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清算中的应用分析

2023-05-30孙婷轩杜瑞岭

清华金融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跨境货币信用

孙婷轩 杜瑞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已成为国际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美国凭借在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和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中的全球金融霸权地位,伺机对非同盟国实施金融制裁,传统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受到质疑,各国正在积极探索研发以数字货币为基础的跨境支付清算新方案。

随着金融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公众对跨境支付服务需求提升,以存款货币为基础的传统支付清算模式的不足凸显,如结算效率低、时效性差、费用高等。同时,近些年美国依靠在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简称CHIPS)和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简称SWIFT)管理的跨境通信系统中的全球金融霸权地位,伺机对非同盟国进行金融制裁,引发了其他国家对现有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的担忧,各国开始探索寻找新的跨境支付清算方式。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人们将目光转向数字货币,希望能通过科技手段建立起费用低廉、运行高效、公正中立的支付清算体系。本文重点分析了传统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的不足,讨论了几种典型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清算方面的优缺点,最后对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清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传统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的痛点

以存款货币为基础的传统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可以看作由账务系统和通信系统两部分组成,即跨境清算系统和报文处理系统。跨境清算系统主要处理会计账务,如美元跨境清算系统CHIPS和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简称CIPS)等;报文处理系统负责处理信息流,如SWIFT。

逐层代理模式信用风险高。传统跨境清算系统采用以央行账户为基础的树形逐层代理模式。每个国际清算币种须以各自央行为信用底座,向上逐层搭建账户体系,形成信用衍生网络,延伸至不同国家和地区。以示意图1美国CHIPS为例,第一层商业银行在美联储开具清算账户,主要是资质较好的美资境内银行、外资境内分行、美资境外分行,拥有国家级信用货币,并直接接入清算系统。第二层商业银行则将账户开在第一层银行,拥有开户行提供的信用货币,借助下层代理行间接参与清算,同时还可以向上对其他银行开展结算代理服务。为了满足不同清算需求,单一银行可选择多家银行为其代理行,最终形成多层代理清算网络体系。在这种代理模式下,体系中每个金融机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信用风险,嵌套层数越少、越靠近底层,信用风险越低。目前,全球主要央行均已组建了各自的本币跨境清算系统,为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提供支持。此外,从账户体系结构中还可看出,货币发行国对本币跨境清算系统有着最终的控制权。

跨境通信系统SWIFT公立性差。跨境清算系统的信息传输可分为直接参与者系统内信息传输和间接参与者跨境信息传输两部分。直接参与者信息传输方面,某些跨境清算系统采用自带传输功能,如美国的CHIPS和中国的CIPS;另一些则直接使用SWIFT,如欧央行的泛欧自动实时全额结算快速汇划系统(Trans-European Automated 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Express Transfer System,简称TARGET2)、中国香港的实时全额支付系统(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简称RTGS)。间接参与者跨境信息传输方面,SWIFT具有完全垄断优势,覆盖全球90多个主要系统。SWIFT本身作为全球银行间同业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机构,设立的初衷是成为一个不受任何政治影响和政府干预、为最广泛的国际金融机构提供专业网络通信服务的中立组织。但目前美国已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手段,实际控制了SWIFT管理权,多次长时间对他国实施金融制裁。由于转换成本和市场占有率等因素限制,被制裁国虽开发了新的跨境通信系统,但全球使用程度不高,如俄罗斯央行金融信息传输系统(The Financial Messaging System of the Bank of Russia,简称SPFS)。

传统跨境支付清算费用高。目前,跨境汇款的全球平均成本高达汇款金额的6.3%。费用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清算系统中代理行收取的代理费,二是使用SWIFT通讯系统收取的相关费用。代理行费用与汇款路径有关,通常,路径越简单、经过的层级越少,所产生的费用越低。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时,会与不同类型的几家代理行分别签订协议,以便于优化汇款路径,降低服务成本,满足客户的多样化汇款需求。但增加代理行会分散外汇备付,商业银行须及时在不同代理行之间调拨资金。以图1美元为例,甲国X银行可在几家资质较好的美资境内银行开户,用于境外美元支付清算;同时以甲国A银行为本地美元代理行,用于境内美元支付清算。同理,减少代理行间的信息转换与传输也有助于降低SWIFT相关收费。

跨境汇款效率低、客户体验差。代理行模式下跨境支付清算涉及不同银行账户间的一系列结算、清算活动,且伴随着金融信息在商业银行间的多次传递转换。支付清算过程中,代理行须在当地金融市场开放时间内处理跨境资金交易,银行提交支付指令和实际转移货币之间存在时间差。叠加时区方面的差异,该过程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窗口。目前,一笔跨境汇款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且存在交易失败的风险。此外,客户填写的纸质跨境汇款单非常烦琐,即使采用电子方式仍须录入较多信息,业务效率低、体验差、满意度低。相比境内支付的高效便捷性,现有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流程繁复,不能很好满足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不同數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清算方面的特征

不同数字货币的设计理念和运营模式虽存在差异,但在跨境支付清算方面通常均会呈现出点对点支付、不依赖代理行信用、交易全额清算等特征。然而跨境支付清算手段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技术上的便捷,同时还须兼顾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下文分别以比特币(Bitcoin)、跨境央行数字货币、多锚稳定币、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为例介绍不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清算上的特点。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货币。比特币采用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账本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巧妙地利用记账方式和加密算法设计,比特币实现了完全去中心化的点对点支付模式,使交易不受任何国家主权影响,信用也因此得以保证。同时,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结算效率低、可获得性差、价值不稳定、总量受限等多个方面。由于其运行不受政府控制,国家对其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比特币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比特币已逐渐被定位于具有一定价值的投机性资产。在跨境支付清算方面,比特币主要在受到金融制裁的国家使用,以及国际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领域。

跨境运营的央行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简称CBDC)由各国(或地区)央行发行,采用中心化运营模式,以字符串形式呈现,具有国家信用,与纸币等价。各国央行数字货币,可通过拓展数字钱包系统、增加海外运营等方式,提高全球易获得性,实现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与兑换。从技术上看,这种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跨境支付清算中的诸多难题,如结算效率低、费用高、信用差等。但这种模式产生了主权货币被侵蚀的新问题,即国际强势货币驱逐本地弱势货币。这会给当地经济治理和金融系统稳定带来众多不利影响,众多国家也必将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加以限制。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运营虽削弱了SWIFT在通信方面的约束,但提高了央行对发行货币的境外管辖权。鉴于美元的国际强势地位,美国的金融霸权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

锚定一揽子主要货币的稳定币。多锚稳定币是一种通过以多种主要法币计价的一篮子低波动性资产作为抵押物,从而追求实际购买力相对稳定的加密数字货币,如脸谱(Facebook)曾拟发行的稳定币。稳定币由大型科技公司主导发行,通过锚定一揽子货币资产获得较高的信用和稳定的价值,并借助庞大的用户基数在市场中推广。稳定币运行模式的竞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锚定的货币及占比,在国际贸易货币体系中,美元和欧元属于相对强势货币。二是发行货币的科技公司归属国,美国有大科技公司Facebook、Twitter等,用户全球分布广泛;中国虽有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但使用者多为国内用户,很难成为全球稳定币的发行者;欧洲则相对缺乏用户规模较大的科技公司。因此,美国将是多锚稳定币运营模式下的赢家。从本质上看,多锚稳定币是以国际强势货币为基础的信用衍生数字货币,同样存在国际强势货币驱逐本地弱势货币问题,只是手段更加隐蔽。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模式。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CBDC Bridge)项目通过各国央行在统一共享的标准“走廊网络”中发行存托凭证方式,替代本国数字货币的境外发行;境外使用国则以占有存托凭证为依托,在本国对应派生外币数字货币或信用货币。这种安排可实现本国数字货币的境内外物理隔离,同时便于数字外币的境内监管,解决强势货币驱逐弱势货币的困扰,降低数字货币跨境运营的系统风险。“走廊网络”的存托凭证依托同一个分布式账本,无须通过复杂的代理行网络,可实现点对点的实时交易,显著提高结算效率。同时,“走廊网络”也支持以现有清算系统接入,给未推出数字货币的国家提供便利,适用范围得到扩展。这种模式不仅可以绕开受美国控制的SWIFT体系,且能对弱势货币国家的主权形成保护,有助于实现互惠互利的国际金融合作。项目难点在于需要各国央行广泛参与并协同制定相关标准,否则可能会出现“多桥并行”的格局,从而限制项目的通用性。

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清算中的未来展望

上述几种数字货币项目在跨境支付清算方面各有千秋。但数字货币仅作为一种新技术形态的货币,并没有彻底改变其金融属性。因此,在推动新支付体系建设时,应充分认清数字货币的能力范围,不能盲目夸大技术的作用,要有的放矢促进新项目落地实施。鉴于比特币难成主流,下文将重点分析央行信用下的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清算方面的未来与局限性。

数字货币有望成为跨境支付清算的主要方式。数字货币在技术和设计理念方面,较“代理行+SWIFT”模式下的商业银行信用货币优势明显,对改善传统跨境支付清算弊端方面成效显著。数字货币遵从“占有即所有”的规则,以字符串流转形式替代代理行记账模式,便于用户直接访问到高信用等级货币;以点对点的支付方式大幅提高结算效率,降低相關性费用,优化客户体验;以数字货币桥或跨境运营等方式绕开SWIFT垄断。从运营模式来看,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在上述几种跨境支付清算项目中最具潜力。当然,随着技术手段的迭代和设计理念的创新,未来也可能会发明更完善的新模式,但支付过程由繁入简的趋势不变。电子时代初期产物“代理行+SWIFT”传统跨境支付清算模式终将被新一代数字技术形式替代。

数字货币技术很难改变对结算币种的选择。数字货币的突出特点体现在技术层面的先进性,使高信用等级货币更容易获得,然而数字技术却不能替代底层信用基础。目前,美元在国际支付市场份额的占比超过四成,与欧元合计占比稳定在70%以上。另外,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占比超过六成,全球约1/2的贸易以美元计价,1/3的国家主权货币盯住美元,2/3的证券发行、新兴市场外债以美元为单位。国际支付币种的选择受多重因素影响,如发行国经济实力、法律环境、金融业态等。数字技术并没有显著改变结算币种的信用根基,货币信用仍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之上,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同时,重要国际货币的参与度将严重影响支付平台的价值,没有美元和欧元参与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使用范围将受到制约。在构建新支付体系时,试图通过技术上的优势去追求结算币种的飞跃可能是徒劳的。因此,从结算币种来看,美元在新支付清算体系下仍将是国际主流货币。

数字货币不能完全替代存款货币的使用。数字货币较银行存款货币在跨境支付清算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和潜力,体现在流转过程方面。然而,数字货币的金融属性与纸币相似,占有期间缺乏有效的增值途径。用户须让渡数字货币所有权才能达到资产增值目的,如投资或储蓄。银行存款货币则自身兼具储蓄功能,具有增值优势。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清算过程虽不需要借助银行账户实现,但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仍须借助银行账户体系提供的金融服务来实现,如储蓄增值、基金申赎、理财买卖等。数字货币钱包也暂不能完全替代银行账户的作用。未来,跨境支付清算过程更加依赖数字货币,外汇保值增值过程仍须借助商业银行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来实现。数字货币和存款货币间存在优势互补,能更好地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新跨境支付清算项目须协调各方利益。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清算项目技术手段上容易突破,利益冲突却很难调节,新项目想得到广泛支持需兼顾各方诉求。在存款货币体系下,外汇受属地国和发行国双重管辖,属地国开展本国外汇的日常管理,发行国则留有清算系统的控制权来制约他国,如美国冻结他国在美资产。发行国的权利是央行信用下的产物,数字形态货币也未改变这一格局。另外,SWIFT作为传统跨境清算系统的垄断平台主要受美国控制。在新跨境支付清算项目下,货币管辖权和平台控制权会再分配,这也是各参与方博弈的焦点。总体上看,新项目会朝着普惠公立的方向发展,但也要防止头部国家利益集团对其他地区的进一步压榨。因此,笔者认为非美利益集团国家应争取的可行性方案是货币管辖权延续原有格局,平台控制权更加公正中立。但这并非易事,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清算方面的应用任重而道远。

(孙婷轩、杜瑞岭均为北京银行资金运营中心投资经理。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本文编辑/孙世选)

猜你喜欢

跨境货币信用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