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青年问
2023-05-30
我是一名工作了两年多的年轻语文教师,大学的时候没有系统学过科研论文写作,科研经历只有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说教科研经验几乎为零,对于教科研论文写作只有些许了解。
最近,我参加了县里的教育论文写作比赛。为了提升论文写作能力,强迫自己去思考,我翻阅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实践,在很短时间内写出了一篇论文,自我感觉良好,但评比结果却不太理想。事后回过头来一想,结果的确应该这样。自己在论文写作方面经验很不足,对选题、语言、结构、论证等都不太熟悉。我知道,一线教师做科研与大学教师做科研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名年轻语文教师,应该怎样从日常教学中寻找科研的思考点?怎样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关于教科研写作方面,我存在很多疑惑。最近,我心中有了一个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杂志上发表一篇语文学科方面的论文!
(提问者:浙江省永嘉第二高级中学 青年教师金康达)
康达:
你好!
你的困惑应当也是大部分年轻教师共同的困惑。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能力与教科研能力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双翼。在现实中,绝大部分年轻教师都会全力聚焦课堂教学,将“上好课”作为站稳讲台的核心工作,这当然无可指摘。然而,教科研能力是一个教师持续成长的助推器,是能否“走得远”的关键所在。你能在工作的第三年就意识到教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并希望切实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恭喜你,你的觉悟很高,你已经走在大部分年轻教师的前头。
回顾我自己20多年的专业成长之路,结合自身的教科研写作经验,我觉得想要提升教科研能力,须加强如下几种意识。
一、问题意识。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维特根斯坦则说,罗素退步了,“因为罗素没有问题了”。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上课,并且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我实践研究了20余年的“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为例,我的一节阅读课往往只设置两三个环节(板块),以两三个“主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来深入探究文本,并以此为载体推进课堂教学。在实践研究的前阶段,“主问题”一般由我自己提出;从实践的中期开始,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尝试运用“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教师整合”这一模式。利用“‘我来提问自主生长单”让学生在课前主动提出问题,并在课中引导学生再次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管理:分类辨析,筛选整合。在此基础上提炼为主问题,以此构建和推进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型中,“主问题”是纲,“关键词”是目,纲举而目张,二者共同指向真实、深度、有效的文本解读,并最大限度地融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为一体。针对这种课型,我撰写并发表了10多篇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课例与研究论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大大提升了我的教科研能力。同时,这种基于问题意识的阅读教学课型也促进了我课堂教学能力的“蝶变”,我曾以此课型执教,获浙江省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高中语文组第一名和“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学能手一等奖;2018年12月,我以此课型执教《指南录后序》,顺利晋升为浙江省正高级教师。
二、积累意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写作是基于日常教学的写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在生活和教学中积累素材,同时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搭建好现实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桥梁,实现语文知识、现实生活、语文实践活动的联结,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之效。2016年10月,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当年文艺界的一个热议事件。我适时地将自己积累的关于鲍勃·迪伦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和访谈视频等分享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实践了一次关于鲍勃·迪伦的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写微博、时评、乐评,还针对鲍勃·迪伦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的歌词进行了译本比较,并尝试以迪伦的口吻拟写诗歌(歌词)体的获奖答谢词等。学生在玩得不亦乐乎的同时,进行了各类语用题型的训練。基于这次积累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我接连在核心期刊上发了多篇文章,包括《敲开微写作之门》《中美两堂“鲍勃·迪伦”课的比较》《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载体在哪里——以鲍勃·迪伦系列命题为例》等,其中《鲍勃·迪伦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还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可见,只有积累并占有了足够多的素材,我们才能“下笔如有神”。
三、借鉴意识。教科研写作的初学者往往有两种困惑:其一是不知道写什么好;其二是不知道怎么写好。对于第一种困惑,一旦你有了问题意识和积累意识之后就可逐步解除了;而第二种困惑则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迎刃而解。首先是向名刊学习,这是一种见效很快的学习途径。以中学语文学科为例,业内有“六大名刊”之说,分别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和《语文月刊》,每一种刊物上均有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课例与研究论文等各类文章的范文,只要有针对性地阅读几期,你就能大致了解各类文体的基本规范了。其次是向大师、名师学习,这是一种见效慢但能获益终身的学习途径。比如读一读老一辈的语文大师如语文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和新语文三老(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的著作,也可读一读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学者如钱理群、孙绍振、王尚文、王荣生、潘新和、郑桂华等教授的著作,或者读一读当代的语文名师如王栋生、李镇西、程红兵、黄厚江、窦桂梅、王崧舟等人的著作。每一位语文名师都是从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都擅长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开拓自己的语文疆域,因而他们的文章可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当然,正如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所言:“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我们学习大师、名师的目的是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创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不断成长。如朱熹所言:“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于我而言,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语文品质谈》等著作和他的教育教学观点深深地影响了我,并对我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研究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促成了我多篇文章的写作与发表,比如《享受苏东坡》《一方印章,一份期许》《沂水春风十余载,举重若轻三堂课》等。
四、循序意识。常见的教科研写作的文体有很多种,如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课例、教研论文等。初学者如果各种文体都同时尝试的话,容易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错误,反而哪一种都写不好。根据我的经验,上述这些文体有一种共通的基础文体,即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通过教育故事本身阐述教学经验与道理。丁钢教授说:“教育叙事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在于寻找一种适合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或理论方式,为普通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读者提供一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的生活语言风格的研究文本。”可谓一语中的。一般而言,单篇的教育叙事篇幅不宜很长,相信这对于中文系毕业的你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而且绝大部分中小学教育类报刊上都设有相应的栏目刊发教育叙事,我曾在《师道》《北京教育》《江苏教育》《今日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十多种报刊上发表过数十篇教育叙事作品。你工作两年多了,在课堂教学或与学生的交往中一定有难忘的故事,大可以把它们写出来,不妨先投给身边的《温州教育》试一试。掌握教育叙事写作之后,再逐步尝试教学案例、教学课例、教研论文等体裁的写作,循序渐进,逐个突破。很快你就能掌握数种教科研文体的写作了。届时,你的梦想就会触手可及。
概言之,教科研写作既是表达,也是反思,还是提炼,更是成长。引用我敬佩的两位专家的话与你共勉:“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叶澜)“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高万祥)
愿你早日梦想成真!
(解答人: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正高级教师陈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