年所作的《曳杖云林图》中题诗:“曳杖云林外,山矗入青冥。猎猎秋风紧,枫翻散似星。”1632年,他在参加汪然明西湖宴集作五律诗扇:“雀舌香初透,高轩叱驭来。新声铙吹歌,玄尘吉云开。梅月笼芳砌,须眉照摄台。隔帘歌窈窕,醇饮共忘回。”蓝瑛的代表册页《澄观图册》也有他的自题诗:“欲寻云壑漫藏舟,到处桃花水自流。果是山深秦可避,置身物外足千秋。(仿赵孟頫)”。蓝瑛喜作五律诗,这些诗文虽然算不上名篇佳作,但绝对够他打开书画市场,借此交游。除了好作诗文,蓝瑛的题跋演变也体现了文人意味。蓝瑛的题款中,自他中年开始(此时是他艺术生涯的早期)出现了“蜨”,如“蚊蝶蓝瑛”“蜨叟蓝瑛”“蝶圃蓝瑛”等。“蜨”同“蝶”,庄子《齐物论》中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梦蝶”代表人生如梦,蓝瑛用此作为署款,其扑朔迷离的意味使他更像一位文人[4]。

五、结语

蓝瑛毕生都在学习文人画,通过拜访文人画家向他们求学,学作诗词,练习书法,他的画逐渐具有了文人意蕴,本人也逐渐有了文人画家的修养,受到了当时画坛如董其昌、陈继儒等文人大家的赞赏。假使他对文人画并不感兴趣,也许他的松江求学之路也会半途而返,因为蓝瑛早期已经靠界画和人物画在当地成名,在杭州完全能够依靠职业画家的技能自立门户。他能够无畏地踏上求学之路,摒弃前半生所学,去学习与院体画理念相悖的文人画,便代表他想在当时的画坛上作出一番成就。综上所述,蓝瑛虽然出身于普通家庭,但是通过自己的绘画天赋和努力,在晚年开创了独特的画风,发展了没骨技法,开创了“武林派”。到如今,蓝瑛的生平经历和画风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

作者简介

王雅璇,女,江苏南京人,研究方向为国画山水。

参考文献

[1]朱惠良.赵左研究[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社,1979.

[2]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雍正浙江通志》(三)卷一百九十六[M].民国彩印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3](明)蓝瑛,(清)谢彬.图绘宝鉴续纂[M].于安澜,编辑.画史丛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902.

[4]邵彦.山川换古今:蓝瑛家族的故事[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

[5]王一韬.蓝瑛青绿山水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6]颜晓军.董其昌对晚明青绿山水画发展大转变的作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5):28-46,159.

[7]薛征涛.秀古—蓝瑛绘画风格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8]吴敢.蓝瑛散究[J].新美术,2017(12):18-25.

猜你喜欢

文人画山水画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当代画家 胡石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