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入心:移动新媒体时代有声书阅读热潮探析
2023-05-30陈曙娟
陈曙娟
摘要:作为一种全球化现象、一种知识付费现象、一种场景多元化新阅读现象,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有声书阅读热潮引起广泛关注。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迅速发展、教育娱乐等现实性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有声书阅读热潮的兴起使我国听书传统得以延续,有利于平衡新媒介交流中的“视”与“听”、推广全民阅读工程、弘扬历史文化。
关键词:移动新媒体 有声书 听书
声音可谓一座神奇的桥梁,它穿过耳朵浸染心灵,所传递的除了知识、资讯,还有温暖、情感、希望和力量。作为日常阅读的主流方式之一,带着浓郁移动新媒体时代气息的有声书,迅速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好伴侣。在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压力过大,有声书成为一个比较好的适当放松的选择。只需一部手机、一副耳机,阅读节奏可快可慢,人们可以在或整块或碎片的时间和多元化场景中聆听声音和文字的美,获得心灵的宁静、愉悦和满足。
有声书阅读热潮的表征
一直以来,阅读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活动,指引着全人类探索世界、超越自我、勇攀高峰。如今有声书阅读热潮正席卷全球。在我国,有声书也成为市场宠儿,质量上乘的有声书产品开辟了知识付费新渠道。与此同时,有声书颠覆了以往纸质书及电子书的单一阅读模式,其阅读场景呈现多元、快捷、灵活的特征。
一是全球热潮。有声书掀起的全球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们对心灵无处寄托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古老生活方式的亲切怀念。正如林德瓦尔所说:“有声读物的兴起把我们带回到了一切开始的地方,那时还没有纸质书,我们围坐在篝火旁,听长者讲述遥远的故事……”有声书之所以风靡全球,也许正是因为其基因携带全人类的美好童年经验。有声书在欧美(尤其是德国和美国)起步早,普及范围广,市场发展成熟,企鹅兰登书屋、博尼尔出版社等国际知名出版商纷纷拓展有声书市场。有声书等网络音频产品凭借骄人的销售业绩,霸占欧美出版行业的主流地位,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有声书阅读热潮,是移动新媒体在出版业留下的时代烙印。
二是知识付费。在传统媒体日益式微的同时,互联网和自媒体成为创作和传播作品的首选平台,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与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不无关联。广大用户要想从海量信息中高效地甄选优质内容,难免不会考虑知识付费这条“捷径”。知识付费概念逐渐普及并且深入人心,进而推动音频传播获得开阔的市场空间。音频用户付费规模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用户认为优质音频内容物有所值,愿意为之付费。
三是场景多元。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书籍一直是文字的主要载体,至今依然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然而在互联网和自媒体背景下,声音与文字“联姻”,有声书等网络音频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的阅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除了眼睛之外,耳朵也开始频繁参与日常阅读活动。传统书籍的使用往往受制于时间、空间、光线、年龄、视力等客观因素,有声书阅读模式则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甚至无需一张宁静的书桌。有声书适用场景多元化,人们无论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不管是乘车、做家务、健身抑或养病,在多种场景下都可以随时收听有声书,营造一个私人的、书声萦绕的舒心环境,及时享受学习或休闲的乐趣。
有声书阅读热潮的动因
从哲学范畴而言,新事物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有声书阅读热潮的兴起也不例外,何况有声书在我国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新事物。若从技术角度来看,包括有声书在内的数字出版产业的确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衍生物;若从文化角度来看,以新技术为依托载体的有声书与中国人悠久的听书传统遥相呼应,听书传统借助有声书得以延续和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教育、娱乐等现实性需求日益强烈,有声书用户逐渐庞大、市场逐渐成熟。有声书在激烈的出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要素。
一是“天时”:现代信息技术盛行。信息技术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移动端智能手机,因无线接入互联网而获得强大的功能,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娱乐等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媒介组成的,当智能手机的影响渗入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媒介环境自然而然地发生深刻改变。有声书的物质载体在音频技术的支撑下日益现代化。有声书以智能手机为依托让人们享受听觉“盛宴”,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微信及诸多听书 APP使得说书成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朝阳产业,听书也成为若干受众的阅读新习惯。从5G 与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趋势来看,有声书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不容低估。
二是“地利”:我国说书听书历史悠久。在我国兴起的有声书阅读热潮,既不乏数字经济的时尚元素,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我国悠久的说书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比较容易接纳有声书,从而促使有声书广为流行。说书是一种起源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成熟于清代的口头艺术活动,称得上有声书的雏形,广泛意义上的说书出现得更早。例如,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的孔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说书人的先祖之一。在书籍实属罕见的年代,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听”来学习和娱乐。后来印刷术推动书籍逐渐普及,然而茶余饭后踱步至茶楼听书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广播、收音机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听书传统,有声书是听书现象在当下的延续。从写作到朗读,从听者到读者,在声音、表达与艺术的组合中,有声书正在重构网络时代的听觉美学。
三是“人和”:受众现实需求日益强烈。有声书能够解放双眼,以全新的阅读体验给受众带来听觉的震撼、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满足,同时满足互联网时代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有声书物美价廉,不占用储藏空间,使用率高且使用门槛低,听众只要耳朵能听到声音(甚至包括牙牙学语的婴儿),就能从中受益。有声书包括三大主要受众:首先是缺乏文本阅读能力的人,比如老人、儿童及视障人士;其次是缺乏文本阅读条件的人,包括家庭主妇、开车族及运动族;再次是对有声书情有独钟的人[1]。善听者善思,有声书在满足不同受众教育、娱乐等现实性需求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人们的倾听意识和倾听能力,进而增强了他们的深度思考、口语表达、情绪调节以及审美感受等諸多能力。
有声书阅读的未来发展
当听书成为一种势不可当的阅读潮流,有声书平台和出版行业纷纷对当下的阅读形态进行深入探索和有益尝试,“纸电声一体”融合出版、同步发行成为业内共识。人民文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与科技部主任赵晨说:“新书从内容版权环节就开始融合开发,已出版的图书会在加印时附上带有听书二维码的书签,这是动态更新、互相带动的过程。”[2]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自由选择用眼睛看或者用耳朵听。不仅如此,从更开阔、更宏觀的社会角度来看,有声书阅读热潮的兴起,对于新媒介时代视听“天平”的守恒、全民阅读工程的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是给“听”加重,平衡新媒介视听“天平”。人们主要通过以视觉、听觉为主的感官接收外界信息。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具体而言,媒介延伸的是人的感觉。在阅读范畴,文本的跨媒介传播是大势所趋,文字媒介延伸的是视觉感受,广播延伸的是听觉感受,影视延伸的是视、听多重复合感受。麦克卢汉认为,人面对同一事物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感受大相径庭,视觉空间是聚焦、透视、分割信息的,而听觉空间则是流动、发散、包容的[3]。在视觉文化产业盛行的当下,麦克卢汉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强调感官平衡的重要性,反对以视觉为中心,呼吁听觉回归。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手机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参与度的提升,有声书作为“听阅读”的新生力量正在崛起,并逐渐成为主流阅读形式之一,形成视觉文化与听觉文化并肩而行的可喜局面。
二是声音探路,推动全民阅读工程。国家提出全民阅读战略,通过一些推广手段调动国民的阅读兴趣,让更多的人养成阅读习惯,参与阅读这种认知世界、丰富内心的精神活动,从而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声书作为老少咸宜的阅读新渠道,正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推广阅读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是质量为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果说有声书是甘冽的井水,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井。有声书的创作者和出版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广大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有声书“精神大餐”,通过声音传递优秀的文化知识,与我国上下五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优秀传统文化为有声书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而有声书“耳朵经济”的崛起也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立下汗马功劳。近年来,我国频繁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之路困难重重。有声书作为移动新媒体时代出版市场的“宠儿”,责无旁贷承担着出版业的时代使命。晦涩、厚重的传统文化典籍对大多数人而言深不可测、高不可攀,更多的时候被束之高阁。有声书平台以通俗、轻松、风趣的音频形式促使传统文化走下神坛继而走进千家万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典籍阅读量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余园园. 碎片化阅读时代有声书弘扬传统文化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9.
[2] 陈圆圆. 听书时代,“悦读”随享[N]. 人民日报, 2022-04-28.
[3] 郭缨. 移动传播时代听觉回归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