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活”用

2023-05-30余向红

师道 2023年1期
关键词:粽子劳动育人

余向红

2022版《劳动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学校和教师在落实劳动教育课程时,有了更系统、更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导。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正式的国家课程时间不长,这门课程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的育人方式,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教育认知和教学行为上的误区与偏差。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涵盖了这门课程从理论依据到实践指导的方方面面,具体落实到一节课、一个主题活动上,“用”是关键。作为一门具有开放性、实践性,以学生直接经验获得为主的课程,劳动教育最忌照本宣科。教师在实践中,应对课程标准活学活用、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选择性使用。

2022年春,湖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宜昌召开。会议期间,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小学的郑老师,为与会者提供了一节非常具有研讨价值的现场教学课例《五月端午粽情浓》。笔者结合这节课及自己多年实践经验,谈谈教师在指导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如何活用课标。

一、劳动教育内容“活”选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在新课标里用“任务群”来表述。按课标设置,有三大类型十个任务群,这是对劳动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中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性细化。课标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四个任务群和服务性劳动两个任务群,其内容要求和劳动项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日常生活劳动是基础性的、必须学习的内容,其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城乡、年段区别,其目的是培养有基本自主生活能力的人。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则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因地而异,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基本社会性劳动意识与能力的人。

目前各地出现很多不同版本的地方、校本劳动教育教材。个人认为,劳动教育教材是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指导老师有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用得不好就是学教材了,而学教材无疑是对劳动教育这门课程育人初衷的背离。对于劳动教育这门课程来说,学校自主规划课程,形成校本化可选择的课程资源,提供劳动实践条件保障,比使用什么版本教材更重要。

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任务群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劳动教育有哪些区块可以切入,但我们也不能拘泥于任务群。以郑老师的《五月端午粽情浓》这个主题活动为例,这个内容属于任务群5“传统工艺制作”,同时又属于任务群3“烹饪与营养”。这个主题与两个任务群都有密切关联。这两个任务群的目标要求、素养表现也有差异。如果执着于任务群,就会把任务凌驾于真实的劳动体验之上,让教育大于劳动本身。

像这样跨任务群的现象,在劳动教育实际教学中比比皆是。

从我们的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经验看,学校、老师在确定劳动教育主题时,既要有任务群意识,又要淡化任务群意识。有任务群意识体现在明白所选择的内容,要达成什么样的劳动育人目标,不至于偏颇;淡化任务群意识,则是这门课程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综合性的育人过程,有明确的育人目标,但除了基本的属于常识范畴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学习重难点以及必须掌握到什么程度的、具体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达成以养成为主要目标的劳动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方面的育人目标。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不是一两节课一两个活动能实现的,必须依靠长期劳动行为、劳动教育叠加。

新课程标准中,对劳动教育课程理念有这样的表述:“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教师在选择劳动教育内容时,也要秉持这样的理念,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立足于身边环境,应作为内容选择的首要标准。生活里有无穷无尽的课程资源,生活才是劳动最大的市场,劳动教育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立足于生活的课程理念,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指导行为和方式。郑老师这节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课,教学导入从屈原开始,教学结语则是要求学生传承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让学生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与粽子有关的经历、体验、感受,学生在被动接受、学习、了解关于粽子的知识、技能、文化,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没有参与到这次劳动教育中来。这就把一次劳动教育课搁置在文化层面,而不是根植于生活层面。

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设计,是基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思维方式。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活”,是鲜活的活,是生活的活。只有内容“活”了,才有更开阔的劳动育人空间。

二、劳动教育目标“活”定

选择了合适的劳动教育内容后,能否顺利实施,确定课程目标是关键。国家课程标准关于劳动教育的课程核心素养内涵,有四个育人维度: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在对课程总目标进行具体描述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形成、养成、培育、树立、发展、塑造、弘扬。要求形成、养成、塑造的,都是“基本”的、“必备”的育人目标如日常生活劳动能力,而要求培育、发展、弘扬的,则是动态目标如劳动精神、习惯的培养等。抓住这些关键词,对老师在开展活动时自主设置具体课程目标非常重要。

新课标结合课程内容和任务群,对各学段的具体目标要求进行了细化说明。老师们在对此进行理解和运用时,就特别需要结合总目标的关键词。以养成劳动习惯为例,这就不是某一节课、一次活动的目标,而是整个劳动教育课程的综合性育人目标,靠一两节课一两次活动,是不可能达成的,在具体表述时就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劳动课程内容有十个任务群,覆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不是每一个任务群,都要涉及所有的目标。一次活动设置的目标太多,会破坏劳动本身的节奏,劳动教育毕竟是以学生实践为主。

还是以郑老师的课为例,在这节课上,从听课时看到的教学环节呈现看,这节课至少设置了文化传承、技能学习与练习、德育、团队合作、工匠精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育人目标,因为设置的目标太多,导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次次打断学生劳动实践的节奏,加入某个环节来“完成”某个目标,教学行為之间的衔接,便显得生硬、不顺畅。在这节40分钟的课上,学生学习包粽子是本节课最主要的内容,技能学习与练习、团队合作、工匠精神可作为本节课主要目标,不必为求全预设其他目标,弄一个环节出来达成。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很多育人目标都是动态生成的,无法预设。

红安县中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对劳动教育目标设置进行了新的尝试。在新课程标准基础上,我们根据劳动实践活动性质,把劳动教育目标分解为知、行、会、习、创五个维度。一个完整的劳动项目设计,这五个维度的目标都要有所体现,但具体到某一个环节的劳动实践活动,则不必面面俱到。

以《五月端午粽情浓》这节课为例,这个主题应该不只是一节课的事。以端午和粽香这个主题的丰富育人内涵,可围绕粽子设计成项目式的系列劳动实践活动。设置目标时,老师可以进行分解:与端午与粽子来历有关的知识是“知”的目标,学习体验是“行”的目标,能独立包一个粽子是“会”的目标,在包粽子中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学习使用工具是“习”的目标,能创造性包粽子是“创”的目标。在开展系列劳动实践活动时,教师就能把这些目标分解到不同环节落实,不用在一节课中全塞进去。

目标的确定,要灵活。因劳动内容而异、因实践方式而异,甚至因人而异、因现场而异,并且随着劳动进行动态生成。一次活动,没有非完成不可的固定目标,即使知识技能目标,也是要不断学习、不断训练才能掌握,不像公式定理生字,有短时间的掌握目标。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充足的劳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动起来,进而成为习惯。

劳动本身,就是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三、劳动教育方式“活”用

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到底采用什么方式实施,课要怎么上,是目前课程推进中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以户外为主要实践场所、具有一定时间周期的生产劳动。

受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方式影响,老师们习惯于讲、习惯于知识技能目标的提前预设、习惯于过程的控制、习惯于量化的评价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下,对完全不同的劳动教育也采用相同的方式,就会让劳动教育失去劳动味。

不同活动环境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应有不同。很多主题活动都包含有室内、室外两个部分,还有的时候需要场地移动。在不同现场环境下,劳动教育方式应与环境相宜,室外环境下,要求学生保持室内环境下的学习状态就不妥。

在学生动手操作、现场劳动实践环境下,营造劳动氛围感是有必要的。《五月端午粽情浓》这节课上,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在学生分组包粽子的环节,老师考虑到食品卫生问题,要求学生在包粽子时不得说话,导致原本应是快乐、交流、分享的劳动环节,教室里却静悄悄的,鸦雀无声。老师要求注意食品卫生是对的,可以用戴口罩的方式实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劳动现场环境,非常重要。

不同劳动内容教学方式也不同,有的侧重于讲解,有的侧重于观察体验、有的侧重于合作、有的侧重于反复练习、有的侧重于实际操作。内容不同,劳动教育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实践为本。老师在教学预设时,不建议设置教学重难点,一旦设置了重难点,在教学中就很容易有教师意志强制下的、突破重难点的教学行为出现,从而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固定在某个点上,客观上淡化了劳动育人长期养成、动态生成的特征,进入学科知识技能教学的状态。

公式定理学习的重难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样的,劳动则不是。后者在很多情况下,是“我即重点”。同样是包粽子,对有的学生来说快是重点,对另一部分来说包得好看是重点,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觉得弄得干干净净是重点,他们的重点都没错,只要是为包粽子付出劳动与实践。

在学生劳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从学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育人契机,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与快乐。

四、劳动教育评价“活”评

新课标对劳动教育评价非常注重,特别提到评价的“三多”:内容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在评价中,要关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的精神品质;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各学科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参与评价。这些评价要求,与传统学科课程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评价方式,有质的不同。

课标对评价的这些要求,可理解为“无定法”,即“活”。

劳动实践以学生为主,评价则以教师为主,劳动教育评价是教师指导、掌控、激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最重要的工具。把这个工具用活了,能让劳动育人事半功倍。

几乎所有劳动者,都会有想要分享的心。分享什么?成长、成果、成就感、喜悦……几乎所有劳动者,都需要在劳动中不断学习、提升。教师的评价,就是为这种劳动需求提供平台、空间与机会,这不是一个分数、一朵小红花可以涵盖的。

在《五月端午粽情浓》教学中,郑老师很重视评价:提出评价标准、抽学生组成一个评审团、当场为各小组评分并公布评审结果。评价是她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到了激励、评判作用。就这节课而言,郑老师的评价,在“活”字上,还有施展的空间。

评价对象可以更活:包粽子是非常有趣的技术实践,可以把评价随时落到某个学生、某只粽子上、某个技术环节上,让分享展示式评价,伴随整个劳动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把个人的喜悦与成就感最大程度呈现出来,也能使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提升。

评价时机可以更活:包粽子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伴随老师的评价,老师在教室走动时,随时都能根据发现,给予评价。

评价方式可以更活:除了老师评价、评审团评价,也可以举起一只包得好或不好的粽子、围观一名学生的包粽子过程,让大家七嘴八舌评。

评价维度可以更活:包得好看的、包得快的、小组合作的、桌面处理干净的、包得有创意的……

好的评价,能让每名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劳动实践存在感,能体会到自己的劳动有价值、有意思。

只有“活”評,才能评“活”。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是底线以及方向,教师在这个标准下,只要灵活处理,育人空间非常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不是培养劳动能手和技术标兵,而是重在行为习惯、意志品质、态度观念这些劳动基本素养的形成。学生具备健康积极的基本劳动素养,在未来成为劳动能手、技术标兵便是水到渠成之事。老师“活”的劳动教育,是伴随学生一生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湖北红安县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粽子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好吃的粽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端午节,粽子香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