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朝墓葬出土女侍俑的发现研究

2023-05-30史念

炎黄地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发髻陶俑墓葬

史念

俑是中国古代特殊而重要的陪葬品,能够清晰直观地反映古代社会的风貌。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发展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人物俑更是研究社会历史的重要实物材料。以南朝墓葬出土的女侍俑为研究对象,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女侍俑发展演变特点对其进行分期研究,分析南朝女侍俑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总结其所反映的服饰特征和社会背景。

南朝女侍俑的发现概况

南朝(420—589)是东晋灭亡后在中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其统治范围是秦岭、淮河以南的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一大批南朝墓葬相继被发掘,其中一部分墓葬出土了女侍俑。根据已有的发掘简报等材料,选择纪年较为明确的墓葬出土女侍俑作为研究对象。

江苏地区

1955年,南京砂石山南朝墓出土残陶女俑一件[1]。1961年,南京西善桥油坊村罐子山北麓的大型南朝墓出土陶女俑一件[2]。1973年,南京城南江宁县吉山墓中出土女俑一件[3]。1981年,南京仙鹤口外红旗农牧场南朝墓出土女俑一件[4]。1982年南京市草场口东北的童家山南麓南朝墓葬出土陶女俑两件[5]。1983年,南京江宁东善桥砖瓦一厂南朝墓出土陶女俑两件。1984年,南京市栖霞区尧化乡尧辰村前新塘南朝墓葬出土陶女俑两件[6]。1986年,南京雨花台区油坊桥-号墓出土陶女俑两件,二号墓出土陶女俑两件[7]。1988年,南京炼油厂刘家塘梁朝桂阳王萧象墓出土陶女俑两件,一件仅存头部,另一件较为完整[8]。1988年,南京雨花台区邓府山墓M15出土陶女俑两件。1991年,南京市西善桥第二砖瓦厂南朝墓葬出土陶女俑—件[9];南京江宁殷巷乡轮塞厂M1出土陶女俑一件。1997年南京尧化口南朝梁墓出土下部残缺的陶女俑两件[10];南京富贵山M1墓出土陶女俑两件;南京栖霞区白龙山北麓中段的南朝墓葬出土陶女俑一件。2000年,南京尹西村刘宋时期墓葬M1,出土陶女俑两件。2008年,南京栖霞区仙林灵山南朝大墓出土陶女俑四件[11]。

江西地区

2002年,南昌县小兰乡烟草公司南朝晚期墓葬出土陶女俑一件。

湖北地区

1956年,武昌东北郊周家大湾南朝刘宋时期墓出土陶女俑两件。1983年,江陵黄山墓出土陶女俑一件。1986年,武昌东湖附近的三官殿南朝梁墓出土陶女俑两件。从出土地区来看,南朝女侍俑的分布极不均匀,主要以南京地区为主,在江西和湖北各地区偶有发现,这与南京一直是南朝统治中心有关。

南朝女侍俑的分类和分期

南朝女侍俑的分类

根据女侍俑的发式将其分为帽形髻女侍俑、单髻女侍俑、双髻女侍俑、扇形髻女侍俑、椭圆形髻女侍俑、半弧形髻女侍俑。

A型,帽形髻女侍俑。南京油坊桥一号墓出土。头梳帽形假髻,身着曳地长衫,下摆呈圆桶状,遮住双脚。高24.5厘米。

B型,单髻女侍俑。江陵黄山墓出土。头梳单髻插发簪,身着窄袖曳地长衫,呈喇叭筒状,并装饰有8至10条竖条形纹。高37.2厘米。

C型,双髻女侍俑。根据发髻缠绕方式可分为四式。Ca型,双鬓绞花髻女侍俑。①南京雨花台油坊桥2号墓出土。头梳双鬓绞花髻,身着右衽曳地长衫。高31厘米。②南京前新塘墓出土。共有2件,造型相同,高度分别为33.5厘米和31厘米。女俑面相饱满且嘴角含笑,头梳双鬓绞花髻,发髻呈长条状向两端微曲伸出,两侧下垂盖住双耳,身着交襟曳地长裙。Cb型,双鬟高髻女侍俑。南京西善桥宫山墓出土。女俑头梳双鬟高髻,发髻高扬,头部两侧使用假髻,发饰包额,两鬓抱面,身穿右衽宽袖长衣,下摆拖地。Cc型,双圈高发髻女侍俑。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大墓出土。女俑头梳双圈高发髻,衣着对襟宽袖长裙。高约40厘米。Cd型,双环髻女侍俑。①安陆黄金山墓出土。女俑头梳双环髻,身着“V”字矩形低胸大袖衫,通高28.5厘米。②武昌东湖三官殿梁墓出土。女俑高24厘米,捧手侍立。头梳双环髻,身穿交领宽袖长袍,内露中衣,长衫曳地。

D型,扇形髻女侍俑。根據时代不同可将其分为两式。Da型,南朝早期。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刘宋墓出土。女俑高34.1厘米,头梳扇形发髻,上身穿着右衽交领短襦,下穿及地筒裙。Db型,南朝中晚期。①南京富贵山M1出土。陶俑高29.9厘米。头发以帕巾包裹成扇形发髻,额前装饰有半圆形发饰,两耳边垂发。上衣为交领宽袖,下着筒式曳地长裙。②南京白龙山墓出土。女俑高29.8厘米,底宽8.6厘米。头梳扇形发髻,额前饰有半圆形发饰,身着交领宽袖上衣和筒形裙,面带微笑。

E型,椭圆型髻女侍俑。南京灵山墓出土。女俑高32.6厘米,头挽椭圆形发髻,髻长过耳,面部饱满。上着“V”字形长领上襦,内穿倒三角形领中衣,胸腹之间系宽带,衣袖宽长,下着曳地长裙。

F型,半弧形髻女侍俑。江宁东善桥砖瓦一厂墓出土。女俑高约32.8厘米,面部端庄饱满,头发横向梳成半弧形发髻,身穿交襟及地长裙。

南朝女侍俑的分期

南朝女侍俑虽然在数量和种类上较前一阶段都有所减少,但仍在继承东晋陶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由于南朝时期大部分墓葬都有较为准确的纪年,因此根据出土材料和分类结果,可以将南朝女侍俑分为南朝早期和南朝中晚期两个发展阶段。

1.南朝早期

南朝早期由于刚刚经历了两晋时期的战乱动荡,社会经济尚未复苏,作为明器的陶俑不管是出土数量还是种类都有所减少。

南朝早期的女侍俑为A型、B型、Ca型、Cb型和Da型。发式以帽形髻、单髻、扇形髻和双髻为主,帽形髻和单髻仅在南朝早期出现过,扇形髻和双髻则是主流发式,其中双髻以双鬓绞花髻和双鬟高髻为主。服饰宽大,细节简单。

2.南朝中晚期

南朝中晚期政治渐趋平稳,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富足安定,厚葬之风盛行。与早期相比,俑在数量、种类和制作工艺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南朝中晚期的女侍俑有Cc型、Cd型、Db型、E型和F型。这个时期女侍俑发式中的扇形髻主要用帕巾包裹形成,双髻也演变为双圈高发髻和双环髻,还出现了椭圆形髻和半弧形髻,发髻总体向宽大高耸发展,服饰上仍以宽衣大袖为主,姿态秀美飘逸。

相关问题探讨

女侍俑反映的南朝女性服饰特点

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思想较为自由的时期。此时老庄玄学和佛教思想兴起,人们的审美趋向飘逸潇洒,在服饰上表现为对褒衣博带的追求,女性的服饰风格逐渐朝着宽大舒适的方向发展。

女侍俑作为代表平民阶层的人物形象,其服饰反映了当时普通女性的日常着装。根据出土的南朝女侍俑可以看出,南朝时期服饰形制的变化较为稳定,女性服饰以襦、衫、裙为主。

襦和衫都属于上衣,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腰襕。《说文解字》曰:“襦,短衣也。”即襦是分裁有腰襕的短夹衣,为双层;而衫是单层的上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襦的袖型有直袖、窄袖、垂胡袖、阔袖、喇叭袖、窄臂大袖,领型则有直领大襟、直领对襟、曲领和圆领。根据南朝墓葬出土的女侍俑可知,此时女性上衣基本上以直袖和窄臂大袖为主,推动了上衣大袖化的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晋时期襦不止可以藏于裙内,也可以露在外面,但南朝女侍俑几乎都束在裙内,与之相配的是后期襦或衫逐渐变短,而系束下裙的位置逐渐升高。这是南朝女性服饰发展演变的重要体现。

汉刘熙《释名》曰:“裙,羣也。连接羣幅也。”南朝女侍俑所穿下裙为交窬裙,有纯色裙和间色裙之分,其中间色裙发展到南朝仅为女性穿着,样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裙腰位置逐渐提高,裙片数量减少、宽度增加。系束下裙位置的变化,是影响隋唐时期女性服饰以齐胸作为下裙的重要原因。

女侍俑反映的社会背景因素

1.政治经济方面

在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之后,迎来了相对安稳的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南北割裂、政权更迭频繁,但相较于饱受战乱侵扰、损失惨重的中原地区来说,南朝政权更加稳定,适合发展生产。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原的人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促进了南朝经济繁荣。此外,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控,政治局势相对平稳。社会的平稳发展为南朝时期陶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陶俑由写意转向精心制作就是当时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的女侍俑在造型上侧重飘逸潇洒,深刻表现出南朝统治阶级的审美趋向。

2.思想文化方面

除了政治经济以外,思想文化也是影响陶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南朝时期,女侍俑的造型主要受玄学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玄学思想兴起于魏晋时期,当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文人雅士厌恶儒学对人的束缚,将“清谈玄远”的玄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而后晋室南渡,魏晋玄学也随之成为时代风尚。南朝时期汉人屈居南方,无法统一全国,他们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开始追求个性的释放。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的转变,使陶俑也从古朴浑厚转变为清新超凡的风格。在人物塑造上,女侍俑整体线条生动流畅、造型飘逸洒脱,是南朝秀骨清像的典型代表。

佛教的传播也对陶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转而寻求精神信仰以带来心里慰藉。佛教以宣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宗旨,此时的社会环境成了其发展的“温床”。而统治者为了统一思想、巩固政权,极力推崇佛教,一段时期内甚至将其定为国教,一时间佛教的发展盛况空前。这一时期,社会各阶层皆对佛教推崇备至,佛教文化不断融入日常生活当中,造像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其清丽的艺术特色逐渐渗透到陶俑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南朝女侍俑面目清秀,脸部圆润饱满,人物体态安详,细眉长目和宽大的服饰风格体现出佛教思想对其的影响。

以南朝墓葬出土的女侍俑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考古发掘资料和相关研究论述,在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把南朝女侍俑的发展阶段分为南朝早期和南朝中晚期两个阶段,以期展现女侍俑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南朝女性服饰特点和社会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德庆.南京砂石山发现南朝墓[J].考古通讯,1956(04):40-41.

[2]罗宗真.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发掘[J].考古,1963(06):291-300+290.

[3]吴学文.江苏江宁东善桥南朝墓[J].考古,1978(02):143-144+96.

[4]易家胜.南京郊区两座南朝墓[J].考古,1983(04):328-333+390.

[5]李文明,钱锋.南京童家山南朝墓清理简报[J].考古,1985(01):23-27+100-101.

[6]陈兆善.南京前新塘南朝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89(04):79-83+104.

[7]顾苏宁.南京雨花台区三座六朝墓葬[J].东南文化,1991(06):193-197.

[8]陆建方,王根富.梁朝桂阳王萧象墓[J].文物,1990(08):33-40+29.

[9]南京西善桥南朝墓[J].东南文化,1997(01):61-65.

[10]霍华.南京尧化门南朝梁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1(12):14-23.

[11]邵磊.南京市靈山南朝墓发掘简报[J].考古,2012(11):52-61+112.

猜你喜欢

发髻陶俑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墓葬中的女人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
汉服美人独家
石榴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