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的冰雪景观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5-30祝劲松付振宇

工业设计 2023年3期
关键词:模式人才培养

祝劲松 付振宇

关键词:供需矛盾;冰雪景观;人才培养;模式

冰雪景观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尤其在世界寒地区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哈尔滨市人民利用得天独厚的寒地资源建设冰灯游园会,一时成为群众较为喜欢的娱乐方式。哈尔滨市的冰雪景观艺术,历经几十年的建设积累,已经誉满全球。创建于1985 年的中国·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冰雪节之一,每年吸引数十万中外游客。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给予龙江冰雪高度评价,并提出“冰山雪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指示[1]。2022 北京冬奥会,进一步点燃了大众对冰雪的喜爱。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都设立了冰雪节和比赛,以冰雪景观艺术为媒介营造的文化、休闲、旅游活动,在我国寒冷区域变为“热时尚”[2]。由此,冰雪由初期发自民间的“自娱自乐”发展为产值过千亿的“大产业”,冰雪进入快速发展时代。近年来,我国冰雪景观艺术因它能促进旅游、文化交流和环保意识而受到关注,人们对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感兴趣,使该领域的人才培养需求面临着挑战与机遇。

1 冰雪景观艺术概述

冰雪景观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和地区都有这样的例子。如加拿大、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等冬季寒冷多雪的地区,冰雪已被用于建筑结构和交通等,冰和雪的艺术表现用途尤其突出。冰雪景观艺术的最早形式之一是创作冰雪雕塑,用于各种庆祝活动和节日。例如,在中国,早在唐朝,冰灯就被用来庆祝冬至。

除了雕塑,其他形式的冰雪景观艺术还包括雪画、雪涂鸦、冰建筑和冰雪装置等。例如,冰酒店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冰建筑形式,第一家冰酒店于1989 年在瑞典建成。这些完全由冰雪建成的建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许多地区冬季旅游的象征。

2 新时代下的冰雪景观艺术人才供求矛盾分析

新时代下我国各产业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为了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各个行业亟需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3]。冰雪景观建设的大发展,同样亟需大批高素质人才“保驾护航”。

2.1 冰雪景观艺术人才短缺

近年来,多地冰雪景观工程虽然投资较大,但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人才短缺。调研统计,黑龙江省冰雪景观工程总造价中,因为地利资源及人才存量优势,“人工成本”占50% ~ 60%,处于国内最低水准,而新疆、内蒙古由于各种原因,人工成本甚至达到工程总造价的70%。一般建筑工程人工费占总价的15% ~ 20% 是常规,对比之下,冰雪景观工程“人工成本过高”问题凸显,根本原因是具有成熟施工技术、经验丰富的人才数量不足,尤其是工程技术高端人才――冰雪雕塑人员严重短缺。

冰雪雕塑人才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及较高的专业造型能力。而最具考验的是,雕塑施工阶段,需要匠人有充沛的体力,同时在冰天雪地的寒冷环境中施工,考验着人的斗志与勇氣[4]。在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下,这一“匠人”工种,没能吸引“天之骄子”高校学生的青睐,这也是岗位“冷门”的主要原因。因此,现存优秀的冰雪雕塑人才年龄集中在40—70 岁之间。其中,只有少数是毕业于艺术院校,经历多年实践的冰雪雕塑工作者,其余基本是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冰雪雕塑人员。传统“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新时代的需求,导致多年来人才数量没有发展起来,还随着时间逐渐减少。

受气候影响,冰雪工程本就存在建设时间相对集中、工程量大等特点。有限的哈尔滨冰雪雕塑人力被全国各地的冰雪工程分流。人才越紧缺,人工成本越高,抢工期质量难以保证,陷入了恶性循环。

2.2 冰雪景观艺术人才缺乏综合素养

优秀的前期规划、园区设计是冰雪景观园能否具有特色及盈利的基本条件。设计师应具有园区规划设计、空间组织、建筑与雕塑的基础知识、冰雪艺术语言运用等多学科综合知识才能胜任。

在我国建筑、园林规划、雕塑等都有较成熟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但兼融以上学科知识的冰雪景观设计人才培养处于“真空”地带。分析原因,受气候条件限制,冰雪景观园建设工程具有临时性、区域性、周期性的特征,冰雪设计人才长期被社会忽视,没有引起高校关注。现存的设计人员,基本是从建筑、园林规划、雕塑行业,经多年实践经验积累及自我知识融合,转行冰雪景观职业设计,人数寥寥无几。随着冰雪景观行业的发展,对冰雪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矛盾将进一步扩大。

3 新时代下的冰雪景观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能够在冰雪领域开发出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传统的冰雪艺术教育培养,主要集中在对雕刻等技术技能的掌握上,这些技能需要通过学徒制度从师傅传给徒弟,重传承轻创新。

新时代下的冰雪景观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从传统的注重技术技能的掌握转向了创新,强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包括设计原则、美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等,同时强调与建筑师、工程师和环境专家的跨学科合作能力和全球化视野,可以应对冰雪景观艺术的演变。

总的来说,景观艺术紧随时代需求,它的规模及艺术形态、材料技术亦在不断变化之中,“冰雪人才”的培养模式应适应变化而演变,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冰雪人才。

4 新时代下的冰雪景观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为彻底解决需求矛盾,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为新时代冰雪景观发展,建立起人才应有的培养机制和通道。研究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各院校自我发展的需要[5]。总的来说,目前随着冰雪景观艺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扩大,越来越需要更全面和跨学科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们为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文章所总结的培养模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改革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弊端,实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6]。

4.1 调整教学目标

4.1.1 培养有“大国工匠”理想情操的人才

“纲举目张”通过宣传来提高社会、学生对冰雪景观职业的认知度。弘扬冰雪人才是黑龙江最可宝贵的资源,“大国工匠”精神的龙江特色体现,唤起了学生对冰雪景观艺术的喜爱,树立做冰雪“龙江大工匠”的人生目标。传播冰雪职业的社会荣誉感,增强冰雪职业的获得感与吸引力。

4.1.2 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人才

高校在建立培养冰雪景观艺术人才通道时,应关注冰雪景观作为一种直面大众的艺术表现形态,它具有的时代性、大众参与性及地域性特质,决定了冰雪艺术强烈的社会属性。所以高校搭建冰雪应用型人才的通道模式时,不能“闭门造车”。应对内改革课程模式、对外整合社会资源,将教学设计与综合技能、学生就业与人才需求相结合,按需培养“接地气”的艺术人才。

4.1.3 培养能与时俱进的人才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能够在冰雪领域开发出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传统的冰雪艺术教育培养,主要集中在对雕刻等技术技能的掌握上。新人的培养途径应从与时俱进出发,结合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全面型人才,以应对新时代人们对冰雪景观艺术的追求。

4.2 调整教学方式

4.2.1 双向优选“择才培养”

以学生兴趣、个体能力为参考,通过双向选择,挑选“种子”学员。为“种子学员”建立培养就业档案,以就业为先决条件,100% 推荐到冰雪企业,签订就业保证书,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择业与学习的主动性,为职业分流做好准备。

4.2.2 建立开放性课堂

开放性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环境界定的。传统课堂环境下教学活动围绕着教师、教室、教材三个中心,是一种较为封闭的课堂模式。开放性课堂要突破这三个中心,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要从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将课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课下时间继续完成;空间上要从教室向图书馆和实训室拓展[7]。

4.2.3 采用“鸡尾酒”式教学

所谓“鸡尾酒”式教学,即是“学校+ 现代作坊+ 产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学校提供正规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学生通常需要几年的学习,在冰雪雕塑、设计、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等冰雪景观艺术的各个方面提供全面的教育,并能获得学位或证书。学生在类似工作坊的教师工作室与老师一同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一位艺术老师接收一个或多个学徒,按照个性化指导,教授他们冰雪景观制作的技术和技能,如冰雕、雪雕或灯光设计学习,完成老师指定的传统文化技术及实践任务。教师工作室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发展技能和接触新技术和方法的机会,因此工作室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知识不连续、无法转化运用的碎片化教学问题[8]。学生到高年级,进入产业培养阶段,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推荐他们进入冰雪景观公司顶岗实习。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积极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项目合作”“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平台,创新“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产教融合长效运行机制,推进校企的融合对接[9],进一步训练学员的冰雪实战能力。学生参与冰雪景观设计工程招标,接触实际案例等内容,选取问题式、启发式及探究式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创业意识,加强创新思维 [10],锻炼实践设计制作能力。

4.2.4 积极参加艺术竞赛

冰雪雕塑艺术竞赛是学生走出课堂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该领域人才的另一种方法,如通过教师工作室、冰雪艺术中心, 组织学生参赛,参加冰雪艺术竞赛,适应寒冷环境。赛前为学生开设冰雪艺术讲座、赛中临场指导、赛后及时总结等,学生们相互竞争,以创造最好的冰雪雕塑或风景艺术。比赛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技能和获得认可的机会,走访参观冰雪大世界、雪雕游园会等场馆,切身体验感受冰雪旅游景观的氛围,并可以带来合作或展览的新机会。

4.3 调整教学内容

4.3.1 课程内容“兼容并蓄”

在相关专业原有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中,加入冰雪景观元素的课程内容,形成“园林景观+ 冰雪元素”的兼容架构。将冰雪作为特殊的表现载体,融入园林景观设计教育课程中。通过结合功能性、可持续性和美学等原则,使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冰雪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及掌握设计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景观设计视野,又为将来从事冰雪景观设计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原有《雕塑造型基础》《泥塑造型基础》课程中,加入苯板、肥皂、砖木等雕刻习作训练,熟悉冰雪雕刻语言技巧,考查学生对冰雪的感觉。引入时代最新的技术前沿,让学生们了解冰雪雕塑、装置和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如,在冰酒店中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和供暖,或在冰雪雕塑中使用天然材料和形式,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美学传统,接触到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冰雪景观艺术创作表现的新方法。

4.3.2 毕业设计“真题真做”

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学生毕业设计以冰雪景观设计为主题,真题真做,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学生毕业,可以推荐他们去冰雪艺术公司、寒地景观设计院就业,完成一个培养实验周期。然后就是1—3 年的就业单位反馈与学生就业的业态跟踪,为企业提供人才供需保障,为学生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同时,在完成这些基础工作后,可以提炼整理数据,举办多层级教育讨论会、培养研讨会、国内产业高峰论坛等,以及拜访行业教育专家,多渠道汇报汇总,听取对冰雪艺术人才培养的建议等。

5 反思与展望

5.1 反思

新时代,冰雪已由“冷资源”变身为“热时尚”,人才短缺问题逐渐显现。与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打造适合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利用媒体宣传冰雪景观建设人才的职业荣誉感、社会成就感。从法规层面保护冰雪艺术人才的合法劳动收益,打造令年轻人自主向往加入的“热职业”,才能实现冰雪艺术人才的“供给”常态化。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老师长期在教育一线,理论知識娴熟,但课堂工作任务重,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投入,应着眼于技术对该领域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该领域的最新趋势和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和设计教育。所以,教师也要经常下沉实践现场,做理论联系实践的“双师”型人才培养工作者。

当前,全国教育系统还没有冰雪艺术统一的课程大纲。又由于全国各地艺术教育状态、地域环境不同,冰雪艺术人才需求不同,教育方面存在着多种差异性与问题性,所以冰雪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重道远。

5.2 展望

冰雪景观艺术自古是人类历史及文化生活的现实反映,它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必将跟随新时代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大众审美、技术进步而演变。相信,在社会大众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强烈需求下,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等学府关注冰雪景观艺术,抓住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机遇迎接挑战。通过优化、整合高校与社会教学资源,弥补冰雪景观人才培养的“短板”,多措并举,探索建立冰雪景观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培养出全面发展和高技能的人才来满足行业的需求,促进冰雪景观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猜你喜欢

模式人才培养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