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信息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

2023-05-30董小伟鲁远耀

大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工程教育认证电子信息工程

董小伟 鲁远耀

[摘 要]北方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双万计划”精神为指导,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特色,构建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相符的人才培养体系,多角度、多举措进行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成效逐渐显现,对同类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工程教育认证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028-03

2019年教育部正式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提出面向不同类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地方院校倾斜,分“赛道”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指导原则[1],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促进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2],在专业建设方面应以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双万计划”精神为指导,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大力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加快内涵式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高技术新兴工科专业,该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快,但部分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存在趋同化现象,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脱节、传统的教材与现在的工程实践不匹配、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机制尚未形成、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上升、人才培养的周期跟不上技术的更新速度等问题日益突出[3]。作为市属地方本科院校,北方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应结合电子信息创新性发展特点,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找准专业定位、引入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及时更新专业培养方案、改进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多角度、多举措进行改革和实践[4],这样才能满足地区、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同时有利于推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改革实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两步走”,即第一步为报送的专业被确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第二步为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认证后再确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从文件精神可以看出,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必要前提条件。2018年,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经过三年的持续改进,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一)树立先进人才的培养理念

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指挥棒[5]。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树立“立德树人”核心理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终将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开展显性鲜明的意识形态教育,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将人文价值、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实例与实践教育环节,多途径、多角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7]。

(二)建立OBE人才培养模式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指教学设计和培养质量由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最终产出成果来评价[8]。不同于传统教育主要关注投入和内容,即需要多少经费、安排怎样的师资队伍、开设哪些课程、每门课程教什么内容、如何设置教学机制等,基于OBE的教学主要关注产出和结果,即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什么能力、教学计划和课程是否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OBE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是实现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与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校友、专业教师、学生家长和专家组交流及评价,建立了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确定了1个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6个分解目标。其次,将培养目标细化分解为12个可评价的毕业要求,每项毕业要求分解为2~5项知识与能力指标点,共38项指标点,例如:毕业要求1强调解决复杂的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工程问题所需的工程知识,因此,一是将本项毕业要求分解为数学知识、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电路与系统知识、信号与信息处理知识以及微机、单片机和控制技术知识,共5项指标点;二是将毕业要求指标点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上,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都有3门以上的课程支撑,每门课程支撑2~4个毕业要求指标点;三是每门课程根据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制订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安排、开展教学、评测教学效果。最后,根据课程需要配置相应的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形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支持条件”自下向上倒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9]。

(三)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每隔2年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通过前期调查和后期研讨、论证、评价,了解和分析内外需求和条件的变化。根据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的调查与反馈意见,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强化德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基础课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业务、体质等综合素质,提供了学时保证;(2)更新课程体系,坚持外语教学4年不断线、计算机教学4年不断线、德育教育4年不断线、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在各教学环节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创新设计留出一定的时间、空间;(3)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设了认识实习、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生产实习、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微机与接口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部分课程单独开设实验课;(4)坚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构建融合递进的课程体系

优质的课程是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一个关键要素,电子信息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厘清课程建设目标、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梳理课程教学内容,严格按照“两性一度”“金课”标准,即课程要有一定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0],构建符合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1)夯实专业基础。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容关联与相互支撑关系,实现电子电路(电磁场、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信号与信息处理(信号与系統、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等)、电子软硬件(微机原理、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FPGA技术等)等课程相互融合,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完善前沿课程、建立交叉课程以及增加“双创”课程等方法,建立坚实牢靠的专业课程体系。(2)强化实践创新。重新整合理论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实习实训等多种实践形式,建立线上线下多元化师生互动实践教学平台,通过顶层设计、问题导向,加强学生开放自主实践学习观念,以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国际交流项目、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提升能力、培养协作、训练创新的舞台,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与创业氛围。通过“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课程知识与学生素质的有机结合,构建融合递进、不断优化完善的课程体系。

(五)建设高素质教学团队

专业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重视对教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聘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专业带头人,引进和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定期组织开展在职在岗教师交流、培训和进修等活动,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以市级创新创业高层领军人才、市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和市级优秀教师为领导的,市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奖教师、校级教学名师、课程骨干教师、青年博士教师为主力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同时,本专业重视思政教育与技术培养相结合、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自身探索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的“五维一体”教学团队建设。目前,本专业已建成电学基础、功率电子学、信号传输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实践教学等5个教学团队,已与13个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机制,利用其强大的国际师资力量和资源优势,提升本专业教师团队能力和人才培养层次。

(六)专业群牵引协同育人

基于“要主动适应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将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变”的精神[11],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顶层设计下,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相关央属及市属高校联合多方企业共同打造了北京高校专业群。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市属高校专业群牵头单位,针对首都高校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多方协同培养问题开展了研究,分析了高校间合作共享方式、高校理论课程与企业工程技术的关联点、校企联合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方法等,通过组织首都名校、名企中的名师或资深专家等,对学生开展分阶段教育:在学生大一期间,开展专业导论启蒙和专业基础实践;在学生大二期间,开展电子电路理论与实验课程共享;在学生大三期间,开展信号和系统与企业指导课内实验共享;在学生大四期间,融入产业工程实训与产业工程竞赛实践。通过这些举措,突破了校际、校企间的壁垒,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真正参与的“4年不间断”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全过程培养,为提升首都区域电子信息类人才质量做出了贡献。

(七)坚持“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特色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坚持“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形成尊重差异、重视实践、分类成才的育人特色。具体体现在:(1)本专业根据学生的背景和基础,设立了普通班、实验班、贯通班、国际班、留学生班,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并通过“双培计划”“外培计划”来不断拓宽学生获得优质学习资源的渠道。(2)本专业在班主任和辅导员共同管理的基础上,借鉴研究生的学业指导形式,实行“专业导师制”,每名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1名学业导师。在4年学习中,导师对本科生的学业进行全方位指导,对学生遇到的专业问题进行答疑,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科研项目,指导他们参加学科竞赛和各类创新实践项目。(3)本专业实行灵活的转专业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专业兴趣,在第二学期结束前,经个人申请和专业考核合格后,转换到自己理想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学生转专业的条件、实施办法、办理程序、考核和批准、已修学分互认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规定,为学生转专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每年都接收多名转专业学生。(4)本专业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就业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所有实验室都对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使用实验室的资源设备,还有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轮流值班,以解答学生在自主探索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5)本专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每年都提供大量经费支持,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综合实践培训、发表论文等可获得创业实践学分,创业实践学分可转换为毕业设计(论文)学分。本专业规定在奖学金评定时给竞赛获奖的学生予以加分。

二、专业建设成效

为有效推进电子信息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我校坚持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集中与课外分散相结合、探究式和案例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路分析为引领和示范,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全面提高课程质量;(2) 深度融合北京市高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探索面向工业对象的实践教学理念,打造一流实践教学及成果转化平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本专业学生考研升学率超过40%,在全国和北京市重大竞赛中有近一半的参赛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积极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牵头建设北京市属高校信息类专业群,推动高校与专业间的广泛合作,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统筹开展专业群院校教师培训、教学案例分享、教研交流论坛等活动,引领促进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建设质量提升;(4)不断完善多元化本科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立“标准—执行—评估—反馈—提高”闭环持续改进机制[12],构建以学校为主体,行业部门、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常态化的教育质量评估模式,广泛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对相关企业进行的调查和数据分析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

三、结语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挖掘专业特色和优势,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思政为价值引领、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检测标准,建立了与工程教育认证相符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改进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多措并举,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满足首都地区经济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2019-04-04)[2021-08-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

[2] 陸为群,宋艳如.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策略[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0,29(6):77-81.

[3] 程家福,刘青,潘和平,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一流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创新设计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4): 98-102.

[4] 简远鸣,朱剑芳,娄雨.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大学教育,2020(9):152-154.

[5] 张鹏,刘柏森,刘海成,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21(6):69-71.

[6]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 何宏莲,魏名萱.“课程思政”推行中的若干问题及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1-3.

[8] 王瑞骏,李阳,覃源.融合OBE理念的专业建设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20(10):84-86.

[9] 刘畅,林海.以OBE理念探索一流本科建设的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18(8):33-36.

[10]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11] 刘利利,林结.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9(4):250.

[12] 章天金,黄美凤,孙友祥,等.OBE理念下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山东高等教育,2021(3):19-24.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工程教育认证电子信息工程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点滴谈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