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05-30宋磊

家长·中 2023年1期
关键词:导学解题育人

宋磊

伴随新课改的推进,数学教育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其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十分流行。问题是探究数学的开始,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部分数学教师虽会采用问题导学模式进行教学,但却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不能充分实现该教学模式的价值。因此,以问题导学模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当前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问题导学模式进行介绍,并以其应用现状为基础,对问题导学的具体运用路径进行说明,以期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与传统的育人方式相比,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其以问题为主导,高效的传导教学内容,课堂上的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抓手。基于此,在课堂上加强问题导学能提高教学质量,并能助力学生发展学科素养。教师根据学生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及其发展规律与教学要求设计问题,在教学中将问题合理引入,在此前提下改进育人计划,凸显问题的价值,指引学生探讨,使之可在剖析与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概述

(一)概述问题导学教学

问题导学主要是指教师依据学情、课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问题,并利用问题启智,以问题为端口输出知识,引领学生思考,助其探究、质疑、创新,培养其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应在课前对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问题化处理,所设问题既要切合实际,又需创造出高效的教学平台,师生围绕问题探究,用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并掌握课堂节奏,在恰当的时机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实现学生知识体系自我建构、价值观自我建立和能力自我发展的目的。

(二)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教师在课上引领学生解题,学生可在解题时实现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学生机械化记忆的学习模式,使其思维发展受阻,影响知识的内化与调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很难灵活的调用知识。教师为了可以驱动学生深度学习数学并凸显其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应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模式,在预习环节教师布置问题,利用问题指引学生思考与探讨,学生在多变、有趣的问题驱动下会积极的思考,全面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并矫正传统模式下教学的不足之处。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对学生而言,有无问题意识关系到其长远发展。问题意识的培养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帮助其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受传统育人模式的约束,教师尤为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带领学生“刷题”,学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做题上,轻视了综合能力的培育。教师应合理地设计数学问题,在紧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疑设问,激励其进行思考和探索,能开阔其眼界,使其数学思维更具有多面性,进而促使其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

2.活化学生思维方式。

问题导学模式更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以专注的态度融入学习环境,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把生活元素与问题关联在一起,使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能带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注意力不拘于课本中的固有内容,从而发散其思维。在此模式中,还能灵活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極性,并推动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

3.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宝贵的,教师期许学生能在短期内掌握计算公式,并善于进行思考与实践,以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布置问题,用问题导学,学生能在“做中学”,强调知行合一,发现学习缺陷,调整自学对策,更好地内化数学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现状

问题导学在教学的理论方面有着积极影响。但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的育人成效差强人意。教师在问题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将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给教学效率、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反作用。为此,下文针对问题导学实施过程,分析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问题设计不合理

问题导学以问题设计为切入点,设计中教师应以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和接受程度为基础,不能设置过难的提问方式,以免学生因不理解问题而降低学习效率。问题需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同时不能脱离实际,还要可以被学生所接纳,使学生能带着兴趣学,在解题的过程中更加的专注、主动。在课堂上,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合理,学生无法受问题驱动思考与探究,造成了数学问题无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后果。教师应意识到以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

(二)轻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探究问题的主体。此模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推动教学活动,如果教师在“设计与追加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之间画上等号,那么就会出现机械化设置问题的情况,轻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学生将脱离课堂,在教学活动中降低参与度,同时教师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存在的缺陷,不能切实实现利用问题导学的教育目标。基于此,教师需关注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根据学情调适问题,确保其数量、难度与提问的频率均契合学情。

(三)问题导学手段僵化

问题导学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利用问题促学、促教,然而有些教师所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很难长时间地引起学生关注。基于此,数学教师需优化育人方式,让数学问题变得有亲和力与吸引力,赋予问题发展性与多变性,在此基础上建构导学体系,使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持续增强数学思维能力。

三、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问题,渗透新知

有些学生较为排斥数学课堂,对数学教学活动不感兴趣,很难在发现、理解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长期的保有兴趣,容易溜号,学生可能会因此而错过重点内容,未能得到教师的启发。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师要高效设计问题,在授课时关注学生,基于学情取舍问题,尤其要在渗透新知时提问,亦需确保学情与问题的难度一致,学生有能力发现并解答问题,还能在解题时学习新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探索和交流数学问题,既能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又能提升其学习状态,从而为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例如,在《分数乘法》的教学中,问学生:“拖拉机1小时能耕掉1/10的土地,职工每天劳动6小时,能耕掉多少土地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教给学生计算方法,而应引导学生运用已学分数加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对于旧知识的理解,又能调动其对于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用分数加法解答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拖拉机1小时内耕地3成,每天劳动8小时,每天能耕到多少田?”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再次要求学生用分数加法来进行运算,学生会感到困难。这种情况,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数乘法的教学,并指引学生类比与归纳,探究乘法与百分数的关系,确保学生可以得到启发,深度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要抓住机会,助力学生举一反三,列出与其相类似的题型,锻炼其计算思维,以实现循序渐进地指导其学习的目的。同时,教师亦可加大学生迁移认知的力度,使学生能用分数乘法知识来回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此过程中内化新知,同时强化应用能力与数学思维。

(二)分层设问,育人为本

学生有个体差异性,其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深度与角度不尽相同。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把重心集中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对学生接受新知的能力持视而不见的态度。为充分发挥问题导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并指引其深度求知,同时教师分层设计多种多样的问题,发挥分层教育思想的育人优势,使数学教学活动更有生本性与差异性,达到“对症下药”的育人目的。教师要保障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契合,还可用问题测试学生的能力,深度了解学情,为教师更好地分层设计问题提供依据,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解题过程,在计算训练中逐步缩小差距,继而优化学习效果。

例如,在《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教师则可结合分数乘法有关内容,于上课之初,用5分钟来测试学生的解题能力,了解学生分数乘法相关知识的内化程度,如考查学生书写情况、详细查找其存在的问题等。对分数乘法一节课中存在疑问的学生进行分组,并在解释中对其进行分层和集中解答。而后在分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可让不存在计算问题的学生直接做习题,这样其就会通过听、练来对分数除法这一计算方式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进而增强计算能力,同时教师要在分层设计问题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布置一些有难度的计算题,其目的是满足解题能力较强学生的个性化训练需求,亦可挖掘部分学生的计算潜能,为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布置浅显易懂的问题,助其爱思考、爱解题,亦可增强自信心。教师根据问题与学情进行差异性指导,使学生能激活学习思维,以使教学课堂变得更有弹性,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顺利渡过困难期。

(三)形式多变,提高兴趣

为了使数学课上的教学活动更为新颖、多变,教师既要在问题设计的层面上下功夫,又要在问题形式的建构上花心思。教师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创设有趣的育人情境,利用数字设备显示各种材料,如视频和图片。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入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利用网络元素指引学生动脑思考,在此基础上借助问题导入新知,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表达、创想,还可构建富有趣味的场景,寓提问于情景之中,引导学生发挥情景的作用,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情景,引导其对情景中的问题加以分析。

例如,教师在进行《圆》的教学时,可先布置基础性问题驱动学生预习,再要从深化学习的角度出发布置有难度的问题,为了使问题有吸引力,教师可运用新媒体技术聚拢与展示与“圆”有关的图像,让其讲一讲画面上的图形名字。教师引发学生观察与思考,在图像的启发下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追问,驱动学生深入的探究,维系师生稳定、和谐的交互关系,为教师导入新知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予支持。教师还要在点评环节启发学生,助其反思错误认知的成因。在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应指导其通过猜测和翻阅课本寻找答案。而后教师可引入与圆有关的概念和理论。教师基于图像设计问题,用问题导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的求学,并对圆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对圆的知识进行深度探究,增强教学效果。

(四)主张质疑,强化能力

教师立足课堂根据学情高效地利用问题导学,使学生能在问题的引领下多角度思考、多维度探究,继而增强思维能力、数感、抽象能力等学科素养。有些教师育人观念陈旧,教学模式保守,问题质量较低,虽然能在导学、能力检测、师生交互环节利用问题,但却未能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并未给学生留有质疑的空间,精准发现疑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使学生明确其在思维中存在的误区,继而切实提高其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各类问题,进一步拓展其解题眼界,优化学习效果,并强化思维品质。

例如,在《位置与方向(二)》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学生家庭所在地和学校所在地作为案例来进行问题导学教学。如选一位学生问:“以学校为主线,使用坐标相关知识指明家、医院、商场等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并预测一下实际距离”学生可以在问题的驱动下迁移认知,利用平面坐标图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动手绘图,关注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学生解答问题时,老师可给出一个粗略的路程距离,以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参考值标出家校之间的路程。具体授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其失误及失误原因,站在学生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自信。学生因此形成了质疑问题的良好习惯,其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继而促进其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小组合作,实现问题探究

学生明确所要探索的问题后,教师应为其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和解题,以此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同时突出其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其解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受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的制约,在学习能力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教师若听之任之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但不能调动其探索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到探究的结果。基于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能一同解答问题并共同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助推教育進步,鞭策教师改进育人手段,教师要响应教改的号召,融入数字时代,把更多利于学生求知与发展的资源带到课堂上,同时要优化教育举措。基于此,教师要善用问题导学模式,其能有效突破固有模式的束缚,给数学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机,深入到学生全方位、差异性发展的过程中,把问题与数字技术融合起来,使每位学生都能形成与增强数学思维。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合理设计数学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基础与能力,使问题更有质量,能起到导学的效果,继而彰显问题导学的功效,渗透学科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有效策略的研究”(项目编号:G21193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导学解题育人
用“同样多”解题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设而不求巧解题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用“同样多”解题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