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路径

2023-05-30鄢玲玉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4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融合路径高中地理

鄢玲玉

[摘    要]美育的开展是为让学生学会探索美、发现美、认识美和创造美,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对学生全面发展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通过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巧妙地融合美育,能够协助学生树立美好的品质与完善的人格,并且以教材为依据,美化教学语言,引入课外资源,也能为高中生强化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美育;高中地理;审美意识;融合路径

高中地理教学是为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并使之能够做到立足地理学科视角来欣赏和认识社会美与自然美,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其精神境界与生活品位,而这与审美教育目标恰好契合。鉴于此,地理教师应当对审美教育重要性有充分认知,并且要对教材内容的特点深度挖掘,从而找出审美教育素材和设计美育目标,确保美育和地理知识密切结合的同时,学生审美意识及能力也会随之增长。

一、高中地理教学美育功能及作用

高中地理教学巧妙地融合美育是指立足美学角度针对地理知识进行融合性教育,通过将知识教育向审美想象、审美感受、审美理解与创造层面延伸,可使高中生对美有更深的认知,而想要确保审美融合教育顺利开展,地理教师要对美育功能及作用有充分地了解。首先,从功能方面来讲,美育主要由人文美教育和自然美教育两个方面构成:其一,人文美教育一般体现在地理教材中的人文景观、现象等,通过多彩的精神文明与人类物质文明可使学生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并且也能直观体会到不同人文之美;其二,自然美教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世界范围内的山川、海陆自然生态和各种雄伟奇观与自然景观,同时也有广阔宇宙带来的无限遐想。其次,从美育作用方面分析,美育对于学生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极大作用。通过指导高中生利用地理课程欣赏大自然之美,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美化环境的重要性有充分地理解,另外在各种教学手段作用下,也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人文与自然之美,随着情感体验增强,可将真实世界中的节奏、均衡、统一、有机等多元素密切连接,更会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观察环境与地理变化规律,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脑中积累更多审美经验以及形象材料,并且其审美想象力也会有显著提升。

二、高中地理美育构成要素

(一)从教育内容角度分析

以教育内容视角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美育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地理景观美。地理景观属于人造自然及自然界的审美形态,通常包含人文地理景观、自然地理景观,其中人文景观一般会以富有美感的形式和至真至善的内容形式来反映人类在创造美时的壮丽历程;而自然景观则具有生动变化、鲜艳色彩和摄入风貌的形象形式,通过该元素能够为高中生群体带来无限活力与生机,并且也能给人极强的审美享受。二是地理理论美。美育构成要素反映的是地理课程内在本质联系的一种审美形态,或者也可将其视作地理科学美,对美的内容来讲,地理理论美可将地理世界客观规律以最“真”的状态加以呈现,而“真”则是一切美好的基础,也就是“所有现象与事物都应和客观规律相符合,这便是符合真,体现美”;另外,从美的形式来讲,该要素具有和谐、新奇等多美学特征。三是地理探索美及创造美。地理学发展史也可看作地理世界对美的探索与创造,在不断发展中人类探索信心不断提升,而这也使更多地理美呈现于群众面前,同样在美的事物和现象下也有更多人开始探索世界之美,而探索的过程就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二)从教育形式角度分析

立足教育形式角度来分析美育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地图美。地图属于地理课程独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常被视作地理教学第二语言,是经由人类创造得出,所以地理教学中地图可视作该学科特有的美学品格和科学内涵结晶。一般地图美多体现的在多样统一美、符号美、色彩美和功能美,借助直观形象图例和规定符号系统可使学生在观察地图时了解整个地理事物,然后再通过以不同色彩匹配就能将地理事物布局的区别加以呈现。总体来讲,在色彩、图例的协调配合、有序地组织下可将一个主体共同反映,这样即可呈现一种和谐美感,最重要的是在观看地图时学生群体可引发自身畅想。第二,地理语言美。语言美应当包含意美、形美、音美三点,同样地理语言美也应由书面语(板图、板书)、口语表达美和态势美三点组成。其中书面之美应是,字体清晰美观、工整流畅、色彩搭配协调的板书与融合地理图表、地理绘画于一体的板图构成,通过这一点可将艺术美感充分彰显;口语表达之美指向语调抑扬顿挫、语速快慢有度;态势之美则包含爱意浓厚的手势表达、亲切的眼神表情、自然的步势与身势。第三,教学情境美。高中地理教学为将该知识美感呈现,教师可利用提问创设情境、直观图像情境等形式进行教学;或者利用诗词、美术、音乐等来渲染课堂情境;依托各种课内外活动来丰富与拓展情境,这样可使地理教学更具感染力和形象特征,同时也更有利于高中生感受各种情境之美。第四,教学流程美。流程美体现在教学逻辑结构层面上,这主要取决于地理知识的逻辑推进和地理教学形式,例如,所使用的教学导入语言引人入胜,那么教学的过程也会呈现一种极强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可以说美学意蕴深厚的教学逻辑结构本就属于美的乐章,在这一指导下学生能真正领悟和感受学习带来的愉悦之感。

(三)从教学环境角度分析

基于教学环境分析美育构成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课堂环境美。地理教学开展需要依托一定空间进行,也就是教学环境,这里主要指教室和校园,地理教学中可将教学环境视作教学活动呈现的物质载体,同时也属于审美活动的重要构成。具体来讲,想要为高中生呈现优美且独特的教学环境需要利用教学用具和景观设计来布置,如地球仪、地图以及各种板画、板图,或者也可在多媒体辅助下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营造这种教学环境可将审美情趣充分反映,并且所塑造的审美氛围对于师生主群体的精神升华和审美意识提升也十分有利。另一方面,课外环境美。地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人地相关活动和地理环境决定,因此地理教學中教师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地理调查、户外参观的教学活动,通过该方式不仅可让高中生更直接地体会自然之美,同时也能使之更深层地探索自然的奥秘。借助所学知识观察生活现象,也能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一来地理环境之美也能全面展现。

三、美育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路径

(一)挖掘教材之美

高中地理是指导学生主体认识人文环境、走进自然世界、形成地理技能、构建知识体系、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课程,该学科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社会学和自然学性质。通过分析教材即可发现,地理课程中涉及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诸多带有美育特征的知识内容,所以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使之真正认识到自然的和谐之美。为此,地理教师深度挖掘教材中已有的美育素材,首先是自然之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众多地理景观,这些皆属于自然形成的事物美。课程教学中若想将教材现有的自然之美呈现,教师可使用视频播放、图片展示、速写板画和语言描述等方式让学生有最真实、最直观的感受。例如,讲解《宇宙中的地球》时,可先着重介绍宇宙起源、发展及性质等相关知识,随后再面向学生提问“地球与宇宙间关系”这一疑问,并让其伴随问题讨论“整个宇宙中除地球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星球存在生命”;同时,也可利用视频资源呈现太阳系、地球、银河系以及其他星系间的关联,以此帮助高中生进一步感知宇宙,同时宇宙星系之美也能对其心灵造成重大影响。

(二)课外活动发现美

高中教学阶段,地理课程的总课时占比较少,但是该学科知识范围较广,所以若仅是利用课堂时间施教难以保证授课目标实现,因此教师需要对各种课外资源灵活运用,同时也可借助一些课外活动来引导学生发现美。若是遵循正常教学进度,在讲述“地球圈层结构”知识时近九月末,很多地区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待高中生对该知识有所了解后,教师即可为学生布置一项观察作业,即每日养成出门看天的习惯,并且要将每日天气记录成册,欣赏不同时段下天空与云朵都是怎样的;或者有条件的学生也可利用绘画、摄影等方式对展现出的自然美加以记录,随后在教学“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时,地理教师便可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内容以素描、影像投屏或语言表达等方式进行分享。当全体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在评价环节可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美学相关的知识。另外,也可鼓励班级学生一同参与评价,因为每名学生审美标准有一定的差异,所以随着彼此交流愈发深入,其审美能力也会有极大地改善。

(三)影像图片欣赏美

为确保地理教学中美育深度融合,教师可利用各类影像图片指导高中生欣赏美,例如在教学“大气的组成”时,可以向学生呈现诸多与气象景观相关的图片资料,然后再指导其在欣赏气象美时主动探究各种气象的形成原理。如雨、雾、云、雪等天气现象的变化都是气象美的形成基础,反观天气现象变化又是源自杂质和水汽的时空变化,由此可见,大气中虽有些成本含量极少,但其同样蕴含着较强的科学探究价值,并且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审美情趣和意境。

(四)科学探索创造美

让高中生在地理课程中学会创造美,是美育融合的一项主要目标,想要实现该目标,教师可借助科学探索使学生主体逐步学会创造美。具体来讲,地理知识中有很多内容有较强的探索意义和研究意义,如“教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和人类活动”这一案例便具有明显探索特征,而教师也可围绕该特征将地理课程所呈现的科学美加以渗透。通过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图相结合,可提出问题“科学家是借助哪种方式对图中曲线进行测量与绘制的”,借助这一系列教学提问能够将地理科学美充分展现,并且也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此外,讲解“大气垂直分层”知识,可将“阿兰·尤斯塔斯从大气层41425米高向地面跳,并创下跳伞记录”的视频资料和研究人员探索大气层奥秘的资料内容为学生播放;或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解“大气探索”,这样的教学可让高中生感受科学美,同时强化自身探索精神与问题发现能力,其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明显增强。

(五)环环相扣逻辑美

教学逻辑相扣是地理课程的一大特色,为此在融合美育教学时,教师也可对该特色充分利用。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为例,教师除要培养高中生对大气现象进行欣赏与解释的意象和能力,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锻炼其科学审美能力,通过将学习过程、学习内容逻辑美融合一体,可实现地理学习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具体来讲,讲授“大气保温作用”与“大气受热过程”知识时,教师可将已经学过的大气组成知识相结合,逐步引导高中生群体理解各种关键词;另外也要围绕“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这一原理着重讲述;或者也可借助板图让学生对大气知识加以了解,这样一来高中生便能更深入地体会和感受地理逻辑美。

(六)语言艺术表达美

地理教材中很多知识和现象通常都需要教师借助语言进行描述,而为突出美育教学,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关联性较强的诗词来比喻或直接描述,通过以诗句营造情境能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其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也都会有显著提升。例如, “巴山夜雨涨秋池”充分说明巴蜀地区夜雨较多的现象,利用这句诗引入相关知识,可使高中生对山谷和山坡之间的关系以及夜雨形成的原因充分了解。随着教学语言美化,课堂氛围会有极大地改善,并且用语言营造情境也能做到启发学生思维和降低学习难度,这样一来不仅对学生强化审美意识和能力有极大地帮助,同时其学习质效也会有所增强。

(七)方法创新呈现美

受美育要求和地理课程特殊性影响,教师在融合美育与地理知识时不能仅是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在掌握地理特征基础之上,借助一些直观性手段来体现地理美,从而确保学生主体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学习和审美教育。鉴于此,课堂教学环节可尝试将情境模拟、小组合作、游戏教学等诸多先进的授课方法引入,同时也要注意围绕教学内容应用实物工具或是多媒体教具。通过针对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可让高中生主体在艺术美、直观美的影响下真正做到感受美。如,在向学生讲解与“长江”相关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具播放《长江之歌》,同时也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朗诵,这样既可使之自觉融入自然之境,而教师也可趁此机会向其提问“长江所流经的地形都有哪些”,通过该方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和学习欲望,并且也能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美育融合的授课目的。

将美育融合于高中地理教学属于素质教育要求,同时也是为将地理教学价值充分彰显,通过分析教材便可发现,该课程中涉及的美育元素众多,所以依托地理知识渗透美育具有超强可行性。因此,为保证授课质量,教师可从挖掘教材之美、利用课外活动、影像图片、科学探索、语言艺术、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等多方面入手,从而确保地理教学中审美教育功能与作用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艳梅.五育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应用——以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一》“土壤”为例[J].地理教学,2022(8):52-55.

[2]陈赞民.美育在高中地理区域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21(6):52.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融合路径高中地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