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体育“微课例”结构教研的探索与实践

2023-05-30殷从建陆生宁

体育教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针孔教研

殷从建 陆生宁

摘  要:体育课例作为体育教学教研的主要载体,得到不同体育教研部门的普遍运用,其结构形式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教研活动的质量。根据区域内体育课例研究活动中存在过于强化课例展示、缺乏研讨深度、缺乏参与感而导致教研效能低等现实问题,作者从顶层设计进行战略性思考与实践,构建新型微课例的模式,突出“微课”展示和针对性“研讨”,从“微”切入着力聚焦常态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核心内容,以内容“小”、时间“短”、学生“少”、执教者“多”及研究“准”的新姿态改变传统课例教研模式,从而推进区域体育课例研究,提升区域体育教研的活动质量。

关键词:微课例;区域体育;靶向研讨;“针孔”教研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3-0034-03

一、区域体育课例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体育课例教研存在重课例展示,缺乏研讨深度

根据教研组织主体范围,可以分为校本教研、校际教研、区域教研等三种教研类型。区域体育研讨课作为展示课与常态课的一个枢纽,既要体现校本教研的基础性也要体现区域教研的引领性。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课例教研活动普遍存在重展示,轻教研的现象。主要矛盾集中于“三多三少”,想上课的教师,与教研次数少;上课时间多,研讨时间少;研讨内容宽泛的多,聚焦的少。

(二)区域体育课例教研存在旁观者多,缺乏参与感

体育课例教研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观摩与研讨。上课教师与观摩教师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上课教师因为难得教学机会倾情投入,希望被认可被看见,而观摩教师则存在“冷眼旁观”现象。这样的现象看似与公开课质量有关,与教师的学习态度有关,而实质上是观摩教师没有真正地融入教研活动,缺乏参与感所致。

(三)区域体育课例存在形式局限,教研效能较低

体育课例一般分为有生课例(如研讨课、展示课等)和无生课例(如说课、模拟上课等),不管何种体育课例教研,其过程中应关注师生的反应、表现等主体因素以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效能。在调查中发现:有生课例由于区域上课需求大、时间安排紧等矛盾,存在上课多研讨少的问题;无生课例由于授课对象行为分析虚构、教师表演成分较高等矛盾,存在师生行为分析缺乏针对性等现象。两种课例各自存在一定的特点(表1)和局限。

二、体育“微课例”结构的介绍

根据区域内课例研究存在的现实问题,作者从顶层设计进行战略性思考与实践,构建新型微课例的模式,由“微课”展示和针对性“研讨”两个部分构成。着力聚焦常态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核心内容,以内容“小”、时间“短”、学生“少”、执教者“多”及研究“准”的新姿态改变传统课例教研模式。

体育微型课或正常体育课的压缩版,它将使1节体育课完整结构建制分成4个小型完整结构建制。通俗地说就是一节常规体育课中,学生被分成两个小班,各由两组教师执教,学生学习的内容、时间、顺序不变。具体结构如图1:学生平均分成2组,组成两个小班;4位教师两两一组,对应两个小班;根据选定两个教学内容分别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前后两个教学内容由两位老师次第进行,前半节课指定内容一,前两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后半节课指定内容二,后两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每半节课中基本部分组织教学至少10分钟。

针对微课展示的研讨,时间至少一节课。参与观摩教师按照观察指标组成观察小组,对照内容进行教与学的行为分析观摩教师分组从不同角度进行观摩学习,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交流研讨共同反思,对其教学效果、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形成课例评估报告,教研成果在全区分享和提供常态课教学参考。

三、区域体育“微课例”教研实施的策略

(一)有例可研,“系统化”课例研究设计

聚焦“微课例”对于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的桥梁作用,以“区域实施整体关联”为抓手、“教研内容系统建构”为核心、“师生行为比较分析”为导向的课例研究思路,利用“微课例”强调某个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教学特点,便于不同层面教学、研讨的实施。

前期采用集体共同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进行校本化实践;中期采用区域教师共同听课、分组观摩析课,进行片区论证;后期采用授课教师群体改课,逐个方面反复进行分析,最后提炼改进意见,进行全区展示。

从不断完善区域、片区(校际)、学校外部管理架构的优化来提高区域展示课的示范性,从内部教研过程(表2)的实化来提高校本常态课的实效性。

(二)有事可做,“结构化”教研活动组织

基于“微课例”授课形式,根据课例教研的周期设计,利用“微课例”授课时间短、研讨时间长、参与人多的特点,充分凸显每次教研活动的“结构化”。

首先,确定每年每学期各阶段的任务和要求细化每个主体参与活动的分工与职能优化教研活动组织的过程,例如,明确每个参与者各时段的内容和要求。

其次,创设公共、开放的研讨环境,精准管理教研活动过程的每个细节(表3),例如,每个听课者分成指定板块的观察小组,统一授课教研报告,通过研讨建议改进教学建议、评析重点改进设计重点,实现课例与课例研究的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教研活动本身的质量与效率。

(三)有典可范,“板块化”课例教研运用

以“微课例”形式作为教研载体,规范研究内容及形式。将每个参与活动教师视为教研的责任体,突出各板块分工教师的团队功能,强化参与意识。

统一授课教案形式(表4),接近常态课的结构、特征、要素、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研究主题、片区与学生特征、单元归属和课例任务、课例流程与结构、教的设计与行为、学的设计与行为等,促进授课教师的规范。

统一研讨记录格式(表5),明确观课教师评析的内容、要求、形式等;促进教学预设与教研生成的相互统一、补充。

四、区域体育“微课例”教研实践的阶段总结

通过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区域体育教研中可行的“微课例”样式;初步建立了教师“教什么”与“怎么教好”、学生“学什么”与“怎么学好”、师生交流“投入什么”与“怎么投入好”等研討设计与评析;有效促进了区域体育教师教研的整体认识、常态课与展示课的教研衔接、师生教学行为的比较分析、教研活动和课堂质量的提升。

1.区域教研体系更完善,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此“课例”形式简化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时间、时间、流程等方面,但课堂环境和结构没有变化,方便了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避免了教研过程的“形式化”;同时普遍、简单、基础内容点的课例实践;有利于引导教师由部分到完整教学流程和环节的完善,从而由点、线、面“课例”研究转化为本区域常态教研和教学的质量。

2.教与研结构更合理,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课例”学生少、时间短,但“知识与技能”内容点的教学更能突出学生的特点、已有基础和体现授课教师的能力;这种“课例”一堂课进行两次同课异构,同时有了更多的研讨时间,有利于师生教学行为的比较、分析和改进,不仅提升教师观课、析课的能力,也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的教研需求。

3.课例研究更优化,激励师生教学相长。这种教研形式利用有生课堂和无生课堂两者的优势,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课堂组织更加高效,参与的学生整体身心负荷、学习效果普遍增强;但单个知识和技能教学点的“学、练、赛”与组合内容“学、练、赛”之间的过渡、重点内容教学与完整课堂教学之间的过渡等方面是否会产生一些引导偏向,需加强相关培训和说明。

猜你喜欢

针孔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一起来探案
汽车电泳漆膜的缩孔与针孔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针孔问题该如何处理
针孔护理在骨牵引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针孔护理在骨牵引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决战前夜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