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研究
2023-05-30李羚
李羚
深度学习是当下教育界中讨论非常热烈的一个话题,受到了众多教师的重点关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也同样认识到了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深度教学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创新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其中一项关键技术便是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发现,设计巧妙的问题来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每个学生对这种方式的积极性都特别高。学生积极地在课堂上参与了活动,有效调动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学生自由、独立的探索提高了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因此,要想把握住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数学问题设计的研究,并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提问技能,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一、课堂教学进行高质量问题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巧妙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思维不够灵活,这对其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虽然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并不大,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旧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影响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效率,不利于其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也无法有效地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而事实证明,教师在备课以及上课期间巧妙地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探索,针对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进一步启发自身的数学思维,形成较为完善、灵活的解题思路。如当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思维上的瓶颈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启发学生下一步的解题思路,找到正确的解题技巧和方法,丰富其数学学习经验。
(二)增强学生自信,提高数学兴趣
大部分学生对课堂上的提问都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对自己缺少信心,因此在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往往会感到非常紧张,导致学生可能会将问题回答错误,陷入尴尬的境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各种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数学问题,如此便可以逐步增强学生们的数学解题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信心,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现自己。此外,教师设计科学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富有艺术性的方式开展提问活动,还可以调动学生们寻找答案的兴趣,以充沛的精力探索数学问题中的奥秘,进一步深入到深度学习过程中。
二、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现状与不足
(一)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单一
小学数学处于学生接触专业数学知识的启蒙阶段,是小学生数学基础塑造的重要阶段。而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们必须要科学地进行问题设计,运用合适的提问方法,激起同学们对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问题设计理念还是过于循规蹈矩,没有对问题的设计进行创新,导致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只局限于比较单一或固定的思维模式,不热衷于探索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持续调整和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方位的思考模式,避免死板教学,带领同学们深入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研究和探索。
(二)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存在局限
进行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大局观念,帮助学生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但是在大部分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局限,无法有效活跃学生思维和帮助学生成长。在各种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目的逐渐更加偏向于重视学生的考核成绩,这就使得学生只是单纯为了提升数学成绩而解决问题、思考问题,陷入了“分数论”的错误观念当中,并不在意自己是否真正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其眼光被局限于短期的利益之上。在此种情况下,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沦于形式,无法发挥其本质上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们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此外,不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还会营造班级同学不正的学习之风,对待问题的答案并不深究,只以最终的结果为重,忽视了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重要意义。
(三)问题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当下的大部分小学数学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将学生们作为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以此来达到所谓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但事实上,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并不会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不会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反而會使课堂教学模式趋于固化,学习氛围僵化,学生们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增强。教师在此环境中设计的数学问题也会受到“教师主体论”的影响,将重点放在教师对答案的解说上,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过程,使学生们一直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体会到问题带给其自身的引领性,最终学生们的思维会变成教师思维的复印版,没有自己的思考与创新,只不过是充当了解答问题的工具。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策略
为了更好地开展深度学习课堂,教师需要从教学的本质入手,以学生们的深度学习、思维能力的提升等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在正确的问题设计理念的引导下,不仅会使小学数学教师的责任变得更加明确,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获得快速的成长。下面即为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相关策略分析,希望能够给教师工作者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首先,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坚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坚定“学生主体论”,把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放在辅助的地位上,让教师在此理念上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研究问题、解答问题,并通过回答问题复习旧内容、接触新知识,让他们从小养成自主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好习惯。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在复习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之间搭建桥梁,使他们能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回顾并且乐于接受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思考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学生年龄比较小,还无法真正体会到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索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的心理教育上出发,以此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孩子们在快乐成长中养成学习的好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自身特点,使他们能够将基础知识与创新型的知识内容结合在一起,帮助自身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如此学生们在这些潜移默化的引导之下既学到了知识,又不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如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连接起来,使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例如,在计算简单的整数除法算式时,教师可以列举分香蕉的例子。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们,“如果有12个香蕉要分给3个学生,那么每个学生会得到多少个香蕉呢?”如此用生活中具体可见的实物进行问题设计,会增加问题的实用性,提高学生们对问题的兴趣,便于数学问题服务于生活实际,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在分析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自主尝试分析问题,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之下讨论如何解决,最终将自己计算出的答案告知教师,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设计出了具体的生活问题,会大大提高学生们对问题的兴趣,他们便会积极地去探究问题的答案。然而,目前教师们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越来越套路化,他们一味地关注教材内容的变化和教学的实际效果,所教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考试而做下铺垫。逐渐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真正意义,从而导致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创造与生活相关且较为轻松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一步步探索解决问题。如果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会备受鼓舞并且产生了下一次解决问题的动力,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
(二)积极提出问题,建立思维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并不是只有教师才有资格提出问题,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设计并且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也是一项有益的环节,因为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们能够在进行思考过后提出问题就意味着他们对知识点进行了深度的探索与学习,是其学习能力得到锻炼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将课本中的内容融入生活情境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环境,并通过设计有趣的提问,发挥出搭建数学问题情境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能从被动学习向自主提问学习进行转变。
例如,教师在教学“初步认识分数”的时候,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准备两个梨子,并在上课前把它们带到教室当中,然后问学生们:“如果把老师手里的两个梨子分给班上的两个学生,每个学生能得到几个梨子?”教师在问完这个问题后,学生们一起回答说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个。这时教师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只给两个学生一个梨子,每个学生又能得到多少个梨子?”这时,可能有一些学生立即回答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半个梨子。这时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下一步提问:“那么,一个梨子以数学的方式来说就是一个梨子,那么半个梨子在数学语言中又是如何表示的呢?”当老师向学生们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教师可以从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中深刻地感觉到他们对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知识的渴望。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就会集中在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上。
从原则上讲教师应当注重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等方面相结合,设计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们在情境当中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深度学习的能力,构建起连通课本和现实生活的桥梁。教师在分析和探究的时机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和深度学习思考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动手,进一步深化思维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模式,要求学生们自身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一些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探索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一些难点的理解。
例如,老师在讲解“如何测定圆锥体的容积”这个教学内容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们计算的公式,而是首先讓学生自己仔细观察高度相同的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差异,然后使其思索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是如何相互关联的。思索过后,教师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请学生们自己准备一些水,先把水倒进一个锥形容器,之后再倒进圆柱形容器,同时并让他们拿出一张纸记录,使其观察多久才能把圆柱形容器装满。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并测量之后发现刚好需要三次才能把圆柱形容器装满。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尝试用他们之前学过的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之后教师再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此会更加印象深刻。
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巩固了学生们之前所学到的圆柱体体积公式,而且通过建立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加深和扩展了他们的思维。学生们还可以通过这个例子从而举一反三,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通过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尝试解答。
(四)充分运用教学工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开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系列过程,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借用教学工具,用不同的三角板让学生进行观察,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学生观察三角板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特点”“如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等等问题,教师应当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预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讲解。教师通过充分利用教学工具,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五)在教学中推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要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推行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确定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只有确定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和根据教学计划提出小组讨论话题。
例如,在讲解《小数乘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出去郊游,打算放风筝,A种风筝3元一个,B种风筝4.6元一个,现在打算买12个A种风筝,需要付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很快地解答出来,之后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那现在打算买11个B种风筝,则需要付多少钱?每个小组可以相互讨论并尝试运用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教学。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于本节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12×3和11×4.6的不同并讨论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的联系与区别。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因此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相同,而学生之间会相互交流进而把思维的不同之处传递给对方,提高全体同学的思维活跃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数学课堂问题来指导学生思考,能够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其开展深度学习与深度思考。在新课标的改革之下,教师要想方设法探索出更加适合学生的问题设计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与课程进行轻松的互动,并提高数学思维的深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