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低头族”现象归因与教学策略探索

2023-05-30李蓝冰张语心

关键词:低头族思政课教学策略

李蓝冰 张语心

摘 要:高校思政课课堂上,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消耗大量时间的“低头族”现象越来越突出,教师讲授与学生低头的矛盾无法忽视,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低头族”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沉默、有的叛逆,这里面既有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教育者的主观因素,主要源于教学方式方法与当代大学生思维行为习惯还不完全匹配。要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合理设置学习任务抓住学生注意力,螺旋上升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用好时事热点回应学生关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减少学生“低头”的现象。

关键词:思政课;低头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3-0104-05

当代人前所未有地被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赋能”,也前所未有地被这些设备捆绑、束缚,形成了所谓“低头族”,就是消耗了大量零散时间、作低头看屏幕状、专注于低头操作手机或设备的人。在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低头族现象越来越突出,有些学生虽然人在教室,却专注于低头用手机聊微信、看视频、打游戏;有些教师明明看到学生身心“退场”,却视而不见,自顾自完成授课任务。“低头族”现象成为教师讲授与学生低头的矛盾,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的性格、观点的可塑性强,这也意味着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是培养正能量的课程,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大课。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因此,上好思政课必须理直气壮,必须创新教学,减少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

一、思政课“低头族”现象调查分析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有效地解决学生上课低头的问题,赤峰学院进行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情况。调查显示,82.2%的学生喜欢上思政课,这些学生大体上分为三类,主要表现和典型访谈如下。

“麻木型”。一些学生没有领会思政课的意义和目标,在多年的课程中养成了“随波逐流”的习惯,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对于课程成绩和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提升没有要求,得过且过。

学生甲:我就记得这个课叫“马克思”课程,课程每年都上,内容都差不多,也没记住教我的老师。期末考试主要就是划重点、背答案,老师不划重点的,在网上找那些学习笔记,考过就得了。我从来没想过这个课为什么要开,好像其他高校都会开设吧,跟着大家一起学习就行了,一般也不会不及格。

“轻视型”。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重要性较专业课低,甚至认为思政课无用,在课程中“听一套,干一套”,老师只管讲课,学生干自己的事,对课程成绩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升的理解和要求庸俗化,只看成绩不问效果。

学生乙:上了大学课业比较繁忙,专业课程学起来比较费力。公共课程就想拿个学分,只要按照笔记要点临时突击、背诵复习,基本上就能拿高分。要不是关系到学分绩点,我都不想这么认真学了。

学生丙:到高年级后,现在想的主要就是考证、就业、考研或考公务员,这些比较实用一点的事情。除非考研复习,否则思政课对我将来就业帮助不大。

“叛逆型”。一些学生对思政课所讲内容有不一样的看法,甚至质疑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常常“标新立异”,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时抛出道听途说的一些所谓西方理论、西方观点,对于课程成绩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要求有逆反心理。

学生丁:我比较喜欢政治、历史,感觉很多课程讲得没意思,就是照着书念。有时候觉得老师不应该这么讲,特别是讲到一些社会问题,我在网上看的很多文章不是那么说的,我觉得讲得不对,只是一种说教,后来干脆不想听了。

从以上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上思政课,也存在一些学生不关心思政课的现象。在课堂上有的沉默、有的叛逆,这里面有社会思潮的影响,也有忽视教育的主观因素。

二、思政课“低头族”现象形成的原因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思政课是真正意义上“无类”,是每个人都必学必修的人生大課。我们在长期教学中感受到,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感悟和重视程度会随着成长而不断提升。很多人在毕业后回味大学生活,反而越来越觉得思政课有味道,所以我们需要改进教学,让学生真心喜爱、主动接受。经过调查和总结,学生“低头”的现象,主要源于教学方式方法与当代大学生思维行为习惯还不完全匹配。

(一)广泛使用智能手机导致注意力转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多地被智能手机充斥,一部分人甚至到了“机不离手”的程度,严重影响了思考和行动的专注性。人们平均每天查看手机25至80次,虽然人们尽力专注于某一件事,但还是会忍不住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穿插查看手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多个事项并行处理的效率,但伤害了总体注意力持续时间。经过调研,96%的学生在课堂上至少使用一次手机,43%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手机。

中小学教师普遍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客观上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大学教师很少完全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即便是一些高校曾经设置“手机框”“手机袋”,把学生手机集中保管在教室一角,现在也逐渐放松了要求。因为智能手机价格逐渐走低,学生手持两部手机也很平常。智能手机上的软件应用越来越多,对完成课业任务提供极大便利,使学生难以拒绝。因此,手机多少会影响到上课的效果。与专业课程相比,很多学生更愿意在公共课上使用手机进行放松娱乐,使包括思政课在内的通识教育公共课都受到手机的影响。其实现在讲课的人,是在和手机上那些形形色色、抓人眼球的软件争夺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注意力“争夺战”中,一些教师简单粗暴采取“堵”的方式,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造成学生叛逆、反感。所以大部分教师都采取“疏”的方式,加强自身的生动形象,辅以一些“堵”的措施,如提问、点名等,让很多学生放下手机回到课堂。通过这种注意力斗争,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更加体会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可取了。

(二)学生课堂获得感不强

获得感是指取得现实收获后产生的主观满足感。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就是通过教学吸收知识、得到升华后自发产生的满足感。这种获得感不是学生所得所获的全貌,因为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铸魂育人,通过讲政治、讲理论实现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好的课程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能够带来课堂获得感,课堂获得感是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低着头”的思政课课堂上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课堂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大讲特讲“学习XX的意义”等内容,教学设计好像写一篇学术性的论文,把内容抽象来展示,这样开展教学其实只是教学用书的简单“翻录”,学生自然不喜欢。这种课堂放在其他课程中,甚至难以想象,美术課不让画画在课堂里大讲“学习美术的意义”,音乐课不让唱歌在课堂里大讲“我们为什么需要音乐”。另一种现象则是热闹非凡。这样的课堂已经忘却了思想、理论教育的任务,而是专注于带领学生搞活动,甚至“为活动而活动”,最后成了“要面子不要里子”,轰轰烈烈却收效甚微的课堂。这两种情况总结起来,都属于学生获得感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越来越感受到,只有不断修炼“内功”,提升教学内容的内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提高学生获得感。

(三)对学生的现实困惑缺少回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解释现实问题、指导实践。思政课承载的“大道理”,必须回归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并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经历、体验、概括、整合、建构,才能真正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学科体系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是政治理论或相关专业毕业,遵循着“从学校到学校”的职业路径,从台下走上讲台,直接从事教育教学,“理论到理论”的痕迹非常明显。

一些课堂成了教师喃喃自语的“独白”,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政策要求当作教条讲授,不结合具体实际就照本宣科,最终只能导致学生“低头”。有的教师认为思政课难讲,把责任大、要求高作为独白的借口。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讲授得不到学生呼应,所以沉浸在自我独白之中,属于无奈之举。再加上传统教育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存在,使课堂不同程度存在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四)缺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求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

从表面上看,一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问答机会很多,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表达和发言基本上都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的,并没有脱离教师的思路,而教师的思路又常常局限于教学参考书。这种问答和发言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启发的结果,但实质上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话语权的产物。学生并没有很多思考、问答和交锋,更像是一种讲授过程的角色扮演,所以学生“低头”不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教师面临能力恐慌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走入现实生活。这些技术成了人们的“手脚”,在极大地释放工具性的同时,又造成新的束缚。这就像海德格尔指出的“座架”,我们身处其中无法自拔,它驯化了人们,在解蔽之中遮蔽,让人们迷茫、惆怅。人们每天创造的数据、信息、知识,都达到信息时代到来前人类创造的总和,在这个时代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对象、新矛盾,显然让人们力不从心,几乎所有的岗位都可以说面临着既新鲜又陈旧的问题——本领恐慌。

这种本领恐慌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是尤为特殊,新技术增加了某些能力,也剥夺了一些过去熟悉和得心应手的能力。从2020年以来,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确保“停课不停教”,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开启了直播,把阵地从讲台上转移到摄像头前。在网上网下不断切换的过程中,教师学会了“连麦”等新技巧,但也有一些教师忘却了教室,疏于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感染学生。

三、解决“低头”问题的思政课教学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18年以来,赤峰学院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调整了教学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减少了学生“低头”的现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广大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政治任务。把这项任务完成好,更加要求我们抓住学生注意力、发挥学生主动性。

(一)合理设置学习任务抓住学生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是一个“阵地”,不能不主动争取,要用合理设置的学习任务“抓”住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溜号、不掉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使用“学习手册”,把所学、所思、所想记录在手册上,这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探索。通过这个方法,把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锁定在听课上,能更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解决“抬头率”问题,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手册内容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实现双向互动交流。

双向互动交流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抬头率”,使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玩手机、开小差的情况减少,同时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把握要点的能力,显然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肯定。调查显示,83.5%的学生认为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参与感和沉浸感。44.55%的学生和64.7%的教师认为使用学习手册的减少了或部分减少了课堂玩手机的情况,不认同的学生仅占2.7%;81.7%的学生认为学习手册的使用能够提高学生融会贯通、把握要点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组织集体备课、晒课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教师要把课程讲好,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积淀,扎实的教学功底、哲学功底、历史功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全面、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等学说。要努力把大道理讲得学生都喜爱听、听得懂,提高学生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首先要加强集体备课,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功底。

通过专家讲座、骨干示范、“青椒”比武和虚拟教研室建设,拓展了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的深度,调动全体教师全力投入、精心准备。各课程教研室结合“二十”大精神,对统编教材和专题教学大纲进行再研究、再学习,精心设计、科学安排,既提高了思政课教学本领,加深了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

(三)螺旋上升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关键。调查发现,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课成绩、满意度相差较大。当前大学生比较重视实用性强的知识的摄取,而对基础性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这导致学生的理论功底薄弱、认知水平不高、知识储备单一,这造成一些专业的学生常常认为这门课没什么用。在课堂讲授中机械地照搬教材对讲道理毫无益处。要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满足学生求知欲,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是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又要做到“具象通俗”。具体来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既不能抽象复杂,也不能过于简单划一。要理论传授给学生,适时掀起“头脑风暴”,使思政课成为有挑战性的课堂。要讲清楚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想和理论的力量。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注意差异化、分众化,做到螺旋上升。例如讲民主,在小学阶段讲民主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来定”,重在培养行为习惯;中学讲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重在灌输政治观念;大学阶段“纲要”课讲取得社会主义民主的历程,重在让学生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认同;“概论”和研究生课程则讲“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在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例如农林专业的学生,在讲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章节就有必要重点讲解。调查显示,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置教学内容,精讲框架结构、重点难点之后,教学效果得到提高,84.9%的学生认同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

(四)用好时事热点回应学生关切

围绕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思想困惑和时事热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递进式问题或讨论主题,每到一个新知识点,都把预设热点问题作为线索“埋”好,以更加“接地气”的方法和语言,用贴近生活、饶有趣味的转承启合把知识有效串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升教学针对性。

用好时事热点,可以打开教学的一扇窗口,也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材料、重要的文本,让学生深化认识、拓宽视野。要注意时效,对于联系教学内容、社会重大关切的现实问题,要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不能“炒冷饭”。要注意引导,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的“深度”。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给学生讲授疫情防控形势,不能把2020年的老内容拿出来反复讲,要结合变异病毒的特点讲清楚疫情防控的总体部署,结合国内外疫情发展的趋势讲清楚不能“躺平”的要求。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小组式时事述评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题目进行阐述、分析、汇报,教师在结尾处要做总结评价,及时纠正学生偏差、进行正面引导。

调查显示,80.9%学生认为结合时事教学的效果好。有学生在学习心得里写道:“在开始上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政治课是很无聊、枯燥的。开始上这门课时我心里是有点抵触的。但是慢慢的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抵触政治课了,甚至一周里最想上的就是这门课,每周很期待时政评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国庆阅兵那次时政评述,同学讲完后,老师进行了补充,老师慷慨激昂的话语中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听完老师的补充后我热血沸腾,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想,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很骄傲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吧!”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的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2018年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鼓励思政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编排讲授与时事述评、小组讨论、情景演示、辩论等多种形式,运用智能手机软件高效开展小组式学习任务,让手机成为一种教学媒介。

在智能手机的“加持”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已经能够实现选人抢答、课堂弹幕等手段创新,让课堂回答问题充满了趣味性、随机性,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帮手,形成了一种主动参与的氛围。调查显示,83.0%的受访学生、97.1%的教师认为能够有效提升其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用足用好实践教学形式

思政课只有融入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中宣部、教育部在“05方案”中就对实践教学做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在落实实践教学上做法各有不同。总体上形成了从自学、研讨、汇报为主的课堂实践,到调查、分析、研究为主的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近年来,一些高校进一步探索虚拟仿真实验室(VR)等实践教学新方式,突破了时空条件的限制,受到广大师生喜爱。

从实践教学开展的现实情况看,一方面要努力让学生“走出去”,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广阔天地中加深对理论、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和展示,通过学生个体的具体实践行为体现出来,也作为课程评价和检验的重要标准,使教育成果外化于行。如“概论”课“推动乡村振兴”这一环节,带学生沿着总书记的脚步,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看发展、看生態,打造思政课堂“活教材”,真正让教学内容触及学生心灵。

(七)团队式培养思政课教师队伍

近年来,各地高校扩招高层次、高学历思政课教师,但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支撑、搭建学术平台,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以此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加强和改进。而不论学科建设还是教学改革,关键还是在人。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应加大思政课师资整合优化力度,骨干团队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基础的教师构成,同时重视多学科知识储备。整合教育干部在线、学习强国等各级各类理论培训资源,精简高效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避免“事出多头”、反复培训浪费精力。采取灵活有效地用人机制,公开招聘学科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例如公开招聘首席教授、國家级课题主持者等,在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推进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探索设置各类教学技术岗位,包括虚拟仿真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形成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到教育技术人员、实践教学基地教学人员构成的立体化团队,加强沟通配合,形成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合力。

(责任编辑 徐阳)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Low Head Clan” Phenomenon

Attribu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y Exploration

Li lan-bing1, ZHANG Xin-yu2

(1.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e,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024000,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las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henomenon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which is quite time-consuming, ha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eachers' lecturing and students' addition to smartphones cannot be ignored, since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 to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 Through the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some phubbers are silent and some are rebellious in the class. The reasons not only lie in the side-effect of social trends such as utilitarianism, but also in the problems of educators themselves. Most importantly,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not completely matched with the thinking habits and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some phubbers are silent and some are rebellious in the class. The reasons not only lie in the side-effect of social trends such as utilitarianism, but also in the problems of educators themselves. Most importantly,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not completely matched with the thinking habits and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henomenon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Teaching Strategy

收稿日期:2022-11-08

作者简介:李蓝冰(1988-),男,蒙古族,法学博士,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思政课‘低头族现象归因与课堂互动重构”(NJSZZX2125)

猜你喜欢

低头族思政课教学策略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