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基层多元治理体系构建路径探讨
2023-05-30郭祎周丹
郭祎 周丹
摘 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努力构建现代化的老龄社会治理体系是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迈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需要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结先行经验,不断提高认知、拓展主体、缩小差异和健全体系,不断提升老龄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系统化、智能化水平,为增强群众“三感”提供有力保障。
关 键 词:老龄社会;基层;多元治理;武侯区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3)04-0024-11
收稿日期:2023-02-23
作者简介:郭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党的领导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周丹,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一、老龄社会治理研究的文献梳理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1]个别城市中的65岁以上人口占比甚至超过15%。毋庸置疑,我国老龄化进程在大大加快,已经步入老龄社会,明显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时代特点。加强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提升老龄社会治理能力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基于中国知网关于老龄社会相关研究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1994-2021年间老龄社会治理及养老服务体系研究比较热门的主题分别为政府购买、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和居家养老等。穆光宗(2000)认为,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背景下,应把“养老资源提供者”和“养老职能实际承担者”分离,并将中国养老模式分为三种,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2]针对我国迅速加快的老龄化进程和养老问题的面临巨大挑战,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养老实践模式的探讨,代表性观点主要有:许爱花(2005)认为,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体现在提高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上,这种模式更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3]陈友华、吴凯(2008)提出,以居家入户服务为核心,设计了包括老年活动中心、照顾者上门支援服务等七方面服务递送模式。[4]丁建定认为,2006年,我国养老服务体系雏形初步形成。2011年以后,中国日益明确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架构。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核心,以老年人需求为主,确保其生活质量,坚持居家自立为主,社区为辅,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承担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方向。[5]赵晓芳(2014)认为,应以理论、制度、人才等要素为基础,根据老年人健康情况选择适合的养老模式,而在医疗机构运营主体选择上,则应考虑各地区实际情况。[6]童星(2015)认为,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为基础并引入机构养老因素的社会居家养老模式,今后发展要依靠互联网,采用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的形式,更好为老年人供给服务。[7]李长远、张举国(2017)认为,可以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分为三种,分别以青岛、上海和苏州为代表,即通过长期护理保险推动各方资源结合的青岛模式,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融合医疗和养老的上海模式和在社区、居家和机构三个模式下提倡医养结合的苏州模式。[8]关于如何优化养老资源和提高老龄化治理水平问题,郑功成(2016)提出,通过行业协会商会改革、社会志愿服务和公益慈善救助等路径,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使其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主力军。[9]《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财金[2017]86号)提出,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同促进养老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养老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能力。[10]韩烨(2019)界定了养老服务PPP模式的概念,并将养老服务PPP模式分为政府购买无偿型、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型和政企联合共建型等模式,认为推进其发展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以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为导向,并完善相应政策法规。[11]此外,也有专家提出,中国老龄化社会治理体系的健全,需要建立在中国历史、传统与国情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养老模式做法,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成为学界认可的未来发展目标,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购买民间组织的服务。[12]显然,国内理论界关于养老模式及健全老龄社会治理体系的研究是豐富且多角度的,但实证性和系统性研究仍略显不足,客观上也为本课题研究预留了一定空间。
二、新时代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来应对。”[13]“数量最多、速度最快、任务最重”的“三最”现实警示我们,构建现代化的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应对这一重大时代挑战,需要始终坚持如下基本指导思想。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的政治本色,不断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老有所养、心有所依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
(二)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看待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我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我国老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205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加快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既是让老年人生活更加安心与舒心、充分满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发挥老年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积极作用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党中央积极推进和实施应对老龄化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为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根本指引和坚强保证。
(三)积极构建“双相”化现代养老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养老服务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0.4万个,总床位775万张。但与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需求相比,我国养老服务还存在不少短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这为搭建养老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明确了任务要求。坚持积极构建“双相”化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方向,也是建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现代化老龄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三、新时代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挑战
马克思认为,社会结构是一个由各要素结构组成的整体。同时,社会结构具有动态性,始终处于一个生成、变化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且在均衡、协调、有序状态中保持一种动态稳定。[14]基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老龄社会是由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而引发的如家庭结构、组织结构、城乡结构、社区结构、就业结构、阶层结构等社会结构整体变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仍存在一些认知、主体以及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和挑战。
(一)认知有待提升
尽管进入老龄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但科学认识和评价老年人状况确实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整体而言,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老年人自身,对老龄社会的认知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因为总体上恐老情绪比较高,老年人和老年群体的暮气无形中被渲染放大,这与《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所提出的“独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尊严”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养老靠谁”的热议从侧面说明,无论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达成,还是养老助老问题的国情社情教育,迫切需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广大专家学者及时全面传导给社会大众,通过提高认知来增强治理合力。
(二)主体有待拓展
当前,老龄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不仅涉及到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等,还关系到市场作用发挥与社区基础夯实。各个主体之间的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拓展。拓展的关键问题是各个主体应当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老龄社会治理,坚持政策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尤其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互補作用,营造积极健康公平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三)差异有待缩小
由于老龄化程度、认知程度以及政策执行力度等有所不同,导致老龄社会治理的层级、城乡和区域差异明显。比如,从整体层级上看,越往基层,老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意愿越低,老龄社会治理能力与水平越低。此外,城乡差距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很多乡村仍缺乏基本的养老助老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城市社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重视程度以及治理能力等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参差不齐现象。因此,有待进一步缩小差距,推动实现老龄社会治理的公平化均等化。
(四)体系有待健全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老龄社会治理体系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紧迫之举,刻不容缓。相关数据显示,中国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GDP总量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而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时,GDP总量超过4.8万亿美元,人均GDP接近4万美元。[15]迈向未来,加快构建制度体系是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16]目前来看,构建完善的老龄社会治理体系,不仅需要加快改革进程,而且要适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形势。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标志着智慧养老成为解决老年人养老难题的新趋势。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基于此,改革对养老机构设立的监管制度,通过新技术不断满足老年人口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四、新时代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武侯经验
武侯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因境内武侯祠而得名,是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区。全区现有户籍人口66.6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4.62万人,占户籍人口数的21.93%;80岁以上高龄老人2.57万人,占老年人人口数的17.61%,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近年来,武侯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优化养老服务环境,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初步构建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区有养老机构35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80家,床位4100余张,专(兼)职养老服务人员1.6万余名,养老服务事业逐步从“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迈进。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开社会资本养老,让老年人生活有更多选择
近年来,武侯区通过精简审批流程、落实优惠政策、强化服务理念等方式,为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开好门、引好路。一是审批“打通梗阻”。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大对筹建项目的全程指导和服务,特别是在房屋性质、消防、环保、建设、行政审批等多流程、多部门联合验收中,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一门受理、一并办理”,避免多头跑路、重复审批。二是政策“落地有声”。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政策,及时兑现新建养老机构建设补贴,累计拨付建设补贴资金5000余万元;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民营养老机构服务性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给予优惠,降低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成本,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三是服务“向前一步”。积极主动为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提供服务,从场地选址、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人员培训、机构注册,全程为投资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服务氛围。2016年以来,武侯区已成功引进“万科幸福”“远洋椿萱茂”“安康乐孝”“优护家”等养老机构25家,新增养老床位3000余张。
(二)落实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让老年人生活更加便捷
借力“互联网+”,探索开展社区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改革,推动养老服务功能向小区、院落、家庭延伸,致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一是推动养老机构向社区“嵌入”。武侯区通过大力整合资源和购租并举方式解决社区养老服务的用地场所问题。目前,武侯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含日间照料中心)已经实现了所有社区的全覆盖,构建了“一院一中心多站点”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体系。二是推动为老服务向社区“嵌入”。近年来,武侯区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为有效解决户籍老年人的用餐问题,特别是午餐难问题(子女上班中午不回来),构建多元参与的“武侯区社区长寿食坊”助餐服务体系,每年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20余万人次,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午餐难的问题。三是推动线上养老向社区“嵌入”。武侯区通过“颐居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务。以武侯区安康乐孝康养中心为例,该康养中心积极打造泛家庭康养文化。如坚持以帮助长辈维护健康、健康养生、康养旅居、促进健康养老为核心,引进国外(如日本),国内(如上海)等管理服务体系,借鉴学习其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管理经验,遵循“5H1Y”(Home即泛家庭文化,Health即健康,Happy即快乐,Help即帮助,Hope即希望;Yes即对的)养老护理理念,为老人提供家一般温暖的照顾。四是推动适老环境向家庭“嵌入”。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对空巢、独居、高龄老人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通过增设烟雾传感器、可燃气体传感器、关闭门传感器、红外生命体征传感器等设备,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安全守护,有效缓解了老人居家安全隐患,极大提升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三)适应养老服务新需求,大力创新特色金融养老,让老年人生活更有尊严
创新金融养老助老模式是老龄社会治理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武侯区的实践探索尤其值得借鉴。在严格落实经济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补贴等各项老年人福利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开展多种养老金融服务,免除老年人家庭后顾之忧。一是量身定制特色保险。财政出资为户籍70岁以上的老年人购买保险产品,大大缓解了意外伤害给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这一项财政花费每年超过700万元。二是全国首创意外保险。武侯区针对特殊困难群体首创专项意外及健康保险,通过实施精准识别和精准救助,防范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风险。近五年来,该项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700万元。三是深入开展照护保险。武侯区深入实施长期失能人员(主要是失能老人)的照护保险制度,大大减轻了长期失能人员家庭的事务性及经济负担。目前,辖区内的“优护家”等4家养老院承接了长照险试点改革任务并开展了居家照顾服务。
(四)积极推动多元主体互动,加快医养融合养老步伐,让老年人生活有更高品质
近年来,武侯区全面践行“健康老龄化”理念,加快医疗养老融合发展进程,努力为老年人提供可用、可及、可接受和优质的健康服务,以期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武侯区大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融合,推动优质医疗机构与养老融合,推动社会养老机构与医疗融合,着力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一方面充分发挥辖区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完善养老机构或诊所与医院的转诊机制,将养老助老与优质医疗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四川省赫尔森康复医院等8家医院增设了养老床位;“优护家”等4家养老机构增设护理院和诊所,护理型床位224张,占全区床位数的6.2%。如百汇吉已建成社区嵌入式的微型养老院(医养融合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诊所三种类型服务网点,借助高等级三甲医院、社区卫生中心技术资源并通过百汇吉自主开发的“社区医养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完成集中式管理与分布式服务。簇桥街道“龙井”养老院项目(具体如下表所示)是以医养融合为特色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以“机构养老、家庭床位、家庭医生、基础诊疗、保健康复、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八大内容为主体,包括“助餐、助医、助急、助洁、助行、助浴”六项贴心服务。
五、新时代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路径优化
新时期,需要深入挖掘从“积极老龄化”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内涵,突破已有的“健康、参与、保障”三维框架,转向“全龄健康+连续管理”“全民参与+多元共治”“全面保障+精准配需”的中国战略方案。[17]可以说,从思想认识转变到战略布局提升,从制度构建到现代化治理体系完善,新时代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逐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一)提高老龄社会治理的认知水平
老龄社会治理之“道”,不仅是养老助老之“厚道”,更重要的是要表明养老助老与老龄社会治理之“大道”,关键问题是提高认知水平。
⒈提高政治认知水平。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阶段性目标、具体任务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作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部署安排。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绝非老年人的养老战略问题,也不仅仅是人的后三分之一生命的阶段性问题,而是关乎全体人民躬逢普遍长寿时代的全生命人生战略问题。[18]不难理解,党中央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极为重视的,不仅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视野看待人的生命问题、人口政策问题以及社会全面进步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提高对老龄社会治理的政治站位,站穩政治立场和保持政治本色,不断创新举措以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简而言之,既要增强应对老龄社会的紧迫感,又要增强做好老龄社会治理系列问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⒉提高理论认知水平。提高理论认知水平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养老问题及其治理模式,通过理论指导进一步增强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提高治理效能。一直以来,理论界关于养老助老方面的模型设计是多角度的,本课题组主要以活动理论看居家养老问题,具体如图1所示。毫无疑问,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活动理论基于活动行为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活动是桥梁和纽带。在活动理论视域中,居家养老模型的构建不仅显得异常清晰,而且能够让人们认识到养老问题是一项综合挑战,既需要基础设施的工具,也要求一定的规章制度,整个过程中必须尊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居家养老的现代化水平。
⒊提高社会认知水平。说到底,养老问题主要是一个社会复合问题,提高社会认知水平是应对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进入新时代,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治理结构(如图2)已经基本固定,正确科学的认知是基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两个重要维度,在此过程中,不得不考量治理成本,转型、试错或沉没成本等也属于治理框架的重要内容。通过图示分析不难发现,社会认知的焦点在于宏观认知与微观认同两个方面,前者前文已述,在此不赘述。后者主要是对治理体系或治理能力某一方面的认同问题,缺乏社会的基本认同,就不能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或继续创新新举措。如党组织政府需重视协同共治问题,公众与社会组织也应当增强协同理念,须知养老助老不只是党组织政府的职责任务。微观认同建立在宏观认知的基础上,加大老龄化社会的知识普及与科学宣传仍是一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提高老龄社会治理的法治水平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化是现代化治理的基本特征。老龄社会治理的法治化以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关键问题是提高法治能力和水平。
⒈全面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顺应了我国日益加速的老龄化形势,关照了老年人的全面需求与发展需要。该法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首次提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相关专业或者培训项目,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规定国家鼓励医疗机构开设针对老年病的专科或者门诊;设立专章规定“宜居环境”;明确老年人的监护制度;“常回家看看”成为子女的法定义务,关注到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像过去仅是物质上的需求。另外,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还提出了包括国家保障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等新的治理理念。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该法基本内容与实践要求,尤其是要创新形式和方法,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法律精神的制度保障,真正让法律发挥社会教育与指引作用。
⒉完善涉老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养老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需要增强制度整合思维,提高制度整合能力。具体到养老服务体系而言,制度整合指的是权威性资源(各类制度规则)、经济性资源(各类名目资金)和组织性资源(行政组织网络)的整合;社会整合概括来说主要包括经济性资源(低廉的人力物力)、文化性资源(互惠互助传统)、社会性资源(社会资本)的整合。[19]从我国具体实践出发,一项迫切而重要的综合性任务就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老年人再就业创业的法律制度,具体可借鉴日本的《老年人就业稳定法》。从长远来看,促进、维护和保障老年人就业权利既是提高认知的内在要求,也是发挥老年人优势与实现“老有所为”的法治要求。
⒊提高政府涉老法治化能力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是迈向现代化的关键内容和实质性步骤,涉老政府部门的法治化能力建设关系到整个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一方面,要严格依法行政,处理好法律法规与政策关系,如应尽快着手理顺涉老政策与法规,减弱因政策重复、无序和碎片化對于老龄化治理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要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原则,处理好审批与监管关系,如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后的监管难题。
(三)提高老龄社会治理的系统水平
从系统论视野看待老龄社会治理,增强系统治理意识和能力是现代化治理的客观要求。
⒈加快发展养老助老社会企业。发展社会企业是推动老龄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企业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公众福利,而非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于2018年成立社会企业,将社区服务的目标群体进行精准细分,通过社会企业平台的服务运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社区服务难题,这为老龄社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⒉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随着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老年人对养老医疗与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吃、穿、住、医等物质方面,对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心理调适、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依法规范用工,促进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合理增长,发展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明确提出建立完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养老服务褒扬机制等工作任务。《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文件精神,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显然,党中央的精神和要求是明确的,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是提高系统治理水平的重要环节。仍全面落实养老服务业培训补贴的相关政策,加大开展养老服务业培训力度,各地结合实际适当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延长培训期限,提高培训质量,努力提升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就业创业能力。
⒊加大对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现代化的老龄社会治理体系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有序参与,努力构建公私合作、政社协同的老龄社会治理新格局。2017年,财政部发文(财金〔2017〕86号)指出,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PPP项目。从调研来看,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仍面临许多体制机制障碍,调动其积极性的关键是落实投资准入的公平化原则,创造条件和优化政策供给发挥社会资本优势。
(四)提高老龄社会治理的智能水平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纵深发展,智能化、智慧化治理是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体现和要求。提高老龄社会治理的智能水平,关键是将智能技术设施设备与现代化养老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养老助老的高效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失误率。如AI智能养老社区模式具有三大特点和亮点,一是多元整合,将社区内所有养老助老资源整合在一起;二是聚焦需求,将老年人的最大需求为目标,全面精准满足养老的个性化需求;三是数据分析,通过养老服务信息积累,为老龄社会治理的正确决策与科学谋划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为不断优化治理路径和提高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結 语
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责任型的百年大党,尊重老年人合法权益和提高老龄社会治理水平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要求。1982-1999年,是党中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谋划阶段,成立了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2000年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并与五年计划相配套,开始制定实施老龄事业五年专项规划;2000-2012年,是党中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探索实践阶段,我国成立了高规格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全国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基层五级老龄工作体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人口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探索应对老龄化的中国式道路,需要坚持发展。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大格局。另一方面,坚持始终发挥老年人主体作用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所在。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老年人不仅不是负担,而且对现代社会发展和治理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官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EB/OL].中新网,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qcrkpc/ggl/202105/t20210519_1817698.htm.
[2]刘昌平.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转型方向[J].国家治理,2014,(21):5-12.
[3]许爱花.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08-111.
[4]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20-26.
[5]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42-48.
[6]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129-136.
[7]童星.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应对老龄化[J].探索与争鸣,2015,(8):69-72.
[8]李长远,张举国.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典型模式及优化策略[J].求实,2017,(7):68-79.
[9]郑功成.让社会组织成为养老服务生力军[J].学会,2016,(1):25+44.
[10]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7-08/21/content_5219295.ht.
[11]韩烨.养老服务PPP模式:运行机制、实现策略与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19,(3):186-196.
[12]章晓懿.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基于与民间组织合作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48-51.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 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6-05-29.
[14]杜玉华.论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涵义及其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64-68.
[15]原新,金牛.“危”“机”与应对: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的老龄社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1):29-37.
[1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9-11-06.
[17]韩烨,沈彤.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与规划远景——从“积极老龄化”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J].学习与探索,2021,(3):29-35.
[18]党俊武.十个关键词解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J].老龄科学研究,2020,(11).
[19]郑文换.构建以基层社区组织为依托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从制度整合和社会整合的角度[J].人口与发展,2016,(2):108-112.
(责任编辑:刘家彤)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a Diversified Governance
System for Grassroots Elderly Society
——Practical Analysis Based on Wuhou District,Chengdu
Guo Yi,Zhou Dan
Abstract: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aging population has become a major strategy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triving to build a modern governance system for aging soci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opic.To embark on a new journey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we need to always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putting the people at the center,summarize previous experiences,continuously improve cognition,expand the main body,narrow differences,and improve the system,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rule of law,systematization,and intelligence in the governance of elderly society,and provide strong guarantees for enhancing the“three senses”of the masses.
Key words:grassroots level;aging society;diversified governance;Wuhou distr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