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宋戏曲世俗化形成以及传播途径
2023-05-30洪博涵
摘 要:南宋在中国戏曲传播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代,遍布各大都市的瓦舍勾栏,为戏曲的广泛传播准备了合适场所。一批生活于市井,同时又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会才人”成了戏曲传播的第一创作者。文中主要从南宋的戏曲世俗化的形成以及传播途径进行探究,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南宋戏曲世俗化的发展进程,也有利于对中国音乐发展史的研究。
关键词:南宋;戏曲;世俗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3-0068-05
中国戏曲是一种包含诗、歌、舞综合因素的戏剧样式,戏曲建立的首要条件是“曲”,“曲”是一种集语言、文学、音乐成分为一身的艺术形式,它既遵从语言的声律词格,又有某种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规律,其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恰好与中国戏剧世俗阶段的到来相辅相成。南宋戏曲承北宋而来,衣冠南渡后,戏曲种类骤增至50多种,其中南戏影响最大。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汇聚一地,通过同台演出、交流和竞争,对戏曲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题材方面可通过彼此移植,扩大反映社会生活的领域;在艺术上通过取长补短、吸收各种审美因素,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以满足广大市民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戏曲是南宋封建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极大繁荣的结果,是中国戏剧发展史的重要篇章[1]。
一、中国戏曲起源概述
戏曲即指中国的传统戏剧。戏曲作为一个专门的艺术名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首次从理论上把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戏剧定名为戏曲,从此约定俗成。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学术界遂将宋代以来的杂剧、南戏乃至地方戏都统称为戏曲。
中国戏曲起源很早,形成却很晚。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造成的。只有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等到其他艺术趋向成熟后才能为它提供艺术基础。所以,一般认为南宋时温州一带的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形成的标志。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它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的文化遗产[2]。
二、南宋戏曲世俗化發展的音乐基础
(一)市井音乐兴起
与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恢宏华丽的宫廷乐舞不同,伴随着宋元商贸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空前壮大,备受新兴市民青睐的小曲、说唱、戏曲、小型器乐等市井音乐的蓬勃兴盛并日益繁荣。市民成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主宰,这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次重要的转型。市井音乐娱乐活动的产生,说明宋代的艺人已不是唐代那样靠宫廷、官宦、贵族蓄养,他们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已相对独立,他们的音乐表演活动走向了职业化,并具商业化也从此开始[3]。
(二)宫廷音乐渐衰
宫廷音乐同迅速崛起并具有崭新风貌的市民音乐形成鲜明的对照,宋朝宫廷音乐则是一片雅乐重铸的复古风景。宋初宫廷通过承接南唐系统的江南音乐,间接继承的是隋唐燕乐遗制,故宫廷雅乐、燕乐、鼓吹乐、大曲各类音乐的建制、内容齐备。与隋唐燕乐相比,宋代宫廷音乐较唐代已远为逊色。宫廷音乐机构规模大大缩小,乐工只有数百人。宋初乐制循后周,设教坊,所奏乐曲十八调四十大曲,大都是经由五代各小朝廷保存下来的唐朝宫廷乐舞,且不可能全部演出。
(三)南宋的词调歌曲
自文人介入曲子歌词创作之后,其语言风格、音乐风格以至审美的标准,顿时具有了浓郁的文人气质,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宋词。词人特别注重词的文情与曲调的声情相结合。填词之风的盛行又促进了新的词调不断产生,更有词人兼音乐家常为自己所做的新词因词度曲,一时词调音乐迅速发展成为一道波澜壮阔的巨流,掀开了音乐史上新的一页。宋词有大量的曲牌,是当时及后世多种音乐形式的涌现和构成的主要因素,尤其为唱赚、诸宫调、杂剧、南戏等综合性音乐形式的形成以及戏曲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四)缠令、缠达和唱赚
两宋的民间,至少有三种流行的声乐套曲——缠令、缠达和唱赚。缠令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插有同宫的若干不同曲牌;缠达前有引子,引子后由同宫的两个不同曲牌不断反复联成。唱赚在声腔曲式上极其复杂,几乎综合了当时各种声腔的优长,曲调丰富,曲式复杂,既包括慢曲、曲破、大曲等传统艺术歌曲[4]。
(五)说唱
说唱技艺大致分有两支:一支是说唱受音乐影响较深的诸宫调;一支是直接从曲子音乐发展而来的鼓子词,在文人中间流行。虽然它们都在元代衰微,但由于它们的音乐组合形式都是曲牌的连缀,所以都为曲牌体音乐的成形提供了重要基础。
(六)戏曲音乐
1.宋杂剧
宋杂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宋杂剧有相对完整的表演结构,包括艳段、正杂剧、后散段3个部分。艳段表演生活琐事,有着简单的情节,相当于楔子的作用;正杂剧即杂剧的主体,用于对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后散段又称为“杂扮”,是一种临时的滑稽表演,可加演或者不加演。
(2)宋杂剧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角色行当。其中主要的角色有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等。末泥相当于男主角,是主要演员兼导演;装旦扮演妇女,是对女主角的称呼;副净是丑角,一般扮演滑稽可笑的角色;副末则以副净为对象,与其配合,打趣逗乐;装孤是扮演官吏的角色。杂剧的角色是后世戏曲中“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雏形。
(3)宋杂剧有滑稽戏和歌舞戏两种。滑稽戏以对白为主要表现形式,歌舞戏以歌舞表演为主。
(4)宋杂剧的音乐有着十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如《莺莺六幺》《诸宫调霸王》《藏瓶儿法曲》《卖花黄莺儿》四段杂剧,就分别对大曲、诸宫调、法曲和词调《黄莺儿》的音乐素材进行了借鉴。
(5)宋杂剧的剧本大多已失传,只有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还载有其280多个剧目名称。另外,《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繁胜录》等都为我们保存下了许多了解宋杂剧的珍贵资料[5]。
2.南戲
南戏兴于北宋末宣和年间的浙江、温州一带。初为在温州永嘉一带民歌、曲子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演唱当地的“村坊小曲”,故初名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宋时进一步吸收大曲、唱赚、诸宫调及北杂剧的养料。南戏发展至南宋绍熙年间在杭州风行一时。南宋中期足迹遍布浙江、福建、江西。从称谓上区别于北杂剧而称南戏。南戏的发展虽然比杂剧晚,但因流传有较完整的剧本,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王焕》《乐昌分镜》等,所以学者们多以南戏作为我国戏曲艺术完全成熟的标志。南戏的音乐组织结构早期受姊妹技艺的影响,采用当时词牌联唱、鼓子词、大曲多遍结构,同时采用最为常见的同一曲牌多遍连唱形式,也有如《张协状元》采用的缠达形式或缠令及唱赚的音乐联套、大曲的音乐摘遍等,体现出了自己的创造性[6]。
三、南宋戏曲世俗化的形成机制
(一)宋代都市的繁荣
戏曲的形成与两宋社会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南宋社会生活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南宋城市商业经济的大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戏曲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众所周知,宋代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已发生动摇,人们再也不以经商为耻,反以为有利。南宋更有长足发展,并得到舆论的支持,并认为士农工商,不可缺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国富民足,杂剧演出获得经济支持。同时,以营利为目的的瓦舍勾栏演出,与商品经济相结合,促进了杂剧的发展,商家往往以优伶杂剧吸引广大顾客[7]。可见,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的兴盛,而戏曲的兴盛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二)戏曲演出场所——瓦舍勾栏的形成
在宋代产生了许多大型的文艺演出场所——瓦舍,每个瓦舍里又拦出一个个以供演出的圈子,叫作“勾栏”。大的瓦舍可容纳观众数千人。由于宋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少繁盛的大城市。南宋偏安一隅,瓦舍勾栏依然众多,仅临安城内外就有瓦舍23处,其仅北瓦一个瓦舍就有勾栏13座。在瓦舍中,不但设有勾栏,还有众多的饮食店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在勾栏中演出的节目有杂剧、杂技、讲史、说书、皮影、傀儡、散乐、诸宫调、角抵、舞旋、花鼓、舞剑、舞刀等等[8]。瓦舍勾栏的形成,对中国戏剧,特别是宋杂剧的兴盛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瓦舍勾栏为各种艺术样式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更为戏曲的全面综合提高提供了条件。
(三)戏曲世俗化后的观众群体
以手工艺者、店员、商贩为主要成分的市民阶层,作为城市文化的独特载体,市民文化在宋代终于形成。除了那些文人士大夫外,绝大多数市民文化素养不高。这种低层次的文化水平与相对发达的城市生活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为适应生长的环境,缩小社会与自身的差别,他们往往通过各种娱乐活动,特别是“看戏”来吸取知识。另外,市民对文化艺术的渴求以及对节目欣赏的兴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戏曲便符合了这种文化消费观,因而也就在南宋更加兴旺起来。
(四)书会才人的出现
随着瓦舍勾栏中演出的繁荣,出现了与戏剧形成关系极为密切的组织——“书会”。一批下层文人为戏曲写唱词,作剧本,形成了一批职业的脚本撰写者——“才人”,他们也成立了自己的行会组织——“书会”,以协调商议创作。书会才人的出现,对中国戏曲的产生影响是巨大的。书会才人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社会历史知识和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为戏班提供诸多新剧目。而且把写作目光直接对准观众,了解观众的趣味,并在反复的演出中不断修改提高。
(五)民间文艺的繁盛与竞演促进戏曲的兴盛
宋代是我国民间文艺品种最多的年代,北宋有20多种,南宋骤增至50多种,有讲史、小说、说经、诸宫调、鼓词、皮影、角抵等其他艺术。戏曲正是在与这些兄弟艺术同台竞演中逐渐成熟发展的,它们通过竞演,在剧目上互通有无,在演技上取长补短,共同争取观众,开创一代文艺之风,最后戏曲获得全面胜利。
四、南宋戏曲世俗化的表现
(一)创作题材的多样化
宋代戏曲创作的题材相当广泛,就塑造的人物而论,有才子佳人、士农官商、神仙道化、帝王将相以及新兴的城镇市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院本杂剧名目”中,表现市民生活的剧目占了189种,这在以往的各类创作中是不曾有过的。就表述的故事情节而论,有反对封建束缚争取婚姻自由的、有批判文人做官后忘恩负义的、有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等等。
(二)剧目内容的现实性
王国维、任二北曾在《优语录》《优语集》中将80种宋杂剧按内容分作4个大类,其中属“丽言诮语”的有14种;属“讽刺大臣”的有24种;属“讽刺时事”的有35种;属“讽刺皇帝”的有5种;属“直干时事”和“君臣自嘲”的各有1种。这里表现对国家政治干预的讽刺剧目几乎占了一半。可以说,戏曲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呼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现实性、人民性。
(三)市井生活的突出反映
南宋由于城镇商业贸易的大发展,形成了一大批社会结构颇为庞杂的市民阶层。而都市中瓦舍的出现与繁荣,又给宋代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较大的变革,形成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流的戏曲作品,改变了宋代以前文艺作品主要是描写统治阶级或文人雅士的生活内容。这种创作倾向的改变尤以杂剧院本为鲜明,主要是反映都市生活,且表现的生活面非常之广泛,几乎触及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类剧目主要有《闹棚兰》《闹学堂》《坏粥店》《坏食店》《双斗医》《宽布衫》等[9]。
(四)演出场所的规范化
宋代戏曲演出的场所,在城市主要为瓦舍中的勾栏,在乡镇和农村则为庙会。与庙会这种既有的演出场所不同,勾栏的产生是与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它不仅促进了戏曲的发展,也带来了演出场地的固定与规范。随着瓦舍中固定演出的出现,大批相对稳定的观众也逐渐产生。艺人们就必须重视观众对演出的反馈,以争取在艺术商品化的瓦舍场上的优势。因此,宋代固定而且规范的演出场所——勾栏的产生,是戏曲前进道路上的极大进步。
五、南宋戏曲的传播途径
(一)文本传播
“文本”原是西方现代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这个词含义丰富而不易界定,一般地说,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我们这里所谓的“文本”,指的是以书籍印刷品为主体的作品。中国古代戏曲虽然早在远古和先秦就已开始萌芽,但由于其离成熟的戏曲尚远,当然也不可能有戏曲文本的存在和传播。真正的戏曲应该以宋代杂剧为开端,宋杂剧在当时不仅已经有了成型的剧本,而且还被小贩作为商品以不菲的价格在市面上热卖传播着。
(二)演出传播
中国戏曲在萌芽之初,表演本来就是唯一的传播手段。南宋戏曲演出可分为以下几种:
1.皇室宫廷演出
古代的戏曲本来就是帝王家的宠物。到了唐代,宫廷专设了教坊司,作为专管“倡优杂伎”的机构。北宋宫廷沿唐旧制,也置教坊。在宫中举行庆节上寿等大型活动时,杂剧常与歌舞、器乐、百戏等一道,在御宴上献演,上悦“天颜”,下乐群臣,其排场之富丽堂皇,自然是“天下第一”。
2.勾栏剧场演出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场既是其得以展示的场所,同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戏曲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史上,剧场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无论剧场在哪一个阶段的发生发展与重大变革,都会对戏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都会对戏曲的传播带来深远的影响。最早的戏曲商业演出场所是宋代的勾栏。由于宋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少繁盛的大城市。北宋时期已达到40多座,都城汴京竟有居民百万之众。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促使城市出现了满足大众需求的娱乐场所——勾栏。勾栏为当时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提供了一个宣泄的机会和满足的场所。勾栏的出现,使民间文学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戏曲因而有了固定的商业演出场所与专业的戏班,部分戏曲专业队伍得以从统治阶级的高门大宅走向世俗,戏曲于是有了新的面貌[10]。
3.家班堂会演出
家班堂会区别于公众性、商业性的勾栏庙台演出,又不同于宫廷剧场的戏曲演出类型,是与家庭戏班相伴而生的,和勾栏庙会演员不同,也有别于直接供奉皇帝的宫廷俳优,是朝野官绅和富家大族用来满足自身娱乐或作相互应酬的一种手段。南宋的洪迈所著《夷坚志》:“叔祖戴氏生辰,相召庆会,门首内用优伶杂剧。”家班并不总是幽闭于深宅大院,只为一家一主浅吟低唱,而是常常走向大千世界。从传播的角度看,家乐戏班的兴盛对戏曲向全国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迎神赛社演出
中国传统社会民间戏曲活动大致可分为常规性营业演出与时令性聚会演出两类,常规性营业演出主要在城市的瓦舍勾栏、茶园戏馆进行,时令性聚会演出则主要在迎神赛社活动中进行。迎神赛社演出指以祈福禳灾为目的的宗教活动中的戏曲演出。民间的赛社活动场面火爆,所献乐艺也以百姓喜爱的俗曲杂剧为主,到后来,演戏就成了赛社献艺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了。中国古代戏曲之所以能在宋代形成并勃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民间的迎神赛社活动极为兴盛。为了适应迎神赛社时戏曲演出的需要,祠庙寺观中的舞台在各地农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祠庙有近百区,假设内中有一半祭祀时敬献戏曲,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乡村的赛社活动,南宋远盛于北宋,人们在社日和其他祭祀活动中,杀牛向神灵献上物质方面的贡品,同时演出戏曲节目娱神。
(三)接受者传播
民众对戏曲的接受和反馈的信息就是中华民族戏曲审美观念的代表,这种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影响着中国戏曲民族特色的形成。既然广大民众是戏曲传播的最主要的受众,那么他们对戏曲的态度就不得不被传播者所重视,他们对戏曲的反馈意见也足具权威性[11]。
六、结语
南宋戏曲的发展史即是中国戏剧融入民间的世俗化进程,也是今天研究社会发展与音乐关系的最佳案例。南宋经济的兴盛与市民文化的发展,为戏曲艺术的世俗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造就了中国戏曲的成熟。南宋杂剧与南戏的兴起,表明戏曲这种音乐艺术形式逐渐定型,中国古代音乐从此逐渐进入了以戏曲音乐为主体的发展时期,并开始成为古代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载体。宋代的戏曲已经能够自如地运用歌唱、念白和走过场等表演手段,处理剧情中时间与地点的转移。戏曲舞台的时空处理手法,确立了中国戏曲表演时空自由的美学原则,并成为后世承袭千年而行之有效的舞台表现手段,这些标志着中国戏曲从此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戏曲美学的基本范畴。戏曲艺术自走进世俗之后就一直为民众所喜爱,不断地被传唱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业余生活。所以,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21世纪仍然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研究南宋戏曲艺术和传播途径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中国现代戏曲的创新发展。
——————————
參考文献:
〔1〕金学主.中国戏剧史上的几个问题[J].戏曲研究,2011(02):14.
〔2〕丛晶晶.中国传统戏和现代戏的区别和联系[J].艺术科技,2017,30(11):2.
〔3〕王菲菲.论南宋音乐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及其历史定位[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7.
〔4〕郑祖襄.南宋音乐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地域性[J].音乐文化研究,2017(01):10.
〔5〕武秋莉.宋杂剧考略[J].戏剧之家,2022(09):3.
〔6〕张文德.宋元南戏本事新探[J].2021:33-36.
〔7〕〔8〕李占稳,梨园经济两不分——宋代戏曲及其商业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9〕王之涵.宋官本杂剧段数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10〕赵子健.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传播之流变[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7):222-224.
〔11〕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徐阳)
On the 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Secularization
of Southern Song Opera
HONG Bo-han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110003, China)
Abstract: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s a very important er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 dissemination: the washe fences throughout the major cities prepared a suitable place for the wide spread of opera; A group of "book club talents" who live in the city and are profici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ve become the first creators of opera dissemination.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secularization of opera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is helpful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ecularization of opera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Keywords: Southern Song; Dynasty; Opera Secularization; Communication
收稿日期:2022-10-23
作者简介:洪博涵(1981-),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當代中国社会的教育责任研究”(AAA150009-104)