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楼梦》中的教育思想

2023-05-30董清宇

关键词:教育思想现实意义红楼梦

摘 要:《红楼梦》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反对应试教育,抵制宋明理学;坚持学用结合原则,推崇君子之学标准;主张杂学旁收,力争上游;要求相题立格,量力而行。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汲取与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3-0113-03

一、反对应试教育,抵制宋明理学

《红楼梦》诞生的时代,宋明理学盛行,深刻影响教育领域。理学家朱熹《四书集注》,是官方规定的学子必读书目。朝廷科举考试所用体式八股文,从题目确立到内容写作,都必须以该书为依据。然而,清代初期,三大思想家尤其是颜元反对应试教育,抵制宋明理学。这种激烈的对抗,在《红楼梦》的有关故事情节中便有所体现。如其第9回,宝玉将入家塾读书,父亲贾政找来伴随李贵传话:“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起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①第81回,贾政严令宝玉:“自今日起,在不许做诗做对的了,单要习学八股文章。”②他亲送宝玉重入家塾,又求托先生贾代儒:“目今只求叫他读书、讲书、作文章。”③所谓“先把《四书》一起讲明背熟”,就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熟读为始,精思继之;索其蕴奥,终有所得的套路。所谓“习学八股”“作文章”,就是按其固定格式,诠释经书义理,不能表达个人见解,只是代圣人立言。所謂“读书、讲书”,就是专以读讲为学;读讲之余,继以静坐,体认天理;以主敬为其根本,以穷理而致其知。这便是从书本到书本,死读书,读死书,耗尽平生心力。此外,贾政命令儿子“不许做诗做对”,不许涉猎诗词、古文,目的在于让他全力以赴地应对科举考试。由此可见,贾政是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的维护者、宋明理学的代言人。为了彻底揭露贾政的丑恶嘴脸,《红楼梦》不惜采取矫枉必须过正的原则,对理学家提倡的一切读书活动予以质疑。第82回里宝玉对黛玉说了一段话:“还提什么念书?我最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人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④宝玉所说的“道学话”,正是理学家倡导静坐读书的话。提到“念书”二字,宝玉便大为反感。这与颜元《存学编》否定理学家全部读书活动的态度是一致的:“若读尽医书而鄙视方脉、药饵、针灸、摩砭,妄人也。”⑤宝玉说穿在这些“妄人”毒害下,读书人的丑陋行径:第一,打着代圣人立言的旗号作八股、治经书,从而达到“诓功名,混饭吃”的目的。恰如《存学编》所说:“今之治经者,为无用之文,徼倖科名而已,果何益哉?”⑥第二,“拿些经书凑搭凑搭”。既然是凑搭的东西,则不是浮言就是虚文。诚如《存学编》所说:“但问朝廷科甲,才能揣摩,皆骛富贵利达。浮言之祸甚于焚坑。”⑦第三,“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即所做学问,只不过是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把戏而已。又如《存学编》斥责的那样:“或学训解纂集,或学静坐读书,或学直捷顿悟。”⑧统统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勾当。

《红楼梦》通过描写贾政与宝玉父子的对立关系,真实地再现当时维护与反对应试教育、提倡与抵制宋明理学的两个派别之间斗争的激烈性。

二、坚持学用结合原则,推崇君子之学标准

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⑨孔子要求弟子们学习《诗》须重在应用,能够运用其理念,办好政务,运用其语言,应对外交。他倡导学用结合的教育原则。

《红楼梦》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始终贯穿着孔子学用结合的教育思想。该回书介绍:大观园建造工程告竣,贾政带领众清客及宝玉游赏,并命众人题拟对额。宝玉一路的谈吐、见解及所题对额,其水准驾众人而上,他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创作实践当中。该回一一记录众清客对宝玉正面赞扬和贾政貌贬实褒的话,如天分高,才情远;不读腐书;以一知充十用;才情不凡;能知道许多古人,记得许多旧诗;套得妙;妙解等。借此突出宝玉以学用结合见长的特点。

除了宣扬学用结合的教育思想之外,该回书还将宝玉树为深得君子之学精髓的典型。

荀子提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⑩的命题。此后,历代都有学者提出“君子之学”的概念。其中《大戴礼记·鲁子立事》的提法最具代表性:“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11}其实,宝玉只是不愿意死记硬背《四书》等,对其他书籍则无所不读,并非“愚顽怕读文章”之辈。第18回中提到,他一路的谈吐、题咏,涉及唐代常建、杜牧、许浑、罗邺、崔国辅、钱翊的诗句,宋代欧阳修、苏轼,明代唐寅的作品,《尚书》,《诗经》,谢灵运诗的典故等。毫无疑问,宝玉所学达到了“博”的标准。如前所说,宝玉这次将所学文化应用到创作实践当中,对他来说就是一次实习活动,符合“习”的标准。该回书提到,见到奇花异草,贾政等或“不大认识”,或唤差名称,宝玉则一一辨认其学名,还以《文选》包括《离骚》《吴都赋》《蜀都赋》为依据,罗列出众人闻所未闻的许多芳草名。这又从一个侧面证明,宝玉对许多科学知识,求其理解消化,达到“知”的标准。“行”,指能落实到行动上,能做事。宝玉参加此次活动,受到众人包括贾政的赞扬,也算达到“行”的某种标准。该回书还说明,整个活动过程,宝玉总是让众人题咏在先,自己题咏在后,基本达到“让”的标准。

宝玉“博、习、知、行、让”五者齐备,达到“君子之学”的标准。在宝玉身上,寄托着作者推行“君子之学”的教育理想。

三、主张杂学旁收,力争上游

如前所述,“君子之学”的首条标准是“博”。这一标准源于儒家的教育思想。孔子率先提出“博学于文”{12}的主张。孟子要求“君子深造之以道”,{13}是以“博学”为前提条件的。荀子所说的“知通统类”{14}原则,更是在“博学”的基础上,实现人通晓多个门类知识体系。《礼记·中庸》重提“博学之”的口号。儒家的这些观点,被《红楼梦》改造为“杂学旁收”的教育主张,这一主张集中体现在对薛宝钗的描写上。

《红楼梦》第8回提到,宝钗讥笑宝玉“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15}宝钗正是以杂学旁收的底气,争胜于大观园。第18回中,宝钗建议宝玉应该投合贾元妃之意,将诗稿的“绿玉”改为“蜡玉”。宝玉询问,“蜡玉”可有出处?宝钗提醒他,出自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宝玉洞开心意,称她为一字师。{16}这足以说明,与宝玉的杂学旁收相比,宝钗有过之而无不及。第42回提到,惜春将为大观园作画。对此,宝钗指出:“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17}进一步强调其布局是有多少、主宾、添减、藏露、疏密、高低之分的。宝钗准确揭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至少说明她懂得许多绘画理论。到了第45回,宝钗前来探望一春一秋必犯旧疾的黛玉,修正黛玉的药方,发表“平肝养胃,滋阴补气”{18}之论,更表现出医学知识的丰富。第64回中,宝钗认为黛玉《五美吟》,是“命意新奇,别开生面”{19}之作,这又证明她擅长文艺评论。在第18回里,元妃主持题咏活动,唯宝钗与黛玉的作品在众姊妹中脱颖而出。在第38回里,宝钗创作的《螃蟹咏》,被众人推许为“食蟹的绝唱!”{20}

《红楼梦》将宝钗描写成多才多艺的知识女性、杂学旁收的专家,借此倡导“杂学旁收”的教育主张。

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21}《论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22}记录了孔子的在各学科表现优秀的弟子。孔子经常组织弟子们开展各种与教学相关的竞赛活动。据《论语》,孔子要求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各自谈论人生志趣,并一一评判他们的发言水平。结果,孔子用“吾与点也”{23}一句评语,实际上将这次竞赛活动的桂冠授予曾点。

在古代,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要争当各学科的顶尖人才。《红楼梦》全盘接受了这种观念,形成独特的“力争上游”的教育思想。践行这种教育思想的主要人物是林黛玉。

黛玉将自己天赋的“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24}化作杰出的创作才能,化作力争上游的资质。以《红楼梦》第18回为例,大观园内,开展题咏竞赛,最具权威的裁判贾元妃,先后两次做出裁决,“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25}“杏帘一首为四首之冠”。{26}所说的宝玉所作四首,其中《杏帘在望》一首,恰是黛玉代他所拟。实际上,此次活动中,唯有黛玉获得两项冠军。第28回提到,一首长达五十余句的《葬花吟》,黛玉竟“随口念了”{27}出来。作者“夸而有节,饰而不诬”,{28}真实地再现黛玉无与伦比的文学创作才华。从《葬花吟》的思想性、艺术性看,确立了其在全书所有人物诗词创作中独占鳌头的地位。第38回叙述了黛玉作诗《咏菊》《问菊》《菊梦》,包揽了菊花诗创作前三名。

黛玉创作的诗词,一次独占鳌头,一次两获冠军,一次包揽前三名。这些事实,生动地注解着“力争上游”的教育思想。再联系《红楼梦》攀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事实,作者则以非凡的创作成就,践行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四、要求相题立格,量力而行

《左传》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29}墨子曾多次阐述量力而行的观点,指出:“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30}又说:“量腹而食,度身而衣。”{31}还说:“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32}即把握分寸,能深入则深入,能浅出则浅出,能增加则增加,能减少则减少。《红楼梦》继承上述观点,形成相题立格、量力而行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完整地反映在该书第78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的情节里。

当时,贾政与众幕友谈及恒王和林四娘的故事,便命宝玉、贾环、贾兰各作一首悼念性的歌词。三位学子凭依各自的年龄、学养、见识、能力等,选择了合适的体式进行创作,这本身就说明他们皆能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论及相题立格,理所当然地聚焦于宝玉身上。贾兰率先写出一首七绝,众幕宾大赞:“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深,真不诬矣!”{33}随后,贾环写出一首五律,众人又道:“更佳!到底大几岁年纪,立意又自不同。”{34}描写至此,已为宝玉亮相蓄足气势。接着,宝玉指出:“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恳切。”{35}彻底否定贾兰、贾环所选的体式。然后,众人转口赞扬宝玉:“我说他立意不同!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便是老手妙法。这题目名曰《姽婳词》,且既有了序,此必是长篇歌行,方合体式。”{36}于是,宝玉几乎一口气儿念出一首长达46句的歌行,被贾政当场记录在案。他的创作经过,真如张耒《东山词序》所言:“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其间夹杂着众人赞扬的话,诸如古朴老健,极妙;平叙最得体;用字用句,皆入神化;体贴至此;流利飘逸;句子也绮靡秀媚得妙;通句转得也不板;布置,叙事,辞藻,无不尽美;铺叙的委婉等。该回书中宝玉的创作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相题立格、量力而行的教育思想。另外,该回书暗示,实用性的人才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文体,高质量地创作出各种题目、题材、内容和立意的文章。经过认真考证发现,古代的各种实用性文体,如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都被作者灵活运用,在书中均有相关精彩片段。作者通過创作实践,体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

注 释:

{1}{2}{3}{4}{15}{16}{17}{18}{19}{20}{24}{25}{26}{27}{33}{34}{35}{3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08,1065,1066,1067,100,210,522,559,833,469,5,210, 221,326,1027,1027,1028,1028.

{5}{6}{7}{8}颜元.四存编·存学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55,102,44,46.

{9}{12}{22}{2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5,63,110,119.

{10}{14}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6,76.

{11}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24.

{1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189.

{2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73:1938.

{2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609.

{29}杜预注.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02.

{30}{31}{32}孙波注释.墨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01,209,171.

(责任编辑 徐阳)

On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DONG Qing-yu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 opposing exam oriented education and resisting Confucianism are the first opinion;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the second opinion; human should study hard in order to develop all round; setting up pattern and act according to your ability. These educational thoughts are still worthy of our learning and reference, and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Educational Thought; Significance

收稿日期:2022-08-09

作者簡介:董清宇(1990-),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现实意义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