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研究
2023-05-30方松林马祺
方松林 马祺
关键词: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
隨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城市居住环境,老旧社区和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被广泛关注。老旧社区建设的年代久远,环境质量无法保证,居民的生活品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且已无法适应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可以运用微更新设计进行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微更新不但要完成老旧社区在物质层面上的更新,而且还要充分考虑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因素。
1 微更新理念释义
微更新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国内微更新的研究主要是来源于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他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要“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规模改造与整治方面的研究,探索“小而灵活”的城市更新。微更新的理念最早被用于老旧城区中的建筑更新改造上,随后普及到整个社区环境和城市之中。时至今日,面对这种复杂多样的城市问题,要想用“一刀切”的方法去解决城市更新问题略显困难,而微更新的理念很适合当下城市更新发展的节奏[1]。
微更新是使城市焕发生机的新方式,也是解决城市建设和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微更新中“微”的含义是:微小、细微。从更新的程度上进行了“稍微、微调”的限定,最后使更新成果达到“微妙、精妙”的效果。微更新强调对设计介入的“轻”,即以不影响市民生活、不破坏原城市风貌为前提,是一种对旧事物重新进行一些微小改造的城市革新。微更新是老旧社区改造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注重空间品质、延续社会网络关系等,通过小尺度、渐进性的更新活动,提升城市存量空间的整体品质。
社区的微更新主要是指对社区内所有的老旧建筑结构和已有的公共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建设有温度的社区,增强居民的幸福感,提升社区活力。这不仅是在物质、空间层面上进行更新改造,而且包括老旧社区精神文化层面的共建和共享。
2 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老旧社区主要位于老城区,虽然有诸多问题,但仍被居民使用的居住社区。从比较微观的视角来看,社区公共空间就是在建筑实体内部所产生的开放空间,具有服务功能,居民可以在这里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社区的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地,属于微更新的重要研究对象。目前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仍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2.1 公共空间功能设施较为缺乏
城市居民多数时期都是在居民社区中度过的,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在社区中的停留时间较长、对公共设施的使用频率较高,在社区建设中应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社区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将休息、健身、娱乐、健身、文化等集为一体,是居民社会生活的舞台,社区公共空间需要供人使用,是以人为主体的参与性空间。老旧社区因早期的设计水准限制,对场地考量并不周全,居民在使用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使用需求得不到很好地满足。如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缺乏连续性、步行能力受限、公共设施老化、缺乏开放的绿地广场和公共空间开放性较低等问题。
2.2 景观绿化营造缺乏层次与变化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景观营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有些老旧小区原有景观资源紧张,对空间不恰当地利用,使得局部空间浪费。如社区中会使用西方建筑设计中富丽堂皇的风格去设计建筑的外立面、布局等,设计许多水景。这些营造出来的空间,空间利用率较低,而且不能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老旧小区绿化长年养护不到位,可能会出现植物缺失、人为毁坏、地表泥土裸露等现象。植物配置多以常绿乔木为主,植物群落层次单一,缺乏特色。小区居民自行栽植树木、蔬菜、建小菜园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小区的景观环境。
2.3 公共空间缺乏文化记忆与人文精神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社区会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产生一种在地性,但现在的老旧社区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导致社区自身的文化特质逐渐流失。公共空间是邻里关系的重要中介,单纯的公共空间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社区生活的需求。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很多都没有独特性和地域性,导致社区居民没有真正感受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温度”,无法使居民有亲切感和归属感。此外,社区缺少叙事性和仪式感,居民的需求和空间的功能无法得到统一。这就使得之后的公共空间微更新不仅要关注社区居民物质生活上的需求,还要注重精神上层面的需求,打造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具有个性的社区公共空间,丰富居民的生活,使社区“宜人宜居”。
3 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的原则
3.1 渐进微小原则
在城市和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研究中,渐进而微小的设计原则也是十分重要的。微更新不应求其大而全,而应该从大处上着眼,从小处中入手。这一原则不提倡改变对原有空间规划的形态布局,强调从整体出发,以最大化利用公共空间,在微小的空间、节点上进行设计。在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中又有很多潜力空间,需要重新对它进行空间整合,赋予特定的功能形态和空间活动内容,为周围的居住环境带来新活力。通过优化整体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分布,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机的配置融合[2]。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当前,对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微更新,需要满足生态、宜居和可持续方法。社区微更新需要充分依靠公共空间的创新设计模式。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社区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社区的公共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社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可以提升空间的功能,实现社区活化。还可以利用可持续生态系统进行规划更新。同时,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选用环保材料。在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中,可持续发展原则考虑了下一代人的需求,用长远的眼光进行了微更新设计,使老旧社区空间得到了持续性的利用。
3.3 需求导向原则
美国杰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把每个人的需求从下往上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根据他的理论,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满足下面的层次之后,就会追求上面的层次。人们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需求就是对上述需求的融合[3],从满足居民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在满足物质层面的基础上,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
每个场地都有着他们各自的历史文脉,社区空间的设计布局与肌理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与记忆信息。而凯文· 林奇的“城市记忆地图”则恰如其分地阐述了系统性的公共空间能够产生的可辨识特性,场所精神与历史记忆文脉也被内嵌在公共空间体系之中。
4 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的方法
对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很难一蹴而就,公共空间范围广,情况复杂。这就需要以公共空间中的片区作为触媒点,以点带面,有助于提升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整体空间品质,逐步探索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的方法。
4.1 功能的提升
微更新主要体现在所有的功能不能满足各个层级的需求,所以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首要目标是公共空间在功能上的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在功能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功能:一是硬件功能,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中,硬件功能的提升是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属于硬件功能;二是软件功能,软件功能的提升主要是指空间设计的人性化,一个宜居的公共空间是维持常住人口的基础。同步提升软件功能和硬件功能,在社区中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增强居民责任感和归属感的有力保障。
如意大利Toscanini 社区的微更新设计促进了社区公共空间的再利用和功能化。Toscanini 建于20 世纪90 年代[4],位于意大利中部中型城市Aprilia 的郊区。社区基础设施缺乏,项目的任务是对老旧社区进行微更新设计,加强空间环境的特征。社区的建设过程是由一个跨学科的工作组发起,共同参与设计和协调,目的是了解当地文化,加强社区与正在建设公共空间之间的协调性。是一种让居民参与社区改造的活动,同时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让居民有参与性和互动性。为了使该区域容易出进,留出自由的空间让集体去使用和实验,鼓励居民参与使用,还为社区提出了新愿景。该过程旨在创造一个完整但未完成的空间,其中的不确定性是亮点(如图1a)。在广场之外,有一个35 000 平方米的绿地,设计时将一个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空间更新成托儿所和露天教室。对穿过公园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进行改造,把社区的公共空间转化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图1b)。
4.2 绿化景观品质的提升
自然环境会影响居民的心情,用微更新设计呼应环境,能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在绿化景观品质的提升设计中,可以合理配置植物、丰富景观层次。对植物进行梳理,对树型较好的、不影响道路拓宽,以及建筑采光的乔灌木予以保留。景观设计按乔、灌、草进行合理的科学配置,注意常绿与落叶相结合、观花与观叶相结合,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以便能够获得四季可观的植物景观。注重植物意境的塑造,丰富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更新后的小区绿化能达到一定的绿地面积和足够的绿量,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应,便于居民的游憩活动。尊重植物的多样性,避免使用过敏的、有毒有害的植物,应采用更加贴近自然的丰富元素,将花、草、树进行合理搭配,创造丰富的景观层次感,改善微型社区的环境质量[4]。
如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街道的佳虹街区入口景观绿地,位于原金桥镇集镇街区和产业发展区的交汇处上。在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之前,这片绿地没有被利用起来,只是当作社区的后门。由于当中的居委会、变电站和封闭式的庭院处于重要地段,市民出入都必须绕道。而广场的硬地缺乏其他娱乐配套,绿化配置也陈旧落后,没有吸引力。因此,建筑团队将绿地、居委会整体进行微更新设计,将空间连为整体(如图2),极大地激活了社区公共空间资源的活力,提高了绿化品质(如图3),为市民创造了一个具有室内外特色的开放式社区客厅。
4.3 重构社区文化价值链
关于“价值链”的概念,是哈佛商业博士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所提到的,最早用在企业内外价值的整体结构分析上[5]。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各不相同而又彼此联系,既独立又相连,共同形成了价值创新的动态过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资本如何在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运作的逻辑在社区微更新中仍值得人们思考[6]。老旧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社区文化的重要功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传播、教化、衍生等实现文化的延伸性。老旧社区是城市文化的延续,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在对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重构文化价值链,激活老街区的生命力,让市民重新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7-8],重塑场地精神,对社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位于中国上海市北外滩街道的白云庭院,整体没有生机,提升活力也是重要的出发点之一。政府希望用微更新的设计方法改造社区,提升整个社区居民整体的生活环境质量及生活品质,从而让老旧社区重新焕发新生。此项目是虹口区长阳路一百三十八弄里的一座被居民楼包围的微型公用景观绿地,这里由一座大型的公用景观绿地和三座较小的公用景观绿地组成。通过了解居民们的需求,在功能配置上对车道进行了调整,对庭院进行了植物景观的营造,还设置了晾衣架、护栏和花架子。设计师们在实践中试图用抽象表现之外的符号构建可阅读的设计(如图4)。即云院则表示可以用来阅读的庭院。云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受,在云里积蓄着前行的能量,在场域之中構成一场艺术与生活的对话。将白云用作休憩厅的屋顶,设计采用透明度和厚度完全不同的装置,隐喻着一种情感,这种微设计成为人们所能够接受的情感洗礼[9]。亭子、曲径、晾衣架、围栏和具有观赏性的小花卉等,都成为了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微更新设计可以使居民聚集起来,将场地作为活动空间,也能使邻里关系融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其中,可阅读是指以叙事性的方式将空间串联起来,便于居民的认知与解读,白云院也强化了一种特殊的记忆,即作为社区居民与生俱来的自豪感与优越感,让社区居民能够有归属感[10]。
5 结论
综上所述,微更新设计理念在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场地居民的深入了解和场地环境的文化特质,从微小的社区公共空间节点入手,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探索,最终达到激发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整体活力,营造出兼具文化特色、经济合理、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场所环境,有利于城市老旧社区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