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教学背景下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2023-05-30陶颖慧
陶颖慧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定义及背景
单元整体教学一般指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对教学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教学方式,具有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重点突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核心素养,二是学习任务群,这代表了高中语文教学开启了新的时代。单元整体教学一改单篇教学的传统授课模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不仅能解决单篇教学存在的碎片化问题,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教师,做好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设计,对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提升的重要抓手。
二、基于单元目标的教学目标分析
在本次区校“双新”联合展示活动中,我以统编教材第五单元第11课的两篇课文《与妻书》《谏逐客书》作为授课内容进行了公开教学,第五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使命与抱负”。单元导语中提示通过专题研讨,可以提升学生对抱负与使命的理解;要注意这些作品切于实用、关注特定对象、具有针对性的特点。据此,我确定了如下五个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之情;
2.理解和赏析作品的艺术性表达和说理、抒情之间的联系,感受作品的情感力量,深刻理解作者的光辉思想;
3.把握课文各自的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实用性、针对性;
4.积累文言现象,掌握文中出现的典故,做到自主疏通文意;
5.学习实用性文体的写作。
依据如上单元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品读实用性文本的写作技巧,体悟林觉民与李斯的使命与抱负。这两个教学目标对应单元教学目标1和3。
三、基于教学目标的学生活动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多次提及“项目学习”,所谓项目学习,对学生而言即参与了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通过工作,探究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那么,何谓基于语文学科的项目学习呢?我认为,语文学科的项目学习是以《课标》为基准,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开展大量阅读与鉴赏、表达与沟通、整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项目,进而解决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最终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学习模式。
关于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给出了这样的指导意见:“通过比较阅读、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全国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下册》的单元学习任务中,不乏项目化学习的范例,如第二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是“从本单元的《雷雨》选段和《哈姆莱特》选段中任选其一,在班上组织演出。”第八单元也有这样的学习任务:“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这些项目化学习活动,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实施者,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
在本次《与妻书》与《谏逐客书》的群文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活动:
活动一:创作歌词,用学生熟悉的方式体验和解读家书,锤炼勤思和善思,升华情感抱负。
信息化时代,让交流变得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让人们远离了书信,所以学生对于书信中表达的丰富情感以及书信的写作方式不太理解。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书信?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应当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我采用学生熟悉的方式——歌词创作,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第一个学生活动设计: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和观察,对小组活动的程序进行指导。很快,各个小组在组长的指导下,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对于作品整体情感的认识,这样的方式离不开我们学校长期以来倡导的“三思课堂”教学形式,勤思的习惯和善思的方法在小组活动中的优势显而易见。思想在碰撞中丰实,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学生渐渐感悟出林觉民舍小为大的人生抱负。接着,学生进行具体的分工,有的负责歌词的整合,有的负责书写,有的负责交流。整个过程持续了二十多分钟,在交流过程中,我还邀请一名学生将其中的亮点或不足之处都打在了屏幕上,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资料保存,以供互相借鉴和完善。
活动二:缩写文章,用最高效的方式提炼奏章的主旨,体悟行文的奇思在文章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谏逐客书》是一封战国时期的奏章,距离我们比较遥远,学生理解起来相比《与妻书》会更加有难度,于是我设计了第二个课堂学习活动——缩写,让学生体会李斯的这封奏章能达到使秦王收回成命的效果的原因。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将文章缩写成这样四句话: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假设)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否定)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肯定)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双重否定)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上四句话均从秦国立场出发,且语气一句比一句强烈,层层递进,阐释了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会李斯之所以能打动秦王,是因为他抓住了秦王想统一天下的心理,处处在“为秦谋”。李斯如此的奇思妙想也在学生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当然,这样的智谋既是奇思的内驱力,也是李斯这位谋士对秦国的忠诚与使命的体现。一名学生在课后与我交流,他认为这也是一种说服他人、与人辩论的方式与手段,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能用到。
四、基于教学目标的生生互评及实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语文课程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要注重展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多种评价活动。”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评价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思想争鸣。
例如,在小组派代表展示创作的歌词环节,学生根据创作即兴提问,被提问的同学即时作答。记得当时第三组创作的歌词是这样的:
“天已暮,谁知汝心孤独,
相思苦,君知安为归途?
卿卿如晤,一纸家书,
愁思尽露,一身忠骨。
且忧家国作此书,
但愿君亦勿念吾,
待于灯火阑珊处。”
这段歌词充分展现了林觉民信中的痛苦与挣扎,一方面不舍妻子,一方面又难弃国家,最后只能舍小为大,充分展现其救亡图存的抱负与使命。在展示的学生解读完创作意图后,有一名学生马上提问:“‘灯火阑珊处是什么意思?”当时展示的同学解释“灯火阑珊”是灯火将尽,灯火稀疏的意思。然后提问的同学马上追问:“为何要写‘灯火稀疏,为什么不能用‘燈火通明?”进而展示的学生解释,他想用“灯火阑珊”表达时间的流逝,妻子等待丈夫的时间之久,这样更能够体现妻子的悲切,也与林觉民写信时的内心情感相吻合。
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但增加了思考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提升了思维层次。
“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复杂性,而单元教学也给了教师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全新的教育形式下,高中语文应立足单元教学,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单项评价模式,力求构建出以学生为本的高效的语文课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