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都六盘水的特色美食
2023-05-30小齐
小齐
六盘水,别称凉都,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南盘江、北盘江流域两岸。六盘水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我国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
六盘水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生态食材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随之也产生了具有六盘水特色的黔味生态美食。六盘水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强、品类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烹饪技艺灵活、肴馔制作独特、区域风格历史传承性和多元复合性等特点。
水城烙锅
水城烙锅始于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说,平西王吴三桂调兵镇压水西彝族土司,到达水西后粮草不足,官兵们只好取来屋顶瓦片和腌窖食物的瓷器土坛片架在火上,把猎获的野味和采摘的野菜放到上面烙熟后充饥。正是当年的这一无奈之举,创出了今天这道美味。大概到了清末,起初使用的不带边的凹状瓦片或瓷器土坛片,逐渐改制成了中间凸状的黑砂烙锅,这种带沿的中间高边沿低的烙锅,可以让多余的油脂自动流向锅边,且随时都可以将它往原料上面浇。这时期,烙食的原料在野味野菜的基础上,增加了当地特产的豆腐和臭豆腐,并且在吃的时候要蘸五香辣椒面味碟。改革开放后,烙锅以地摊的形式出现在了水城街头。后来,人们又将凸状黑砂锅改成了平底的带边生铁锅,并且是放到煤气炉上面加热。
1992年后,水城烙锅搬进了店堂,并很快形成了烙锅食街。这时已经是无所不烙了——海鲜禽畜、鸡鸭牛羊、家野蔬菜等各种荤素原料,均被放到了锅中,蘸碟也比原来单一的五香辣椒面蘸碟增加了许多,出现了麻辣折耳根蘸水、烧青椒蘸水等。
2001年,水城全有福烙锅店被中央电视台评选授牌为中国西部特色饮食“西部一绝”。2003年又在首届中国民间民族菜肴华西美食节上,以总分第四的较大优势在包括台湾在内的114个队中脱颖而出,获特别金奖。
几百年来,烙锅顺应水城人的口感,一路沿袭下来,成为了现在的“水城烙锅”。一锅烙百味,人生有滋味。烙锅既然这么的简单易操作,几乎人人会做,那为什么还能形成了产业化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一种文化。
可以说在贵州,烙锅上面的聚会远比酒桌饭店里面的聚会来得自然和惬意,哪怕它的做法是多么的简单,哪怕它的口感一般,也能迅速地吸引大批喜欢它的人聚集而来。大家吃的不是烙锅,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阔别已久的思念。
水城羊肉粉
水城羊肉粉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早些时候的水城人很少吃羊肉,那股膻味令人們趋避不及,羊一般在民间祭祀时使用。后来,人们逐渐摸索出用香菜和蒜避膻的方法,羊肉才慢慢被人们接受。如今,水城羊肉粉已成为六盘水人早餐的主食,可以说是贵州省六盘水美食界当之无愧的“扛把子”,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效应”,是一个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美食符号。
羊肉粉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对贵州这种高寒地区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适宜的小吃。水城羊肉粉以米粉和羊肉作为主要原料,先将米粉在开水锅里烫三次,除去米粉本身的酸味,盛在瓷碗中。在羊肉的选材上,当地人通常选择黑山羊,当天宰杀剥皮,小火慢炖。佐料一般由辣椒油、花椒、小葱、蒜苗、香菜等制作而成,色香味俱全。吃粉前,先来一口鲜而不腥、清而不浊的热汤,羊汤的鲜美、辣椒油的香、酸菜的酸爽、香菜的清脆全都融进其中,滋味无穷,唇齿留香。
柔软的米粉在汤的浸泡下,吸足了羊肉汤中的营养和鲜美的味道,入口即化,老少皆宜。羊肉新鲜,肥瘦适中,香而不烂,油而不腻。一碗滚烫的羊肉粉下肚,浑身毛孔都通透了,直叫吃粉人一身大汗淋漓,回味间,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在六盘水,并不是每家的水城羊肉粉都用一样的配料,几乎每家都会有自己的“密制配料”,这配料自然是不公开的,这也是水城羊肉粉的一大特色。
盘州青豆腐
有人说盘州青豆腐是一道“奇葩”美食,因为这种青豆腐主要是用青豆和嫩南瓜制成的,做好的豆腐色泽碧绿,闻着清香,吃到嘴中鲜嫩爽口,还有着清热解毒的食疗功效,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盘州青豆腐本是来源于军队中的一道医方,后逐步演变成为了百姓的家常菜肴,其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朝廷派大军到云南平定滇东土司叛乱,大平乱军完成任务后班师回朝,当路经贵州盘县锁河坡(今平关)一带时,又接到朝廷下旨军队就地留守,队伍便遵照旨意在贵州盘县锁河坡一带定居下来。但定居不久,众官兵因水土不服和思念家乡,很多士兵身患疮疽,情绪低落,军心浮动。带队将军很是着急,便在军中悬赏征求医治方法,正好军中一厨师略通医术,就想出一个在家乡用过的医方,将鲜嫩的青大豆用山泉水浸泡后磨成青豆浆,煮开后给患病士兵喝,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众士兵身患的疮疽慢慢痊愈,乡愁渐解。带队将军得知后重赏了军厨,后来军厨又用青豆浆做成青豆腐,众官兵更是喜欢吃,以后又在制作青豆腐时添加了嫩南瓜,青豆腐味道更为清甜可口。至此青豆腐的制作方法慢慢流传开来,逐步成为百姓的家常菜肴。追本溯源,故又名“思乡青豆腐”。
如今的青豆腐已经成为盘州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食。制作青豆腐需将泡开的青豆与嫩南瓜放入擂钵内捣成泥状,锅中加入山泉水煮沸,分别放入捣碎的豆泥和南瓜泥,煮熟起锅后倒入盆中冷却凝固。再用切碎的烧椒、苦蒜、葱花,加秘制的腐乳调制成蘸水搭配食用。
盘县火腿
在盘州人的味蕾记忆里,一种经过岁月沉淀后色泽鲜润、咸香四溢的滋味必然有一席之地,那就是与宣威火腿、金华火腿并称“中国三大火腿”的盘县火腿。盘县火腿形似琵琶,皮色蜡黄,肉质滋嫩,香味浓郁,是贵州名特色产品。
盘州做火腿的历史悠久,相传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普安厅志》就有盘州人腌制火腿的记录。清初,“盘县火腿”的香味甚至飘到旁边的云南省,一时风靡。据《盘县县志》记载:“黔境平乱,普安厅火腿走销云南”。道光年间《贵阳府志·风物》载:“贵阳以西数百里,普安州盛产火腿”,说明当时省城贵阳已经普遍销售盘县火腿。
盘州处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地形属于高原向山区的过渡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生态气候,区内因地势较高,空气比较稀薄,冬天也暖如初春。夜间因地面辐射强烈,虽在盛夏,也觉凉爽如秋,故有“一雨便成冬”的说法。气候属温凉地区,但热量足够,春、秋两季长达255天,占全年天数的70%,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特色。
高原山地地貌及土壤环境,养成乌蒙猪早出晚归觅食的习性,野外活动能力较强,且肌肉發达,抗病力均较普通生猪强。这里的民间普遍将猪放养,火腿的养殖条件、生产条件、加工条件环境理想。
盘县火腿以本地猪腿为原料,通过修割、上盐、翻压、洗晒、整形等工艺,制成皮色亮黄、肉色红润鲜艳、香味清正浓郁、味道咸香可口、油而不腻的琵琶形盘县火腿。
白果炒火腿
由盘县火腿的一种做法延伸出了一道六盘水名菜——白果炒火腿。
盘州被称作中国银杏之乡。每当立冬前后,盘州的银杏就迎来了最佳观赏期,走在路上满目皆是金黄,就连冰凉的空气里似乎也透着几分暖意。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和“公孙树”,是地球上两亿多年前就已出现的远古植物,故有“活化石”的美称。银杏果也称白果,千年前就被视为珍馐,相传宋徽宗年间,地方官宦就把盘县银杏作为贡品上贡。白果不仅口感软糯营养丰富,药用价值也相当高。
选取百年以上树龄银杏树结出的糯白果煮熟,再配上优质盘县火腿切成的火腿丁。不需要太多的辅料,只加入简单的青红椒及葱蒜翻炒即可。清甜软糯的白果与咸香浓郁的火腿可谓是天生的饭桌搭档,将它们以简单的烹饪方式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人间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