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政视域下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

2023-05-30王琦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前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之一,与其他科学技术不同,人工智能专注于对人意识、思维的模拟、研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此技术开始融入高校教学中,以“代工”形式承包了诸多重复性教学工作。在高校思政教學中,人工智能技术可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导学等新型科学教学方式,对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程进行深度分析,探析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融合路径,逐渐形成“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的统一理念与人机协同发展教学模式,深挖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潜能,协助高校思政教师开展高质量思政课程,以达立德树人的基本教学理念。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统一理念;高校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3-0093-06

随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推广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工智能也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晓、关注人工智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热议话题。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目标限度规定,能为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发展方向指明路径。

一、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的三大类型

(一)创设情景

1.基于大数据构建生动形象的思政课程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较新型的技术科学,为创造出能模拟人意识、思维的智能科技,此技术集合了当今世界多种先进科技,如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1]。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在现代智能设备辅助下,基于大数据等先进科学技术可构建一堂生动形象的思政课程。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说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给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变轨超车的重大机遇。”2020年我国也正式计划推出100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此教育项目的核心在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实验、实训、实践等实操项目放到线上,在避免线下现实条件限制的同时,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安全保障,且线上实操教学具有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优势,能同步开展多人实验任务,能提升其整体的教学效率。高校思政教学方面,可将基于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的人工智能设备应用到思政实践教学中。如用大数据分析我国的社区街道管理情况,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社区街道环境,学生可佩戴虚拟现实技术配套眼镜,“亲身”体会社区街道管理及办事情况。同时,可通过网络互联使多人同时在线,学生可在“虚拟社区”中,以团队形式进行社会实践“实操”学习,使思政理论课程能与实践同步进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印象与理解。

2.虚拟现实技术体会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

在现代技术支持下,教师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搬到“线上”。例如在关于我国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引导学生在线上“游历”革命景点,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描绘经典革命故事,让学生“亲身”体会红色革命的艰苦岁月及先辈们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同时,思政教师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线上角色扮演,如屈原、雷锋等经典人物形象,让学生在线上“体会”人物故事,深度体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想。通过虚拟情景,将思想政治理念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能更生动、直观地了解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智能数据分析学情

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可利用大数据对海量信息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分析,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科学、精准的数据处理结果,实现数据的“增殖”。收集、存储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的相关数据,用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分析,利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政学习情况及教学情况,便于分析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首先,教师可通过线上教学软件对学生专业、性别、班级、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等进行统计调查,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精准定位教学对象,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设计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教学方案[3]。再利用大数据对各班级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估,预测风险班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可能达到的学习效果,及优化、改进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可根据智能数据分析结果,及智能设备、平台在数据分析后提出的教学意见,对教学材料、教学内容等进行进一步改进,如将课后作业放置线上,避免了时间、空间方面的约束,学生可自行选择时间、地点进行课后复习,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积极影响。且教师可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程度进行更科学、精准的统计评估,便于教师动态掌握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情况,利于教师及时解决相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方式。即在智能数据辅助下,能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情况等进行更科学精准、更理性化的判断,可作为衡量高校思政课学情的重要辅助工具。

(三)AI智慧辅助学习

当代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深度学习、人机交互、智能算法等特征,可作为辅助学习的智能工具。高校思政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板块,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学术性于一体的高校必修课,除反复的理论知识讲解、巩固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需重视课程创新,加强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互动,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高校思政教师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线上课程设计中,可加强智能化导学,提升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如在线上课程中间适当插入选择题、问答题,智能平台动态了解、掌握学生对相关思政理论知识的认知情况。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思政教学同学生间的一对一式互动,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状态、情感变化,弥补了普通思政课教师精力上的不足[4]。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强大的“记忆力”(数据库),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教师,完成高校思政课的一些重复性工作,包括学生上课考勤、教学检查等。学生线上打卡上课,AI智慧可自动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智能化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将思政课程相关作业搬至线上,AI智慧不仅能替代教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迅速、精准的评估、统计,还便于减少纸张浪费,对贯彻“绿色教学”理念有重要意义。

二、人工智能在思政课中的发展路径

人工智能作为新型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启动阶段,对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融合仍有一段较长的探索路程。所以下述主要就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发展路径展开论述。

(一)“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的统一理念

在对未来的幻想中,线上教学、人工智能设备替代教师开展更科学、高效的课程学习,一直是相关领域的热议话题。但根据前文所述,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协助教师完成思政课程教学。因而在实际教学中,需重视“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统一理念的融入。这一观念最早是由当代技术哲学学者Don Ihde提出,他认为身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需同人类生活有效融合,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能赋予人工智能技术更高的价值与意义[5]。“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统一理念的引入,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不能仅作为单一的工具性用具,也应成为教师的“义肢”和学生的“AI智慧教师”,即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定位于“工具”,也应成为如“眼镜”一般,是人们身体、生活的一部分[6]。虽然目前受技术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智慧”,但在集合当前先进技术条件下,基于大数据库,人工智能设备能对海量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整理,能“消化”思政课程教学理念与核心,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且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人工智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教学时间与空间,可依托于虚拟环境重新进行人文环境的创设,充分展现了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性。通过“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统一理念的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不再作为单一辅助工具,而是同教师、学生一起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形成一个可相互评价、反馈的“闭合环路”。

(二)人机协同发展

1.以教师为主导地位

随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融入,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完成教学工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需确定好教师的主导地位。思政课作为高校培育学生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课程,思政课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好引导、培养工作,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塑造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即高校思政课是一项具有规律性、科学性的感性活动,要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出发,有效建立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人工智能是集“冰冷”先进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技术,具有人工机械典型的理性、科学、精准、高效等特征,缺乏人类思维的感性思考,若将人工智能作为教学主导,不利于对学生思想认知的引导[7]。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为人类服务”而研发出的新科技,其发展核心在于辅助、协助人类。因此人机协同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基于高校思政教育原则设计教学方案,并有效保留教师对各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主导权。

2.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传统应试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同,当前推崇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感情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在“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统一理念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了解、接触到思政理论知识,最后需要让学生成为主动获取、分辨和利用知识的学习者[8]。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人机协同发展过程中,教师还可适当进行评价方式的优化,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主、动态调整教学模式。如教师可以将传统纸质线下评价,全部调整成线上评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约束。且在人工智能协助下,能对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更精准、高效的评估,把握好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教学。且学生评价系统、方式的改善,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各类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兴趣度,便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有效的调整与优化,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学生在思政课程教学中长期处于“游离”状态,实现思政课精准教育的目标。

三、教学深度融合的限度

人工智能技术在同高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必定会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挑战,会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出现一定转变,因而在“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统一理念的引入与融合过程中,需重视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把握,明确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这三方的定位,秉持合理、科学、审慎的教学态度,做好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这三方面的边界限定与规划,精准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发展方向,设定好目标限度。下述主要就“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统一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的教学深度融合限度展开论述。

(一)技术边界

1.人工智能技术有限,以外包形式为主

“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统一理念和人机协同发展教学设计,需建立在以教师为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基础上,不应随意扩大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范围。首先,高校的主要工作任务在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所以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将人工智能设备、平台以外包形式,交由校外专业的企业公司进行构建、打造。同时学校要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将“人工智能技术示范培训”作为专项培训主题,将“廓清思政课教师与AI的教學边界”作为重点培训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让教师认知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界限,明确教师在人机协同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并让思政课教师认知到普通思政教师在情感教育、人文教育、价值教育方面不可推脱的责任与义务。其次,需加强思政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外包”,即教师要认知到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智慧导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让人工智能替代教师的一部分知识教授工作。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即使在大数据支持下,能对还行信息数据进行精准风险评估,但尚未发展出类似人的情感、感知。因而在思政课最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需承担起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真善美种子的责任,做好学生思想、精神的引导工作。在人工智能的技术边界限定下,可以将智能设备、平台搭建和部分理论知识讲解,以“外包”形式交由专业企业公司和AI智能设备,但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德育教育是无法“外包”的,思政课教师需重视相关引导、教育工作。

2.设立AI管理思政教学支持中心,保障数据安全

数据库是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核心所在,数据库安全性会对高校教育教学安全及学生、教师的隐私信息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因而高校需重视人工智能数据库的安全保障。设立AI管理思政教学支持中心,统一高校思政教学中的AI管理平台,整合AI管理中的相关数据资源,保障数据安全,同时提升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质量。人工智能是当前新兴技术,多数高校缺乏AI管理专业人才,普通教师对AI管理的认知有限,所以高校还需适当聘请专业人才,对校内人工智能设备、平台进行有效管理。建立校内AI管理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各班学生的上课状态。学习进程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存档,在人工智能分析下,构建学生学习模型,以便于教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整合数据资源,提升信息数据合理利用率,是高校学生、思政课教师能享受到信息数据化带来的便利。其次,在AI管理思政教学支持中心内需明确信息数据边界,包括区分可共享的数据信息,限制各类数据信息的运用情况,明确哪些数据不能采集入库,如学生的家庭情况、日常作息等,保障学生的基本隐私安全,且此类数据信息同高校思政教学无直接影响。因而在人工智能设备、平台所需信息的采集过程中,需重视数据信息的采集边界,保障学生的基本隐私数据安全,规划好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统一理念与高校思政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的数据安全边界限定。

3.构建AI及思政课教师的双师行动者关系网络

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需构建好AI同思政课教师的双师行动者关系网络。人工智能技术有限,智能设备或平台无法取代教师成为人机协同教育的主体,也无法替代教师实现无人类教师的智慧教学。因而在“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统一理念中,需重视教师、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师行动者关系网络建设,做好二者间边界规划,制定二者的深度融合目标限度。与前文论述一致,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辅助“工具”,也是“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这一教学管理中的“AI教师”。即随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融入,学生将会有两位“教师”共同进行思政课程教学和思想精神引导,一位教师是人类思政课程教师,另一位是“AI教师”。通过编码设定、课程规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等理论知识融入人工“智能”中,将重复性工作交由“AI教师”完成,深挖人工智能技术成为“AI教师”的可能性。同时,借助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优化、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普通思政课教师需承担起思政课的创新工作,并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引导工作。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思想交流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无法取代的,而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通识课,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思想互动尤为重要。“AI教师”在帮助思政课教师减轻理论知识教授任務后,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引导,定期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及时纠正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认知,提升学生对我国社会形态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正确认知。“AI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一起,同步为学生进行思政理念知识、实践课程的教授与引导,建立学生的主流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摒弃、改善不良思想认知与行为。

(二)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边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三观,还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即无论未来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无论“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统一理念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发展经常如何,“立德树人”均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和目标边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教学方法优化等均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教学目标,这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钢线”。教师仍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人物、学生仍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学生相互融合、作用,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理念知识的认知,随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累计,逐渐转化成学生自己的意识形态,转变学生的主观意愿,使信念意识成为改变行为的动力。有效引导学生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学生的文化自。同时在思政课教师思想情感引导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在人情感、价值影响下,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育意义,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必定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造成一定影响,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的变革。在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过程中,需重视“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统一理念的引入及人机协同教育、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深度的把握。在统一理念中,人工智能技术不单是教学辅助“工具”,更是学生思政课理念知识教学的“AI教师”,学生在面对AI教师时同样需秉持尊师重道的基本思想,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学生相互融合、作用。其次,在这种深度融合过程中,需重视教师、学生、人工智能技术三者间的边界划分及目标限度,即“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统一理念的深度融合不是无限的,需建立在以教师为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技术、认知外包;以信息数据安全;以明确的双师行动者关系网络;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边界的基础之上。避免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使得高校思政课教育偏离核心目标,完成好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教学目的。在融合目标限度规范下,有效实现人工智能与大学生多元化、立体化、复合化教学需求的精准对接,做好迎接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来临的保障措施。

——————————

参考文献:

〔1〕陶磊,朱唯星,李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转向、痛点及实践策略[J].江苏高教,2022,5(01):108-113.

〔2〕高志强,王晓敏,闫晋文,等.我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现状与挑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7):5-9,14.

〔3〕李华君,王沛佳.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智慧化教学创新与建构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 8(11):35-38.

〔4〕张志丹,刘书文.人工智能必将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J].思想教育研究,2020,15(10):103-108.

〔5〕高斯扬,史冬柏.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向与限度[J].教育评论,2022,14(02):84-89.

〔6〕刘明龙.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角色危机及其重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5(39):90-92.

〔7〕关朋.适变从宜:人工智能语境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结构的变化[J].学术探索,2021,11(02):152-156.

〔8〕朱永海,刘慧,李云文,等.智能教育时代下人机协同智能层级结构及教师职业形态新图景[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1):104-112,120.

(责任编辑 徐阳)

The Goal Limit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acher-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student Unity Concep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Qi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urrent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fferent from oth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cuses on human consciousness, thinking simul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is technology began to integrate in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orm of"Oem"contracted a lot of repetitive teaching work.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an make use of new 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big data,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telligent guidance,etc.,the integration pat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 and the unified concept of"Teacher-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student" and the teaching mode of man-machin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 gradually formed, to Assist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carry out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basic teaching philosophy.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Unity Concep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收稿日期:2022-10-17

作者簡介:王琦(1989-),男,山东临沂人,汉族,讲师,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基金项目:2020年度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研究”(JSZM2020017)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技术
网络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分析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