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研讨型课程的教学支撑平台研究
2023-05-30蒲菊华丁奇思熊璋
蒲菊华 丁奇思 熊璋
摘要:智慧教育和数据赋能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施行的重点方向,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支撑平台快速发展,但主要还是针对传统课堂。而研讨型课堂是当前备受重视的教学形式,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落实研讨型教学。为了弥补研讨型课程的智慧化支撑不足,本研究提出并设计了一套面向研讨型课堂的支撑平台,用以支撑研讨环节的开展和评价的变革。通过在课程中的实践,其课堂表现充分说明了平台设计的合理性和对课程的支撑效果。
关键词:研讨型课堂;教学平台;混合学习;在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09-0105-04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形式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1]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大都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优秀的教育方式不应是一味地灌输知识,理当点燃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发求索的过程。为此,研讨型课堂逐步兴起。[2-3]
研讨课堂以学生为主动,以问题驱动,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给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更广阔空间。方便的网络接入、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强大的网络平台都可以很好地支撑教学。而研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和开放性,使得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成为业界的关注重点。因此,笔者针对如何构建适用于研讨型课堂的支撑平台,在相关课程实践中展开了研究。
国内外现状
据统计,早在2018年,美国本科院校中规模在20人以下的课程数量已经超过总课程数量的60%,而超过80%的教师在大多数课程中都有采用研讨型教育方式。[4]因国情和人口因素,中国无法做到像发达国家那样大范围开展小班化、互动研讨式教学[5],但清华北大北航等诸多双一流高校并没有停止研讨型课堂的探索[6-7],形成了“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研讨课模式。[8]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教育和数据赋能教育等受到广泛重视[9],各类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支撑平台快速发展。尤其是教学支撑平台,不但可以积聚优质资源,辅助教学过程,更能沉淀海量数据,还能支撑服务学生学习与发展、实施因材施教和推动教学多元化评价。[10-11]现有的教育支撑平台可分为四大类:第三方移动学习软件、线上MOOC网站、特殊领域课程平台、多课程统一线上管理平台。其中,第三方移动学习软件的使用群体较多,但内容多为视频资源,缺乏反馈系统。线上MOOC网站汇聚了诸多精品视频课程资源,但缺乏针对研讨型课堂特点的学生交互等支持以及教师的指导和监督通道。[12]特殊领域课程平台往往面向特定领域的课程,如编程需要的online-judge、物理课需要的实验演示等,很难推广。多课程统一线上管理平台集成度较高,能够很好地支撑教学,但对研讨环节的支撑相对较弱。
总体而言,尽管研讨课越来越被重视,但现有教学平台对研讨型课堂的支撑并不足。因此,有必要针对研讨型课堂的特点,研发相应平台,在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能支撑学生间的小组协作交互和研讨过程的管理与评估。
面向研讨型课堂的支撑平台
1.研讨型课堂分析
研讨型课堂强调学生主导,一般通过问题驱动、教师从旁指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与讨论完成课程设定的目标。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可以采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形式,大班授课保证了教学的效率,而小班研讨可以保证研讨的效果。教师通过大班授课完成对知识点的重点讲解,之后学生个体或小组完成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多个研讨型课堂任务,教师会根据任务和学生的情况开展个别化指导,以最大化每位学生的实践效果。研讨型课堂可以包括五个环节:导言、报告、提问、讨论和总结。导言主要通过传统讲座的方式,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前导知识和基础知识教授给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架构。报告是研讨型课堂的核心,学生在课下对目标任务充分调研准备后,在课堂上展示报告。在学生完成汇报之后,由教师和学生对报告中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之后针对报告中有争议的论点和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得到结果。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讨论做出总结。
从上述环节可知,报告、提问、讨论和总结都是与研讨密切相关的环节,也是研讨课的重头戏,是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没有或不够重视的环节。由此可知,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教学评价等都和传统课堂有很大差异。因此,构建面向研讨型课堂的教学支撑平台,除了需要有一般平台所具有的资源汇聚和数据分析等功能外,还需要突出研讨过程的管理和基于过程的评价等。
2.支撑平台框架
设计面向研讨型课堂的支撑平台,应遵从如下原则:①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研讨型课堂的模式所决定的,平台应为学生提供学习、研讨等接口和个性化的服务。②增強交互性,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内容、学生与外部资源之间的交互。③强化研讨过程管理,对研讨实施的各个重要环节有效支撑。④支持多元评价,研讨型课堂不适合使用单纯的考试方式来评定成绩,需要提供基于过程行为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
基于上述原则,笔者设计了研讨型课堂教学支撑平台框架(如上页图1)。平台根据所需要的内容和功能,将模块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研讨课五个环节的教学支撑功能;第二部分为对课程实施的其他支撑功能,尤其是数据赋能的一些功能。
(1)研讨支撑功能专区
对导言环节,平台主要提供对资源的管理等相关功能,这部分和传统课堂的平台类似。对报告环节,平台需要支撑从研讨任务发布到选题,再到学生课下准备的相关资源汇聚,以及学生报告的过程和表现记录等。对提问和讨论环节,平台能够记录台上学生对研讨任务认识的情况和台下学生的参与情况等。针对最后的总结,平台能够提供对学生在研讨中的综合表现的评定,以供后续的分析利用。
(2)数据赋能功能专区
研讨课的辅助功能主要对研讨课的课堂管理起到辅助作用。
作业管理模块提供作业的收发与评判入口,甚至作业的自动测评功能,以完成作业的信息化管理。
课堂纪律管理模块辅助完成烦琐的管理工作,如考勤、通知与公告发布等。
课后知识巩固与讨论模块构建课程题库,供学生自主复习与巩固,并能给出评判和详细解答。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讨论区和答疑板块寻求帮助。
过程行为数据分析模块则是对系统汇聚的各种数据开展多维度分析,以支撑多元评价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和教学改革等。
期末成绩评定模块则可以根据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和研讨课的表现给予学生期末评定的分数参考。
平台实践案例
笔者承担的“计算机导论与伦理学”课程采用了研讨型的教学模式。课程采用MOOC+课堂讲授+课堂研讨的混合模式。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利用丰富的MOOC资源由学生自学;课堂讲授(大班)则围绕学术和产业热点展开,并引入计算机伦理学内容;课堂研讨(小班讨论+小班辩论)则围绕计算机伦理学与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以信息社会问题研讨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对科研工作的信息调研、数据分析、讨论总结、报告撰写以及答辩展示等全过程有初步的实践,同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在课程评价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设置多个开放作业,并结合演讲、辩论、讨论等课堂研讨环节的表现,形成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机制。
结合课程的特点,依据上述平台设计方式,笔者研发了面向该课程的教学支撑平台,具体如上页图2所示。
MOOC资源管理模块主要负责为导论课程提供学习资源,对资源进行收集、筛选与发布。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部分,都通过此模块在线发布供学生自学。同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
开放作业信息化管理模块主要负责作业从发布、在线作答到评价的全过程管理。该模块支持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在线评价和自动查重,以杜绝抄袭等现象的发生。
研讨课全流程跟踪模块主要负责研讨与展示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具体包括教师发布研讨任务、学生组队选题、学生研讨素材的汇聚和研讨过程表现记录等。在研讨课完成后,平台实现对各小组提交的资源以及学生汇报的反馈评价,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基于过程评价的期末成绩评定模块则根据平台收集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和作业完成情况,根据课程的权重分配给出各个阶段的分数评价,并结合研讨环节的反馈评价,形成学生期末成绩。
结论
在多元化教学时代下,研讨型课堂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因此,在高度重视智慧教育和数据赋能教育的情况下,有必要研究如何让信息技术服务于研讨型课堂。
参考文献:
[1]Phillips A. The quest for 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J].Pepperdine Policy Review, 2019,11(01):4.
[2]何理,钟冬望,蒋培,等.基于MOOC资源的研讨式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22(04):15-19.
[3]姜永玲,王璐,王,等.研讨型学习空间下编程类课程的翻转课堂实践及效果分析[J].计算机教育,2021(07):112-116.
[4]战双鹃,李盛兵.美国常春藤大學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5):92-99.
[5]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264(08):16-19.
[6]刘海燕.小班研讨课: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J].江苏高教,2018(07):60-65.
[7]鲁圣鹏,李雪芹,梁炯丰,等.高校本科教育小班研讨课推行障碍因素与策略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02):9-15.
[8]刘献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318(02):19-24.
[9]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中国教育报,2023-2-8.
[10]Pratsri S,Nilsook P.Design on Big Data Platform-Based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J].Higher Education Studies,2020,10(04):36-43.
[11]Qian Y.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E-learning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in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J].Educational Sciences:Theory & Practice,2018,18(05).
[12]詹亚力,王赫名,陈春茂.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Z1):54-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