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重塑出版业优势
2023-05-30高书生
高书生
古代打仗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数字经济时代,粮草就是数据。这句话在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折射出的一种现象就是,粮草未备兵马已动。现在装备跑得很快,随处可见可穿戴的智能文化设备及一些虚拟现实装备,但数据却跟不上,典型的不缺场景缺内容。而内容恰恰是我们出版业的优势。
●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出对出版业的转型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其中提出的核心问题是数据驱动,这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培育生产要素市场的精神是一致的。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讲的数据都是供给侧的,是被用于生产的,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要素。在这方面,应该说出版业有先天优势,从2013年开始,国家财政支持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2013年支持53家部委出版社进行业务流程再造,2014年支持数据库建设,2015年支持行业平台建设,同时也对地方企业做了支持。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基于2022年3月两办文件中对出版业提出的五条任务要求:一是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这里提出关联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数据,其中就包含了出版业;二是贯通已建或在建文化专题数据库,也包括出版业已经建成的数据库和正在建的数据库;三是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支持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领域的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四是巩固和扩大中华文化数字化创新成果的展示空间,包括利用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等文化教育设施推进数字化文化体验;五是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推动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演艺等传统业态升级,调整优化文化业态和产品结构。
● 夯实文化数字化坚实基础
如何实现两办文件对出版业提出的任务要求?最重要的一条是打好文化数字化的底座。底座分两方面,一个是国家文化专网,一个是标识解析体系。
国家文化专网。两办文件中明确提出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专网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接入服务。各级广电网络公司把各类文化机构都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在一个闭环系统汇集、加工文化资源数据;二是存储服务。各级广电网络公司为文化机构数据存储提供服务器租赁服务;三是算力服务。在区域中心建设具备云计算能力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计算体系,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重要,无论是现在热炒的元宇宙,还是其他一些数据的加工呈现,都需要巨大的算力服务;四是分发服务。链通各级各类文化消费场所,并与互联网消费平台衔接,多网多终端分发文化数字内容。
在文化数字化方面,生产上要闭环,在文化专网当中传输、加工数据,包括存储;消费上要开环,包括多网多终端分发内容。多网多终端分发内容,一是通过国家文化专网和电视机“大屏”,将文化数字内容分发到千家万户。从2012年开始,北京歌华有线就做了电视图书馆的试验,有170万种图书可以通过电视机转移到移动终端上阅读。现在全国高清用户在5000万人左右,图书馆每月更新10本左右图书,期望把电视机变成图书销售终端,目前全国已经有10个省在做这项工作了。二是对接互联网消费平台,将文化数字内容分发到移动终端“小屏”和交互式网络电视机“大屏”,即现在的IPTV。三是通过国家文化专网,将文化数字内容分发到学校、图书馆、文化馆、书店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商场、景区、车站、码头、城市广场等公共场所,这就是多网多终端分发。这张网跟互联网一样,也是处处可叠加的。
标识解析体系。两办文件中明确提出,依托于文献相关国际标准,在文化机构数据中心部署底层关联服务引擎和应用软件,按照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原则,贯通已建或在建文化专题数据库。
● 数字化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现在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但很多人还是用互联网思维去理解数字化,这是不够的。与互联网用域名解析不同的是,在文化数字化中采用的是标识解析,即对每一个数据都打上唯一的标识码,标识码包含了这个数据的元数据信息和数据或数字内容的访问地址。简而言之,域名解析和标识解析最大的区别在于,域名解析告诉受众的是哪个门,标识解析告诉受众的是从这个门进去以后能找到受众所要的什么东西。
标识解析采用的是中国提案创建的、国际标准化组织2015年发布的国际标准,即出版业非常熟悉的ISLI,其功能主要有四个,包括标识、关联、解析和鉴权。目前,信息和文献领域的标识服务国际标准一共有12项,只有两项具有解析功能,其中就有ISLI。
标识解析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数据互联互通,标识码背后是数据地址和核心元数据,可以实现数据在国家文化专网内部的互联互通;二是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实现了物理分布、逻辑关联。这对文化机构来说尤其重要,文化机构最担心的是数据安全,怎么做到数据安全?最好的方式就是分布式存储;三是数据确权,每个数据都有唯一的身份证,而且伴随全生命周期,这就是它的标识解析功能。
文化数字化一定要有文化专网和标识解析这两大底座,没有底座就是空中楼阁。有了底座以后,各类文化机构包括出版社,通过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就可以搭建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在推动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当中,最令人苦恼的是搭建平台,在互联网上建平台,一是投入很大,二是使用效率不高。接入国家文化专网之后,只需要搭建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实际上就等同于建了平台。在这条数字化生产线上可以完成数据的采集、解构、关联、重构和呈现。
互联网触动的是消费,数字化撬动的是生产,这是数字化和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做数字化一定是从消费向前端进发,就需要做生产,而一做生产,出版业的优势就显现了。
● 数据如何资产化?
工业化时代是信息孤岛,互联网时代是数据孤岛,到了数字化时代,一定是把数据关联起来。数据关联是核心生产力,数据为文化赋能,文化为数据增值,关联数据是核心资产。
数据怎么资产化?在这方面,一些单位已经作了很好的示范。例如,百度在全国七个地方做过数据标注基地,山西太原基地2018年建成,到2022年5月基地面积达到了近两万平方米,有5000名数据标注师,入驻了53家代理商,不到五年累计产值就已经达到5亿元。中国知网在太原也有专门针对报刊的标注基地。
下一步,要布局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就是在现有的基地基础上再进一步对每一个数据做标识,然后就形成大量的数据,通过国家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买卖双方在数据超市做交易,文交所做交割,最后点对点做交付,确保数据安全,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大量的数据传输所带来的能耗,实现碳中和。
所以,在文化数字化中,数据是核心生产要素,数据关联是核心生产力,关联数据是核心資产,数据的变现是核心驱动力,数据安全是核心竞争力,生产端、生产线、生产网是核心环节。由于路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现在已经是时候将数字化转型升级回归、聚焦于生产,重塑出版业优势。
文化数字化在建构全新体系,人才培养一定要跟上。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将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进一步加强合作,从2022年开始培养文化数字化建设千名骨干人才,希望用三年时间培训一千人。同时,2023年开始做文化数字化实训基地,计划三年培训一万人以上,以更好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
作者系中宣部文改办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