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促进共同富裕探究

2023-05-30姚璐

求知 2023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分配高质量

姚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促进中国经济迭代升级的关键密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创新、开放、绿色是为了持续“做大蛋糕”,协调和共享是“分好蛋糕”。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归宿,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内生性统一,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一、创新驱动:以提高生产力为核心增添共同富裕的动能

发展就是“做大蛋糕”。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历史变迁的根本动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

1.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突破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淘汰不安全、落后、低端低效产能和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换、体制组织创新,全面提升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等优质产能,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聚焦重点产业,国家将引导资本、土地和数据等生产要素进入新兴产业,推动国内外高端优势技术资源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打造先进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产业生态良性发展。现实证明,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能够提升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共同富裕。

2.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卡脖子”技术,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18年,美国单方面发动贸易战,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上短板凸显,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关键领域陷入被人“卡脖子”的被动状态。实现共同富裕远景目标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政府要在基础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就必须从科研院校抓起。首先需要设置专业奖励、营造整体氛围,鼓励原创;其次需要设立专业引导基金,将资本与创新紧密结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后是推动科研成果的批量性复制,将生产力发展成果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通过土地、劳动、资本以及新型生产要素数据的加持,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3.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支持创新类企业发展。通过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全力支持创新类企业发展是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变化日益深刻,建构多层次、高标准的资本市场体系,能够增强市场韧性,改善市场生态,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科技含量高、科研支出多的企业给予更多的帮助,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持续开放: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重点打造共同富裕的窗口

共同富裕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向前,而中国的发展依赖世界的整体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高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国经济在和世界经济的融合互动中获得高速发展。

1.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世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我国根据新发展阶段特点,确立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畅通国内循环方面,要以扩大内需为抓手,打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各项环节,提高供给能力,通过新需求创造新的增长点,充分激发国内市场潜力。在促进国际循环方面,参与更高层次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跳升,在提升中国经济的同时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发展,促进双向循环、内外联动。

2.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是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的重大对外开放战略。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指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一带一路”为合作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为中国提高开放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重要作用,为共同富裕打下更为牢靠的基础。

3.“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结合,提升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自己,成果斐然。一方面,“引进来”要求广泛吸收聚集国内外先进技术、优秀人才、领先企业、先进管理知识和信息服务等高端战略资源,加强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走出去”要求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做优、做强跨国公司,不断拓宽国际市场空间,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优化开放结构,加强内外联动、要素资源共享,促進互利共赢;通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深化对外经贸合作的空间,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为国际社会的繁荣发展注入正能量。

三、和谐共享:以促进民生福祉为依归共享共同富裕的红利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国家消除了绝对意义上的贫困,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的一步。和谐共享是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是新时代实现民生福祉应当遵循的核心理念。

1.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同步,人民共享发展红利。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应从多维度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让居民切实分享到国家发展的成果。从政府角度来看,需要充分鼓励就业、创业,政府收入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通过抑制高房价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分配;从企业角度来看,“非金融与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中工业与房地产企业分配明显背离,脱实向虚严重”,企业应合理提高员工待遇,保证利润增长同职工工资增长相协调;从个人角度来看,要践行勤劳致富、创新发展,提高自身创业和就业的能力,坚持终身学习,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过“躺平”的人生。

2.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一位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满足广大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首先,国家应当在建章立制、人才培养、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强化监管等方面发力,持续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功能完善、服务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其次,探索多元化智慧养老模式,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和养老产业相融合,将养老服务与科技技术和信息化紧密结合,缩小老年“数字鸿沟”,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最后,着力推进养老服务的均等化,补齐养老服务在少数重点人群和特殊地区的短板,规范机构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让社会发展成果普及到更多的年龄层次,突出共同富裕的“共”,不断增强全国人民的获得感。

3.持续优化三次分配,建立公平收入分配体系。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逐步显现。初次分配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要素分配机制,包含工资等个人通过劳动取得的实际报酬;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以政府为主体通过转移支付来进行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的基本机制;第三次分配主要是通过社会慈善事业,通过社会基金、公益性事业、慈善事业扩充分配的手段。初次分配强调效率优先,再分配强调兼顾公平,鼓励第三次分配,完善配套制度。共同富裕要求在三次分配机制中更加强调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在鼓励勤劳致富和创新致富的基础上,有效调节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更不是“均贫富”,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四、协调发展:以推动公平正义为取向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整体和局部,整体力量不同于各个部分力量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组合使整体实现质的飞跃。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国家各个部分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1.缩小城乡差距,实施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关键在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和城市的均衡发展。首先是推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通,营造城乡互补、工农互促的有利局面,形成全方位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氛围,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次是加强产业振兴,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根据乡村不同资源禀赋做好优势产业布局规划、互联网电商平台、新农村民宿旅游等,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最后是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明乡风,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阻挡城乡差距带来的农村“空心化”,为农村留住人气。

2.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减少区域收入差距。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跨行政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大对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一方面,依据自身情况推动有条件的地区打造高质量的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另一方面,要促进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民生兜底,完善土地、户籍、转移支付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发展困难地区和贫困地区,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为促进其自身的内生发展提供有力的扶持政策。

3.保底取非促中产,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中产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是助力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力量。“保底”要求充分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权利,促进机会的均等,提升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取非”要求政府取缔非法收入,合理规范和调节过高收入,促进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增强社会稳定性。

五、绿色低碳:以可持续發展为中心锻造共同富裕的底色

自然是人类发展之基,生存之本。马克思指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既包括人的生产活动,也包括自然界本身的生产力。绿色是共同富裕的底色,要坚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走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1.保护生态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在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是最公平的公共物品。离开了绿水青山,共同富裕也就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转变发展理念,树立绿色政绩观。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总产出和高增长速度,应该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绿色发展含量,淘汰落后的高污染、低效能的“僵尸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科技发展中增添更多绿色,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标准,以“一张蓝图干到底”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站在永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思考问题,在政绩观中树立起不逾越生态红线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

3.实施碳中和战略,尽显大国担当。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的发展基础之上,不仅仅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还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低碳和脱碳行动不仅促使战略性行业和产业链进行重构,还使绿色低碳、绿色生活成为未来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面对发达国家先发展先排放的现状,中国主动地承担了全球的减排重担,以舍我其谁的气魄,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作出庄严承诺,也为共同富裕打下中国样版。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欣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分配高质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