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贯中西立足传统雅俗共赏情传远致

2023-05-30杨静

音乐生活 2023年3期
关键词:声部旋律创作

禹永一[1],一位努力将最美的旋律带给听众,力图用最淳朴的音乐走进大众内心深处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交响音乐、室内乐、电子音乐、影视音乐、舞台剧音乐、歌曲等多种形式,有12 部交响音乐、10余部室内乐和电子音乐、50多部影视剧音乐、300余首声乐作品和多部歌、舞(舞台)剧音乐,尤其在声乐作品和影视音乐领域颇有建树,荣获了各级各类众多奖项。

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吉林省交响乐团和吉林省文化活动中心在长春国际会议中心联合推出了“秋韵”禹永一作品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由吉林省交响乐团担任演奏,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卿·音合唱团承担合唱,中国音乐学院金野教授指挥,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吉林省延边歌舞团、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吉林省延吉市朝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朝鲜族音乐研究会协办。

音乐会演出约两个多小时,分为上下半场,共上演了自80年代中期以来禹永一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20部不同音乐体裁(管弦乐作品、影视音乐、艺术歌曲、影视歌曲)、不同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重唱等)、不同地域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他自创作以来的风格形成和对多样音乐语言的探索。上半场有:交响序曲《节日》(2010 年)、女声独唱《故乡雨》(1995)、男声独唱《我有一支蓝色的歌》(1986)、女声独唱《忆江南》(2007)、男声四重唱《硕鼠》(2010)、女声独唱《让我靠近你》(2010)、男声独唱《月光恋》(2004)、女声独唱《春来了》(2009)、交响乐一章《同仇敌忾》(2015);下半场有:管弦乐《曙光》(2015),女声独唱《秋韵》(2005)、女声独唱与混声合唱《什刹海——心灵的恋歌》(2006)、男声独唱《仁义无限》(2009)、女声独唱《红葉颂》(2002)、女声独唱《我在这里等你来》(2015)、女声独唱《花仙女金达莱》、男声独唱《眷恋》(2020)、男女声对唱《大东北扭起大秧歌》、女声独唱《为祖国祝福》(2008)、男女声重唱《华夏春满园》(2009)(以演出先后为序)。虽然这场音乐会曲目多、演出时间长,但由于曲目安排突出差异性,观众听后意犹未尽。

禹永一的音乐立足传统、融合了现代作曲技术,以创作雅俗共赏的艺术佳品为理念,以展现中国文化气质,创作具有中国气象和民族精神的音乐精品为信念,坚持将扣人心弦的音乐献给大众。本场音乐会节目安排十分丰富,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禹永一的多样化创作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朝鲜族民间音乐的发扬,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无不有着联系。禹永一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县(现为县级市)蛟河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幼在东北学习、工作,并走上专业音乐创作的道路[2]。这片黑土地培育了他,给予了他成长的养料,赋予了他音乐创作的激情。作为一位优秀的专业作曲家,一位杰出的朝鲜族作曲家,他充分挖掘朝鲜族音乐的材料特点,创作了大量具有朝鲜族音乐元素的优秀作品[3]。受新冠感染疫情影响,“秋韵”音乐会经多年筹划终于与观众朋友们见面。禹永一致辞时说道:“我一直在等一首作品,却至今没有等到。”这是因为,多年来他不遗余力的为弘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朝鲜族传统文化而努力,但是,在他的心中一直惦记着要为家乡写一首足以让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而这场音乐会不仅是禹永一音乐创作的一次成果总结,更是他感恩家乡培养、用音乐对家乡父老乡亲的回馈。

一、声乐作品创作特点

近四十年来,禹永一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颇有影响的作品,其中多部声乐作品被纳入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教材,并被指定为各类声乐比赛的参赛曲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赢得了大众的好评。他的声乐作品风格简洁朴实,以深情、优美著称,具有浓厚的情感表达,蕴含思想性和艺术性。他不以追求声音表达的音色新、难度高为目的,力求将音乐与歌词高度结合,使旋律发展与歌词内容、语言韵律、人声音韵紧密联系,强调音乐对歌词意境的渲染与主题形象的刻画。并且,他创作了大量男、女声独唱以及重唱、合唱等不同形式的歌曲,这类作品很好地发挥了不同人声音色和音域表现的特点。

禹永一的声乐作品题材丰富,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对故乡的眷恋。他与很多词作家有过合作,如吴雪玲、赵艳文、张吉义、倪维德、刘麟、宋小明等。不同词作者诠释情感、表述内容的语言不同、风格多样,但是他总是能恰如其分的将歌词内容用音符充分诠释,使音乐打动听众。音乐会后,与禹永一有过多次合作的词作家吴雪玲说道:“禹永一的音乐非常能抓住词作者的表达内容。”那么,他是如何利用音乐表现手段和专业作曲技术表述歌词的意境、升华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又是如何处理词曲关系,如何在声乐作品中形成个性音乐语言特点的?等等。关于这些问题,我认为与他作品中表现出的这几个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旋律流畅、突出歌唱性,强调音乐通过“可听性”表达诗词本身的抒情性和美感。第二,主题性格鲜明。第三,通过音型塑造音乐形象,以织体造型营造空间层次。第四,在词曲关系中注重“依字行腔”的方式,使旋律运动方向与中国语言的声韵、节奏密切相关,力求清晰表达歌词的字声、传递词中蕴含的艺术情感。第五,采用多样的旋律发展手法,常以材料、调性对比的手段表现情绪变化,多采用旋律在人声和乐队声部贯穿、发展变化的方式深化主题。比如:女声独唱《忆江南》以连续的三、四度上行音程与反向级进的旋律走向,结合乐句落音长音处理的手法,表现了江南烟雨楼台的好风光。女声独唱《故乡雨》和男声独唱《月光恋》通过三连音节奏型的贯穿,分别使乡雨纷纷、月光如水的意境惟妙惟肖,表现了对母亲的想念和对故乡的眷恋。再看,无论是女声独唱《春来了》结合跳音、花腔演唱的技巧描绘春天百花即将盛开的盎然景象,还是男声四重唱《硕鼠》通过中段悠长的旋律与首尾两段风趣轻快的音乐形成对比,这些作品无疑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禹永一声乐作品创作的特点。

女声独唱《秋韵》是我第一次聆听,但是音乐会后这首作品的旋律却总在不经意间被自己哼唱,印象挥之不去。该作品2009 年在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歌唱祖国”——纪念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优秀歌曲征集活动中获优秀歌曲创作奖。这首歌曲既具有禹永一声乐作品旋律优美、直抒胸臆的特点,又体现出他在词曲结合、主题性格塑造、音乐造型空间方面的手法特点。全曲由两个大的对比部分构成,两部分之间不仅以级进和跳进的旋律条线形成对比,更通过不同的调性表现内容和情感变化,即第一部分在?D大调上陈述,第二部分转至A 大调。第一部分的内部结构看似由简单的4+4+4+4 小节的四个乐句构成,但是乐句间的关系和词曲结合方式却非常有意思。见谱例1,前两个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间或跳进,两句在旋律上形成对比,但是在节奏上为衍生关系,节奏相同、局部为了顺应歌词发生变化。第三个乐句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与前两句形成不一样的发展,歌词采用排比方式“这秋景秋色秋天,这秋风秋水秋山,这如歌如颂如梦的季节,这如诗如画永恒的秋韵……”,对于这一歌词特点作曲家既顺和字词的自然声调,又对排比句内的歌词采用字同而音高同音或二度反向进行环绕的方式进行旋律修饰。在这个4 小节的乐句发展中,作曲家使用了两组不同的模进,在递进推动中引出下一个乐句。第四乐句与前一个乐句似一气呵成,推进至这一部分的高潮,又在最后收束时与第一个乐句的局部旋律形成呼应。整个第一部分通过相同节奏、旋律对比、呼应表现出起承转合原则的布局。第二部分采用6+4 这种非方整的结构,前6 个小节采用向上模进的手法发展,然后迂回向下收束。在这一部分,作曲家采用两次变化重复的方式,并通过独唱声部与合唱声部模仿、合唱声部作为背景烘托独唱声部,升华了音乐情感。这首作品虽然创作手法并不复杂,但是均分与非均分节奏的交替使用以及三连音节奏都将如画的景色描绘得形象生动。并且,歌词的规律性陈述与旋律的变化修饰,以及主题不断在重复中被深化表达都是其声乐作品创作的个性体现。他作品中一切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使旋律具有可听性和可唱性,这也是他对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

谱例1 《秋韵》第13—29小节

二、乐队作品创作特点

本场音乐会虽然只上演了三首乐队作品,但是不难看出禹永一在乐队作品创作中的风格和手法特点。

朝鲜族音乐风格突出,节奏特征鲜明,他的作品继承了这一特点,尤其是在朝鲜族音乐韵律与现代技法融合上。交响序曲《节日》根据朝鲜族音乐风格和朝鲜民歌“阿里郎”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结构上保持快、慢、快传统三部性结构布局。该曲突破了朝鲜族音乐常用的节奏发展手法,将“长短节奏”加以多声部分层动力处理,提取了原始素材三拍子的旋律特点,表现了节日里欢悦、热烈的歌舞场面,见谱例2。整首作品具有浓郁的朝鲜族音乐韵味,同时运用了现代音乐多声部创作思维,赋予作品新的时代特征。

谱例2 交响序曲《节日》第37—42小节弦乐队声部

交响乐《同仇敌忾》和管弦乐《曙光》均创作于2015 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而作。《同仇敌忾》选自大型交响乐《抗战光影》,这一乐章根据《大刀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救亡进行曲》主题而作,表现了华夏儿女拿起武器驱逐日寇的抗战意志和决心。该作品在结构上采用奏鸣原则,首先通过木管和铜管演奏的《五月的鲜花》(见谱例3a)抒情主题与铿锵有力的《救亡进行曲》(见谱例3b)主题进行对比,在抒情性主题陈述时前景旋律声部与弦乐对位声部相互应和强调了音乐悠长的呼吸,展开部提取抒情主题旋律和进行曲主题动机加以展开,层层推进至高潮,再现部两个对比主题在调性上统一。这首作品虽然使用了耳熟能详的主题和西方奏鸣原则进行结构组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利用同质混合音色的配置方式将旋律由不同声部衔接陈述及叠加的方式陈述主题,这种强调旋律性主题的相对完整性,在音色变化和多声部构建中赋予主题鲜明性格的手法也是他乐队作品的特点之一。

谱例3a 交响乐《同仇敌忾》第52—59小节木管组声部

谱例3b 交响乐《同仇敌忾》第94—109小节木管组声部

管弦乐《曙光》为大型纪实纪录片《铁血残阳》而作,深切地缅怀了历经苦难、遭受侵略的人民。整首作品舒缓、气息绵长,长线条的旋律饱含了作曲家无限的深情,合唱部分虚词“啊”的演唱与乐队声部融为一体,烘托了肃穆的意境。音乐一开始小号演奏的旋律声部,如同远方胜利吹响的号角,而紧接着绵延发展的旋律更像是对破晓曙光带来重生与希望的礼赞。随着音乐缓缓展开,音响的厚度、音色的明亮度逐层增加,预示着迎来了希望、胜利的曙光。作品中技术对内容的充分表达及情感的直接诠释是这部作品的特点所在。

《节日》《同仇敌忾》和《曙光》这三首作品从整体上呈现出作曲家借鉴西方作曲技术,对传统音乐材料与西方交响化创作关系的思考和多样化实践,以及努力践行民族性、多元化、高品质音乐的创作理念和对雅俗共赏这条“可听之路”的坚守。多年来,禹永一在管弦乐队创作中,积累了成功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语言,将民族音乐元素、西方音乐创作技术与赋有强烈情感的悠长旋律这一音乐创作个性融为整体。

在对本场音乐会上演的三首乐队作品分析外,笔者对禹永一的其他大型管弦乐作品和综合舞台艺术音乐也进行了研习。我发现,不论是他的混合管弦乐《庆典序曲》、第一交响曲《盘索里随想》、第二交响曲《公车上书》,还是大型诗画情景剧《我们走在大路上》、大型历史歌舞剧《大舜》等等,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气韵的把握,将观念与技术相融汇,通过提炼传统音乐元素,将民族性、多元技术与个性音乐语汇融为一体。比如,大型历史歌舞剧《大舜》[4],也是兼具民族气质意蕴和独特音乐陈述语言的一部力作。第二,充分发挥乐队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作用,利用音色对比强调单一音乐材料的變化。第三,情感丰富的旋律线条对于多元音乐文化、多样音乐风格的阐释。第四,在平实的音乐语言中追求戏剧性张力。

三、专业创作技术与“可听性”风格的融合

禹永一的音乐既温婉清丽、风格稳健,又不失大气磅礴。他的作品不以炫技为目的、避免过分的艰深,音乐语言相对比较传统,严守调性思维,但是风格多样。不论是声乐作品、影视音乐,还是管弦乐作品、综合艺术形式的音乐,他的创作都具有可听性和艺术性融合的特点,不但重视音乐内容主旨,而且将西方技术与中国风格、时代语言与传统题材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音乐语言。还需关注的是,他的创作秉承了恩师施万春教授“音乐的人性化、人文化、可听性和雅俗共赏”[5]的创作理念,坚持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把握时代脉搏、讴歌时代精神。在坚守传统与音乐可听性这条道路上,探索了传统与现代、风格与创新的多维路径,在可听性上呈现出技术与情感交融、音乐语言多样、艺术表达真挚的特点。既满足大多数听众的审美需求,又具有专业技术逻辑并蕴含精神特质,他作品中呈现的这些特点不但是其音乐创作成熟的体现,也是其艺术个性所在。

从其创作中的材料来看,他善于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中汲取养料,不仅限于对地域风格的契合,更突出地表现在通过娴熟的创作技术对中国民间音乐精髓进行内化,形成浓情隽永的旋律和具有中国神韵、气质的音响。尤其是在朝鲜族音乐元素与专业作曲技术进行融合中,间接或直接引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利用现代音乐技法对如何使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寻求突破。

在乐队作品中,他不但有效探索了民族化、戏剧性、交响性与可听性风格的创作道路,以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为血脉、以民间音乐材料为土壤,而且始终坚守立足传统、融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以创作“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艺术宗旨。在近40年的创作积累、沉淀与实践中,他将心底涌出的真挚、热烈的情感化作浓烈的音响,倾注在他所有的音乐作品中。另外,他从90年代开始为50余部影视剧进行配乐或创作主题曲,不但在影视音乐中延续了自己乐队作品、声乐作品的创作思路和音乐风格,而且成功探索了影视音乐作为独立作品演奏、演唱的完整性。

在多年丰富的创作经验积累中,禹永一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创作风格,将技术、艺术与可听性融为一体,并且坚持不断探索多元化、个性的音乐语言。正如他所言,“秋韵”音乐会既是他从事专业音乐创作以来的一次艺术总结,也是他创作历程中一次新的开始。

杨静 博士,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高月)

猜你喜欢

声部旋律创作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一墙之隔》创作谈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7月,盛夏的旋律
创作随笔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