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侧治理路径

2017-02-20张宇飞孙玮婧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张宇飞 孙玮婧

[摘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体育旅游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应紧抓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机遇,优化产业治理路径,发挥产业结构升级的先行先导作用,努力成为东北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在梳理当前体育旅游产业供需困境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可行性及潜在进路,提出了东北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的供给侧治理路径:政府要规范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机制,出台基于东北地区实际情况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政策;行业主管部门要将政策落实到位,实现政府、社会与企业的有效对接;社会组织要宣传和普及健身知识,塑造特色体育旅游文化,营造全民参与体育旅游的氛围;体育旅游企业要着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产品等级。形成由政府、行业部门、社会组织和体育旅游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和供给模式。

[关键词]体育旅游产业;供需矛盾;供给侧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消费需求也随之提高并趋于多元化,然而当下市场中出现了供求矛盾的状况,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同时存在,突出的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能满足有效需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指出,在消费的主导作用下,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的优势在不断显现,“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产业快速发展,既拉动了消费增长,也促进了消费升级。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旅游产业的大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上下游产业链新的跨界和融合不断深入发展,单一的观光游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要更深刻、更多样化的旅游体验与感受。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一些旅游目的地更加重视集健康、运动、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吸引消费者,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旅游+体育”这种跨界融合模式。不仅丰富了产品种类、增加了产业细分类型、扩大了产业规模,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了相关资源的增加值、相关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了社会经济体系的总体发展。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融合的、具有旅游和体育双重特性的新型产业,是顺应市场需求、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高融合度综合产业。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个蕴含着巨大潜力的现代服务业,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来临和旅游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在建设旅游强国和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的背景下,其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当前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遇到诸多困难。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工业举步维艰,东北地区产业振兴已经到了克难攻坚的关键时期。如何立足于国家区域战略需求,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是摆在东北地区供给侧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实现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从供给学派的分析视角出发,结合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体育旅游产业培育和发展政策,深入探讨体育旅游产业如何纳人东北地区供给侧改革发展战略,对指导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和推进东北地区供给侧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旅游产业与供给侧改革互动的学理阐释和政策解读

供给侧改革是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的宏观经济改革措施,这一观点最初源于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该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供给。主张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实施减税等政策措施。冯志峰认为供给学派的政策建议对当时美国的“滞涨”问题产生了一定积极的效果,但其采取的政策仅仅局限于局部调整,改革举措也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張弥认为供给学派侧重于行为与经济运行方面的分析,将体制看成是政府对经济行为体的各种政策,没能和制度分析结合起来。从以上学者的分析归纳来看,供给学派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足以回答、解释和解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供给问题,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不能忽视中国的国情和人文环境。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在西方供给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将西方传统供给学派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和完善。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贾康等[3]在总结了西方传统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的学术进展和政策主张得失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提倡“非完全竞争”的资源配置模式,主张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各司其职。各自做好份内工作,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人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主要政策主张可以归结为“双创、双化、双减”。“双创”指的是创业和创新,“双化”代表着产业优化和城市化,“双减”意味着减少行政审批和减少税负。在当前中国经济“供需错位”的大背景下。新供给经济学针对中国的国情与实践,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策略,可以有效化解“滞涨”“中等收人陷阱”等潜在风险,促进中国弥合“二元经济”,促使新一轮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与质量提升。

当前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呈现规模扩张和个性消费的同步提升趋势,跨界、跨行业的新模式逐步主导产业发展,以体育和旅游相结合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在英、美等体育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在初具影响的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都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亮点。而供给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补短板”,淘汰落后、陈旧、过时的供给体系,发展新型、先进、绿色的供给体系,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供给与需求新的均衡,,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有关供给侧改革对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影响的文献少有涉及,有限的观点包括:王洁平认为虽然旅游要素的供给非常可观,但单一性、同质化、低效率已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软肋”。“旅游+”、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将成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李博认为,减少无效供给是增强中国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前提,增加有效供给是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刘亮和王惠提出。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研究中国公共体育资源问题应做好三个方面:规范政府的“有形之手”保证供给公平,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促进供给效率,激活社会机制的“自治之手”增加供给活力。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所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供需错位”问题与供给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契合性。而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产业融合的新兴行业,有关供给侧改革与体育旅游产业互动的文献还未有涉及,理论研究还存在空白。

中国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国务院在2009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201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都将产业融合确定为促进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体育产业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以发展体育产业和促进体育消费。通过积极扩大和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实现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升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双赢效果。这与供给侧改革中“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完全吻合。此外,“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释放,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建立,“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全面渗透,逐步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版图。“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模式导入,全面助推生态旅游建设进程等政策利好为东北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有助于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跨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崛起。

三、体育旅游产业的供需困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作为一种公共福利,由国家“自上而下”来供给,不存在“买不起”和“买不到”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向分化型转变,利益表达呈现多样性,关于体育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买不起”和“买不到”的问题日益凸显,并逐渐演化成一种公共资源问题,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也随之出现。

1.需求侧旺盛

消费者对体育旅游需求的增长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必然结果,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现代交通的便利性都给消费者进行体育旅游活动创造了条件。体育旅游需求同其他消费需求呈现出相似的特征,消费者都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积极满足自身对休闲、旅游和健身的需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消费者的健身意识逐渐提升,消费者对健身、竞赛、旅游和疗养等活动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体育旅游的需求快速增长。一方面,当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早已突破小众消费的概念,不再是单纯的“体育人的游戏”,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34%,比2007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从2007年的593元提高到2014年的926元,“消费买健康”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 000美元时,体育消费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而当前中国人均GDP已达7 800美元,体育开始成为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国内消费趋势放缓,但中国消费者在海外的消费热情不减。数据表明,国内出境游人数连年呈两位数增长趋势,其中,包含大量体育健身游和体育赛事游的旅客,国内多家旅行公司推出专门的体育旅游产品,可见中国消费者的需求逐渐趋向于高水平产品和差异性服务。

2.供给侧乏力

中国体育旅游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度带来的“供需错位”现象。无效供给提供了大量低端、同质化的体育旅游产品,表面看规模很大,甚至可能出现局部区域体育旅游产品的总供给规模超出了总需求的情况,但实际创造的经济效益并不高,可持续发展动能不强,这种低水平、低效率的供给已激不起消费者的热情,消费者迫切需要高質量、定制化和多样性的体育旅游产品,现有体育旅游产业尚未达到由低到高、由同质到异质的不同层次体育旅游产品同步供给的理想化状态。此外,国内优质的体育旅游产品和品牌与国外相比缺乏竞争力。体育旅游产业繁荣的根本在于高质量产品的供给与迅速发展的需求侧结构相匹配,问题的核心在供给侧。因此,要从供给侧改革人手,解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中国的体育旅游市场中并不存在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的情况,而是消费者的需求层次提高了,需求结构更加多样化,但国内市场供给的产品结构却没有变,质量、服务也跟不上,致使需求流失。

3.市场化不足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旅游和体育产业发展一直是政府主导模式,这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化水平不高的两个产业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政府的宏观指导和产业政策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正面效应。正因如此。无论是体育产业还是旅游产业从一开始就十分依赖政府的政策导向,在发展模式的制度创新上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当中国的市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旅游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由单一形态转变为多产业融合,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越过宏观干预的边界,导致政府对市场及其主体的过度干预。此外,政府除了对体育产业进行宏观管理,对各级体育赛事的层层审批也阻碍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体育旅游资源上,中国部分地区的政府和管理部门还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壁垒,导致体育旅游资源的垄断集中、条块分割和无序开发等现象频发,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背景下,一些优质体育旅游资源和景区往往为国有资本所掌控,民营资本和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影响了中小企业开发体育旅游市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和多元化发展。而反观以旅游经济见长的欧洲国家,超过90%的设施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这些小型、独立、灵活的市场主体主导了大部分的旅游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完善或国家GDP增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构性失衡

中国的体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十余年来初步形成了观赏型和参与型两大类体育旅游产品体系。观赏型体育旅游产品包括体育赛事、体育演艺、体育实体景观和民族体育表演等;参与型体育旅游产品包括山体户外运动、滨海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民族体育项目和体育主题公园等。在质量结构方面,中国的体育旅游产品存在主题雷同、同质化现象,特色化、差异化、定制化和创意化的体育旅游产品短缺。缺乏“精品”和“品牌”。在地域结构方面,虽然中国不同区域均有体育旅游产品的分布,但未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格局。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优势,与相关产业的深层互动匮乏,产业融合度较低,不同地域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四、体育旅游产业纳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可行性及其潜在进路

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6%和3%。“新东北现象”究其原因,与东北地区经济进人新常态和老工业基地旧体制之间矛盾的激化分不开。国有企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开放型经济水平较低是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重拾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助力,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新东北现象”。突破口在于如何提升第三产业在东北地区经济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近些年,体育旅游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成长,逐渐发展成为很多国家与地区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球体育旅游产业年产值已超过4 500亿欧元。而且,当旅游产业平均年增长率在2%-3%浮动时,体育旅游的年增长率将高达14%。体育旅游的产业链较长。其庞大的产业体系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部门,并与第三产业之间有高度的关联性。加快推进东北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顺应市场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的重要措施。在新常态下。东北地区应充分利用北京冬奥会的建设周期和国家“一帶一路”的政策契机,完善区域合作,将体育旅游产业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经济的增长亮点。

1.资源和地缘

中国东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域辽阔,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种类多样,环境质量高,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在冰雪、森林、草原、湿地和海滨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特别是冬季,降雪量大、持续时间长,山地坡度平缓,具备建设滑雪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由于冬季河流冰封期较长,适宜开展滑冰、冰球、冰帆和捕鱼等各种体育旅游项目,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冰雪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每年冬季的自然景观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前往。东北地区拥有众多的高山、河流和森林,是开展山地旅游和爬山、攀岩、漂流运动,以及森林探险的理想之地。东北地区南部有辽阔的海域。海岸线长达2 100多公里,适合开展游泳、冲浪和帆船等海上运动项目。在气候条件上。东北三省既存在着共性特征也存在着各自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东北三省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彼此相邻,借助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先后建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经济先导区、哈大齐工业走廊、哈牡绥对俄经济带,通过建设哈大高铁,以及省际间、城际间航线等,现已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包括公路、航空、河流航运及海上运输等在内的密集交通网络,尤其是哈大高铁的全线贯通,纵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南北全长921公里,贯穿3个省份内的4个副省级城市、6个地级市,以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轴向四周辐射的多层串珠型的交通网已经形成。这为东北地区体育旅游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经济和社会

东北地区地缘相近,文化习俗相同,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经济发展水平也基本相当。自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医保实现全覆盖,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旅游产业已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数据显示:从2005-2014年,东北地区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都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旅行社不断增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基于东北地区的条件和优势,冰雪旅游作为东北地区体育旅游的主打项目,发挥着重要的产业优势,在全国同行业内产值最高,影响力最大,上下游贯通的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3.设施和文化

东北地区是全国体育运动开展最好地区之一。许多运动项目在全国名列前茅。特别是黑龙江和吉林的冰雪项目在全国独树一帜,体育运动的群众基础良好,辽宁的足球、篮球已完成产业化。黑龙江和吉林分别举办过全国冬运会,辽宁举办过全运会。大型赛事的举办为东北各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开展体育运动的硬件设施较为齐全,开展体育旅游的社会基础条件优越。

东北地区的体育旅游文化同样丰富多样,作为全国多元文化复合区,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孕育出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聚集在延边和长白山地区的朝鲜族,擅长摔跤、压跳板和荡秋千等民族体育项目。辽宁地区的满族擅长骑马、射箭、雪地走和溜冰车等运动项目,这些民俗类体育旅游项目,既能让消费者大饱眼福,同时也能够让消费者亲身体验不同民族体育项目的乐趣。

4.发展潜力和人才优势

中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历程较短,总体上处于以点带面的起步阶段,还属于“幼稚”产业。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消费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作为一个蕴含巨大潜力的新兴现代服务业,体育旅游在中国建设体育强国和旅游强国的大背景下,其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目前东北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跨区域的体育旅游合作对推动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改革优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已把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列入到重要位置,而目前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各自省市已经初步形成集群发展轮廓。

东北地区也是中国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等中心城市高等院校数量多、质量高。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等享誉中外,拥有众多知名学者。既能够满足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建设的实践需要。又可以完成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建设的创新任务。

五、东北地区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侧治理路径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根据体育旅游产业出现的供需矛盾,基于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实际需要,应重新组合和定位政府、行业部门、社会组织和体育旅游企业的作用,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东北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框架和模式。

1.宏观指导与政策支持——基于政府层面

一个产业长远的发展依赖于积极的制度环境,活跃的市场经济环境定会为体育旅游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按照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第一,做好统筹规划,由于体育旅游产业涉及面广、体系庞杂,各区域间发展基础不均衡,政府要敢于打破部门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联合修订跨部门、跨区域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进行设计,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平台。第二,转变政策观念,不但重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更加关注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树立以满足消费者体验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拓展理念,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体育旅游产业运行标准和管理规范,确定体育旅游市场的准人规则,建立切实可行的产业激励机制,创新体育旅游产業与自然、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对各成员主体利益做出调整,实现平衡,并可以根据产业所需设定不同的专项基金。第三,做到权责明确,厘清政府主导的内容和范畴。在主导的同时不越界,避免过度的行政干预带来的不公平竞争,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通过税收减免、贷款优先等政策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投资和参与,促进和帮助体育旅游小微企业成长,进一步吸引技术、投资和人才,以此来推动东北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政策落实与价值集群——基于行业主管部门

体育旅游产业是以体育产业作为内涵、以旅游产业作为载体,体育产业提供资源、旅游产业带来市场的业态,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两者交叉融合的产业。因此,无论是体育产业还是旅游产业,在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上的产业融合,进一步实现多产业联动发展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媒介产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框架,进一步增加体育产业自身的产值规模并优化其产业结构。通过构建集群的信息交流平台。积极建设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培训服务机构、信息交流中心、营销服务中心和融资服务中心等,为集群内企业服务。通过推广和普及活动,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体育旅游活动,夯实群众基础。同时,要力争在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鼓励和促进集群内各类企业创新发展并推广创新成果,建立起与国际接轨、产业结构合理、管理机制灵活、文化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

3.文化建设与资本融合——基于社会组织层面

社会组织要主导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推广。塑造独特的体育旅游文化,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中国的体育旅游产业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间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合作基础,体育旅游资源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或互补性,通过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文化形象进行整合,可以构建出具有一致性的区域体育旅游形象,提升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品牌美誉度。此外,在社会资本参与方面,积极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以市场准人、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和信贷宽松等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的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集团投身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深度开发和赛事组织等领域。有利于提高和改进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关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而增强企业绩效,有利于引导政府以效率和公平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4.产品升级与人才培养——基于企业层面

中国的区域旅游产业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精品旅游资源在“资源依赖型”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发殆尽,相关企业将经营战略向“资本依赖+智力依赖驱动型”转变,在与体育产业结合的过程中,立足于产品质量提升,组织管理优化和专业化人才培养。第一,在产品质量方面,体育旅游企业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色、资金和技术等条件,结合市场需求结构择优开发体育旅游精品,从4P营销观念出发,打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将纯粹的观光型产品向度假型产品和个性化主题产品转变,突出重点,关注质量,使商品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升级,服务从同质性向异质性优化,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并注重其产品体验。第二,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企业内外的有形和无形资源进行归类整合。在提升外在产品质量的同时优化内部组织结构,使得体育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更加柔性和扁平化。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美国动画片价值观输出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利用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的深度开发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