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中滋味

2023-05-30张芳

翠苑 2023年2期
关键词:芦蒿藕粉蓑衣

张芳

蓑衣饼

张爱玲曾借她姑姑之口回忆家族旧事:“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她语气中不无调侃之意,我却以为这老太太不简单,因为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没事喜欢翻翻经典小说,本身就很难得,这是其一;其二,《儒林外史》中的饮食描写确实出色,老太太爱看书中的饮馔文字,说明张家这位长辈还挺有审美眼光的。

我亦十分青睐《儒林外史》中的饮食文字,好像从14岁那年第一次读它起,就觉得书里的索粉八宝攒汤、鸭肉烧卖、鹅油白糖饺等等要比《水浒传》里的水煮牛肉、《三国演义》里的青梅酒讲究许多……不知相府老太太最爱《儒林》中的哪样美食,在我,几十年来最念念不忘的,要数马二先生游西湖时遇到的蓑衣饼了……

这一段的情节是这样的:正直、热情又有些迂腐的明代穷书生马二先生游玩西湖时,虽然游兴甚浓,但由于囊中羞涩到了用餐时间就颇感为难。怎么就为难了?主要是昂贵而美味的肴馔他无力购买,尽管看到“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味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也只得掉头而去;便宜的面条无法吃饱;好容易碰到价廉而能混个肚圆的零食,那滋味又只能将就。正在意兴阑珊之际,马二先生恰恰邂逅了杭州名点蓑衣饼。

初见蓑衣饼我就暗暗吃了一惊。因为之前马二先生吃了有饺饼、芝麻糖、粽子、烧饼、黑枣等等十几种零食点心了,但他食用过后的反应不是“肚里不饱”,便是“不论好歹吃了一饱”,显见得这些点心皆不能令他称意。而这次在吴山品尝过蓑衣饼的反应就完全不同,书里说他到间壁一个茶室泡了一碗茶,看见有卖蓑衣饼的,叫打了12個钱的饼吃了,“略觉有些意思”。为何略觉有些意思?那自然是这饼滋味不俗,既垫饥又可口,同时价格还不贵,很对下层知识分子马二的脾胃吧。

马二先生迷恋八股文虽不可取,但我对他因帮助朋友而落到自己受穷的境遇,还是很同情的,捎带着对他称赏的蓑衣饼也充满了好感。这枚给予了一名寒士手炉般温暖的点心到底是怎样的?没见过。不过从名字上推想,应该是形似蓑衣,鹅黄饼皮层层纷披而下,艺术品一样精巧。究竟是何滋味?无缘领教,依然只能想象。既然它状若渔翁所披蓑衣,饼层自然制作得极薄极脆,咬一口定然又香又酥,托着这块饼的一刻,多大的烦心事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再多想几遍,这枚有着清雅名字的点心绝不仅仅是可口而已,它身上应该还有着林泉的气息,诗词的影子,慢慢品尝着它们的时候,你不由自主就记起一些名句来了,比如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苏东坡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有王士祯的“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等等……功课不那么紧张的时候我常在脑海里悄悄勾勒蓑衣饼的样子,对这枚家常点心的好奇、向往和思念就这样贯穿了我无比漫长的青春期。

不惑之年后才大致知道了这饼的模样,原因是那几年我读书的口味渐渐偏向于文史类书籍,也点点滴滴地积累了一些关于蓑衣饼的资料。原来这饼在明朝就有,是苏杭特产,以杭州吴山和苏州虎丘为佳。“城隍庙居吴山之中,其左右约里许,开设茶店甚多,茶则本山为最,饼则蓑衣著名。”这是清人范祖述在《杭俗遗风》里的记载,看来蓑衣饼在当地已有很高的知名度……滋味如何,一个叫汤传楹的明末才子在其《虎丘往还记》中有十分传神的记载:“予与尤子啖蓑衣饼二枚,啜清茗数瓯,酣适之味,有过于酒。”才子毕竟是才子,寥寥8个字就引得读者悠然神往了。

大概觉得此饼的滋味太过隽妙,清代大诗人兼美食家袁枚还特意去打听它的烹制方法,然后郑重其事将其收录于《随园食单》:“干面用冷水调,不可多揉,擀薄后卷拢;再擀薄了,用猪油、白糖铺匀,再卷拢擀成薄饼,用猪油煎黄。如要咸的,用葱椒盐亦可。”他记录得这般详尽,我一点不怀疑这位大名士哪天来了兴致,真会找出各种材料来做上一整天蓑衣饼。

这饼为何有这么雅的名字,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其实它一开始的名字是叫酥油饼,后来文人们见其蓬松如农家蓑衣,谐音酥油,且蓑衣较之酥油更易入诗,于是给它改名,蓑衣饼的名字就这样流传至今。这件事并非哪个人杜撰出来的,它有清人丁立诚的一首诗为证,诗云:“吴山楼上江湖景,饮茶更食酥油饼。酥油音转为蓑衣,雅人高兴争品题。”

想来,吴敬梓先生也是偏爱蓑衣饼的,要不,他不会特地安排小说里的马二先生热烈赞美这饼——文士热爱此饼好像已成了一种惯例,记得著名的历史小说家、杭州人高阳在其代表作《胡雪岩》中,亦写道主人公胡雪岩在做钱庄小伙计时,曾与好友王有龄同上吴山喝菊花茶啖蓑衣饼的情形。

这几年听说现在杭州店铺又有了卖蓑衣饼的。闻听此消息甚是欢喜,因为杭州既有此物,苏州乃至我居住的城市不久大约也会看到它的倩影。周末的下午出门散步,一抬头就能与300多年前的杭城名点打个照面,可不正是中年人的乐事一桩吗?期待这芳馥的一天早些到来。

芦蒿炒面筋

初读《红楼梦》,一直不明白一件事:大观园里出色的丫头多了去,何以怡红公子贾宝玉偏偏最欣赏晴雯呢?

可能有读者会说,这个问题不难解答嘛,宝玉格外看重晴雯,那是因为她模样、爽利、言谈、针线样样都比别人强。我以为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要论模样,五儿不输给她;论爽利、言谈,小红未必不如她;针线虽是她的强项,可园子里的丫头们谁没有一两样拿手绝活呢?再说她的脾气较之袭人、麝月可是差太多了。

也许又有人会说,除上述理由外,还因为她品格皎洁,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奴性。但这个理由仍说服不了我。是的,晴雯固然没有奴性,不过有此性情的并非只她一个,那个唱戏的女孩子龄官同样敏感自尊、不甘为奴,为何怡红公子最放不下的丫头却是晴雯、而非龄官?

后来再读《红楼梦》,多琢磨几回与晴雯相关的章节,尤其是第六十一回写她爱吃芦蒿炒面筋一段,多年的疑惑才慢慢有了答案:宝玉的忘不了晴雯,除了她模样、才干、人品等方面皆出类拔萃外,大概还因为,她对那一道碧如玉针、滋味清隽的诗菜芦蒿炒面筋有着特殊的喜好吧。

芦蒿炒面筋是一种诗意缤纷的菜吗?当然!芦蒿又名蒌蒿、藜蒿,苏东坡先生为它写过“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名句自不待言,陆游先生也在《戏咏山家食品》一诗里盛赞它:“旧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蒌蒿又一家。”明代诗人兼画家陈录则在《赠钓伴》里这样称颂它:“短短蒌蒿浅浅湾,夕阳倒影对南山。”……这么多著名的、不太著名的文人士大夫们都惦记着吟咏它,它自然是一道不折不扣的诗菜了。

晴雯真的喜食芦蒿吗?那亦是毋庸置疑的。你想,假如没这个癖好,她怎会特地让小丫头春燕去找小厨房柳家的单做这一碗菜?没这个癖好,又怎会驾轻就熟地叮嘱柳家的别用肉炒、别用鸡炒、一定要少搁油用面筋炒?如果对这道菜持无所谓态度的话,她亦不会拼着欠柳氏一个人情,也要在自家餐桌上见到这碗诗菜了……年轻的女孩子由衷地喜爱一样散发着春天江水气息的蔬菜,确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估计宝玉对晴雯的另眼相看,就是在知悉了她这一项独特的饮食爱好之后。是啊,之前他眼中的她,虽然心地纯洁、明快美丽、惹人喜爱,但到底没读过书,没法同他进行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故而她在他心中还不是特别重要……然而现在不一样了,晴雯这个爱好让他陡然间意识到:她尽管没读过一天书,不曾经受过诗书的熏陶,但却是个颇有艺术天分的姑娘——就艺术认知能力而言,袭人无法同她比(糖蒸酥酪缺了点诗意吧),司棋更无法比(炖鸡蛋同理),园里任何一个丫头都比不了她……

小说里固然不曾提及,但我们自可以想象,此后宝玉和晴雯围绕着芦蒿可能有过怎样的对话。开头他大抵只是闲闲地对她谈起芦蒿的各种吃法,比如芦蒿除了可炒肉片、面筋,还可以搭配了香干、腊肉、笋丝、莲藕等爆炒;不惟能炒来了吃,还能拌了吃,凉拌芦蒿的做法是这样的:滚水焯一遍,然后加酱油、加麻油拌……慢慢地见她睁大了一双杏仁眼听得出神,便也来了兴致,干脆原原本本地告诉她芦蒿的起源、营养价值有及历代文人雅士对它的种种追捧。

他喝了口建莲红枣儿茶,绘声绘色地道:南宋有个文人叫林洪,自从在江西任职头一回吃到炒芦蒿后,就念念不忘它的香脆可口。只是几年后他到别的地方做事,当地不产芦蒿,便再无法一饱口福。见不到芦蒿又实在惦记怎么办呢?他就常常和老家江西的朋友大谈芦蒿,这还不算完,又在自己一部叫《山家清供》的书里详尽记录了这种青蔬的百般可爱之处。晴雯听了拍手笑道:这姓林的很对我脾气。

宝玉见与她聊得投机,忍不住高声吟起了苏东坡那首有名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犹嫌不过瘾,又吟了一首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之十五》:鸭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听说河豚新入市,蒌蒿荻笋急须拈……他这不念诗还罢,一念诗,她竟说出了一番令他惊喜交集的话来。原来她是这样回应的:要我說,这两首写芦蒿的诗,都是极好的,不过若说谁做得更好,那就是这姓苏的才子了。

他听后不由吃了一惊,沉默片刻,便含笑道:再说下去。讲讲理由。她抬头见他眼里满是嘉许之意,便知自己没有说错话,遂继续发表意见:我的理由是,那朱才子的诗虽然不坏,可说来说去,无非是直截了当讲芦蒿滋味如何清香,其他酒果如何可口。苏大才子的诗就不一样——他并未提到芦蒿滋味如何,却转弯抹角告诉大家江边的野生芦蒿怎样茂盛,它附近的竹林、桃花怎样好看,河豚又怎样活蹦乱跳,作诗的人虽未明言芦蒿的味道,可大家想,芦蒿生在这样优美如画的环境之中,它的滋味能差得了吗?想象中的美食是要比真实的美食更可心的。所以我说苏诗胜过朱诗。

宝玉没想到从未接触过诗歌的晴雯第一次听他念诗,就说出了这等有独到见解的话来。她和袭人她们是多么、多么地不同啊。应该是从此之后,她便成了他生命中可遇而不可求的、视若拱璧的精神知己。

联想得差不多了,就此打住。扔下笔,忽然很想去超市采买些芦蒿回来,做上一道碧绿生青、诗意盎然的芦蒿炒面筋。无他,一则是自己也想念此物的清芬了,再则是想以这样的举动,来向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先生致以深深的敬意吧。

杏仁茶

注定了是个小众读者,夜读《红楼梦》我除了关心贾府男主人的仕途顺不顺,将来顶门立户的少爷们功课有没有长进,还格外留意贾府的老太太并儿孙们最近又在食谱上翻了什么花样。见天儿盯着人家的菜单瞧,对贾家人的口味也便烂熟于胸——比方宝玉的口味比较清淡,多半只食竹笋、清鸡、鹅掌、鸭信这类清新婉妙的菜蔬;凤姐虽是女流,口味倒醇厚,动不动就跟贾琏夫妻两个来上一盘火腿炖肘子;黛玉在饮食上自然娇贵些,平时也不见她好哪一口,只在冰糖燕窝粥端来时她才破例展颜一笑。

贾母的口味比较古怪,她老人家有时不忌油腻,有时又受不了一点油星儿。瞧厨房里常为她准备的藕粉糕菱粉糕之类,她应该是偏爱甜点的,但一般的甜品她又看不上——像第五十四回元宵节开夜宴那次,贾母由众人侍候着喝了酒看了戏听了笑话儿后,因腹饥向凤姐要些点心。凤姐说有鸭子肉粥,老太太不要,凤姐又说有枣儿熬的粳米粥,老太太嫌鄙说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好个凤姐巧孙媳妇儿,马上伶牙俐齿地回说还有杏仁茶,这一回对了老太太胃口了,这难侍候的老祖宗终于露出微笑说,倒是这个也还罢了。

从此对这个餐饮上的细节念念不忘。我倒不是奇怪凤姐何以这般伶俐,知道老太太心仪哪种点心便一早安排得舒舒齐齐,专等着老太太挑三拣四最后选定杏仁茶,以凤姐的鬼聪明儿,猜中老太太这点心事算不得什么难事。我只是纳闷老太太为什么独爱杏仁茶?——她不要鸭子肉粥还能理解,多半是怕晚上吃得太饱影响睡眠。可又为什么不要红枣粳米粥?杏仁茶清淡,红枣粥也清淡,杏仁茶是甜品,红枣粥同样是甜品,不知她因何取杏仁而舍红枣?这个饮食上的小插曲真让人费解。

这个谜团直到有一天我也喝过杏仁茶方解开。那回坐在某西餐厅,发现甜品菜单上有我不少新欢旧爱,像什么花生汤、南瓜圆子羹、水果什锦羹之类。但“杏仁茶”三个字一旦跃入眼帘,便觉惊心动魄,遂舍下众甜品直奔伊人而去……杏仁茶的滋味果然不同凡响,我才喝第一口,便怔在那里许久。它甜得那么矜持,绝不似红枣或豆沙的甜那样,多少有些不管不顾的纠缠。杏仁茶,它的甜里带一缕近乎忧郁的苦,仔细品它,又不全是苦,不经意间有缕奇香细雪般融化在舌尖……慢慢地喝完,感到很定心,就像才被一阵四月的风吹拂过,才被一池明净的水涤荡过,杏仁茶,它是不会来纠缠你的,但你若经历过它便会痴缠它,难怪那个钟鸣鼎食之家的老太太如此看重它。

杏仁茶的制作方法并不繁难,我曾找来烹饪书对照着做过。具体步骤是这样的:准备好杏仁粉、糯米粉、冰糖等原料。将杏仁粉、糯米粉加水煮熟后,倒入一个蒙着细纱布的碗中。届时杏仁粉糯米粉颗粒悉数留在纱布上,汁水则徐徐注入碗中。再在碗里加冰糖少许,一碗甜香适口的杏仁茶就立得了……会做了这道甜品后我也并不常做,主要是觉得像贾母这样的贵族老太太在家中喝它挺自然,挺有美感,我并没有老太太那样的人生和气质,假如也在家中隔三岔五喝起它来,实在怪别扭的……于是总去那家西餐厅点杏仁茶。慢饮杏仁茶,遥想《红楼梦》,顿觉人生无限丰足。

藕粉火腿饺

说到藕粉火腿饺,资深金迷们一定印象深刻:这是金庸小说精品《天龙八部》中,苏州姑娘阿碧用来招待大理国贵客段誉一行人的一道点心。

我不算是最高级别的金迷,可对这道玲珑的点心亦怀有别样的感情。记得14岁那年第一回在书里读到它,简直舍不得将视线从书页上离开,且来重温这段妙语:“到得厅上,阿碧请各人就座,便有男仆奉上清茶糕点……四色点心是玫瑰松子糖、茯苓软糕、翡翠甜饼、藕粉火腿饺,形状精雅,每件糕点都似不是做来吃的,而是用来玩赏一般。段誉赞道:这些点心如此精致,味道定是绝美的了,可是教人又怎舍得张口去吃?阿碧微笑道:公子只管吃好哉,我们还有。段誉吃一件赞一件,大快平生……”

那时,对于玫瑰松子糖、茯苓软糕、翡翠甜饼这几样茶点,欣赏归欣赏,却还不至于到念念不忘的地步。因为玫瑰松子糖的滋味我是领略过的,一位老家苏州的英语女老师曾分贈给我这种糖;茯苓软糕虽没机会尝试,但我吃过茯苓饼,大致猜得出这糕的滋味;翡翠甜饼同样,想象中应该跟宜兴老家的青团差不多,只是口感较青团更有弹性吧……独有这藕粉火腿饺却令我暗恋了许多年,因为从没机会接触过这道茶点,也无从想象它究竟怎样做成的,火腿固然可以做饺子馅,但柔若无骨的藕粉又如何融入火腿粒之中?百思不得其解。惟是不解,便念兹在兹了整个漫长的青春期。

这谜团直到20多年后才解开。那年夏天去南浔古镇旅行,在一家古色古香的餐厅坐下,无意中发现菜单上竟赫然写有藕粉饺几个字。我不由“啊”了一声,便奔至收银台请教老板,问他这藕粉饺可是藕粉火腿饺?当时早过了午餐时间,老板正坐那儿打盹,被我搅扰了倒也不生气,不紧不慢地道他们的藕粉饺其实是藕粉豆沙饺,并非火腿饺。我微感失望,但仍不死心,又问那么这藕粉饺到底怎么做的。那人微微一笑道,就是上好面粉加新鲜藕粉做饺子皮,猪油豆沙做馅心——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多年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天龙八部》里的藕粉火腿饺,显然就是面粉藕粉二合一皮子包成的火腿馅饺子嘛。这饺子集火腿之醇、竹笋之鲜、藕粉之清香(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于一身,那滋味自然非寻常可比,怪不得从小锦衣玉食、出身皇族的段誉也对它赞不绝口——至于阿碧为何奉上火腿馅而非豆沙馅的饺子,那应该是其他几样茶点玫瑰粽子糖、茯苓软糕、翡翠甜饼均是甜的,再配一件甜点心未免过腻,巧慧的阿碧当然舍豆沙饺而取火腿饺了。

从此明白了为什么许多金迷对阿碧抱有那么大的好感。小说中头一个出场的少女钟灵虽活泼,但时间长了未免感觉闹腾;骑着黑骏马登场的木婉清虽明丽,但未免有些任性;熟知天下各门派武学的王语嫣固然才貌双全,但曼陀山庄的大小姐也不是那么好相与的,唯有这位温柔贤淑的阿碧姑娘给人以如坐春风之感。现实生活中谁不希望有她这样一位朋友呢?说话糯软、心地纯良、善解人意、做得一手好菜尤其擅做地道江南风味的藕粉火腿饺,和这样的良友哪怕小坐片刻,心中也会蕴满宁静的喜悦的。

猜你喜欢

芦蒿藕粉蓑衣
泡藕粉
每个南京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丛芦蒿
泡藕粉
建湖藕粉圆:甜润爽口 余香不绝
芦蒿种植管理四大要点
题蓑衣鹤育雏图
蓑 衣
难吃与不能吃
蓑衣龙树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