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在阅读理解实战中的妙用
2023-05-30妥金花
妥金花
阅读理解“不求甚解”?看到这样的文题,你是不是感到惊讶?难道做好一篇阅读理解,我们不应该首先对文章背景究根溯源,对文词句段含英咀华,才能准确把握作者行文思路,并根据文意按图索骥,完成题目作答吗?
我必须承认,老师们确实是这样想的,学生们做题也确实有这样的完美解答的意愿,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一方面,老师苦口婆心,使出浑身解数,尽心竭力为学生整理各种答题技巧;另一方面,做题的学生头悬梁锥刺股,潜心背诵,依法答题。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套路答题千篇一律,陈词滥调毫无新意,固化思维曲解文意,生搬硬套文不对题。
一、没有阅读的“理解”不是真理解
阅读理解之所以成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学习难点,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的阅读量没有伴随学龄一同得到有效提升。更多的学生把课外时间拿来温习基础知识、背诵文化常识、默写必背诗文、学习阅读答题技巧、积累素材练习习作,鲜有时间通过真正有效的阅读习惯养成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这就使得学生做题时,只能根据所谓的答题公式生搬硬套,根本不懂答题概要,从而无法准确解题。
那么,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是真的没有丝毫用处吗?实则不然。所有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都是有经验的老师们从阅读、理解、解题、答题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知识精华,这部分知识的集萃通常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大部分方法和技巧都可谓是指导实战答题的精方要略。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在使用的时候无法得心应手,取得高分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这些答题技巧之所以精练、有效,是总结集萃者大量阅读、思考和整理的结果。当他想要把自己总结的信息传递给学习者时,前提是学习者本身应该对方法或技巧的出处案例的完整内容有所认知和了解。如果用来解释方法的案例,学习者都未曾接触过,那么,他又怎么能够理解这种方法的具体使用要义呢?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祥林嫂捐过门槛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可以摆脱嫁了两个丈夫的不洁之身了,可是回到店里刚伸手想要去帮忙摆放器皿,就被喝道“你放着吧,祥林嫂”。文中的这句台词充分证明了祥林嫂无论做怎样的努力,在那个封建思想麻痹着百姓的旧社会里,她永远不可能被大家重新接纳。那么,对于“你放着吧,祥林嫂”这句话的理解,一定要在读过《祝福》这篇小说作品,熟知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经历,并对比过上一次“祥林嫂,你放着吧”这样的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充分了解此时祥林嫂内心是怎样的冰冷与绝望。否则,只看案例分析和方法技巧解读,又怎能了解祥林嫂历经了怎样被那些愚昧的百姓一口口“吃掉”的残忍过程呢?答题的时候自然就无法根据人物经历并结合时代背景写出准确的答案。
所以,学生在只有技巧和方法的阅读理解答题过程中并不是做阅读题,而是被阅读题“做”了。“杀人诛心”说的就是在让一个人失去生的意志前,要摧毁他求生的欲望。做阅读题的时候,学生学习大量的技巧和方法,目的就是在实践中能有效使用。可是,当使用结果屡屡不能奏效的时候,学生的阅读动能就会深深受挫。每个人都是需要成果来鼓励自己建立自信的,如果学生掌握的大量技巧和方法都无法为他们的阅读理解实战所用,他就失去了“战胜”阅读理解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就会更加反感和冷漠,当完全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和意愿的时候,再多方法和技巧都是徒劳的。
因此,没有阅读基础的技巧方法训练,就像空有一身精湛厨艺,却没有一粒下锅之米的厨子一样,你能期待他用一口空锅和上下翻动的炒勺为你烹制出什么精美佳肴吗?
二、阅读才是理解的基础,数量才能堆积质量
所有的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都需要在阅读实践中去体验和揣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内化为理解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阅读积累就成了理解的基础和必要。
初读作品时,可以浏览、可以速读,要的就是大量,要的就是培养阅读的意识和兴趣。因此,此时的阅读对内容务必不求甚解,如果一味沉浸在某一篇作品里反复研读,就会错过大量涉猎不同类型作品的机会。这在时间如此紧张的学习状态下,尤其是不可取的。
对于学生而言,培养和形成阅读习惯,远比具备阅读理解能力更加紧要。大量的事实证明,小学时的大量涉猎和充分积累,能让初中、高中以后的阅读能力有快速的提升和进步。那么,怎样的“不求甚解”更容易有效获取知识与能力呢?
(一)浏览泛读,提升信息捕捉能力
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主要以兴趣培养为主,大量的绘本、漫画,充满意趣的诗歌、故事,科幻猎奇的百科知识等浅显易懂的书籍报刊,都可以采用浏览的方式,让他们进行泛读。这些作品内容大多系统、规律,有时只要看看文题,就能知道主要知识点;或者观看目录,就能大概厘清故事的发展脉络;粗略浏览就能把握大概意思。因为很容易就能快速获取或者捕捉感兴趣的内容,所以,阅读轻松,毫无压力。
可别小看了这样的浏览性阅读,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并让他们从阅读中获得兴趣和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在持续的阅读体验中,他们越来越清楚文章或书籍的重要信息或者核心思想最容易“藏”在哪里,在日后的阅读理解答题实践中,明显可以快速锁定关键信息的获取点。
(二)探求速读,提升阅读答题效率
相较浏览性泛读,探求性速读对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学生阅读时会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或者专门收集哪个门类或学科的知识,等等。如果再规定好提交答案的时间,这就要求小读者“一目十行”,快速阅读,并在海量的文字信息中精准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或答案。阅读的速度和效率能明显提升的要诀就是要让眼睛看到的信息直达大脑的“信息中央处理器”,快速分拣有用信息,让眼睛成为信息过滤“扫描仪”。
在速读训练中,要想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专注力提升。事实上,经常进行速读训练的同学更容易具备良好的专注力。因为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题答案的寻找任务,他们更容易在保证准确的情况下,更加高效地完成找寻任务,长期的训练会让他们在阅读理解答题实践中拥有不凡表现。
三、“不求甚解”为的是更好地求其甚解
当大量不为理解而来的阅读形成足够的体量,信息的提取、思路的把握、阅读的语感已经随着海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形成了。而之前的所有“不求甚解”都是在为阅读理解实战储备丰富的动能和张弛有度的可能。此时的阅读理解就需要品味和精读。
从阅读内容上,遴选经典的名篇名著或者具有代表性的質优文美的优秀作品;从阅读要求上,要逐字逐句、细嚼慢咽,从欣赏文章的佳词妙句,到揣摩作者的谋篇布局,再到体会作者的立意匠心,都要细细研磨、含英咀华,把其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给养。好的篇章不仅要反复诵读,甚至熟能成诵,至少要对里面的情节、要义做到脱口而出,挥笔即来。
诵读的时候不仅要口诵心念,更要下笔圈点勾画。准备专门的阅读记录本,或者用荧光笔、记号笔、便利贴等学具,在喜欢的书籍中随时批注、记录阅读的感受和心得,可以整理阅读手账,把自己阅读时的问题和不解也记录上去,待再读时继续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解答。
制作读书卡片也是不错的积累阅读感受的方法。可以品评作者的遣词造句的精当,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更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进行句段的仿写或者作者设计思路的拆解。这些卡片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图、设计,可以随时拿来欣赏、背诵,也可以用来翻阅、再创作。
“不求甚解”是对阅读最大的包容和接纳,每个读者在建立阅读兴趣的初期都有“不求甚解”的权利。当大量的“不求甚解”将一个爱上知识、爱上感受生活的灵魂带到书籍的海洋中,波光粼粼的海面下珍贵的知识骊珠定会用它智慧的光华深深吸引那个弄潮儿去奋力探索、求真。
“不求甚解”是作品对读者的敞开,因为只有敞开的怀抱才能拥抱更多需要它的人,只有敞开才能让需要它的人无所顾忌地投入。只有放下紧张,无忧无虑投入作品的怀抱,才能真正打开感知世界的大门,去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感受语言为我们带来的馈赠,让我们有机会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分享给更多期待美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